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485 章
書迷正在閱讀:美味小萌仙、福寶女配、我的首輔大人、感化主角失敗以后[穿書]、皆歡、少爺的癡漢日記、這只龍有點不對勁(西幻)、租妻、然然旭日、絕地老母親[吃雞]
家炭行的當家人,要求他們精炭可著勁漲價沒關系,普通炭不許抬價,得讓百姓用得起。平衡完炭價,確定沒人故意哄抬價格,李元嬰又照著前兩年的慣例叫人把鰥寡孤獨、將士家小的名冊送過來,組織人手挨家挨戶送碳送冬衣,不能叫他們過不了冬。別的地方他不曉得,他只知道滕州境內不許有凍死的人。 不想今年送出去的東西竟被還回來一批。 負責落實此事的是唐璿,他第一時間去和李元嬰說明怎么回事:“炭他們收下了,冬衣沒要。他們說去年和前年都送了,冬衣還新著呢,可以繼續穿,今年的新冬衣他們不要了,送給更需要的人?!?/br> 百姓家的冬衣都是一年接一年地穿,哪怕破了、漏絮了,縫縫補補也能繼續穿下去,甚至還會兄傳弟、父傳子,一件冬衣好幾個人輪流穿過才算穿夠本! 要是東西是別人送去的,很多人肯定想著“白給的東西不要白不要”,絕不會退還回來。但東西是李元嬰讓人送去的,這兩年多來李元嬰叫人把每個政令都掰碎了講給百姓聽,百姓聽了都覺得他們的滕王殿下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他們好,而且,他們的日子確實也越過越好。 人不能當白眼狼,李元嬰為了讓他們不挨凍才讓人送碳送冬衣過來,他們怎么能昧著良心接著收?誰家要是偷偷昧下來,是要被別人瞧不起的! 所以,許多人都把冬衣退了回來,只有家里添了丁的人才留下新送去的冬衣。 李元嬰從小長在富貴窩里,不太懂這些事,聽唐璿說完就明白了,看來冬衣確實不用年年都送。 做好的冬衣總不會沒用處,別的不說,他們滕州的將士那么多,更多的冬衣都不夠。 李元嬰叫人把被還回來的冬衣送去軍中。 唐璿自是帶人一番宣揚,先是說李元嬰給將士家小送衣送炭,在滕州當兵后顧無憂、闔家安康,又說李元嬰教化有方,封地的百姓也都是有良心、知感恩的,不然一件冬衣拿去賣了能換許多米糧,誰會主動還回來呢? 李元嬰做這些事不是為了拉攏民心、穩固軍心,但他既然都做了,唐璿覺得還是得讓人知道才行。他又是夸李元嬰仁善又是夸將士家小有良心知感恩,將士們分到冬衣穿在身上覺得暖烘烘的,感覺這滕州軍營像家一樣溫暖,自都熱血翻騰,齊聲表示一定會盡忠盡責守衛滕州。 唐璿一個年不及弱冠的白面書生在軍前講話毫不顯弱勢,李德謇看在眼里有些驚奇,一問才知道唐璿祖上也曾出過大將軍,很有些家學淵源,只不過到他們這幾代都是以詩書傳家,并沒有再出將才。 李德謇覺得李元嬰運氣果然不凡,連這個看起來文弱溫和的唐璿真正做起事來都很不一般,三兩句話就幫李元嬰把軍心栓得牢牢的。 又過了小半月,董小乙來報說秋收后人力充足,各地統一騰出役夫來修路,通往長安的直道馬上要全面連通。 這條路所涉州縣甚多,并非全靠豐泰樓一力修成,沿途的里碑上都記有參與出資修路的人名。李元嬰早叫人把沿途州縣全記下來,帶著閻立德設計了一套慶祝直道落成的郵票,以長安為起點、六驛為單位設定郵票價目,每增加六驛則增加一文錢。 長安距離泰山約有一千八百里,正常驛站送信一日走六驛,每驛相隔三十里,也就是每日走一百八十里。所以正常來說,只要花個十文錢,十天就可以將信送到直道盡頭,把信從泰山送往長安! 李元嬰是主要出資人,當然暗搓搓讓直道拐了個彎修到滕州家門口再轉向泰山。 眼下沿途驛站外的郵筒都設置好了,專門培訓出來的郵差和良馬也整裝待發。要是書信多的話,他們還可以讓專人來收、用馬車來拉!每個郵箱旁邊都守著個老役夫,他們不需要做重活,只需要給寄信人解釋一下如何cāo作和定時開鎖讓郵差取走每天的信件即可。 李元嬰騎著馬兒往寬敞平坦的直道上溜達了一圈,心情好得不得了,又回去叫上自家小伙伴一起在凜凜朔風里打馬前行,一直到快跑出滕州境外才停下來,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