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012
書迷正在閱讀:原始人之現代艷皇(我欲狂生)珍藏全本、憐卿甘為身下奴、俗氣逼人、一個46歲的長春老女人、仙路美人圖(曉林修改版)、亂游記、對我一往情深的上海少婦、藍月外傳、露出放尿的乖巧資優生、少年派-人生編劇
步騎兵的比例倒是可以商定,但火器兵種是否需要上場引發了爭議。特別是神機營這個以火器見長的京營,若比拼一般作戰能力確實夠嗆。 本來規則中有一項是模擬的阻擊作戰,那是配備火器的強項,但若動用火器,神樞營自然第一,他們不僅有火銃還有盞口炮,誰能比得過他們?再說火器一旦上場,在后面的兩兩對抗中便會產生傷亡,如果這時候取消火器使用的話,神機營又無參加的必要了。畢竟尋常京營比試,只用木刀木劍沾上紅黑粉末油漆對戰便可決出分曉。 在徐光祚和團營眾侯爺的強烈要求之下,最后正德不得不同意神機營不參加大比武,只在檢閱時表演火器射擊,大炮轟擊等項目,而在檢閱之后選拔出百人評判團,參與評判勝負違規之事。 對宋楠而言,似乎手頭的利器都派不上用場,還沒動手便已經吃了虧了。 第一卷蔚州雪第六二七章君臣豪賭 九月二十九日清晨,秋陽迅速將天地間的薄霜和晨霧驅散,辰時三刻,正德的車駕從大明門出發,盔甲鮮艷的數百錦衣衛大漢將軍舉著金瓜金刀,打著數十面龍旗,簇擁著正德的車駕浩浩蕩蕩往北行去。 車駕后方,文武百官騎馬坐轎綿延數里之地,跟隨正德前往北郊大校場,這里便是正德檢閱京營的地方,也是即將兩軍對壘相互比拼的主戰場。 巳時三刻,長長的皇駕終于抵達京城北三十里外的北郊大校場,但見秋陽碧空之下,寬闊平整的北郊大校場上旌旗招展人聲喧沸,京營大軍整整齊齊排列在檢閱高臺之下,自南而北依次呈方隊隊形排列,分別是:神機營、奮武營、耀武營、練武營、顯武營、敢勇營、果勇營、效勇營、鼓勇營、立威營、伸威營、揚威營、振威營、神樞營。另有蔚州衛、霸州衛、大同右衛、宣府中衛四只外軍也列隊其中。 正德率文武百官登上高高的檢閱臺,在正中間的華蓋大傘下坐定,臺下十幾萬兵馬同時跪倒行禮,高呼道:“皇上萬歲,萬萬歲!” 十幾萬人的呼叫聲響徹云霄,氣勢著實驚人,正德哈哈大笑,起身來高聲道:“諸位將士平身?!?/br> 十幾萬人同聲高呼:“謝皇上?!焙衾怖踩科鹕?,站立不動。 正德笑呵呵的對左右官員道:“瞧我大明威武之師,誰見到這個場面還敢對我大明生覬覦之心不成?吃了豹子膽了?!?/br> 楊廷和撫須笑道:“皇上明鑒,我大明神武冠絕當世,乃天朝國度,蠻夷小邦跳梁小丑之輩,但見到這樣的場面,當慶幸我皇仁義為懷,讓他們茍安一方了?!?/br> 正德甚為高興,連聲道:“楊大學士這話說到朕的心里了;來人,牽朕的汗血寶馬來,取朕的黃金戰甲來,朕要去檢閱我京營雄師了?!?/br> 太監們趕緊牽馬取甲,不久后,正德披掛整齊,但見他頭戴紫金盔,身著黃金甲,腳蹬銀鎖犀皮靴,腰間長劍斜斜懸掛,劍鞘上珠光寶氣,劍柄上云錦流蘇殷紅如火;雖然這套裝備華而不實,但正德穿上之后倒也英武逼人,讓群臣一陣贊嘆。 正德叮鈴哐啷的走下檢閱臺,站在四方上馬青石上翻身一躍跨上神駿的汗血寶馬,動作矯健之極,引得左近官兵同聲喝彩。正德得意洋洋催動馬匹,左手執韁右手抽出腰間寶劍舉過頭頂,鼓樂聲中,沿著受檢閱的隊伍一路跑了下去。 每到一陣,正德都舉劍示意,營中士兵便舉起兵刃高呼三聲萬歲,一路下來,萬歲聲呼了幾十聲,正德的手卻也舉不起來了,這套盔甲帥是帥的沒邊,只可惜太過笨重,加上正德身子本就虛空,就這么一小會,正德便已經渾身出汗,氣喘吁吁了。 待檢閱完外四衛兵馬之后,正德已經虛弱不已,回到檢閱臺下居然下馬都有些困難,最后在大漢將軍的協助之下才下馬緩緩走上檢閱臺。臺上群臣見此情形,均面露憂慮之色,皇上才十九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少年時,便已經虛弱到這個地步了,這當真有些不可思議。 號炮連起,旌旗揮舞之中,神機營五百精兵開始展示盞口將軍炮轟擊目標、霹靂炮轟擊,大連珠炮射擊、鳥銃槍射擊等火器項目。調校好角度和距離的盞口將軍轟擊在遠處埋著炸.藥的土堆之上,曝起驚天蘑菇云,泥沙石塊覆蓋方圓百丈之內,聲勢驚天動地。霹靂炮連珠炮均采用特制彈藥,不求威力如何,但求發射之時煙火奔騰響聲整耳的氣勢。鳥銃槍陣氣勢雖然弱了些,但目標上懸掛的彩球被鳥銃射爆之時,里邊迸裂出的彩色紙條隨風飛舞,場面也是華麗壯觀。 宋楠看著這些花哨的表演甚是好笑,張侖也算是花了心思的,這些花哨的手段都是張侖想出來的點子,宋楠有點替這位大舅哥可憐,只能通過這些手段來刷刷存在感了,這個英國公干的其實挺沒勁的。 這里邊的火器只有盞口將軍宋楠能看到上眼,其余的宋楠都嗤之以鼻,盞口將軍炮發射之后,就算不在目標中埋設炸.藥,盞口將軍的威力也足夠強大,只是冶煉技術的低下,讓這些將軍成了短命的將軍。其余所謂的霹靂炮,連珠炮之類的玩意兒,實用性極底,而且不穩定性頗大,根本就沒有什么實戰的用途,鳥銃雖能實戰,但宋楠有了宋夫人火銃之后,早已對其他火銃類的火器看不上眼了。 神機營的表演完美結束,臺上君臣臺下官兵均報以熱烈掌聲和喝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