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這個外室有點良心,但不多、重生后侯府夫人開始止損、狗狗眼、含梔、今日不宜晚安
所以最近這段時間,他買了好幾款全新的補發片,似乎打算用這補發片來提升自信。 據說鄧舜揚還和兩位咸魚教授,組成了一個“補發片交流小組”,交流使用補發片的心得體會。 最近,這個交流小組人員有擴張趨勢,似乎有成為一個秘密社團的趨勢。 除此之外,鄧舜揚的衣品、衣著檔次,都有了一個明顯的提升。 盡可能將自己偽裝成“中年成功人士”,不要成為谷小白身邊,作為對比的丑陋油膩中年。 其實之前鄧舜揚作為一個大實驗室的大boss,每天的重要工作,就是拉各種項目,所以穿著打扮都很考究,但現在依然明顯地上了一個檔次。 此時的鄧舜揚,穿了一身定價不菲的定制西裝,打著漂亮的條紋領帶,但是和旁邊穿了一身實驗室白大褂的谷小白比起來,還是…… 米粒之珠與皓月之光…… 明明只是實驗室里一年發一件,穿完就可以丟的白大褂,怎么能穿出來巴寶莉風衣的范兒的? 此時,谷小白走在鄧舜揚的身邊,身上的白大褂非常不科學地無風自動,雪白的衣袂飄飛。 那何止是一個帥氣! 據說,谷小白的打扮,已經非常明顯地影響了學校的潮流。 雖然作為實驗室制服,白大褂每年都發,但事實上對物理學這類的實驗室來說,白大褂遠沒有化學、醫學之類的實驗室要求那么嚴格,需要日常穿著,大家平日里都不愛穿的。 而且發的白大褂,就別想合身了,比較瘦小的學生,可以拿白大褂把自己裹兩層。 但最近這段時間,校園里穿白大褂的人明顯多了。 就連來東原大學參觀的游客,都在網絡上發帖子表示:“一眼看過去,滿大街都是白大褂的小伙子大姑娘,特別有頂級學校的范兒,很有科學感……” 姑且不論“科學感”這種東西是什么,存不存在,但它對學校形象的提示是顯而易見的。 不過,后來經過了社會科學院的學生調查,發現之所以大家穿白大褂增多的原因,是因為…… 今年氣溫下降的早,還沒到供暖季,大家比較冷…… 但在分析報告里面,調查的學生們也分析說,這只是一個借口,畢竟大家都有漂亮的衣服,為啥不穿別的,非要穿白大褂? 而且,經過調查發現,白大褂可以使脫單率提升42%…… 報告一出,滿校都是白大褂…… 這個就是后話了。 此時此刻,谷小白和鄧舜揚一起大步走進了建筑聲學所。 “你的設計稿已經完成了?”鄧舜揚有些吃驚,“你這才從魔都回來多長時間啊……” “只能算是一個初稿,我這個方案有點極端,所以需要聽聽你的意見?!?/br> “走走走,先去我的辦公室……”鄧舜揚看了一眼左右,隨便抓住了一個伸出來半個窺探的腦袋:“那個誰,把朱啟南叫過來!” 朱啟南不但是校歌賽的優勝歌手,也是鄧舜揚的得意弟子,其實已經可以自己主導一些設計了。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朱啟南畢業之后,也會留在建筑聲學所,成為一個“小老板”,帶一兩個項目組。 朱啟南聽到召喚,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奔到了鄧舜揚的辦公室門口,就聽到里面鄧舜揚的聲音:“小白,你這個設計……也太夸張了吧!” “你不喜歡?” “這……不是喜歡不喜歡的問題!關鍵是你這個太異想天開了!” “但是可行?!?/br> “呃……可行是可行,但是難度太大了,你考慮過成本嗎?考慮過時間嗎?考慮過大家的接受度嗎?而且你這算是完全設計、制造一種全新的樂器,你們白聲中心是搞物理聲學的,可能不太懂工程。我們搞建筑和建筑聲學那么多年了,遇到的問題大多都不是實驗室里能預料的!理論、設計和實際制造與使用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任何一種成熟的方案,都是經過了無數次,許多年的不斷改進,妄想第一次就拿出來完美的設計,幾乎是不可能的!越復雜,越不可能!” “我會努力完善設計,多做一些模擬……” “這世界上有無數看設計圖格外美妙,但是一旦進入實際制造階段,立刻被現實擊垮的設計!因為現實永遠比理論復雜得多,任何的模擬,都沒辦法模擬到每一個細節?!?/br> “還沒做,怎么知道做不成?我只需要你根據我的這個方案,幫我做好建筑聲學設計,剩下的交給我?!?/br> “可是……”鄧舜揚不知道該怎么對谷小白說。 這家伙,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理想主義者。 “反正這個方案,我不同意!小白啊小白,你就不能老老實實設計一個普通的鐘嗎?那就是一個鐘鼓樓而已……” 鄧舜揚搖搖頭,轉身離開了。 