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林 第361節
謝慕林并不介意這幾家人心中的算計。都是袁老將軍生前最忠實的部屬,家中兒孫據說也是從小習武的。如果真有意走燕王府的路子求前程,朱瑞這邊正好缺人手,既有體面,又比邊軍安全。而對于朱瑞與謝慕林而言,從袁家那邊推薦過來的軍中舊人后代,也比隨便從北平周邊的軍營里挑人更可靠些,不必擔心他們是不是哪方勢力安插的耳目,又或是更聽從其他將軍的號令,將朱瑞的意愿放在次要的位置上。這幾家人的子弟或許對袁家保持著崇敬之心,但袁家若到了與朱瑞意見相左的地步,永平郡主那邊早有察覺了,朱瑞又怎會不提前作防范? 燕王妃在上做了見證,永平郡主與袁燮也與朱瑞一道,幫著擬定了契約的細則,謝慕林與袁夫人當日就簽定了契約。袁夫人回北平時,就把幾家世交的棉花與押送隊伍都帶過來了,都住在袁家的地盤上,隨時可以將棉花交付到謝慕林手下的人那里。而謝慕林這邊早已備好了倉庫,只等大量棉花入庫,就可以正式開織棉布了。 作坊已經建好,朱瑞麾下的工匠們已經完成了五十臺帶有飛梭的織布機,剩下五十臺也能在臘月前交付,另外還有更精密些的提花機等等,也做好了兩三臺,質量做工都很不錯。 燕王妃命人去招攬的女織工,已經培訓好了近百人,個個都能熟練運用飛梭織布機和普通織布機,手藝最差的人也能織出一匹質量不錯的粗棉布來,手藝最好的一位,甚至還能自創新花樣,織出各色碎花布,提花機也能cao作自如。印染匠們都練熟了手,對于謝慕林給出的新染料和固色劑,全都能熟練運用了。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第1336章 事業 燕王妃非常樂意提供這陣東風。 她給織坊定下了開張的良辰吉日,為此還跟吳瓊葉姑姑把通勝書給翻了個遍,才在近期挑了個極好的日子。謝慕林對這種事一向是無可無不可的,見燕王妃興致正濃,便也由得她去了。 九月初,由燕王妃背書、永安郡王妃謝慕林投資組建的織坊正式開始了運營。開張儀式簡單卻喜慶,頭一天就生產出幾十匹上好的棉布來,通時紡紗組與印染組也都各有成果。開張四天,頭一批三百匹棉布就被運送到了軍中負責被服采買的衙門,幾個主事的小官員歡喜得眼淚都要下來了。時下棉花價錢上漲,整個北平地界上棉布吃緊,他們正為采買軍服原材料的事犯愁呢。真不愧是王妃與郡王妃建的織坊,才開張沒幾天,就為軍中排憂解難來了! 沒什么人說兩位王妃與民爭利,畢竟如今棉布棉花供不應求是事實。好些沒良心的行商見機還哄抬價格呢,氣得軍中負責采買的人聚在一處就忍不住罵人。若不是布政使謝璞家族的商隊時不時就能運幾船棉布到北平,價錢也只是照先前定契約時說好的數目來,不曾坐地起價,只怕他們就要抓瞎了!上頭哪里會理會棉花價錢波動的事兒,給了你銀子,不能采買到足額的棉花棉布,自然就是你的失職。謝家商號守誠信,照著契約賣貨,還有商人明里暗里說閑話,罵他們攔人財路呢! 軍中采買的人早就憋了一肚子氣了。謝大人在北平素有名望,政績顯著,還是永安郡王妃的父親,如今父女倆都是一片真心為北平與軍隊著想。既然謝家商號那邊定時就有貨供給,郡王妃的織坊也能供應不少上好的棉布,那他們還有啥好擔心的?那起子坐地起價、利欲熏心的jian商,有多遠滾多遠吧!他們北地邊軍幾時受過這等窩囊氣?難道天下間就只有他們幾家商隊有棉花棉布不成?! 軍中一施壓,再加上別家商號見勢不妙,俱都一改先前的作法,跟隨謝家商隊行事,不再哄抬價格,而是照著從前一向交易開的價格將棉花棉布賣給了軍隊。