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452 章
資金,但由于銀行金融管制,私營企業貸款有難度,所以民間融資更加火上一層樓,利息跟著水漲船高。 在沿海很多地方,民間拆借資金的年利息基本超過15%,銀行利率超過了12%。 只要有本金,根本不愁賺錢,很多大公司甚至都不做買賣,上億的資金,拆借出去就起碼有20%的收益,還用自己費什么心? 華強廠工人們愿意拿著一萬多塊錢下崗,也是基于此,現在市場上錢生錢太容易,一萬塊錢借出去,一年最少都有上千的利息收入,稍微認識點人,有點關系,一萬塊錢一年吃兩千利息輕輕松松。 沈復的專利是受到國家認可并且有大領導當面表揚,用于機械工業生產,無論是市場前景,還是政策支持,都是穩得不能再穩的優質項目,民間融資非常容易,廣告前一天刊出,第二天公司的門口就排了長龍。 僅20天,就集資2000萬,從一個小技術員、小老板,一躍成為千萬級別的富豪,充分的印證了這個‘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奇跡時代。 如果從這個時候開始,沈復就把精力投入到科技研發上,那么他的未來,甚至中國電力產業的未來,也許都會有一番天翻地覆的變化。 問題是,資本和實業,即是骨rou相連相互支持,又是相互du害,一旦嘗到了資本的甜頭,很少有人能安下心來,認認真真的做實業。 嘗過甜頭的沈復走上了一條以實業、技術為噱頭,非法融資為真實目的,或者說,靠著融資來實現企業發展的邪路。 三千塊錢就能入股,每一季度結算,年補償率達24%,比銀行當時的儲蓄利率高出一倍,在全國17個城市開展了類公開集資,永城公司半年之內席卷全國,它很快成為當年最炙手可熱的高科技企業。 到了93年初,一年多時間,永城公司集資額度已經超過了10個億,其中個人集資占據總額的93%。 但是這些錢,他用來做什么呢? 不是生產研發,而是擴大集資隊伍,先后設立20多個分公司和100多個分支機構,雇用職員數千人,主要的業務就是登廣告、炒新聞,花費數千萬進行公關,高價聘請數百個擔任過司局長的離休老干部擔任公司的高級顧問,由此構筑起了一個強大的官商關系網。 鋪天蓋地的集資風暴最終引起了國家最高層的關注,決策人意識到,如果“永城模式”被廣泛效仿,會形成一個龐大而畸形,并且缺乏控制的金融流通圈,即直接影響國家金融管制政策,也會導致大量資金流入非生產領域,廣大投資人權益受損。 今年年初,永城舉辦‘十億慶功酒會’的時候,收到了人民銀行的通報,要求其限期清退所籌集資金。 已經膨脹的沈復此時已經失去了最基本的局勢認識,認為上到高層,中到上百位老干部,下到數十萬集資民眾的‘撐腰’,他具備了與國家博弈的能力,做出了兩個驚世駭俗的決定。 第一,當即宣布狀告人民銀行行長,索賠上億; 第二,宣將投資者的年利息由24%提高至48%。 上半年,沈復、永城、集資,這三個字,幾乎占據了金融消息的半壁江山。 潘覺準備撰稿聲討沈復和永城。 對這件事的入手角度,潘覺有點迷茫。 現在聲討沈復的人很多,但是角度都差不多,主要就是說他違反國家政策; 也有支持他的聲音。 有那么一部分人認為,企業和政府不一樣,追逐利潤是商人的天xing,只要不違反法律規定,企業就可以用各種手段攫取利潤,政府不應該用行政手段干涉。 在改革開放,南巡之后這段時期,由于摸著石頭過河,各種聲音都存在,很多事沒有定論。 潘覺覺得要批判,就要從支持他的那些聲音入手批判,有理有據,千篇一律的扣大帽子、發戰斗檄文沒意思。 但這就需要很專業的知識了,對于經濟的理解,企業、企業家的理解,他遠不如梁一飛,所以想從梁一飛這里征求意見。 歷史上這個事件主角在93年上半年已經被抓,小說里劇情需要和某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