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林 第351節
這是正常的宗室禮儀。侍從女官配合地做出了回應,留下太后的賞賜,便客客氣氣地告辭了。等人一走,儀賓對待仁和縣主的態度立時變得熱情無比:“縣主累了吧?快回房間歇著吧?若是不想太早睡下,我讓女兒去陪你說話解悶?這些賞賜我替縣主收拾了就好。放心,包管一件不落地收進咱們屋里?!碧蟮馁p賜,誰敢貪了去? 儀賓暗暗用眼神警告了兄弟媳婦們。對方面上訕訕地,只能不甘不愿地收回了伸到賞賜上的手。 仁和縣主如今已經看穿了儀賓的真面目,并不因為對方的熱情而有所心軟,只淡淡地應了一聲,向公婆草草行了禮,便回房間去了。她還要繼續收拾進京要用的行李呢。 其實太后的話很有道理,她如今對生母徐氏也好,對丈夫也好,都冷了心,只盼著進京之后,能從太后這樣的慈愛長輩那里,多得些關愛。有了這些身份尊貴的長輩們撐腰,公婆不在,丈夫又有需要倚仗她的地方,她在京中的日子應該會好過許多。等她把女兒養大,給她說一門好親,這輩子她也不祈求能得到更多了。 太后派使者探望了告病的仁和縣主,這個消息很快就在北平宗室與世家圈子里分別傳開了。人人都感嘆太后慈愛,對待名義上的孫女都能如此關懷。也有人暗道太后此舉估計是在為仁和縣主撐腰,免得她叫夫家欺負得太狠了。 相比之下,仁和縣主的娘家順義郡王府就對此沒什么反應了。如今順義郡王府還是徐氏當家,朱瑎只是宗室長輩們議定的嗣子人選,又得到了太后、四皇子、燕王與仁和縣主的認可,但還未正式受冊封呢,還不能算是順義郡王府的小主人。他倒是有心與妻子白氏一同來看望徐氏,順道問問自己什么時候能搬過來,又該住在哪里。冊封的旨意據說頂多兩個月就能下來了,他還是希望在入住郡王府之前,好好收拾一下未來的住處的。 但徐夫人根本不認可他這個嗣子人選,又為他與女兒大吵一頓,怎么可能會由得他順利搬進來?朱瑎夫婦今日才上門,她就命郡王府下人緊閉門戶,給他們吃了個閉門羹。 她這么忙,哪里還顧得上女兒那邊有什么消息呢?反正女兒又不是真的病了! 第1292章 群情 朱瑎吃了閉門羹,倒沒有生氣,只是平靜地帶著妻子白氏離開了順義郡王府。 只不過他們走的時候,讓許多人都看見了自己的一臉難色罷了。連他們身邊帶的車夫、隨從,也哀聲嘆氣地跟周邊的左鄰右舍及路人們抱怨了幾句徐夫人的不近人情。 宗族長輩們共議才定下的嗣子人選,只因為不是徐夫人想要的不懂事奶娃,她就不許人進家門,多霸道呀!做妾做到這個份上,徐夫人也算是了得。 這一片其實有不少宗室人家在此聚居,很快便得了消息。其中有一家是興平老郡王子孫中的支系,與朱瑎乃是堂兄弟,聞訊忙忙派人四處尋找,把他們夫妻給接到家里來,追問此事。 朱瑎夫婦如今還住在本生家中,倒也不至于無家可歸,只不過徐夫人是這個態度,他便不輕不重地抱怨了一下正式過繼后的居住問題。不過,他也沒說多少怨恨徐夫人的話,只道她是長輩,又是嗣姐的親生母親,他還是要讓著些的。如今徐夫人只是心里轉不過彎來,等時間長了,看到了他的誠意,想必就會接納他了吧? 那位堂兄弟問他:“倘若徐夫人一直不肯接納你呢?