雖說賺錢比原本預料的少了,但比去年所得要多得多,其實也是大賺的。得了利的商人頓時就心平氣和了,看著那幾個故意抬高了價格想要發一筆黑心橫財的jian商們被架在了半空,下不來臺,手中的貨又無人肯收,就算運到外地去,也不可能賣出高價,竟然只能爛在他們手里了,眾人越發覺得自己做了正確的決定。 最終那幾個jian商只能自己打了自己的臉,主動降了價,才把囤積的棉花棉布給賣了出去,不曾虧本,事后因感覺到了軍方的排斥態度,他們便都灰溜溜地離開了北平,怕是三兩年內都不敢再來了。 軍中采買順利地收到了足夠交差的棉花與棉布,之后就算還有不足,永安郡王妃的織坊仍舊能繼續出貨,他們總算可以松一口氣了?;氐杰娭泻?,他們也沒忘向上稟報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好讓上峰及時向燕王府的兩位王妃殿下致以謝意。 北平周邊的幾位將軍都非常知情識趣,得了消息便給家中送信,讓自家妻子往燕王府送了謝禮。燕王妃一向沒少收這些將門女眷送上來的禮物,卻覺得這一回收的禮物特別稱心意。 她還笑著對兒媳謝慕林道:“等王爺回來,知道了這事兒,一定會很高興的!我除了照顧好他的衣食起居,原來還能做得更多呢!往日我真是太懶怠了,若不是瑞哥兒媳婦你做了個好示范,我都不知道自己除了主持中饋、生兒育女外,還能為王爺做得更多!” 謝慕林心想這才哪兒到哪兒呀,不過是供應一部分的棉花棉布,解決了軍中所需罷了。不過這話當然不能照實告訴燕王妃。燕王妃如今正是有干勁的時候,身邊的人需要多鼓勵她一下。 于是謝慕林對燕王妃道:“兒媳原也不懂得這些的,是王妃偶然提起了織坊出品的棉布可以賣給軍中,兒媳才有了這個打算。能解了軍中燃眉之急,完全是誤打誤撞!” 燕王妃笑道:“也不能說是誤打誤撞吧,這事兒是王爺吩咐下來,囑咐瑞哥兒去辦的。他辦得好,你也幫了大忙,你們小夫妻倆配合得當,都替王府立下了大功勞。既然兩人都有功,就不必謙虛了?!?/br> 今年北方邊軍要配發新軍服、新被鋪,冬夏裝皆有,這個命令確實是燕王吩咐下來的。燕王心疼北方邊軍,尤其是今年年初有大戰,邊軍死傷不少,正該好生補補元氣。雖說燕地財政還算不錯,但能供應邊軍糧食與軍械就已經很吃力了,不可能全靠燕王的地盤供給整個軍隊的。趁著今年邊軍大勝,還獻俘太廟,給皇帝大大漲了臉面,燕王正好替邊軍向皇帝討要一波封賞。除了軍功與賞賜以外,最實際也最不可少的,自然是日常的吃穿用度。糧食、衣被、軍馬、軍械什么的,都要添新的。 接下來幾年,邊軍很可能都沒什么大戰的機會了。為了避免朝中某些官員認為沒有大戰就沒必要撥太多錢糧,讓邊軍吃了虧,燕王覺得眼下能趁勢多討要些物資,就該多討要一點。無論是被服還是兵器,都不是一兩年就能壞的。今年添了新的,接下來幾年都不必再添置了,到時候只要保證了米糧供應,邊軍就能過得很滋潤了,倒也不枉大家這兩年拼死拼活地把敵軍打殘了,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燕王在南下途中沒少往京城方向送信,終于得到了皇帝的批準,即將有一筆巨額軍資到賬。所以他才會給兒子朱瑞寫信,讓他盡快把錢換成物資,分配到各處衛所。只不過,短時間內軍中加大了棉花棉布的采買量,意外造成了物價上漲,就是燕王預料之外的變故了。所幸這個變故影響不大,讓他的老婆和兒媳婦以及親家誤打誤撞地解決了。等燕王在京城收到信,想必也會很開心吧? 燕王妃如今就很開心,她已經在和兒媳婦謝慕林商量:“是不是該多開幾家織坊?