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222
書迷正在閱讀:原始人之現代艷皇(我欲狂生)珍藏全本、憐卿甘為身下奴、俗氣逼人、一個46歲的長春老女人、仙路美人圖(曉林修改版)、亂游記、對我一往情深的上海少婦、藍月外傳、露出放尿的乖巧資優生、少年派-人生編劇
照在他的身上,站在他面前的諸位將領的眼中,宋楠的全身散發出淡淡的光暈,讓人難以逼視。 第一卷蔚州雪第七五八章送他一份大禮 宋楠給諸衛所將領吃下定心丸,告訴他們,這次自己將為他們撐腰,如果兵部敢拿抗命之時懲辦諸將領,宋楠的原話是:“我將帶錦衣衛親衛營沖進兵部衙門大堂討個說話,我倒要問問陸完到底安得什么居心。 別人說這話也許還沒什么分量,或許被大家認為是嘴上跑馬車的胡扯,但說這話的是宋楠,這位大明一等鎮國公,從蔚州小城發跡,奇跡一般花了七年時間成為大明朝柱國之人,他的身上籠罩著無數的光環;正是這個人,兩年時間不到便成為大明朝歷史上第一個錦衣衛指揮使,從數萬韃子手中保全了皇上的安危,并在新平堡一戰中.將把禿猛可打的抱頭鼠竄。也還是這個人,平劉六劉七揭竿而起,大明社稷風雨飄搖之時,他率軍平息起義。 敗在他手下的人包括安化郡王朱寘鐇,包括被眾臣私下里稱為立皇帝的劉瑾,哪一個不是權傾朝野狡詐多端,無一例外盡數被他踩在腳下。 若說這些都是他們沒有親眼目睹只聽傳聞,尚不知宋楠的手段的話,這場西北的驅除韃虜的戰斗他們卻是親身經歷;前有常寧后有定國公,都是大明朝足以抵擋一面的人物,卻被韃子的兇猛進攻打得焦頭爛額,一個死了,一個據說是癡呆了;而面前這個人一接手,便云集重兵在靖虜和韃子死戰,以大無畏的氣魄將韃子趕進內陸,扎緊口袋。一路將韃子兵馬蠶食追趕,最終在鹽池長城隘口,將韃子以及十余萬援兵徹底擊潰。 不能說這西北之戰多么完美,事實上宋楠的每個決定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也因為宋楠的一些決策,造成了內陸十幾座城池州縣被攻破焚毀,百姓也死了不少。但你不得不承認,他的目標很明確,他是可以為了戰而勝之做出非常規舉動之人,這一點在大抵不愿冒險的大明將領之中顯得尤為突出。 現在,眼前的這個人做出了承諾,眾將沒有理由不信他,事實上很多人打定主意這一次要跟著宋楠一條道走到黑,一個大明朝的國公,能頂住外廷內閣的壓力取得皇上的應允,更自己籌措軍費出征韃靼,如果他沒有強大的自信和必勝的信心的話,是絕不會這么做的。 從眾官所為可以看出,宋楠和大明朝其他官員之間截然不同的一種氣質,那是一種不肯放棄,不圖茍安,敢于冒險的氣質,這在暮氣沉沉的大明文武官員之間顯得那么的鶴立雞群。 當天夜里,宋楠在長城烽火臺下的臨時帥帳中召集第一次戰前會議,明確了幾點目標。 第一,此戰是以收復河套周邊地區為目的,而非要追逐到狼山陰山之北的韃子老家,收復河套,重建開平東勝等衛所,將大明邊防往北推進七百余里為主要目標。 第二,此戰須得速戰速決,因為嚴寒的天氣即將來臨,河套平原每年冬天大雪沒過膝蓋,這對明軍而言是極為不利的,所以必須在十月末或者十一月初便要達成目的,否則拖下去不但后勤補給困難,士兵們也沒有韃子那般耐寒善戰。 第三,此戰絕不可認為是平推橫掃,以韃子現在的實力固然難以抵擋,但他們拼湊起來尚有七八萬可戰之兵,絕不可掉以輕心。特別是在大同以北的察哈爾前旗駐扎有絲毫沒受損失的三萬韃子兵馬,要特別當心他們西進突襲。 這三點目標一旦明確,眾人心中頓時對這場仗有了個大致的把握,從宋楠擺出的地形圖上來看,狼山陰山以南黃河幾字彎的附近有著大片的荒漠和草原,其中韃子的部族大大小小遍布有十幾處。從鹽池西北往上是韃子的烏海鎮,烏海東南都思圖河流經的鄂托克,再往北沿著沙漠戈壁百余里便是河套重鎮杭錦;杭錦往東的伊金赫洛,北邊黃河沿岸的烏拉特、達拉特、土默特、陽固等地都是韃子的重要據點,現如今這些地方都被韃子的大小部落所占據。數十年的經營之下,韃靼人在河套平原上依托地形和黃河天塹修筑了大大小小的城寨上百座,隱然形成了防御的體系。 除了這些,困擾大明兵馬的還是天氣和地形的問題,河套地區說是平原,但其實大部分地區是戈壁沙漠和丘陵山野的綜合體,只有在黃河左近流經的南北岸邊以及都思圖河和黃河支流哈喇江流域一帶才是大片的草原,這也是韃子防范最為嚴密的地方。 在宋楠的沙盤上,過了黃河的一片地方不像黃河以南插滿了小旗子,只有一道自西往東橫亙的三段山脈,那是狼山陰山大青山這三座山脈;宋楠特別做了說明:“這一片地域對我們而言還是空白,我沒有在沙盤上標注出韃子的部族城鎮的位置,這不代表那里沒有韃子的部族和兵馬,只是我們壓根不知道那邊的情形,這一點大家要明白。事實上,我的估計是,韃子一定不肯跟我們在黃河以南決戰,他們定會依托黃河天塹阻止我大軍渡過黃河,所以這次復套之戰的關鍵是我們能否渡過黃河,或者是以多小的代價渡過黃河,一旦登陸黃河北岸,我大軍站穩了腳跟,便能迫的韃子要么決戰,要么退到陰山狼山以北;我到希望他們能選擇決戰,但恐怕當我們渡過黃河之日,便是韃子退出河套之時?!?/br> 戰前會議的氣氛很是熱烈,眾將在宋楠的啟發下紛紛發表意見,但關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