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654 章
一心為人民的思想,這個高度太低了?!?/br> 吳秘書沒想到于德華會說這種話,忍不住點醒道,“于先生,這里是香港,雖然我們做的是內地的生意??墒巧頌橐患腋圪Y企業,我們沒有必要談覺悟吧?” “做生意第一就是要談戰略,戰略的基礎是建立在政策上、法規上,一切依法、一切依歸,同時也要按照香港的經濟形勢來研判。那么香港的形勢有誰來決定的呢?香港人的命運有人來決定?” “英國人?!眳敲貢卮鸬暮敛华q豫。 于德華擲地有聲的道,“錯,大錯特錯!香港的形勢是由內地來決定的!一切都要服從中央!目前正在起草基本法,將來的一切都要按香港基本法來走。香港在九七一定會回歸,這是歷史大勢,誰也阻止不了,誰站在歷史趨勢的對立面誰都不會有好下場!” 如果吳秘書見過李和就會發現于德華說話的氣勢非常像李和。 甚至于德華自己都沒有發現,他在潤物無聲的氛圍中感受和認同李和的核心價值,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共同奔小康而奮斗。 有一種影響叫潛移默化。 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移默化,自然似之;何況cāo履藝能,較明易習者也。 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墨子悲于染絲,是之謂矣。 所以如果于德華讀過顏氏家訓必然能夠準確的背誦出最后一句: 君子必慎jiāo游焉。 于德華的話說的對,又好像不對,吳秘書不知道怎么反駁,只是道,“于先生,那我怎么修改?” 老板說的都是對的,這是她混職場的準則。 “在發言中堅定香港的發展一定是樂觀的,我看好香港的發展前景。香港會保持長期繁榮穩定。中央政府“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沒有也不會改變。而且我們相信,特區政府有能力、香港民眾有智慧處理香港遇到的各種復雜問題和局面??纯窗?,這才是高度。我們要抓住內地發展的機遇,只要是有利于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有利于增進香港民眾福祉,中央政府提出來的事,我們香港市民都會全力支持,我們香港商人也會全力支持??傊褪怯幸痪湓?,我們支持香港回歸,我們公司對香港的前景看好!” 話語鏗鏘有力! 啪啪啪,一陣掌聲后,一個高個老人突然出現在于德華的身后,旁邊還有五六個人一行陪同。 “于先生的話,果然發人深省,難怪能成為紡織業的后起之秀!” “羅先生,好久不見?!?/br> 此人正是香港紡織大王羅頂邦。他50年代由內地來港,經營紡織制衣廠,70年代年成立羅氏針織,1987才在香港上市,也就是今年。羅氏家族是四大制衣配額的四大家族之一。 二戰后,日苯紡織業遭到重創,香港紡織業經濟趁機發展,由轉口商埠變為工業生產出口城市。制衣業充當重要角色,帶領本港趨向工業化,而成衣產品亦一直在本港商品出口中占首席位置,自60代起,制衣業已是香港出口收益最大的工業,占本地產品出口總額30%以上。 除了1957年全盛時期的44.6%外,所占比重一般在30%至36%之間。 60年代之后,情況變得更為復雜,因為英國和美國開始擔心,來自香港的進口產品會導致本國紡織廠破產。在美國肯尼迪主政時期,各地貿易保護主義興起,美國政府推出了一項將一直持續到2005年的配額制。 以配額制度限制成衣進口。 但是依然沒有限制住香港制衣發展,到七十年代,香港亦成為亞太區內著名的成衣采購中心,既吸引到大批生產簡單貨式的定單,亦吸引到小量高價成衣的定單。 此時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成衣出口地區。 于德華趕忙起身上前握手,“你太夸獎了,就是胡言亂語而已,你不要見怪。林先生,田先生,方先生,身體安好?!?/br> 他對羅頂邦身后的眾人也一一握手,不敢輕慢,都是服裝紡織業界一頂一的大佬,臉面多少要給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