那瑎弟你又要怎么辦?” 朱瑎愁眉苦臉地說:“那我也沒辦法,只有請宗室長輩們重新挑選一位能入得徐夫人眼的人了?!?/br> 他的堂兄弟很快就把這番話傳到了興平老郡王一系的族人耳朵里,接著這話又傳遍了整個北平宗室圈子。曾經參與過議立順義郡王嗣子一事的宗室長輩們都很不高興,難道徐氏一人的意見還能比他們所有人都重要不成?!她固然是順義郡王生前的側妃,但一來側妃不是正妻,她又不曾生育子嗣,連個次妃的名份都沒有,眾人往日敬她三分,不過是看在她曾經侍奉過順義郡王,又為順義郡王生下了獨生女兒的面上罷了。 “否則她區區一個郡王妾室,還能讓那么多宗室長輩向她低頭不成?!如今不但他們定下了嗣子人選,就連太后娘娘、燕王府以及順義郡王唯一的骨血仁和縣主都認可了,哪里還輪到徐夫人質疑?!她也未必太把自己當一回事了! 興平老郡王頭一個為孫兒出頭:“這賤婢越發沒了禮法規矩,很該讓她知道什么叫上下尊卑才是!冊封的旨意雖然還未下來,但嗣子人選既已議定,太后娘娘又在北平,索性就盡早辦了過繼儀式,讓瑎兒早日拜見祖母與父母,明正了名份才好!有了名份,他便是順義郡王府正經主人,能在郡王府中發號施令。有哪個下人不聽他使喚,只管攆出去!堂堂郡王府,怎能叫個妾室當家?!沒得叫人笑話順義郡王母子。等瑎兒做了郡王府的主人,該立的規矩就早些立起來,方是我大明宗室該有的氣派!” 支持他的人都紛紛贊同,還有人說:“這事兒一定,我們就先給仁和去信,讓她安心?,€哥兒是個孝順明理的孩子,入主順義郡王府后,自會奉養庶母,仁和也不需要擔心她姨娘會受委屈?!?/br> 興平老郡王一心認定孫兒朱瑎得來的這個郡王之位,乃是皇家對自己這一支的補償,又怎會讓徐夫人有機會破壞?有他出面,一眾宗室長輩們都不打算自降身份跟徐夫人爭論什么,直接商量好了過繼儀式的舉辦日期,再派人去燕王府知會一聲便罷。 為了趕在太后離開北平之前,把過繼一事做實,眾人都不打算慢吞吞籌備了。只要該有的儀式都有,法理上不受質疑,排場略簡陋些,也沒什么打緊的。徐氏如今執掌順義郡王府中饋,不肯配合過繼儀式,自然不會掏錢出來辦事。眾宗室也不想自掏腰包替朱瑎撐場面,所以最后是由興平老郡王出了銀子,名義上算是借給朱瑎的,等朱瑎完全接手順義郡王府后,便可以償還了。 沒兩日功夫,過繼儀式的場地就基本布置妥當了。太后娘娘還從紫禁城中派人傳達了懿旨,表示屆時會派使者觀禮,另外還會有給嗣子夫婦的賞賜。而燕王夫婦則是帶著兒子兒媳出席過繼儀式,親眼做個見證。 北平宗室們大張旗鼓地為順義郡王過繼了嗣子。仁和縣主也“病愈”了,帶著丈夫與女兒前來旁觀,順便正式認親。所有人都仿佛忽略了徐夫人的存在一般,由得她生氣得在家里跳腳。 然而,就算徐夫人再生氣,等到過繼儀式結束,仁和縣主與其他宗室們送新出爐的嗣子朱瑎回“家”時,她也沒辦法再攔著人進門了。 順義郡王府畢竟是前不久才經由圣旨頒布,由燕王府整理了賜下來的。徐夫人執掌未久,手下雖然有不少心腹,卻也不是人人都是死忠,不去考慮自己的未來前途。倘若徐夫人還有希望翻盤,立一個自己滿意的小嗣子,長長久久地掌控郡王府大權,也就罷了。