我看軍中采買的人每次都是找商人,其實咱們自己人也可以供貨的。軍戶在自家田地里種棉花的人不少,貨源也沒有問題?!?/br> 謝慕林覺得自己經營兩家織坊就已經很忙了,又有別的產業,沒必要再花更多的精力在這上頭,她又不缺錢。倒是燕王妃,可能更需要有自己的事業。所以謝慕林勸燕王妃:“王妃手中也有私房,不如王妃自己開幾家?兒媳那邊的熟練工人,全都可以幫王妃教導織工的!就是郡主那邊,只怕也有些興趣呢!” 燕王妃有些心動。 第1337章 茶會 重陽茶會當日,燕王府客似云來。 謝慕林跟隨在婆婆燕王妃身邊,見了每一位來赴會的客人,正好把燕王妃告訴她的八卦內容與北平城內有名有姓的官員家眷妻女以及世家女眷給對上了號,對城中人事的認識又加深了幾分。 而燕王妃把她帶在身邊,鄭重引見給每一位女客,而且明顯婆媳相得,又令前來赴會的各家女眷對永安郡王妃謝慕林更添了幾分客氣與鄭重。 人人都知道朱瑞并非燕王妃親生,而是燕王與已故未婚妻的私生子,近年才認祖歸宗的。很多人都猜想燕王妃對這個便宜兒子觀感不會太好,如果不是因為自己無子,而燕王府再沒有子嗣可傳承香火,便要從皇家過繼嗣子了,她興許都不會接受丈夫將私生子認回來的舉動吧?即使燕王妃處處表現得與朱瑞母子相得,在外人面前還總提起從前與蕭明珠的姐妹情誼,也依然會有許多太太奶奶們不相信她是真心的,認為她只是在裝模作樣而已。 將心比心,換作她們是無子的嫡妻,就不可能心平氣和地接受丈夫的私生子。一切都不過是不得已罷了。 朱瑞迎娶布政使之女為妻,本地官員與各世家的女眷都有些看好戲的意思。布政使在北平絕對是顯赫的高官了,更別說謝璞還深得燕王信重,乃是份量很足的重臣,家境又富裕。朱瑞娶了他的女兒,在燕王府的地位大增,即使暫時只是封了永安郡王,也絕非尋常庶子可比。許多人都在猜想,娘家不顯的燕王妃會如何看待謝氏這個兒媳呢?婆媳倆會不會因為中饋大權而明爭暗斗? 結果令她們失望了,燕王妃與永安郡王妃相處和睦,后者跟永平郡主姑嫂間也十分親近,竟是一家和樂的模樣。如今燕王妃還領著永安郡王妃認識北平官眷與世家女眷,難不成她們先前真的想錯了? 可是……這怎么可能?!燕王妃對于其他女人生的兒子和有可能威脅到自己權柄的兒媳,居然一點兒都不生氣?這是哪里來的賢惠婦人?! 再看永安郡王妃謝氏,對燕王妃竟然也是真心敬愛,處處體貼,別說是對婆婆了,對親娘也不過如此了!眾婦人看到謝慕林給燕王妃與謝布政使夫人文氏呈上了同樣的菊花枸杞茶、菊花餅和菊花糕,據說都是她親手做的,還真有些一碗水端平的架勢。大家心情都有些復雜,再看向以善待妾室與庶子庶女聞名北平的布政使夫人謝文氏,眾人就更糾結了。 雖說眾人自己都不大想做賢良婦人,可心里還是樂意給兒孫求娶賢良兒婦的。無奈謝家四位千金,嫁了兩位,一位年底就要出嫁,還有一位據說也定了人家,竟是全都有主了。否則,她們還真想要為家中子孫求娶謝家女,好歹是在賢良的母親教導下長大的姑娘,做了自家媳婦,能叫人省不少心吧? 今年的重陽賞菊茶會少了愛生事的徐夫人,宗室方面才得了大好處,暫時與燕王府相處得十分和睦,茶會上只見親熱,不見挑釁,其余太太奶奶們更是沒人沒眼色地在這種場合搞事,茶會一直都順順利利地進行著。除了仁和縣主的婆婆與妯娌臉上的笑容稍微僵硬些,就再也沒有一絲不好的地方了。 茶會結束,燕王妃笑著讓兒媳謝慕林帶上吳瓊葉姑姑送走了客人,自己先回了院子。等到謝慕林送完客人回來,帶著人收拾了殘局,前往正院向她復命時,便滿意地笑道:“今日一切順利。你做得很好。雖說茶會期間也有些小小的差錯,但都無傷大雅。