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465 章
詡的計策給李儒講了。賈詡行事低調,自己又要離開,反倒是李儒向董卓出計最好。 一日之后,張遼帶著手下七八千兵馬入函谷關,又到陝縣接了尹氏和師父賈詡的家眷,從潁川大劫而來的一眾儒師和徐庶等學子,還有萬卷書籍,在當初遷徙至此地的百姓夾道相送下,舟船出河,北渡河東郡。 第二百八十七章 再見郭嘉 河東郡在兩漢以來便是京畿七郡之一,由司隸校尉直接監管,屬于“三河”這一,境內土地肥沃,成為關中和雒陽的糧倉,又有鹽池和鐵礦等戰略物資,因而極為重要,但比之河內與河楠,河東郡的地位更凸顯在軍事方面。 從地形看,河東郡與關中長安和雒陽呈三角之勢,無論定都長安或雒陽,河東都是前沿防線,又處于天下樞紐,向西是關中和涼州,向北直抵并州和幽州,向東是進入冀州與兗州,向南則是弘農、雒陽與豫州、荊州,且山河險要,易守難攻,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如今更是董卓的后方,河東一旦有失,董卓便斷了后路,難以回到關中了,所以他一直將最信任的女婿牛輔留在河東鎮守。 而對于河東太守之職,兩漢以來一直都極為重視,委以重臣擔任。張遼前一任河東太守正是董卓本人,由漢靈帝任命。靈帝駕崩后,董卓入京掌權,先后擔任三公,直至如今的相國,早已不是河東太守,卻沒有委派其他人,任由其虛位,只因為沒有合適和信任的人選。 所以張遼這次擔任河東太守,也是極大的運氣,除了李儒的舉薦外,更重要的是他救了董卓的xing命,獲得了董卓的信任,否則根本沒有機會。 此時,張遼便行在河東郡最南端的大陽縣境內,他從陝縣渡河向北,至茅津渡上岸,便進入大陽縣。 離開了董卓,又擁有了自己的地盤,張遼頓時覺得天空海闊,整個心情都舒暢起來,在董卓麾下掣肘和暗算處處,總是不便。而且他與董卓的政見有很大分歧,如今還看不出來,但越到后面怕是越嚴重,所以他還是早早離開的好,免得將來鬧掰了難做。 所謂在其位謀其政,如今他為河東太守,到了自己的地盤,當然會下意識關注地形和民生,一路上幾番觀察和詢問,對大陽縣的情況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大陽縣是古虞國之地,北倚中條,南接黃河,自古便是河東與中原的糧運、鹽運和行軍要道,境內有茅津渡、大陽渡兩大古渡,加上洪陽、郖津幾個小渡口,直面黃河對岸的弘農郡陝縣,因在大河之陽,故名大陽。假道伐虢、唇亡齒寒、伯樂相馬、按圖索驥等故事均發生在此地。 張遼早聽說河東郡地形復雜,但直到進入大陽縣境內,他才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了這一點。 一路走來,他們已經翻過了七八條溝壑,大多溝壑都深有百丈,寬達數里,長不見頭尾,比之雒陽的張方溝和滎陽的鴻溝寬闊十多倍,上坡下溝,車輛行路極為艱難。 而據當地人說,僅一個大陽縣就有大溝小壑三千余條,令張遼不禁咂舌。 難怪董卓麾下最精銳的飛熊騎在河東征戰一年多也難以徹底擊敗白波軍,在這種地形之下,騎兵的優勢根本難以發揮,而白波軍卻是能攻能守,一旦失利,隨時可以退入山嶺或溝壑,山嶺和溝壑又多半相連,根本不懼董卓的兵馬追到。 如今自己做了河東太守,要剿滅白波和嘯聚山林的匪寇,怕也是個難題,需要仔細謀劃和思量。 不過這些溝壑中多有山泉和溪水,加之竹林草木豐茂,也是百姓取水和牧牛的重要依靠,從民生上講,這些溝壑也是極為有利的。 除了地形,張遼也看到了不少堡塢,數目之多,令他不由皺眉。 這些堡塢大多是豪強所建,但也有不少是朝廷所建。后漢羌亂以來,羌族幾次東進南下,曾一度入寇河東,直至河內,對都城雒陽造成很大威脅,漢朝兵力薄弱,無力抵抗,只能大肆建堡塢,設鳴鼓,在河東與河內形成一道防御帶,拱衛雒陽。 張遼要想徹底掌控河東,首先這些堡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