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現場安靜了很久。 倒不是說這個作品過于耀眼,吸人眼球,一眼震撼,而是這個作品很神奇,它展現出來的景物雕刻,營造出來的氛圍,就是能吸引你一直看,想要看清楚每個景象是什么樣子的,鏈接感在哪里,為什么可以這么巧妙…… 我們看到非常生動,能引人共鳴的作品時,常常會夸有靈氣,那是一種很特殊的靈動感,如果說之前其它作品曾經讓現場觀眾感受過靈動二字,那這件作品,真的是靈動加倍。 它的動感表現太強了。 你好像能用自己的眼睛看到,水是流動的,能看到游魚,岸上漁夫拋鉤的方向很準,只要入水,必有收獲;能看到牛是在慵懶往前走,偶爾轉頭看看牧童,牧童淘氣的摘了把葉子吹,下一刻好像要騎到牛身上;農夫甩了甩額角的汗,臉上表情是滿意且充滿期待的;理蠶織完布的婦人正在喊孩子歸家;深山訪友的中年人前面山梯遙遙,但其實并不遠,繞過一個彎道就要到達;高山流水知音合奏的兩個人忘了時間,圓月當空也不肯離開…… 所有人物,和場景都是有互動的。 所有人物,都是有表情,有情緒表達的。 你很輕易就能理解到,這些人在干什么,是收獲的期待和滿足,是無憂無慮的放松和悠閑,是憂慮前路亦或喜得知己……畫面里的這些人,并不是每個人都歡心愉悅,但也不是每個人都愁苦憂慮,他們好像離我們很近,我們身邊就有很多類似這樣的普通人。 可能出身不一樣,經歷不一樣,對世界的理解,對生活的看法都不一樣,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過日子的方式,每個人都為了每個人的愿景打拼,千千萬萬個不同的人,千千萬萬個我們,最終組成了——這萬丈紅塵。 彈幕終于動了。 ——嘶,我說我怎么越看越有種說不出的熟悉感,雖然景致人物呈現完全不同,但你們看看,像不像在看清明上河圖的感覺?長街市井,人間百態,不一樣的時代和地點,一樣的人們和生活! ——我不懂,但我感覺很鮮活,明明是雕刻出來的人物,我卻感覺每個人都好像會動,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那個釣魚和種地,是我小時候很長一段時間的記憶! ——也沒看出哪個人物雕刻的特別漂亮,美若天仙,沉魚落雁什么的,可就是覺得還挺有性格的? ——比如小孩子圓圓的腦袋圓圓的眼睛超可愛,扎著頭巾的女人單手叉腰叫孩子好像很潑辣,耕田的父親憨厚勤勞……唔,好像就只有這個坐佛什么表情都沒有,什么情緒都沒表達? ——呃我跟樓上感覺不同誒,我覺得這尊佛情緒好像是最復雜的?他好像在開心,好像在悲憫,替父母擔心孩子這么晚了不回家,替訪友的人愁山路,替高山流水的人擔憂時間,但好像又很愉悅,感受到了人間家庭的溫暖,乘興而來與友小聚的期盼,知己難得,內心滿足的撫慰…… ——就好像是看著天下事,理解天下事,因天下事而憂樂,又為其釋然,歷經千山萬水,見過滄海桑田,歸于最原始的平和和見證。 ——你們看他的眼睛!好像看向所有方向誒,換一個方向,感覺他也在看這里! ——咦?他的眼睛不是閉著的嗎! ——睜著的! ——閉著的! 萬萬沒想到,彈幕突然熱鬧,為這個打了起來。 冷宵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我可以走近點看嗎?” 宋時書:“當然?!?/br> 冷宵走上中央展臺,自己走路轉換角度,果然,視野比攝像機拍的更為清晰。 “原本以為是節目組的燈光效果,沒想到是雕刻本身的線條明暗對比效果,我曾經聽說,好的雕刻師可以做到在不同角度下,作品人物的表情動作不同,自己卻從來沒有看到過,家里老人說類似技巧出神入化,需要極高的技術和非常久的練習,以及精準的構圖和眼光,現在很難見,沒想到我還真有這眼福?!?/br> ——所以我是不是沒理解錯,這尊佛的眼睛可以說是睜著的,也可以說是閉著的? ——不同角度感覺不同? ——靠,沒別的,一句牛批送給宋時書! 宋時書:“嗯,用了一些組合雕刻手法,特意營造線條的比例,深淺,不同角度的光線照上去,都會有不同的明暗效果,其實也不算很復雜,練多了就會發現巧妙之處,我非常推薦行內人也來試試?!?/br> “即便如此,也很傳神?!?/br> 冷宵仔細看過雕刻件上的所有人物:“看上去并不是每個人都做的那么精致那么美,比如頭發絲,鞋尖都精細,但就是很傳神,很靈動,我不理解?!?/br> 宋時書微笑:“我們行業有一句話,說人物看開臉,冷先生應該知道?” 冷宵點頭:“但凡人物件,都會說這句話,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br> “其實和畫畫一樣,所謂開臉,指的并不是呈現出來的人物有多么美,多么好看,而是線條是否靈動,是否傳神,”既然說到開臉兩個字,宋時書順便就做了小知識科普,“線條的勾勒最能體現人物人性格表情,所以五官尤為重要,尤其眼睛,是一個人精氣神的來源,是氣質彰顯的基石,我們雕刻人物,追求的并不是人物有多美多精致,而是作品呈現的時候,能讓人一眼看到人物本身的氣質,一定不能是死板的,要是個生動的,你感覺甚至能說上幾句話的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