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322 章
身體有些地方沒擦干,水跡直接氤在衣服上,讓人感覺愈發冷。 但黎錦暫時也沒空管這些,他得把全部時間都用在答題上。 會試的號房里多了一個瓦罐,讓考生這三天都用瓦罐來裝排泄物。 換個說法,也就是三天內不能出號房。 更進一步,考生三天內吃喝拉撒睡都在在這長四尺(一米三)深不到五尺(一米五左右)的號房里解決。 當然,最重要的是寫出錦繡文章來。 會試第一場與鄉試類似,考的都是四書文和五經文中與史論有關的部分,最耗時間,也是最考驗考生學識功底的一部分。 想要給考官留下一個好印象,第一場必須答得出彩才行。 黎錦這邊的第一題正是“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這道題看似好寫,只要了解周唐、秦魏的治國理念和歷史,解答出來并非難事。 黎錦腦海中大概有了思路,開始看第二題。 四書文的幾道題都必須作答,而五經文的題目依然是二十選四。 所以,黎錦選擇先瀏覽完題目,他知道,每道題都答出來算合格。 但文章若要真正寫的出彩,一定得一環扣一環。 就像上次鄉試,黎錦能脫穎而出的很大原因就是他的五經文結合了水利、農桑、算經和造船四個點,環環相扣,才讓主考官眼前一亮。 這次黎錦有個一個更大膽的想法,四書文從史論開始題問,那他就側重自己想要引入的河運、造船, 從周唐的大運河說起,‘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此來引入自己看法。 每篇文章都層層遞進,讓自己的想法和結論深入考官的思維。 這么一想,黎錦的思路一下清晰許多,找準了自己的點,就開始一一的列舉點子。 第一日,黎錦午時才看完所有題,他察覺自己坐的時間有點久,想要站起來的時候才發現腿部已經被凍麻了。 他擱下筆,握手成拳,輕輕錘自己的小腿。 等到小腿稍微可以活動的時候,黎錦給火盆里留了六分之一的炭火后點燃。他沒急著燒水,而是把土豆放在炭火上,隨即又把蔥油餅放在土豆上烤。 冬日里天冷,汗的揮發不像秋季那么快,對水的需求也沒有秋季那么大。 餅子烤熱的時候,土豆還沒熟,黎錦先吃了餅子,復而找侍衛打了水,把鍋夾在火盆上,又把火盆挪到自己腳邊。 這樣就當他在烤火了。 有了火盆在身邊,身體的溫度也逐漸上升,等到炭火快燒完的時候,黎錦一邊喝熱水暖身子,一邊答題。 他有了具體的思路,給文章起草來很快,但冬日里天黑的早,黎錦覺得自己還沒寫到酉時(傍晚五到七點),號房里就暗了下來。 黎錦強撐到自己眼睛酸澀,才點燃蠟燭。 他趁著自己文思泉涌,直接把三篇四書文都列了草稿,才吹滅燭火,重新燒水,熱土豆吃。 黎錦把剩下的白菜、蔥油餅和饅頭片包起來,打算晚上睡覺的時候把這些放在自己手邊。 若是有老鼠來,他也能第一時間趕走。 黎錦晚上不打算生火,冷一點沒關系,可千萬不能釀成火災。 曾經就有考生半夜怕冷,生者火盆睡覺,號房本來就小,稍微翻個身就撲到火盆上。 最后硬生生燒了號房,也燒死了幾十位位置離他近的舉人。 所以說,科舉考試某些方面其實也是看命的。 黎錦把兩塊木板并起來放在地上,把瓦罐堆在門邊,想了想,他又把熄滅了的火盆和竹籃放在瓦罐邊上。 若是自己晚上不小心踢倒了瓦罐,那可能會硬生生敗壞他答題的心思。 而答卷、起草的素紙都堆積在他腦袋邊上,這樣最為安全。 這么安排好,黎錦脫下外袍,裹一件蓋一件,就這么慢慢睡了過去。 黎錦醒來的時候還以為已經第二天,他聽著周圍傳來此起彼伏的呼嚕聲,透過號房門板上方,看到濃重的夜色。他才意識到,這會兒恐怕子時才過。 一晚上,黎錦陸陸續續被凍醒了三四次,周圍號房的呼嚕聲一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