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201
書迷正在閱讀:原始人之現代艷皇(我欲狂生)珍藏全本、憐卿甘為身下奴、俗氣逼人、一個46歲的長春老女人、仙路美人圖(曉林修改版)、亂游記、對我一往情深的上海少婦、藍月外傳、露出放尿的乖巧資優生、少年派-人生編劇
梳理政務,制定國家方略,可不是帶兵打仗?!?/br> “說的好。你既自己承認對打仗的事情不精通,又如何知道這場仗會帶來什么,憑什么便能斷定韃靼人會俯首稱臣?我大明建國百余年來,你可去翻閱書籍查找,可曾有韃靼人臣服之先例?” 楊廷和昂然道:“正因無先例,若本朝能做到如此創舉,正是能人所不能彪炳春秋之舉?!?/br> 宋楠點頭笑道:“原來是想要青史留名,要青史留名的辦法有很多,譬如你現在脫了衣服在這大殿上裸奔一圈,保管此事會流芳千古,史書會記載著,某年某月某日,某朝內閣首輔楊廷和裸奔于殿,這豈不輕松方便?干什么要那么麻煩?” 群臣發出轟然竊笑之聲,侯爺們更是肆無忌憚的哈哈大笑,連正德也覺得宋楠的這個提議很有意思,坐在龍座上掩口葫蘆。 楊廷和雙目掃視殿上,頓時傳來一片掩飾的干咳聲,群臣竭力忍住笑,以咳嗽來調節臉上蕩漾的肌rou。 “本官再次提醒你一句,你是大明朝重臣,更是貴為鎮國公,可不是市井屠狗殺豬之輩,信口開河丟的不是別人的臉,丟的是你自己的人?!睏钔⒑挽o靜道。 宋楠道:“許你信口開河便不許我信口開河么?你說朝廷決意要韃靼國此次臣服于我大明,敢問,這是皇上提出的意思,還是你楊廷和的意思?” 楊廷和道:“這是廷議的結果?!?/br> 宋楠道:“莫打馬虎眼,依我看,便是你楊廷和的一廂情愿?!?/br> 楊廷和怒道:“是又如何?這難道不是一次契機么?” 宋楠再次冷笑,冷冷的聲音在大殿中回蕩:“楊首輔該去親身經歷這幾場戰斗的,特別是鹽池長城上這一戰,你知道多少大明男兒血灑長城之上么?你知道韃子的進攻有多么兇猛么?長城上下,我大明男兒的尸骨堆積如山,流出的血液淹沒腳背,戰后焚燒的尸體堆比小山還要高,你去看看那場景,你再來說話?!?/br> 眾人聽得毛骨悚然,宋楠的聲音低沉,說的殿上眾臣脊背后涼嗖嗖的。 楊廷和道:“我說了,本官不是打仗的,這些大明男兒都是為了大明而死,死的光榮,死的其所,朝廷會厚恤他們。他們是大明的兵士,理應為了皇上盡忠。別說是他們,便是你我死于戰場之上,那也不足為奇?!?/br> 宋楠冷笑道:“說的好霸氣好冠冕,但卻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他們固然是為了皇上盡忠,為了大明捐軀,死得其所。但你知道他們為何會捐軀么?那是因為韃子的兇狠和狡詐。我算準了韃子的進軍路線,一路追殺圍剿,韃子只剩下萬余兵馬的情形下,他們的選擇不是投降,而是通知境內兵馬協同突圍,意圖突破長城隘口。長城上的那一戰正是因此而發生的?!?/br> 宋楠低頭沉思半晌,續道:“皇上,諸位大人,韃子遠非我們所想的那樣氣數已盡,他們有著不遜于我大明的斗志。一條狗或許可以馴養,一條狼卻決計不可馴養,因為它的狼性,他們會時時露出獠牙來,趁我們不備便會咬上一口。若非親身經歷過和韃子的殊死大戰,你們描繪的什么逼迫韃子臣服我朝的美好愿景我或許會贊成。但經歷了這一切之后,我只能說這一切都是癡心妄想,韃子不會臣服,他們是狼,他們天生就是咬人的?!?/br> 宋楠的聲音清澈而明亮,在大殿中回響,一字一句清清楚楚的送入正德君臣百余人的耳中,群臣默然不語,皺眉沉思不已。 第一卷蔚州雪第七五六章復套之爭 “既然鎮國公說韃子無信,那么為何又和韃子達成了和議?鎮國公大可上奏朝廷,讓朝廷也對此有個計議,你這一方面積極和韃子達成和議,一方面又來說韃子不可相信,這是何道理?”大學士費宏出聲問道。.. 群臣也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你宋楠既然看出韃子不會臣服,必會言而無信,為何朝廷圣旨未到便達成了和議,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么? 宋楠冷笑一聲道:“我若告訴諸位,這和議根本就是一場鬧劇,我本就沒打算和韃子議和,不知諸位作何想法?!?/br> 群臣大嘩,腦子里也如一團亂麻一般理不清頭緒,大家都搞不明白宋楠到底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一場鬧???雙方訂立和議,把禿猛可都將長子當做人質抵押給大明,怎么忽然間成了鬧劇了? “宋楠,你到底是何意?”正德也徹底的糊涂了。 宋楠拱手道:“啟奏圣上,臣和把禿猛可所達成的和議本就是一紙空文,沒有朝廷的許可,臣豈敢私自擅作決定?臣那么做了便是逾矩不軌,這一點楊首輔已經說的很清楚了,臣再糊涂也不至于越俎代庖私自定下朝廷大計。此事從頭到尾都是一場局,在當時情形之下,臣不得不以此來穩住韃靼人?!?/br> 正德皺眉道:“說清楚些?!?/br> 宋楠遂將當時的情形詳細敘述了一遍,末了道:“臣已經沒能趕上援救鹽池城的百姓,那時數百婦孺孩童被韃子劫持,臣若再熟視無睹,枉為大明官員,也辜負了皇上和百姓的信任。臣豈能眼睜睜看著把禿猛可將鹽池城的婦孺和孩童屠戮干凈?所以臣便邀楊一清大人從固原趕來,利用他甚為三邊總制官的身份演了一場戲,跟把禿猛可假意達成和議,救出了數百鹽池城的婦孺。整件事就是這樣,臣可不知道朝廷下了和議的圣旨,臣也并沒有和朝廷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