沒有人走岔了道,也沒有人起口角,連王府的侍女們,做事時也精心了許多,沒有再毛手毛腳打了杯碗或染了客人的衣裙了。倘若以后王府的茶會、宴會都能進行得如此順利,那我就沒什么好擔心的了?!?/br> 謝慕林干笑了幾聲,也不提自己為了避免各種小說中常見的“意外”橋段做了多少準備工作,只謙虛地表示:“兒媳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還得求王妃多指點呢!這次只是一次茶會而已,兒媳應付得已經頗為吃力了,若是換作正式的宴席,還不知會如何手忙腳亂?!?/br> 燕王妃笑道:“你也不必過于妄自菲薄。這就很不錯了。比起我剛嫁過來的時候,頭一次被老太妃指派去辦待客的宴席,你出的差錯已經極少了。那時節,我可沒少因為各種變故而叫徐夫人嘲笑?!?/br> 說起徐夫人,謝慕林有些好奇:“我聽說她的病已經好了,怎么今日竟然沒有上門?” “我沒有給她下帖子?!毖嗤蹂f得十分輕描淡寫,“順義郡王妃白氏來了,也沒有捎帶上她,想必是覺得她的身份不合適吧?” 順義郡王府從前只有徐夫人一位代表,還長期寄住在燕王府中。燕王妃無論舉辦什么宴席、聚會,就算不給她下帖子,也攔不住她上門來。但如今兩家分開住,順義郡王府又有了正式的男女主人,徐夫人這位前任順義郡王的妾室,就沒理由出現在各家官員世家正室聚集的場合上了。從前大家只盯著她背后所代表的順義郡王府,想著她還有燕王府老太妃撐腰,都不覺得她的身份有問題,又或是即使覺得,也不敢多言。如今燕王府與順義郡王府照著規矩禮數來了,誰又能挑理呢? 燕王妃過了幾個月沒有徐夫人出現在日子,深覺輕松愉快。以后她都不打算給徐夫人下什么正式的請帖了。如果順義郡王妃白氏有心要把徐夫人帶上,那是他們自家的事。反正在燕王妃這里,徐夫人已經是沒必要給她下帖子的客人了。 謝慕林對便宜婆婆的想法心領神會,便轉換了話題:“兒媳方才瞧見鎮國將軍夫人幾次想要跟王妃說話,偏偏總有人來打斷,她看起來好象很是懊惱的樣子?!?/br> 燕王妃笑了一聲:“如今重陽都要過了,她還尋思著,想把外孫女兒再送來王府受教些時日呢,偏又不好意思開口。若是沒人來打斷她,興許她就鼓起勇氣跟我說了,但有旁人來,她就沒臉提了?!?/br> 鎮國將軍夫人最初把外孫女兒李三姑娘送到燕王妃身邊“教養”,只是想給孩子鍍個金,免得李家隨便嫁了她罷了。如今大約是發現外孫女兒在燕王府待了大半個月,還真學了不少東西,言行舉止談吐見識都大有長進,便不滿足于只讓她鍍幾天金了,就想把孩子再送到燕王府,認認真真學上一年半載的,將來興許還真能說一門好親事。 燕王妃心里其實也有些猶豫:“李三姑娘的性子挺討人喜歡的。我有時候覺得日子寂寞,也想要個小姑娘陪我說說笑笑呢?!眱合眿D謝慕林是不成的,她閑著的時候,正是兒媳婦忙活的時候呢。再說,她接下來還想跟女兒、親家商量開織坊的事…… 謝慕林見狀便笑道:“這有什么好糾結的?王妃想要見李三姑娘時,便打發人接她過來住兩日得了,想必李家不會介意?!?/br> 第1338章 周三 李家當然不會介意。又或者說,還輪不到他們介意。 燕王妃剛剛跟鎮國將軍夫人透了個口風,后者就忙不迭答應下了這件事,滿心歡喜、迫不及待地問起幾時把外孫女兒送到燕王府去。至于李家人是怎么想的,鎮國將軍夫人完全沒有放在心上,諒他們也不會拒絕這樣的好事。 燕王妃眼下還有事要做,暫時不需要小姑娘陪伴,所以接李三姑娘入府的日子就沒有定下來。不過她回想起往年的習慣,估計等今年冬天頭一場雪降下來之后,她就會變得比較閑了。