古代山居種田養娃日常 第211節
“是,您也知道,我家人少,做面條也是要氣力的,您看我和阿寧哪一個像是能天天干這活兒的?我有方子,您家有人,方子給您家里我也信得過,所以我覺著咱們兩家合伙做是最好的,因而這薯蕷還真不怕多,銷得出去,我要為難的反倒是面粉,不過真正做這東西,最快也是明年冬了,想是也能買得到了,家里的三十畝地我準備回頭也種一些麥子?!?/br> 在她自己那個時空,北方是只能種一茬玫子,南方是能種兩茬作物的,一茬稻子,再種一茬冬小麥,雖則在這邊好像沒人這么種,大多是和豆子輪著種,也是有地力不濟的擔心。 但桑蘿準備試試。 她們今年出來得算是遲了些,地沒開出來,沒趕上趟。 陳婆子還跟做夢似的:“真帶我們合伙兒干???” 方子啊,這東西不該好好捂著的嗎? 不過她也很清楚,家里孩子們心思都是正的,就是周葛這個孫媳婦也很好,沒人會動什么歪心思,想到這里腰背挺了起來,拍拍胸脯:“阿蘿你放心,你信得著我們,這方子我們指定守得好好的,合伙要是停了,我們自家也絕對不占用?!?/br> 說到這里又連呸兩聲:“說的什么,這樣好的營生,合伙哪里會停,長長久久經營下去才對?!?/br> 桑蘿聽得笑:“也是未可知的,往后有更好的前程,到時便是停了也不可惜?!?/br> 這是好話,陳婆子聽得是眉開眼笑,道:“那我今年薯蕷多種些?就是我們家薯蕷可沒你家收得多,這樣一來,能給官府的也就不算多了,頂多給個一百斤左右換糧食吃,再多我就不舍得了?!?/br> 桑蘿倒覺得沒什么,道:“一百斤也不少了,也不只咱這一個莊子,其實帶出來的山民各家都有種,回頭衙門里的差役四處轉轉也就知道了,這些種塊大多是給原來在州城里的人,或是下邊各縣的,一戶少發一些也夠用的了?!?/br> 想到什么,又與陳婆子道:“余下的山地,阿奶再多種些綠豆?!?/br> 陳婆子瞧她:“綠豆也能做吃食賣?” 桑蘿點頭:“能,還是差不多的吃食,到時也一并教給您家里,這個明年秋綠豆收上來就能著手做?!?/br> 沈烈送個人回來的功夫,桑蘿已經把和陳家合伙做買賣的事情給談好了,只差后邊商量怎么分成,再擬個文書了。 這卻是不著急,薯蕷和綠豆還沒種下去呢,陳婆子也沒有這概念,她覺得這事她們家就是出個勞力的,桑蘿給多少就是多少。 老太太只樂得嘴都合不上了,心里已經開始琢磨著怎么把桑蘿給的方子護好,想起桑蘿那年在十里村修的那個掛大鎖的后院,道:“我們家園宅地大,我也不在后頭種菜了,明年開春就都種到山地上去,蓋房子也不急,明年先圍個大院子,阿蘿你幫著瞧瞧,看看做你說的那些東西得怎么布置,用不用搭工房?到時你畫個圖,我們家依樣建?!?/br> 一老一少說著話出來,滿臉都是笑。 沈烈只聽得后半句,問:“建什么工房?” 陳婆子樂呵呵的:“你問阿蘿,我得回山上干活了,趕明年開春要把山地盡量都開出來用上?!?/br> 說著面上帶笑,腳下帶風的走了。 第227章 羊舍開建 和陳家的合作是桑蘿早就有打算的,只是陳大山先一步提了出來,陳婆子又正好找桑蘿商量,便就提前說了。 