如今擺明了她無法動搖結果,連親生女兒都不站在她這一邊,下人們又怎敢冒著被攆、被罰的風險,把郡王府真正的主人拒之門外呢? 即使是曾經給朱瑎夫婦喂過閉門羹的當事人,今日也只能恭恭敬敬地束手侍立在大門邊,恭迎郡王府新主人的到來。他們當中為人比較精明一些的,甚至已經開始考慮,要用什么借口辭了徐夫人那邊的差事,到嗣子夫婦這邊討好賣乖了。 朱瑎與白氏都不是輕狂人,雖然今天大獲全勝,但當著那么多人的面,他們還是和和氣氣地讓人請徐夫人出來說話,說要“拜見”庶母,甚至沒有逼徐夫人搬離正院的意思。 徐夫人拒不相見,還讓人傳了很不客氣的話來,聽得在場的宗室長輩們大皺眉頭,就連仁和縣主都覺得十分過意不去,當即安慰嗣弟:“我母親就是霸道慣了,不愛講理,你們別跟她一般見識。等時間長了,她自會知道什么叫規矩道理,自然不敢再無視你們?!?/br> 朱瑎才笑著說一句:“無妨?!绷r便有宗室長輩不滿地大聲嚷嚷:“不象話!徐氏一個妾還敢住正房正院?這是誰家的規矩?!叫她搬出來,搬去西南角的佛堂,為郡王太妃與郡王祈福去!正房正院,自然是郡王府的主人該住的地方!” 朱瑎沒有吭聲,但他看到仁和縣主也沒有反對的意思,嘴角不由得露出了淡淡的微笑。 這一回合,又是他贏了。 第1293章 母女 群情洶涌,在北平宗室們同心合力的行動下,徐夫人再堅持,也只能節節敗退。 在仁和縣主也沒有為她說情,反而倒過來勸說她退讓一步的情況下,徐夫人當天就不得不從順義郡王府的正院正房里搬了出來。 她原本沒給自己準備別的住處,所以倉促間,她只能搬進原本給女兒仁和縣主偶爾歸寧時準備的院子,位于郡王府西路,是個挺大的三進院子,有花有草,房間多又寬敞,算是條件非常理想了。一般人家的妾室,還真未必能輪上這么好這么大的院子。 仁和縣主本來就回來得少,如今又已經決定要隨太后南下進京,至少在近幾年里都用不到這個院子了,所以并不介意讓生母住進去。這院子是現成的,全都收拾好了,徐夫人直接就可以拎包入住,也不至于太狼狽。朱瑎夫妻絲毫沒有反對的意思,反而主動表示,徐夫人可以把用慣的人手全都帶過去,若還有缺人,郡王府里的下人隨她先挑選,不必顧慮他們夫妻。 仁和縣主認為嗣弟夫婦非常上道,可見將來也不會虧待生母,必定會如他向她保證的那樣,確保生母徐夫人依舊得享錦衣玉食。朱瑎夫婦見徐夫人安頓下來了,便聲稱還要去招待眾位上門的宗室長輩們,先行告退了。 他們一走,仁和縣主立刻就在徐夫人面前為嗣弟夫婦說起了好話:“您瞧,早些搬過來不就沒事兒了?上回他們來家里,您竟然把他們趕了出去,叫我好生沒臉!我在那家里受了不知多少氣,虧得瑎弟上門為我出頭,才沒叫人算計了。我還沒來得及回報瑎弟,母親就一點兒面子都不給,直接把人趕跑,這不是恩將仇報么?!就算您不樂意他們住進來,也不必趕人呀!大不了把人當成客人一般迎進來說幾句話,好歹維持住面上的和氣,今日也不至于鬧得這么僵?!?/br> 徐夫人氣得笑了:“你這糊涂蟲!人家分明是在哄你呢,你還真上了當?!你以為他們夫妻是在真心為你著想么?!還不是為了能讓你支持他當嗣子,幫著他把我這個親娘趕出住處?!但凡他們對你有半點真心,今兒他們都不會不留一點兒余地,直接把我攆出來,你竟然還替他們說好話?