到時候再給鎮國將軍夫人和李郡君傳信,接李三姑娘進府,大冷天的窩在暖乎乎的暖閣里吃茶聊天,再教導小姑娘些詩書、針線,有說有笑的,那日子豈不美哉?反正到了臘月里,需要忙活起來的時候,她再把李三姑娘送回自己家去,也不費什么事。 鎮國將軍夫人面帶遺憾地離開了燕王府。不過,外孫女兒能得燕王妃青睞,時不時接到燕王府去玩耍,于她已經算是驚喜了。她似乎已經可以看到外孫女兒在燕王妃的教養下,長成為北平城里最出眾的大家閨秀的模樣。就連將來的婚姻,燕王妃也會幫著做主吧?燕王妃能挑中的,必定都是青年才俊,與外孫女兒年貌相當,才不會象李家人那般,隨便什么阿貓阿狗,只要能給李家帶來利益,就胡亂往外許閨女! 永平郡主回娘家商量開作坊的事時,也聽說了燕王妃有心要把李三姑娘接到王府里來小住的消息。她并不吃醋,反而很贊成母親尋個乖巧的小姑娘回來時時作伴,哪怕是為了解悶也好。 雖說嫂子謝慕林也能給母親燕王妃做伴,但嫂子這脾氣,卻不是那種嘴甜會哄人的乖巧小姑娘,況且嫂子還要照顧哥哥的生活起居呢,又要幫著打理王府中饋,甚至忙碌,所以,還是另外找人的好。 不過,永平郡主也建議燕王妃:“母妃也不是非得盯緊了一個李三姑娘,無論是咱們宗室本家,還是親戚晚輩家的女孩子,只要母妃喜歡,看著順眼,性情又乖巧聽話,不會胡亂鬧騰生事的,都可以接到王府來住些日子,陪母妃說說話。她們給母妃解了悶,母妃也能教導她們些眉高眼低,順便抬抬她們的身價,叫她們父母在給她們說親的時候更順利些。這原是兩相得宜的好事,別人家想必是不會拒絕的?!?/br> 燕王妃不由得啞然失笑:“我哪兒有這么多功夫照看一堆小姑娘?從前只有你一個,就夠我忙活的了?!?/br> 永平郡主不以為然地說:“那怎么一樣?我是您的親閨女!您在我身上花費的精力自然不比旁人。就算是接了宗室、親戚家的女孩兒進府小住,您對她們也不可能如對我這般用心?!彼鲃犹崃私ㄗh,“與我們王府走得近的那幾家宗室,幾乎都有女兒,當中也有性情好,討人喜歡的。我出嫁之前,還跟她們當中的一些人交好呢!母妃您就看著挑人,喜歡哪個就接哪個進府。橫豎都是自家孩子,有什么好外道的?” 永平郡主指的那幾家宗室,近年來跟燕王府走得近,立場上已經與燕王一家十分親近了,燕王也樂得提拔他們幾家的男丁。永平郡主雖然覺得李三姑娘是個挺乖巧懂事的小姑娘,但感情上還是覺得本家的堂meimei們更討人喜歡些。 燕王妃對此倒沒什么所謂。那幾家宗室的太太時不時就會到她這兒來坐一坐,奉承一番,因此她對她們的兒女也頗為熟練。庶出的可能她沒怎么見過,但嫡出的差不多每個月都要見上一兩回。若真把其中幾人接到王府來小住些時日,她們的父母是絕對不會拒絕的,興許還會感到很榮幸呢! 不過她有些擔心,大家熱衷于把女兒送來陪她,是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她會為這些女孩子安排顯赫體面的婚事似的。蒼天可證!燕王妃認為自己完全不是那種喜歡給人做媒的性子,偶然替人說合一下,也就罷了,畢竟她確實知道不少青年才俊還未定親??扇羰敲總€前來奉承她的小姑娘,都指望她能為她們帶來一位理想的貴婿,那就太令人頭疼了。 若是她看好的青年才俊,不得小姑娘們以及她們的父母認可,那該怎么辦才好?!她心里自然清楚,這些小姑娘的父母,對于“青年才俊”、“乘龍快婿”的定義跟她不大相同。而在她看來,軍中就有許多不錯的年輕俊才,卻未必是什么家世顯赫的貴公子。 燕王妃說出了自己的擔憂,謝慕林在一旁道:“這有什么?王妃愿意教導這些小姑娘,已經是幫助她們在婚姻市場上提高身價了,具體該說什么對象,還是要看她們父母的意思?;橐龃笫?,或是父母之命,或是自身意愿,誰還指望八竿子打不著的遠親長輩替自己做主嗎?