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310 章
把勁才行??!” “元氣”之說,乃是道家根本之一,鉆研這個,也沒什么錯嘛。見甄瓊如此有拼勁,赤燎子很是認同,連連鼓勵。段玄霜卻聽得臉色發白,看清風、明月的目光都飽含了同情。甄瓊那小子,煉起丹真是門都不出的,廢寢忘食。就這樣還要加把勁兒?怕不是要把人累死才行。 只是這拿爐子煉氣,究竟是個什么章程,也著實讓人好奇啊…… 寶應觀里的小小變化,并無幾人知曉。倒是《日新報》上的新文,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 “這《日新報》又想做什么?”看著今日新報,程頤面色并不太好。 之前他和兄長在《明德報》上撰文,駁斥商賈借“助產術”大肆謀利,敗壞風氣。然而幾篇文寫罷,壓根沒收到預想的效果。那些商戶仍舊唯利是圖,根本毫不在乎議論。士林中也沒幾人應和,也不知是因為利益所向,還是真覺得這法子管用?偏偏他家中的匠人,如今連“顯微鏡”都未制出,根本無從反駁“細蠱”、“外邪”的說法。如此不上不上,著實讓人胸中憋了一口悶氣。 如今“助產術”的事情剛剛過去了,許久未曾刊文的夢溪生,又突然發了一篇關于“氣”的小論,如何能不讓人警惕? “這文倒是夢溪生一貫筆法,只是所寫之事,細論起來,跟叔父的氣學有些相類?!比缃瘛睹鞯聢蟆芬噪s文涉經學,程顥對于這方面自然更為敏感。 這篇新文,的確是夢溪生一貫的風格。把蠟燭放在澄清的石灰水中,點燃之后,罩上玻璃。過不多久,蠟燭就會自動熄滅,石灰水中出現渾濁,且水位略略上升。步驟詳盡簡潔,想要重復可謂輕而易舉。然而論述,卻跟往常不同。在這文中,讓火燃燒的乃是“元氣”,杯中元氣燃盡,又生出了“濁氣”。濁氣又能被石灰水吸去,出現沉積,沒了這部分濁氣,杯中的水涌入,自然填充了位置。 一波三折,環環相扣,讓人挑不出錯來。然而其下隱含的意思,可就深了。不外乎是“天地合氣,萬物自生”之說,直言世間萬物都由氣來,連火苗燃燒,都需的“元氣”輔助。而元氣消,濁氣生,則暗合了yin陽衍化之理,讀來簡直天衣無縫。 對“氣”之一說,程家兄弟還是頗為熟悉的。他們的遠房叔父張載,就自創了“氣學”,言氣化萬物。然而他們的“理學”,雖然也看重“氣”,信奉的卻是“氣可消亡,理卻不滅”?,F在突然冒出這么個“元濁氣論”,竟然有些“氣在理先”的意味了。 對于看重“天理”的二程,這無異是個挑戰。然則想要辨析其中道理,卻不那么容易。為何燒光了“元氣”,就能生出同等量的“濁氣”?為何這“濁氣”,能被石灰水吞掉?若是吞了一寸,水就升高一寸,豈不代表“氣”未曾消散,生生不息?那懸在玻璃杯里,空空dàngdàng,未曾被火燃盡,又未曾被石灰水吞掉的,又是什么? “理學”,終歸還是要講“道”和“理”的。連道理都不清楚,如何說服別人? 這夢溪生給出的雜文,當真讓人頭痛啊。 程頤也嘆了口氣:“若是這雜文讓叔父瞧見,怕是會引為知己。未曾想夢溪生竟也有此念頭?!?/br> “此人見識廣博,又怎會沒有自家論點?”程顥并不覺意外。這夢溪生屢屢有驚人之語,沒有點真才實學,是不可能的。只是“理”“氣”終究涉及萬物、宇宙,不可不慎。 想了想,他道:“先拿些蠟燭,玻璃杯,試試此法吧?!?/br> 既然道理擺在那里,多演練幾次,還怕格不出個所以然嗎? 旁人還在為元氣、濁氣發愁,寶應觀中的道童們,已經開始為濁氣之分頭痛了。 “元氣唯一,能供萬物生長。濁氣之中,卻含分類繁雜。譬如木材、煤石,皆能生出碳氣,硫則能生成硫氣。碳氣酷烈,能致人死。硫氣惡臭,也有劇du,倒是頗好分辨。還有金屬入酸,能生出清氣,無色無味,遇熱成水。哦,對了,密閉的水道中,許會生成沼氣,遇火則bào?!毕胍獰挌?,自然要先把所知的教給徒弟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