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26
書迷正在閱讀:原始人之現代艷皇(我欲狂生)珍藏全本、憐卿甘為身下奴、俗氣逼人、一個46歲的長春老女人、仙路美人圖(曉林修改版)、亂游記、對我一往情深的上海少婦、藍月外傳、露出放尿的乖巧資優生、少年派-人生編劇
宋楠不以為意淡淡道:“諸位請回吧,我這里沒準備給諸位的午飯?!?/br> 眾人無奈,各自心情不悅的起身出門,宋楠對走在最后的萬志使了個眼色,萬志回轉過來,請宋楠示下。 宋楠在他耳邊輕聲吩咐道:“回宮中尋一下張公公,讓他幫著打聽一下豹房中的事情是否屬實,另外,請他今夜出宮一會,我有要事相商?!?/br> 第一卷第三三三章大婚之日 內廷即將重開西廠衙門并新增內廠衙門的消息很快便傳了開來,朝野上下頓時如炸了鍋一般議論紛紛,精明之人一眼便看出其中隱藏的信號,此舉明顯是針對風頭正勁的錦衣衛指揮使宋楠而來。而皇上下旨同意,恰恰傳遞給眾人宋楠失寵的信號。同時也傳遞了另一個信號,劉瑾和宋楠之間已經徹底的撕破了臉皮。 李東陽召集王鏊楊廷和以及外廷部分文官商討此事,最后一致決定,在此事上一改外廷喜歡指手畫腳的傳統,統一保持緘默;好容易等到劉瑾和宋楠對掐,怎么也要好好的做個壁上觀。 當初被宋楠和劉瑾聯手整治的外廷落花流水,這番恥辱永志難消,現如今終于有了看狗咬狗的機會,外廷是無論如何不會去熄火或者是幫助某一方的,在關鍵之時火上澆點油倒還差不多。 英國公祖孫表示極為驚訝,他們本以為宋楠定然有辦法能夠阻止劉瑾重開西廠;現在看來,非但未能阻止,反倒在西廠之外新增了個勞什子內廠,對于宋楠的錦衣衛衙門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宋楠的態度耐人尋味,在滿朝文武勛戚躲在一旁指指點點的戳著他的脊梁骨的時候,此君若無其事,沒心沒肺的談笑風生,好像倒霉的不是他宋楠,而是不相干的某人而已。 眾人當然認為宋楠是在故作鎮定,所有人都認為在內廠和西廠建立運轉之前,宋楠定然會來一次大反撲。然而,期待的一幕卻沒有到來,劉瑾飛速的用了七八日時間便搭起了內廠和西廠的框架,內廠和西廠的開衙已經是指日可待,而宋楠沒有絲毫的動作,反而主動調派了近三千錦衣衛精干人手充入內廠和西廠,白白將自己的人手拱手送給劉瑾。 一時間流言蜚語甚囂塵上,背地里宋楠被人捂嘴嗤笑,而內廷番役們也囂張跋扈起來,街面上遇到錦衣衛緹騎也是趾高氣揚,拿些話語奚落嘲笑。 錦衣衛緹騎們已經很長時間沒受過番役們的氣了,面對明目張膽的嘲笑如何能忍?有著跟番子對抗的優良傳統的正南坊錦衣衛衙門率先發難,在回馬橋頭和番役們大打出手,掀翻了十幾名番役;正當人們以為這件事必成錦衣衛反攻的導火索的時候,宋楠卻命人綁了參加毆斗的幾十名錦衣衛緹騎向內廷請罪,狠狠的責罰了參加毆斗的錦衣衛緹騎們一番,這讓廣大錦衣衛旗校們簡直氣得快要吐血。 不僅如此,正南坊錦衣衛千戶黃輝,因言語過激,煽動手下參與毆斗,竟被宋楠當眾重責二十桑木棍,打得眼淚汪汪,嚎啕大哭;人人都明白,不是這二十桑木棍他捱不下去,而是心里的一股悲憤和屈辱無法排遣。 經此一事,眾人算是明白了,宋楠算是徹底的慫了,劉瑾已經占據了絕對的上風,紅極一時的宋楠,注定要像流星一般隕落,這位年輕輕便青云直上,干出不少令人咂舌的功勞的宋楠,終于恢復了他本來的面目,原來在他人心目中如彗星般閃亮的宋楠,也不過爾爾。 進入臘月之后,今冬的第一場大雪落下,一夜過來,有人在錦衣衛衙門廣場上堆了一個大大的縮頭烏龜的雪堆,盡情奚落宋楠的無能,宋楠從此經過,看著烏龜只是淡淡一笑,竟然無半分表示,嚴令不準追查此事,更是讓錦衣衛上下咬碎鋼牙,看熱鬧的人笑掉了大牙。 臘月十八轉眼到來,好歹英國公府并沒有因為宋楠的失勢而解除婚約,宋楠迎娶小郡主主的婚禮照常進行,仿佛是為了沖淡身上的霉運,宋府的迎親儀式極為的隆重,結親的車馬雇了上百輛,在街市上綿延數里之長;而英國公府的陪嫁也豐厚的讓人咂舌,拉嫁妝的大車從永定門一直排到躍馬橋。 駿馬豪車、桌椅板凳、被褥華帳、衣服鞋帽、金銀器具、玉器珠寶、渣斗蠟臺、筆墨紙硯,簡直是應有盡有,有心人算了算這些明面上的嫁妝的價值,起碼值個十多萬兩銀子。 “難怪他要當縮頭烏龜,娶了國公府小郡主便等于抱了座金山回家了,今后一輩子光是吃嫁妝也夠了,當然不會去拼命?!?/br> “可惜了國公府老公爺,英雄了一輩子,活生生被宋楠帶壞了國公府聲譽,怕是老公爺要氣的吐血了?!?/br> “淑儀郡主才可憐呢,嫁誰不比嫁給這個縮頭烏龜強?一朵鮮花插到了牛糞上?!?/br> 私底下各種流言蜚語,祝福的不少,詆毀更是充斥耳目,新郎官宋楠渾若不覺,坐在高頭大馬上笑瞇瞇的迎親歸家;原本準備的兩百桌酒席,最后只坐滿的一百多桌,很多人見風使舵,明擺著宋楠即將失勢,墻頭草們豈會再跟他虛與委蛇,這一份賀禮倒也免了。 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上午宮中來人,帶來皇上道賀賀禮,并賜予皇上親手書寫的‘琴瑟和鳴’匾額,一下子讓整個婚禮的規格變得非同小可;許多人本打算不來賀喜,聞聽皇上也派人來道賀,權衡之下也匆忙前來道賀,原本不打算出席的內閣眾臣,也決定由楊廷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