要是有哪個小姑娘是沖著一門好親事才來王府的,王妃不搭理她就是了。又沒許過什么諾言,難道誰還有臉哭哭啼啼,說她到王府來做過客了,王妃怎能欠她一個如意郎君?” 永平郡主一聽就撲哧笑出聲來:“嫂子這話說得有趣。正是如此!母妃愛接什么人進王府來解悶,都是他們的福氣。他們不樂意就罷了,誰也沒逼著他們非要來??扇羰莵砹?,就別以為我們燕王府欠他們什么。母妃若是來了興致,有心要給哪個女孩兒牽線搭橋,那是您好心腸??扇裟鷽]這個想法,誰還逼您呢?真把您當成是媒婆了不成?!” 燕王妃也不由得笑了,笑完了才道:“我原也不打算接太多人進府。若真要尋個乖巧懂事又聰明明理的女孩子來與我作伴,除了李家三姑娘,我倒是對周家三姑娘還有幾分興趣?!?/br> 周家三姑娘? 謝慕林怔了一怔,才反應過來那是誰。 周老布政使第三個兒子的長女,如今隨父母回了保定老家守孝去了。謝慕林依稀記得這姑娘,是個長相秀雅、氣質文靜的小姑娘,卻挺有勇氣的。當初徐夫人上門逼周家二房把寶貝女兒周四姑娘送給袁燮做外室,好籠絡袁燮,圖謀北方軍權,周三姑娘和她的父母一同把徐夫人給罵出了周家大門。 周老布政使乃是老太妃的親外甥,周三姑娘的母親則是宗室女所生,燕王妃會熟悉也很正常。沒想到,她竟然會如此欣賞周三姑娘。 第1339章 原因 燕王妃給女兒永平郡主與兒媳婦謝慕林解釋自己產生這個念頭的原因。 原來早在鎮國將軍夫人起意把外孫女兒李三姑娘送到燕王府中,想促成外孫女兒成為四皇子未來的側妃卻計劃失敗,還叫不忿被她忽視的徐夫人宣揚得滿城風雨的時候,燕王妃就留意到了,是周家三太太寫信給鎮國將軍夫人,說服后者改變主意兼改口,不再打四皇子主意,而是改而為外孫女兒的未來著想,順道還反打了徐夫人一耙。 其實燕王妃當時也不是不惱怒的,更不希望有人覺得燕王府是他們接近四皇子的工具。但看到鎮國將軍夫人主動收手,還打擊了造謠的徐夫人一干人等,便也對背后勸說有功的周三太太大有好感了。 周家本就是老太妃的娘家親戚,與燕王府時有往來。但在周家幾位老爺太太少爺姑娘中,燕王妃獨獨覺得三房一家還算靠譜。長房里的周雅正為人還罷了,只是才智有限,無力支撐大局罷了??扇糠蚱薅际敲骼矶执绲娜?,養出的女兒們也都聰明果決,而且還有行動力,能阻止二房做出錯誤的決定。若不是周三老爺腳上有傷,耽誤了前程,他們這一房早就出人頭地了,那樣周家新一代領頭人就不會是周大老爺這等優柔寡斷的平庸之輩,他家興許也不會淪落為徐夫人的工具,導致了今日的衰敗了。 燕王妃把周三太太來信勸說鎮國將軍夫人之事告訴了太后娘娘,太后娘娘也覺得周三太太不容易。得知他們夫妻二人的往事,太后并不介意周三太太是興平老郡王的嫡親外孫女兒,反而覺得以她的出身,還能保持冷靜從容,理智地做出決定,相當了不起了。這樣的人倘若因為丈夫有殘疾而斷了前程,只能做一輩子的尋常士紳人家,實在太過可惜。太后娘娘還囑咐燕王妃,倘若周家三房日后回北平,她能幫襯些,就幫襯一把呢! 燕王妃如今回想起來,也有心要幫周家三房一把。 算算時間,眼下已經是九月,轉眼就是年底了。周家老布政使與老夫人的喪事都是在年底,周三老爺夫妻要守三年孝,但孫輩只有一年孝期。而周家已經分了家,長房未來多半會守在保定老家,全力供第三代最有出息的舉人周雅正苦讀,好讓他在某年春闈一舉高中,重新把全家帶回到官宦圈子里去;周家二房分到了京城的產業,又一心想要借女求榮,大概率會遷往京城方向;周家四房的產業主要分布在通州,而三房則分到了北平內城的房產。