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103
書迷正在閱讀:原始人之現代艷皇(我欲狂生)珍藏全本、憐卿甘為身下奴、俗氣逼人、一個46歲的長春老女人、仙路美人圖(曉林修改版)、亂游記、對我一往情深的上海少婦、藍月外傳、露出放尿的乖巧資優生、少年派-人生編劇
出動,留下的只有三千多守御長城左近關隘寨堡的兵馬,甘肅鎮中也只有三千多兵馬留守。常寧開始并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可怕之處,可現在,他的心頭一片恐慌。 不久之后,負責瞭望的哨兵傳來了更加不妙的消息,北邊長城關隘上的烽火臺上的烽火已經全部點燃,亦即是說,甘肅鎮肯定是受到攻擊了。 常寧別無選擇,立刻下令揮軍去救,然而他忽視了他的面前還有三萬多縮在萬安縣城中的韃子兵,明軍尚未調轉馬頭,萬安縣的城門打開,韃子兵傾巢出動在黑沉沉的夜里沖殺過來。 常寧無可奈何,只能下令接戰,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曠野上,一場生死激戰再次上演,然而和白天的那場戰斗不同,明軍的心態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后方甘肅鎮正遭受圍攻,他們如何能安心的和面前的韃子糾纏;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明軍且戰且走,往甘肅鎮方向靠攏,打算能及時退入甘肅鎮中,固守堅城再圖他法。 天色微亮的時候,明軍在黑夜里不知道損失了多少人馬,但總算是可以看見甘肅鎮高大城墻的影子。雖然城中冒著煙火,但常寧看到城頭上飄揚的龍旗的時候,心中稍微安定了一些。這一夜雖然損失了起碼一萬多兵馬,但手下的兩萬多人如果能退守城中,依舊可以阻擋住韃子的步伐。 就在他下令全體退入甘肅鎮中的時候,讓他心碎膽寒的一幕發生了,城樓上飄揚的龍旗在晨風中發出喀拉一聲響,像一只斷了線的紙鳶落下了城頭,于此同時,一方橫眉怒眼的雄鷹旗緩緩升上了城樓的旗桿上,那是韃子的軍旗,那是韃靼人的標志。 低沉的號角在四周響起,城頭上下也冒出了無數韃子的身影,一個人影叉著腰出現在城樓上,發出震天的狂笑聲,cao著半生不熟的漢話高聲叫道:“我大元達延汗在此,爾等投降,不殺!不投降,全部殺光!” 轟隆隆一陣亂響,城頭拋下數千個圓滾滾的物事來,跌落城下的碎石地面上翻滾不休。那是數千顆人頭,全部是鎮中軍民的人頭。 常寧目齜盡裂,但他知道,今日已經沒有了活命的機會,投降是不可能的,堂堂大明大將軍若是為了活命便投降,簡直是畢生的恥辱,即便是為了手下這兩萬多條性命也不行。 常寧緩緩的下令整頓隊形,手下的將領士兵們知道最后的一刻就要到來,紛紛默默的做好了準備。常寧坐在馬上,看著四周埋伏在此的韃子兵馬緩緩的迫近,追逐了自己一夜的韃子追兵也從西方填上缺口,心情反倒一片清明。眼前的韃子,光是目力所及,兩處匯合便有七八萬之眾,可見當初的情報是完全錯誤的。韃子兵利用突破嘉峪關往東奔襲作為牽扯,成功的調虎離山,將甘肅鎮的守御兵力掏空,然后突襲甘肅鎮長城隘口,迅雷不及掩耳的拿下了空城甘肅鎮,將固若金湯的九邊重鎮的防御體系撕扯開了口子。 今日雖然斃命于此,但這里的消息一定要傳出去才成,否則這兩股韃子兵匯合一處,往東南可一舉拿下山丹、永昌,從而威脅到另一處重鎮番鎮的安危,或者他們直接下涼州之后往東南深入腹地,那便是四面開花之局。 常寧命身邊的親兵取來筆墨,就在馬背上鋪開一張信箋,用口中的唾沫潤濕了筆尖,草草寫了遞交給兵部的戰報,上寫道:“陸大人,韃子兵行調虎離山之策,趁我大軍攻擊西部入侵之賊時偷襲甘肅鎮得手,現已匯合一處,人數當在八萬左右。卑職被困死地,當死戰不降為國盡忠,唯請朝廷速速調派兵馬,做好萬全計劃,不可再中敵軍詭計。若驅除韃子之日,請大人莫忘了替我等戰死之人收尸安葬,撒上一杯水酒足矣?!?/br> 常寧寫好信箋之后,叫來手下傳令兵,將此信交給他,命他務必沖出去報信,命名五百騎兵佯裝突圍,護送傳令士兵突圍;五百騎兵死傷大半,傳令兵也成功突圍,常寧再無顧慮,大喝一聲,高舉手中九尺鐵槍帶人沖向敵陣。 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廝殺,兩萬余大明士兵面對七八萬韃子兵馬,生生廝殺了三個多時辰,直到午時將盡,這場慘絕人寰的大戰才以最后一名明軍士兵身首異處而告終。 白花花的陽光之下,空氣中彌漫著腥臭**的氣味,交疊的尸體和慢慢流淌的鮮血將砂礫地面覆蓋染紅;大批的禿鷲在空中盤旋,甚至已經等不及戰場上還在走動的活人便撲下來撕咬血rou。 自昨日和韃子交手,黃沙崗中參戰的四萬多明軍官兵,如今已經幾乎全軍覆滅。韃靼人付出的代價固然不小,他們死傷了近兩萬人;但對他們來說,這兩萬人換取的是四萬多明軍士兵的生命,以及甘肅鎮這個極為重要的突破口;有了這個突破口,整個大明朝的九邊防線便已經被撕裂;就像一座巨大堅固的堤壩,一處塌方,其他地方再堅固也失去了意義。 禿猛可站在高高的甘肅鎮城頭之上,哈哈大笑聲中,他鷹隼般的目光從甘肅鎮下方滿是尸體的戰場上緩緩東望,遠處藍天白云之下,翠綠的青山橫亙在目,他的目光越過高山,越過遠處的風景,看向了遙遠遙遠的地方。 沒人能體會大明上下君臣們的心情,早上還沐浴在陽光之下,夜里便一頓冰雹砸下來,所有人都如墜冰窖。這個巨大的落差,讓所有被連夜召集進宮入御書房的核心重臣們依舊緩不過勁來,個個沉默不語,只用眼神相互的交流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