我沒有你這么蠢的女兒!” 仁和縣主頓時冷了臉:“我從前是挺蠢的,只知道一味聽母親安排,半點兒沒有自己的主意,所以如今吃了虧,才要學著別再那么蠢了。我難道不知道瑎弟夫妻有私心,盼著能討我歡心,叫我支持他做這個嗣子?!可好歹他不是只哄哄我而已,而是愿意為我出力。只要他對我有用,我為什么不能認這個弟弟?!母親也別怨他今兒一句話沒說,非要讓你搬出正院正房,這本來就不合規矩!母親自己做得差了,叫宗室長輩們拿住了把柄,我也沒法替您辯解。 “往日我就沒少勸母親,別做得那么過分,好歹留些余地。立嗣子是好事,我也需要有個靠譜的兄弟替我撐腰,可你一心只想著自己的好處,不顧我的為難,非得挑個奶娃娃過繼不可。哪怕人選都定下來了,你也依舊冥頑不靈,這才得罪了宗室長輩們。長輩們今兒就是存心給母親一個教訓,才如此不留情面。就算我與瑎弟有心幫你,在長輩們面前也不敢開口。畢竟您不占理,叫我們如何替你說好話?!” 徐夫人氣得臉都白了:“照你這么說,我今兒如此沒臉,還是自找的了?!你到底是不是我親生的?!怎的胳膊凈往外拐?!” 仁和縣主淡淡地道:“我自然是你親生的,但我又不是只有母親,我還有祖父、祖母和父親呢!父親香火無繼,我身為外嫁女,也要為他著想?,€弟就挺好的,他與弟妹也恩愛,想必不久之后就會有好消息。到時候父親有了孫子,有了后人,就不必再擔心香火斷絕了。這難道不是我身為女兒最大的孝心?!母親,我不象你,一心只惦記著手里那點權力。不過是個郡王府罷了,就算你握住了府中大權,難道還能做些什么?你連北平的宗室都使喚不動,為什么還要固執?就不能多為女兒著想么?!” 她站起了身:“我不知道你在固執些什么。且別說當年父親在奪嫡之爭中落敗了,就算他沒落敗,他也只是燕王而已,除非兄弟死絕,否則是輪不到他一個旁支的立儲繼位的。退一萬步說,他若真的被承認為皇子,順利繼承了皇位,那后位也還是大娘的呢,你頂多就是個貴妃。而我呢?不過是個公主罷了。一個公主,又有什么可傲氣的?公主的夫婿,只怕還不如縣主的夫婿前程看好呢!我覺得現在也沒什么不好的,當然,若是能換一個人品更好的儀賓,那自然更佳??晌疫B孩子都生了,說后悔也晚了,就這么過日子吧。母親,你少折騰些,如今沒有了老太妃庇護,連宗室長輩們都不站在你這一邊了,你何苦非得把所有人的情份都折騰殆盡呢?就不能多與人為善,讓人都記得祖母與父親生前的好處,而不是怨他們留下了一個你,讓所有人都頭痛不已?!” 仁和縣主走出了屋子,徐夫人氣得渾身都在發抖,只覺得自己為女兒謀劃的心都被踩成了碎片。她為什么要爭?爭得的東西將來還不是要留給女兒的?!女兒怎能這樣傷她的心?! 徐夫人一口血吐了出來,搖搖晃晃地坐倒在椅子上。然而,她們母女說話時摒退了左右,屋中沒有別人在,無人發現她的處境。仁和縣主已然返回前院,繼續與宗室長輩以及嗣弟夫婦交談,其他人更是熱烈地給朱瑎夫妻出主意,告訴他們搬進新家后該做些什么,都有些什么樣的傳統禮節與習俗要注意…… 等到下人發現徐夫人吐血暈倒在屋中時,已經是一刻鐘之后的事了。眾人手忙腳亂地把她扶進屋中躺下,又是按人中,又是喂熱茶,還有人去尋了她往日習慣吃的補藥來。