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4章
觀主的規劃也一如既往,最重要的是活人性命,沒什勞資功夫整什么環境保護。于是也就不論啥特產,以工代賑的方式,組織流民對竹山九峰的資源直接破壞式開采。 把竹山九峰的靈禽野獸都吃干抹凈,山林樹木采伐一空,礦藏鐵玉挖掘殆盡,總之怎么能來錢來物怎么搞,采伐出來的各種天才地寶,材料物資,不能吃的,那都交給天工峰各機關工廠加工,生產出的成品,就由離國太監們商團收購,組團拉去昆侖南海販賣,交換糧食物資。 這樣資源都耗盡,竹山九峰的修士自然不會回來修行了,其實就相當于墨竹山的仙人們,把本地妖族屠空殺光了,整體南遷,從漓江以南,遷移到墨山以南,把原先的土地讓出來,給凡人墾荒居住,大概相當于為離國新添置了一個郡的土地,竹山郡。 仙宮自古以來的擴張,就是這樣車輪子似的滾滾向前,從中原一直碾向四海的。 如果單看離國和墨竹山賬面上的補貼,計算人口的用度,李凡估計這新的‘竹山郡’,容納一兩百萬人口,恢復民力生產,問題應該不大的。而到竹山也顯得擁擠的時候,他的‘墨山郡’,大概也可以準備好讓‘人’居住了吧。 只不過宗門建設,遠遠沒有戰略規劃看起來那么簡單。就算不考慮外部勢力的影響,遷移來竹山的人口,也已經開始出現拉幫結派,內斗競爭的情況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內斗是避免不了的。 光流民團就各自抱團,分成震,巽,離,三個語言習俗,出身籍貫迥異的大派系了。 這大抵是因為,從巽國逃難過來的首批流民,最初安置在漓江兩岸屯田。后來抵達的震國和中原方向的難民,就只能安排到竹山打獵。而從長思城遷來的離國人,則大多數進了天工峰的工坊。如此形成了居民聚落以后,晚一步抵達的人,也會更傾向于在各自的社區村落定居。 也不止是穿草鞋的普通人抱團自保,穿靴子的也會抱團。 有錢人傾向于聚集在婁觀塔附近。因為有觀主坐鎮,也有諸位婁觀道鎮守真人頻繁往來,更加安全嘛。這一塊低價已經炒的老高,甚至出現三垣那樣飛宮樓船聚集的景象了?,F在的婁觀塔,已經不能稱為村鎮,而是當之無愧的府城了。 這統治階級內部的恩怨派系就更加復雜了。外來的中原流亡世家,離國本地勛貴門閥,還有墨竹山弟子的原生散修家族,各個社區各個集團也分街分坊,居住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爭奪著商路,伐妖,戍邊,巡山,開墾各種任務,試圖在墨竹山這個欣欣向榮的勢力中,插上一腳,分上一杯羹。 比如現在某墨山鎮守,巨子,關內侯,就成了巴結的對象,李凡拉起遁光從墨竹山領地橫飛過去,地上都有人跪拜祈?;蛘咧钢更c點的。 此時還有一大堆小孩,看模樣打扮都是門閥子弟,正馬拉松似得翻山越嶺,一個勁得往墨山方向跑,大概是聽說了李凡接見路琦的事情,覺得仙門已開吧?都一副不跑到李家莊,覓得仙緣,拜到山主座下,誓不罷休的模樣。 既然他們有這份成為太素道先行實驗者的心意,李凡自然甚感欣慰,不能因為陸琦上手就差點死了,而對自己的產品失去信心不是。說不定增加實驗樣本,大數據還能挽救回來也不一定呢! 恩,可以了,開始吧!推廣變人之法! 于是李凡通過獨立系統下令,墨山的鐵衛放開禁制,萬一真有人能跑進莊來了,都賞給一碗糖水喝。 反正五五開嘛,成仁的就砍了頭,種在院子里好了。 然后李凡就飛離墨竹山,一路劍光北遁,去邊洲抓機甲去了。 第四百四十六章 上古神兵 算術作為玄門經典五大傳統藝能之首,萬事萬物,修仙大道的基礎,李凡的神奇大冒險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設定到現在也沒有時間認真講是吧?那就講(水)一講(水)。 算術,當然不僅是算數,雖然李凡穿越前積累的數學知識只是凡人的水平,但有了過目不忘的技能和系統的輔助,在幾個月的靜心修行后,純粹的算題對他而言已經不是問題了。 但記算卦算心算都只是解題過程,‘算’之外,還有一個‘術’,就是類似求神問卜的法術范疇了。 以這個機甲舉例,簡單來說,就是李凡先用婁觀道的算術之法,冥想‘天兵神裝’‘尚方令’‘天工’‘神教’‘陸琦’‘陸荇’的種種‘因’,然后神識擴散出去,上問天地,追尋靈感的牽引,找到他提問的‘果’。 這說起來挺玄妙的,實際上也挺奇幻,畢竟因人而異,算術的資質不同,對上天給出的‘靈感’反應強度也不一樣,有些心思敏感的就算得準確些,有些鈍感愚笨的就差得遠些, 而且查算因果的感應范圍,也會得到宗門家國氣數的扶正,比如讓觀主算墨竹山和離國境內的事情,就更準一些,讓他算峨嵋的事情就勉強了。 李凡就是這方面吃了虧,當然不是他鈍感感應不到,再遲鈍也有司南啊,問題是他每次卦算,范圍都特別大,而且四面八方都特么有感應!而且總有那么七八個特別強烈,根本分辨不清!這也是常說的遮掩天機的一種手段,斷絕所有的‘因’,給出錯誤的‘果’,都可以起到干擾算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