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1117 章
和宋元新碰頭。 畢竟還不熟悉,不好一開始就聊比較敏感的話題,從今天吃的譚家菜破題,先拉近拉近感情。 嵐韻湖也有餐飲中心,而且很高檔,梁一飛對于譚家菜多少有些了解,是能聊出個一二三四五的。 顧名思義,譚家菜的創始人姓譚,本是一名翰林,家中女眷廚藝精湛,在粵菜的基礎上發揚光大,形成了譚家獨有的菜式;大清完了后,譚家也家道中落,便對外經營譚家菜補貼家用,卻沒想到一時間聲名大震。 到了民國,譚家菜更是風光無限,幾乎凌駕在八大菜系之上,北平的軍政要員、豪紳顯貴爭相赴宴訂餐,想要吃到一桌正宗的譚家菜,往往要排隊等上一個月之久。 當時有種說法,‘戲界無腔不學譚,食界無口不夸譚’,唱戲的,每種腔調流派,都在學譚鑫培;吃飯的,只要長了嘴,都在夸譚家菜。 之后譚家菜又開到了滬廣兩地,繼而全國各大城市開花。 “可是據我所知,正宗的譚家菜似乎已經失傳了啊?!痹诘炔说倪^程中,梁一飛好奇的問宋元新。 解放后一段特殊時期,規定只允許經營大眾類菜式,不許搞‘奢、精、特、費、美’的資本主義腐化墮落,又進行了一系列的運動,名廚名菜均紛紛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好像也只有香江那邊,是有那么幾家勉強還算正宗的譚家菜,卻也不是正宗譚家人了。 “譚家人嘛是找不到了,不過這里的譚家菜的確正宗,我和大廚認識,說起來,這里面還有段故事,要感謝周總理?!彼卧碌?。 “哦?這怎么說的?”梁一飛問。 宋元新娓娓道來,60年代,周總理了解到譚家菜面臨的困境,為了保護傳統飲食文化,特意安排譚家菜原班人馬入駐了首都飯店,為外賓服務,即是對譚家菜的肯定,也是一種變相的保護。 當時,和譚家菜一樣受到保護的名廚、名菜,比如川菜范家、湘菜陸家、豫菜候家,都集中在首都飯店,這些人之間相互取長補短,jiāo流心得,反而在那個特殊時期,把各自家傳的本事,再一次提高了一個新的臺階上。 “這里的周大廚師,師承彭昌海,彭昌海的師父,正是人稱‘菊花蛇王’的最后一代譚家菜傳人譚勇強。梁總,我跟你夸一句口,全國譚家菜,要說正宗,周師傅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這個菊花蛇王梁一飛倒是聽說過,嵐韻湖的粵菜大廚做過一道‘菊花水蛇羹’,那真是入口清香鮮美,鮮中有爽,爽中有滑,據說,就是來自這位18歲就背著一筐水蛇參加全國廚藝比賽的菊花蛇王首創菜式。 第566章 久仰大名? 聊了一會兒,便有服務員來起菜,譚家菜發源于粵菜,起先幾個開胃小菜便是很常見的水晶蝦餃、雪花牛rou酥、豆豉鳳爪,燒鵝白切雞叉燒拼盤,男士一人一份果凍一樣的茯苓糕,還專門為女士點了一份楊枝甘露。 袁欣然微微嘗了一口,眉眼就帶上了笑。 接下來各種菜式流水價一般上來,西山走地雞吊出來的黃燜魚翅,用雞、鴨、肘子、干貝、火腿等料熬成的清湯調制的清湯燕窩,還有按例算的蠔油紫鮑,湯鮮味美,但盤中原汁湯漿僅夠每人一匙,顯得頗為稀罕; 之后,什么大烏參,草菇蒸雞,蝦子茭白,三鮮猴頭,清蒸鱖魚等等一道接著一道的上來,不一會,就漂漂亮亮的擺滿了一桌菜。 有菜必有酒,說來也怪,譚家菜發源粵菜,配得卻是八年紹興黃。 宋元新起身給梁一飛斟了一杯酒,笑道:“梁總,袁小姐,咱們也算是好口福,拖了故總理的光,這要是擱在以前啊,吃譚家菜,須得入譚家門才能吃到,甭管您是多大的老板,多高的政要,譚家師傅絕不外出。當年汪精衛進京宴請名流,據說曾找譚家破例出一次外會,被一口回絕,后來好話說盡,譚家才勉強答應給汪做兩道菜。喏,就是這兩道黃燜魚翅和蠔油紫鮑,都在譚家事先做好,再由家廚送過去?!?/br> “呦,還給大漢jiān做過菜呢?!痹廊婚_玩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