如此折騰半日,等到她醒轉了,才有人想起該去稟報仁和縣主與新立的嗣子,由他們出面請大夫——下人們習慣了徐夫人當家,還沒適應需要向其他主人請示的情況呢。 仁和縣主已然與丈夫女兒先行離開了——她不想繼續聽其他長輩們數落母親的話。順義郡王府的新主人朱瑎則迅速派人去請了附近最好的大夫來,還親自前來看望徐夫人,表示會為她用最好的藥,讓她放寬心,好生休養,不必擔心郡王府里的事。 徐夫人漠然掃過朱瑎的臉,望向他的身后。沒看到女兒的身影,她的心直往下墜去。 第1294章 圓謊 徐夫人再次病倒了。 她這回是真的病了,還吐了血,請了相熟的大夫來診治,據說情況也不是很好。然而,她往日“病倒”的次數太多了,尤其是老太妃去世后的這兩三年,幾乎是一有不順心的事就要“病倒”一回,引得許多宗室女眷去探望,聽她訴說自己在燕王夫婦那兒受了多大的委屈。北平宗室圈子里,許多人都對她的“病”心知肚明。若是以往,他們興許還樂意當她是真的病了,替她出個頭??蛇@一回,明明是她不顧眾宗室的意愿與利益,非要跟他們對著干,才得了眾人冷待。若她以為自己裝個病,所有人便又會象從前那般哄著她,捧著她,替她辦事,那就打錯了主意! 除了仁和縣主還曾經帶著女兒回娘家探望過徐夫人兩回,宗室里就再也沒人上門探病了。哪怕是本就與她交好的那些宗室女眷,這回也礙于家中長輩的命令,不敢輕動。能打發個婆子去慰問一聲,送點藥材什么的,已經是非常有情義的朋友了。 就連去探病的仁和縣主,也只以為徐夫人是要借著病情向自己和其他人施壓。哪怕看到了母親蒼白的臉色,聞到了大夫開的藥濃重的藥味,她也沒多少觸動:“母親但凡看開些,也不至于病成這模樣。您也是一把年紀的人了,瑎弟和弟妹又對您不錯,您何苦非得折騰呢?” 朱瑎夫婦正在忙著搬家,不過也沒疏忽了徐夫人這邊的表面功夫。請大夫抓藥的花費都是他們出的,白氏也天天過來問安,一日三餐都讓人送最好的過來,徐夫人這里才搬了新住處,若有什么缺少的,她從來都會優先供應——當然,這些事朱瑎夫婦都讓仁和縣主看到、聽到了,因此縣主也對弟弟弟媳十分感激,再次在徐夫人面前為他們說項。 徐夫人這時早已氣得沒法跟女兒多辯解了。她只是覺得難過,朱瑎夫婦不過是裝出孝順友好的樣子來,女兒竟然就信了他們,不肯聽從自己這個親生母親的號令。她只能重復提一件事:“你別真把他們當好人了!我才是你的親娘,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你,你要體諒我才是!” 仁和縣主對這種話早已聽得煩了:“那母親也為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兒呀?!您除了跟我婆婆爭吵,還做了什么?!為我在那家出頭的還不是瑎弟?!我也不指望他們夫婦是什么仁善的大好人,只要他們能幫上我的忙,就算他們有些小心思,又有什么打緊?我是出了嫁的女兒,又不能繼承這順義郡王府,你便是掌控了這座府第,又對我有何益處?!若是真心為我著想,怎么就不愿意跟著我去京城?!我帶著女兒隨儀賓去陌生的地方,你都能忍心棄我不顧,如今倒說一切都是為了我著想呢!” 