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729 章
,到夏初之時,鹵水表面有此白絮生成,鹽工稱之為‘發模糊’,此時鹵水謂之陽水,陽水依然甚苦?!?/br> 張遼點了點頭,看向第二畦,此時已是四月中,果然,這第二畦的鹵水表面有著大片的白色絮狀物,他估摸著,這應該還是通過溫差變化析出其他雜質,但張遼也不明白這些白絮究竟是什么物質,他取了一些嘗了嘗,卻是比芒硝還苦。 荀彧又指著緊臨的第三鹽畦道:“第二畦白絮生成后,便可將陽水引入第三畦,第三畦池底有芒硝壓實而成的硝板,經過此畦,陽水中白絮可沉淀殆盡,硝板卻越積越厚,最終只余下鹵水,此水謂之*******張遼看著這第三處鹽畦,若有所思,白絮沉淀如此之快,硝板又加厚,恐怕不只是自然沉淀,應該伴隨著白絮與池底硝板的化學反應。 接著荀彧指著第四個鹽畦道:“最后將**引入第四畦,水深一尺,只需風吹日曬,五六日便可結出鹽花,此為‘落鹽’,水干則鹽出,再無苦味?!?/br> 張遼看到這個鹽畦邊上還落著一些鹽粒,應該是去年落下他,他捻出一顆鹽粒,放在嘴里嘗了嘗,這鹽粒雖然還是有點微苦,但口感卻比撈采出的鹽要強出百倍了。 他不由贊嘆百姓和鹽工的智慧,雖然他們不明白鹽池之水析出雜質的化學原理,但他們卻能在勞動中總結,利用一年四季的溫差變化,巧妙的將其中的芒硝、白絮等物質分離出來,著實難得,誠如荀彧所言,此借天時之力也。 荀彧嘆道:“此四畦法所產之鹽雖好,卻需歷經寒暑一載,儲存鹵水有限,用時頗長,更不能出差池,故而所產之鹽不足以供應四方,百姓所食之鹽則皆是直接引水入池曬制而來的苦鹽?!?/br> 張遼點了點頭,他明白荀彧的話,四畦法制作出來的鹽多半都供了朝廷和公卿豪強,尋常百姓吃的還是苦鹽。 張遼皺眉看了看四面一片片分布凌亂、大小不一的鹽畦,斷然道:“文若,今年秋后,可發動將士與青壯將這四面鹽畦全部重修,拓寬十里,重新劃分布局,皆修成四畦?!?/br> 原來鹽池由豪強掌控,各自為政,混雜不堪,若是重新整修后,統一工序,那樣每年的鹽產量會大大增加,質量也會比原來的好。 “喏!”荀彧應了聲,又微笑道:“主公此舉大佳?!?/br> 張遼呵呵一笑,這時從不遠處突然傳來一陣歌聲:“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張遼不由看向一旁的老鹽工,笑道:“沒不想這鹽工之中,居然還有人能唱出上古虞舜所做之歌?!?/br> 老鹽工忙道:“將軍有所不知,此地鹽工,都能唱‘南風歌’,南風起,鹽始生,南風實乃天賜之寶哪?!?/br> 張遼失笑道:“長者何出此言?南風雖好,莫非這東風、西風便不濟事乎?” 在他看來,只要是風力,就能加快蒸發,應該不分東南西北風吧。 沒想到那老鹽工卻點頭道:“正是如此,南風最佳,東風尚好,若是在曬鹽時遇到東北風或西南風,鹵水便會‘粥發’,像米糊一樣,所生之鹽比撈采上來的苦鹽更要苦澀難吃,因而在我等鹽工眼中,這南風實乃蒼天所賜,不可不敬之?!?/br> 張遼不由大奇,看向河東郡丞王邑:“果真如此乎?” 王邑點了點頭:“稟將軍,正是如此?!?/br> 荀彧、郭嘉不由嘖嘖稱奇,紛紛感嘆造化之奇。 張遼卻沉思起來,他可不信什么南風是蒼天所賜,若是東南西北風果然效果不同,那必然是另有原因。 他沉吟道:“南風出鹽,必有其故,所謂南風暖,北風寒,東風濕,西風干,想必是這寒、暖、干、濕,對出鹽也有影響?!?/br> 他自然知道,溫度在很多化學反應中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而東南西北風的不同,多在于寒流和暖流的差別,應該是這個因素造成了鹽水中芒硝或其他物質含量提升,導致結晶出來的鹽發苦。 聽了張遼所說,那老鹽工身子一顫,喃喃道:“將軍此言,倒是有理哪,細細想來,凡東北風和西南風來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