沈烈見過桑蘿做豆腐的辛苦,薯蕷和綠豆做吃食又能輕松到哪里去,所以這合作他是真的支持。 知道年后的營生要用到大量薯蕷和綠豆,沈烈和沈安也沒敢耽擱,忙又折回山上忙著開地。 …… 褚其昌來得很快,不過半個多時辰就帶著商量好的方案、和一隊抬著秤和糧食的衙役折回了大興莊。 褚其昌,或者應該說是那位刺史大人這回當真沒有辜負眾人信任,給出的換糧方案是糧食和薯蕷等比兌換。 當然,糧食里也分粗細糧,官府給的是七成粗糧,三成細糧。 但說實話,有細糧已經很讓人驚喜了,桑蘿惦念著面粉許久,當下就問了細糧中有沒有面粉可以換。 褚其昌叫她問得一愣,不過還是點頭:“有?!?/br> 有是真有,因為刺史和歙州城眼下的不少駐兵其實都是北人,他們更習慣的是吃麥子和面食,眼下朝廷給他們這些官員也好,駐軍也好,發的可不是銀錢,而是糧食,而這些糧食大多并非歙州城存糧,而是齊王和其支持者家族所提供之軍糧。 不過褚其昌這回并沒有帶面粉過來,歙州這一帶還是吃米飯為主糧的多,窮困的就是豆飯,這張口就要面粉的真是少數,因為大多數人拿到手也做不好,所以他壓根沒想著會有人指著要這個。想想今日聽到的桑氏出于東郡,又了然。 想著刺史大人許了三成的細糧,桑蘿這樣問了,褚其昌便也就應了下來,道:“有是有,不過這趟沒帶,你要的話回頭讓沈老弟跟我去取?!?/br> 桑蘿只聽著可以換面粉已是很高興了,利利落落,讓褚其昌帶人先往她那邊搬薯蕷,進得柴房,意思意思留了三四十根,其余都讓人搬走。 “你們留心看一下薯蕷貯存方法,回去也依樣貯存才好?!?/br> 差吏們都知道這是做種塊的,上心著呢,一邊搬抬一邊還問了些要注意的地方。等都搬出去了一過秤,四百八十五斤。 “大嫂,咱們家能換一百四十五斤半的面粉,三百三十九斤半粗糧?!?/br> 褚其昌帶來的差吏手中一把竹算籌還沒擺弄明白呢,沈寧眼珠子一轉,已經滿眼興奮把數給報出來了。 褚其昌詫異看她,過一會兒,手底下最善算的差吏把結果也算出來了,沖褚其昌一點頭。 褚其昌:“……” 東郡桑氏到底何方神圣啊,他也沒聽過啊,總歸不是大世家,大概和歙州林氏、王氏差不多,但這是不是也太厲害了些?一個十來歲的女娃兒,有這樣的內算本事。 褚其昌覺得還是他對淮南道之外的地方了解太少了,也對,他知道的庶族才幾個? 刺史大人還念桑氏與他夫人的同鄉之誼呢。 沈寧心心念念全是有面粉就有好吃的了,完全不知道自己一不小心把這位褚大人又給震了一回。 桑蘿眼里帶笑,側頭與沈寧道:“今晚應了小鐵給做米糕吃,你想吃什么咱們明天做?!?/br> 沈寧眼睛登時彎了起來,“我幫大嫂一起?!?/br> 要不是人多,非要挽著她大嫂手臂膩會兒的,養得是十足的愛嬌。 大興莊里跟沈家一樣要了面粉的還有許家,當然,許家就沒沈家這么多薯蕷換給衙門了,一連走了好幾家褚其昌才知曉,不是大家不舍得換給官府更多薯蕷,而是今年只沈家種出了高產量。 心下乍舌,自覺運道也是好,一撞就撞上了真神。 …… 武定三年臘月的后半個多月,陳大山六人奔波山里,沈烈擇了吉日吉時,問了陳老漢幾個老人一些規矩,帶著沈安和小金兄弟幾個回了一趟祁陽縣,問過沈金兄弟三人的意思后,將甜丫從縣里遷回了十里村,葬到了李氏墳旁。 