徐夫人頓時又氣了一場,母女倆不歡而散。 徐夫人的病倒,正式標志著她退出了北平宗室的社交圈。所有人依舊還善待著順義郡王的家眷后輩,但有他的親生女兒、外孫,有他的嗣子在,大家真的沒多少注意力會放在一個病了的妾室身上了。反正新立的嗣子朱瑎和他的妻子都挺和善知禮,又能孝順長輩,把病了的庶母照顧得妥妥當當的,連徐夫人的親生女兒仁和縣主,也都夸獎個沒完。一眾宗室長輩們還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大家都對順義郡王留下的遺屬好著呢! 很快,宗室圈子里再次傳起了新的八卦,就連原本對徐夫人還有幾分真心關懷的宗室女眷們,也把注意力轉開了。 鎮國將軍夫人沒忘記先前為了保護女兒與外孫女的名聲撒的謊。既然燕王妃與永安郡王妃幫忙把謊圓上了,她就得把這場戲做完全套,才能不落人話柄。 她親自再跑了一趟燕王府,向燕王妃請示,哪一天方便把外孫女兒李三姑娘送過來?送來的理由倒也不是請燕王妃幫她教養外孫女兒——那樣就太不給李三姑娘本身的家族與外家面子了,她只說是燕王妃喜歡李三姑娘,因此把外孫女兒送來陪燕王妃解解悶。 燕王妃都快要忘了這回事了。太后即將回鑾,燕王要護送她老人家與四皇子一道進京,燕王妃還得替丈夫收拾行囊呢。況且女兒初為人婦,頭一次當家理事,也是需要她盯著的。她哪里還有閑心管到遠房親戚的外孫女兒頭上? 不過,有兒媳婦謝慕林與心腹吳瓊葉在旁提醒,燕王妃很快就記起了是怎么一回事。她素來是個心善的人,雖然自己也挺忙,但還是愿意幫鎮國將軍夫人以及可憐的李家母女一把:“你們瞧著吧,等太后娘娘移駕,王府里就能清閑下來了,隨你們哪一天把孩子送過來都行。我也未必教得了她什么,不過是帶著她看看書,做做針線罷了?!?/br> 鎮國將軍夫人又不指望燕王妃真能用心教養自家外孫女兒,她只是要借燕王妃的名頭,讓外孫女兒避過被家族胡亂許人的境地罷了,當即便歡喜地謝過了燕王妃,說了許多奉承的好話,方才告辭離開。 回家后,她一邊給女兒、外孫送信,一邊就在家里忙活開了。她打發兒媳婦們替自己四處采買衣裳料子、首飾等物,趁機宣揚自家外孫女兒馬上就要到燕王妃那兒接受教導了,正好圓上先前的說辭。本地宗室與世家圈子里的人聽說后,就以為她此前說的確實是真話,那些胡亂猜測她去燕王府目的的人,不過是造謠中傷罷了! 如今知道徐夫人是造謠幕后主使的人也不少了,從前還有人顧及宗室臉面,不敢在人前議論她的是非,如今連宗室長輩們都不再護著她了,非議她的人自然就多了起來。鎮國將軍夫人趁機讓妯娌與晚輩媳婦們幫忙,趕緊挽回自家名聲,也替女兒、外孫女兒好生辯解一番。她不指望外孫女兒能在燕王府待多久,但只要超過三個月,她就有把握給外孫女兒說一門好親事。女孩兒的名聲,自然是最要緊的! 燕王府自然也聽說了外頭的傳言,燕王妃早就料到會這樣,倒也不在意。不過,她實在是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照看一個小女孩,只好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兒媳婦謝慕林。 