朱啟南走了進去,看谷小白對著自己的設計圖皺眉思索,他湊上前去,低聲問道:“小白,我能看看嗎?” 得到了谷小白的許可之后,朱啟南走到了谷小白的身邊,第一眼,就被谷小白設計的東西,完全震住了。 “這是什么東西?” 朱啟南舔了舔嘴唇,輕輕伸出手去,撫摸著那圖紙,眼前似乎浮現出這東西制造出來的模樣: “好美……” 第442章 千鼓百鐘之琴 在朱啟南面前的設計圖上,是一個格外復雜卻又一目了然的機械結構。 大小不一,密密麻麻的鐘,懸掛在經過精心設計的支架上。 有圓鐘,有扁鐘。 十二口圓鐘在下,最大的那一口,按照上面標注的數據,直徑達3米多,高達5米,重達26噸,能發出c2的低音。 這十二口圓鐘,最小的一個,也有2米多高,能發出b2的音。 再然后,就是多達45枚的扁鐘。 全世界都有圓鐘,但扁鐘是中國編鐘特有的形狀,因為圓形的鐘,諧波分音很難衰減,譬如永樂大鐘,其泛音可以響數分鐘之久,奏響之后,久久不停,所以不能奏樂。 而編鐘上使用的扁形鐘,是“合瓦”形,就像是兩片瓦合在一起,它的橫截面是橢圓形的,一旦敲響之后,因為形狀的原因,聲音很快就會衰減,不會長時間回響。 據實驗測定,合瓦形的編鐘,在敲擊之后0.5秒,全部高頻諧波消失,基音也開始衰減,一秒之后基音也消失大半。所以,如果用來演奏比較舒緩的音樂,已經完全可以用來聽了。 這45枚編鐘,每一個都是一鐘雙音,覆蓋了大概六個八度之多,從c3直接到b8。 12口巨大的圓鐘,45個扁鐘,一共57個大小不一的銅鐘,密密麻麻、錯落有致地排布在四方形的支架上,有序地利用了每一分空間,覆蓋了7個八度的音域。 而在那支架上,還有繁多但非常簡單的機械擊打裝置。 一根杠桿固定在銅鐘的打擊點附近,杠桿一端是材質不同的木槌或者金屬槌,距離鐘體幾厘米的距離;另外一邊杠桿配重,使擊打裝置保持揚起,尾端系上了一根纜繩,吊在上方的輪組上,只要輕輕一拽纜繩,木槌就會敲下去,松開則會自動張開。 而這所有的纜繩,由一組滑輪匯集在一起,連接在一個巨大的“鍵盤”上。 這鍵盤的每一個“鍵”,都是一根粗長的木棍,按照黑白鍵的方式,排成了上下兩排。 而還有兩個八度的低音,同時連在的腳下的踏板上。 這是一個由鐘構成的“琴”?。ㄗⅲ?/br> 百鐘之琴! 看到這設計圖的瞬間,朱啟南就看懂了。 這設計好簡單! 所有的機械結構,學過初中物理的人,都能設計出來。 但它又好復雜。 57個大小、形狀都不相同的鐘,高低錯落地填滿了有限空間里的每一個空間,恰好能夠容納進鐘樓之內。 而近百根線纜在空中縱橫交錯宛若蛛網,如同錯亂的命運絲線,最終卻又匯聚到了一起,連接到了那“命運織機”一樣的鍵盤上。 這世界上,再復雜的事物,也是最簡單事物的不斷重復組合起來的。 正如眼前的這百鐘之琴。 每一個結構都如此的簡單、優雅。 搭配在一起,卻又如此的復雜、精密、美麗、優雅,充滿了難以言說的秩序感。 任何一個人,在看到這設計圖的一瞬間,都能看出來,它是做什么的。 這是一個樂器!一個以一人之手,cao縱數十個巨鐘的樂器! 一直以來,國內所有的編鐘樂隊,演奏編鐘時,都必須許多人一起敲擊。 但許多人的配合,如何比得上一個人的演奏? 如果有辦法可以讓一個人,控制這幾十口鐘,發出美妙的樂曲…… 若是有這樣的樂器,為自己來伴奏…… 此時此刻,朱啟南已經不由自主地在腦海中,模擬自己坐在這“鍵盤”之前,奏響這“百鐘之琴”的畫面! 他的雙手,下意識地輕輕擺動著,就像用意念在這不存在的“百鐘之琴”上敲擊。 當有一日,這百鐘之琴,被裝在了那鐘樓內…… 當有一日,悠揚的銅鐘之聲,穿越千百年的歲月,回蕩在城市的上空。 當有一日,他坐在那鍵盤之前,手舞足蹈,彈奏宛若星辰銀河奏響的音樂,興之所至,左側的腳猛然踩下,最大的那口鐘,嗡然撞響…… “嗡~~~~” 低沉的鐘聲,穿透云層,穿過喧囂,穿過城與市,山與河,穿過天與地,星與月…… 而那完全由機械cao縱的“鍵盤”,可以提供最即時,最細微的反饋,正如科技已經如此發達,電鋼琴依然無法替代鋼琴本身提供的反饋與控制一樣。 輕按則輕響,重踏則重鳴。 只要肢體的控制能力強,就可以有無數種聲音的強弱變化,它可以震撼整座城市,也可以輕微到宛若蚊鳴。 這樣的樂器,表現力簡直無窮無盡! 當坐在這樣的鍵盤之前,那種掌控一切,將自己和龐大的音樂機器連接為一體的感覺…… 只是想一想,就已經興奮到頭皮發麻,全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朱啟南癡迷地看了半天,掀開了第一頁,看向了第二頁,這一次更是一目了然。 剛才是鐘,這是鼓! 無數面大小不一的鼓,被固定在各種支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