這之后就領著莊里另幾家挑出來的青壯和半大小子們,一行十幾人悄悄回了內圍,把留在山里的東西往回帶,尤其是谷底,那里不止藏著糧食,還有幾家人合養在谷底的二十幾頭羊。 莊里走了這么些人,原本是極打眼的,不過這會兒歙州城外各個村子莊子里都忙著自家開地,少有人在外走動,也沒人覺察。便是在沈家干活的趙家兄弟,因為桑蘿種薯蕷那座山頭要清理掉的樹和灌木已經初步清理完畢,正好轉到了另一座山為建羊舍清場地,選址是坐北朝南向,在背著莊子的另一面,初時也沒覺察。 兩三天后才覺出些門道來,也知道沈烈陳大山這些人是會幫衙門往山里去找人的,并不多想。 倒是眼前這活計,兄弟兩個越干越迷糊,尤其桑蘿已經用鋤頭開始劃地基線了,趙四終是沒忍住,問道:“桑娘子,你們家在山邊不是有間羊圈嗎?還用再搭一個?” 而且真的是大,得有一畝多的地啊。 他們在沈家干活,平日里砍樹鋤草的時候,有羊喜歡吃的草和葉片,通常都會順手收拾起來給送到羊圈那邊,所以沈家有幾頭羊趙家兄弟兩清楚得很。 五頭,現在兩只母羊肚里應該是揣上崽了,那也不用一畝多地的羊圈吧? 桑蘿一邊給過幾天要挖地基的地方挖記號,一邊道:“過陣子就不只五頭了,我讓沈烈進山套羊去了?!?/br> 她們家在谷底養了六頭羊,總要有個來處,再加上開春應該能添好幾頭,到明年少說得有十六七頭羊。 趙家也有兩頭羊的,還是當年從村外村換的,自然知道沈烈那些人的本事,這才不疑惑了,不過趙四奇道:“養在山腳下不好嗎?不夠的話再搭兩間就是了,這一畝地,用來種點什么都是收成啊?!?/br> 桑蘿道:“只養幾只還好,養得多了,離家近了些,一入夏那味道可不好聞,而且羊總在羊舍里關著,也容易病,放羊的話,我們時間少,所以還是在山上單建了羊舍省事些,羊也過得舒坦?!?/br> 說著停了手上的活,從袖里掏出兩張折好的紙來展開,遞給趙四,道:“趙大叔、趙四叔你們正好看看,羊舍我準備建成這樣的?!?/br> 她自己做的紙還不好往外現,用的是王家和褚家送的紙,趙四接過來,低頭瞧一眼就愣住了。 那日聽到桑蘿和刺史大人說的話,兄弟倆就知道桑蘿出身不一般了,但畫得這樣逼真的畫……長這么大就沒摸過紙筆的人,哪里想象得出來。 畫藝倒在其次,趙家兄弟也不是文人,講究的是個實在,要緊是那畫上的羊舍,不,應該叫羊場。 趙大把頭往他四弟那邊一探,看到的第一張圖,不禁就冒出一聲喲:“這可不舒坦?這看著就舒坦啊?!?/br> 趙四手上拿的第一張紙上畫的是整體的圖景,他也是到這會兒才終于知道桑蘿為什么讓他們把隔壁山頭成材和半大的樹都伐下來,說是有用場,這是真有用場。 蓋四間羊舍呢,雖然看起來占地都不算很大,但回頭還有雞舍兔舍,可不是要好些木料? 也是這會兒才清楚,眼下開的這一塊地,桑蘿為什么標出許多樹和一些羊喜歡吃的灌木是不讓他們砍挖了,整個羊場是用樹木圍繞起來的,山里現有的樹在去掉一些羊不喜歡吃的灌木后,樹與樹之間的密度自然是不夠的,但畫里的很勻稱。 