再加上周三太太的娘家就在北平,還是宗室后裔,他們孝滿后遷會北平居住,幾乎是不用質疑的。 燕王妃打算要跟鎮國將軍夫人那邊通個氣,讓后者寫信勸周家三房在一年孝期過后便提前搬回北平來。周三老爺與周三太太夫妻倆可以繼續閉門守孝,但兩個女兒的婚事卻不好因為守孝而耽擱太久。做父母的不方便出門為女兒相看,那又何妨把兒女婚事托付給信得過的親友?燕王妃愿意把周三姑娘姐妹倆都帶在身邊,指點些規矩禮儀,再替她們相看一門靠譜的親事。只等周三老爺夫妻倆出孝,隨時都可以正式定婚、成親。那豈不是比他們夫妻出孝之后再給女兒相看,要節省許多時間? 周三老爺腿上有疾,出仕已經不可能了,但他還有才智見識,他的妻子也是賢淑聰慧的女子。若能借著女兒的親事,在北平城里重新找回自己的定位,最好是能給燕王府出一分力,那無論是對他們夫妻,還是燕王夫婦,都是一件大好事。 燕王妃覺得,如此一來,她也不用擔心將來到了九泉之下,見到老太妃,會讓老太妃失望他們夫妻不曾照看她的娘家親眷與小輩了。 徐夫人那是意外,自己作的,不值得燕王府庇護。而周家人中有人品正直的人,燕王夫婦也照樣會關照有加。 燕王妃一番話聽得謝慕林與永平郡主都大點其頭。她們能理解燕王妃的想法,也不覺得這是什么難事。永平郡主還笑道:“周三老爺雖說不方便出仕,但他年輕的時候聽說學問很好,不然也不會有人說他是周家的千里駒了。他若回了北平,無論是做學問、開館授徒,還是只做個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的士林大家,都無妨的。永寧姑媽家的馬姑父何嘗不是人人敬重的書畫大家?誰也沒覺得馬家人不考取功名做官有什么問題。等周三老爺離了周家的桎棝,卻打出了自己的名聲,他的女兒又都是實實在在的淑女、才女,母妃還擔心會沒辦法替她們相看到好親事么?” 而謝慕林則道:“我也聽說周三姑娘是個明事理的好姑娘。若王妃接她入府,我必會把她與李三姑娘同樣對待,絕不會怠慢她半分的?!?/br> 燕王妃聽得笑了:“好,既然你們都沒有異議,那我回頭就給鎮國將軍夫人捎話了。時近年關,倘若周家三房有意回歸北平,年前開始考慮、做準備,年后差不多就可以啟行了,不會耽誤事兒?!?/br> 接下來她們三人又討論了一下開織坊的事。謝慕林開的那兩家織坊運轉正常,但畢竟開張時日還短,燕王妃雖有些心動,卻還是想稍稍觀望一下,免得自家開了新織坊,卻搶了兒媳婦的生意就不好了。謝慕林覺得這種事沒必要擔心,不過是一兩個織坊,一年能出個幾千匹棉布罷了,隨便一條船就能運走了。謝家就有商隊,她還怕織出來的布賣不出去? 北平出品的棉布,也不代表只能在北平賣呀!九邊重鎮,哪一處不是人口繁茂? 不過,燕王妃想要謹慎一點再做決定,也不是壞事。謝慕林自然不會催婆婆干什么事,只說照燕王妃的心意來即可。 倒是永平郡主覺得有些遺憾,她還以為能跟母親合辦織坊呢,如今賺私房的渠道暫時中斷了,她只能重新打起了跟嫂子討論過的糕點鋪子的主意。 謝慕林便告訴她,新的糕點鋪子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只是店里的白案師傅還在培訓中,在他們學會十幾二十種南北細點之前,鋪子還不方便開張,請她幫著挑個好日子,若有得用的人手推薦,也多多歡迎。 永平郡主連忙打了包票:“這有何難?回頭我去問問婆婆,袁家可有合適的人手。他們家在真定家大業大的,我就不信,找不出幾個靠譜的白案廚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