他們這一片中間要建羊舍的地方多出來的羊喜食葉子的桑樹、構樹、楝樹,想來就是用來移植填過去的。 而樹與樹之間,看畫上應該是用竹子或是半成材的樹木再做成橫向的護欄,防止羊跳出去,當然,也防山里的野物。不過這一帶靠外圍,山勢較緩,野物也少,尤其今年,叫城里的駐軍和閑漢們獵得連野雞野兔都難找著,更別說其他野物了。 一畝多的地里,除了以樹和竹木圍成的天然屏障,圍欄前再栽些相對小棵的羊喜歡吃的灌木,只有四間是羊舍,近七成的空地上,除了看得出幾條小徑,其余地方種的應該都是草料和灌木,是給羊自己覓食活動的區域。 翻到另一張紙上,畫的是羊舍里外和不同角度的樣子,整個架高起來,再用帶著些許縫隙的木材做底,之所以能知道帶著縫隙,是因為兩張張背面還畫了些細節的小圖,羊舍里瞧著也是格外清爽。 這樣的羊舍,兄弟兩個見都沒見過。 趙四便問用意,桑蘿大概解釋了一下養得多了后公母羔羊分房,病羊隔離房,以及架高地面是為了防濕防寒,木材之間留著縫隙是便于打掃及收集羊糞。 別問她怎么知道的,種地人,誰還沒買過發酵羊糞肥呢,某寶逛得多了,一些羊舍的圖片也沒少看,再加上在山里也養了幾年,自己琢磨琢磨套用過來了。 正說著羊舍怎么建呢,小丫兒跑上山來:“阿蘿嫂子,刺史府來人了,阿寧jiejie讓我來喚你?!?/br> 桑蘿一愣,想不出刺史府的人怎么會往自家來,也不敢耽擱,把鋤頭一放就忙下山去了。 …… 桑蘿匆匆歸家時,遠遠看到一長隨打扮的男子,就站在她們家屋外,沈寧在一旁陪站著。 桑蘿記憶力不錯,識得來人是刺史過來那日跟在身后的青年。 青年端肅著臉,手捧著個木盒,身姿站得筆挺,遠遠見著桑蘿,待桑蘿走近了,未及等桑蘿說話,便先見了個禮:“桑娘子,我家主子著我給您和沈郎君送幾卷帛書來?!?/br> 說著將手中的木盒呈給桑蘿。 桑蘿聽得帛書二字,心下訝異,實是想不通刺史府怎會給她們家送書,也未聽沈烈提起過此事。 “未知是何書?” “是我家主子自己手邊在讀的書,里邊還有些心得注解,令我等手抄了一份送來,娘子可自己一觀?!?/br> 桑蘿看看那長隨,伸手接了過來,遞給一旁的沈寧捧著,打開盒蓋,一眼看到的是木盒中裹卷規整的九卷帛書,最面上第一卷 書帙上寫的是《尚書注疏第壹帙》,由壹而后的排序一直至玖。 桑蘿呼吸都重了幾分,展開第一卷 速看序言,看到序言中的太原曾氏,桑蘿心頭一跳,她抬頭看那長隨,“冒昧一問,未知刺史大人尊姓?” 長隨道:“家主姓曾?!?/br> 桑蘿握著帛書的手微緊:“可是……太原曾氏?” “正是?!?/br> 桑蘿呼吸一次,方緩過來。 雖不知是哪里投了那位刺史的眼緣,但聽長隨說起這東西是送給誰是把她和沈烈的名字都有點到,桑蘿猜多少也與薯蕷種植的法子有些關系。 她福了一禮,道:“勞你代我向刺史大人致謝,這份禮實是貴重?!?/br> 那長隨一笑,點了點頭,抱拳道:“書已送到,在下也需回去回稟主子了,就此告辭?!?/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