謝慕林:“???這……哦,好吧?!泵嫔喜挥勺灾鞯芈冻隽穗y色來。 第1295章 建議 謝慕林覺得有些為難。 她并沒有比李三姑娘大幾歲,未出嫁前,在家里也不象一般官宦人家閨秀那般行事。說實話,她若拿自己的經驗去教導李三姑娘,很容易被人挑刺的,因為她自己就活得不太象是個正統的官家閨秀。 一般情況下,她可以帶著李三姑娘讀讀書,做做針線,學些規矩禮儀什么的??墒?,她自己對規矩禮儀之類的東西,也不過是死記硬背,勉強算熟罷了,還不能靈活運用呢,很容易露怯的。李三姑娘有個做郡君的母親,對這些東西說不定比她還熟。至于做針線什么的……說實話,謝慕林自個兒也沒怎么做針線,雖然做得不算糟糕,但也不是能隨便拿出來炫耀的水準,除非是教人家小姑娘織布,那倒是她的拿手好戲。 還有讀書……謝慕林自己在娘家時,也經常讀書,只不過讀的不是一般閨秀看的《女訓》、《女誡》又或是詩詞歌賦什么的,通常都是些雜書,偶爾才會找點詩詞文集看看。這方面,她拿不準李三姑娘的學問到什么程度了,如果學得不深,她倒是還能跟對方講一講。只不過這種講解法,絕對深不到哪里去。謝慕林在娘家時也曾給小妹說過些書本上的道理,但那是自家親妹子,心又是向著她的,她說得深刻一些,夾雜些不適合讓外人聽見的東西,也沒什么要緊。但李三姑娘不過是燕王府遠房親戚家的外孫女兒,她能跟小姑娘說這種東西? 因此,謝慕林覺得十分為難。燕王妃把李三姑娘交給她,她又能帶著對方干些啥? 這種事,朱瑞他們都是大男人,未必能體會她的難處。燕王妃倒是覺得這沒什么大不了的:“隨便教她讀幾本書,講講道理就是了,實在不得閑,就讓她學針線活。王府里針線上有好些手藝高超的人,你們院里的同喜也做得一手好針線,誰都能做她的老師,不必覺得為難?!?/br> 永平郡主回燕王府省親,聽說這件事后則表示:“這么點大的小姑娘,整天困在屋里做針線,豈不可惜?如今天氣正好,暑熱已去,秋風初至,正是不涼不熱好時節,香山上的紅葉也漸漸泛紅了,索性嫂子就叫哥哥帶了你過去賞秋,順帶稍上李三表妹好了。我聽說她自打其父去世后,就沒怎么出過家門了,更別說是到城外去,一定會很樂意到香山玩玩的?!?/br> 永平郡主與儀賓袁燮最近有婚假,兩人昨兒才跑去香山玩了一圈,看來頗為盡興,才會給嫂子出了這個主意。但謝慕林能去嗎?燕王要為送太后與四皇子回京一事準備行囊,他也要在父親缺席期間,幫忙料理燕王府事務——這是他正式被承認為燕王之子后,頭一回在燕王出遠門的情況下主持大局,自己都有些緊張呢,每天都忙著熟悉各種事務與人手,哪里還有空出城賞秋?謝慕林幫不上他什么忙,只能做好內勤工作,讓他生活上舒適輕松一些,斷不可能再給他添亂了。 燕王妃與永平郡主都沒能給謝慕林提供什么好建議,最終還是永寧長公主給出了比較靠譜的主意。 永寧長公主近日很少在人前出現。謝慕林記得自己與朱瑞大婚時,還見到過她一家子的身影,但永平郡主大婚,永寧長公主竟然只是獨自到婚禮上來晃了一晃,便匆匆離席。謝慕林都沒來得及跟她說什么話,更沒見到馬玉蓉的身影,心里很好奇她家里是怎么了。 謝慕林私下問過朱瑞,朱瑞也說不明白,只知道好象是馬駙馬病了,病得比較急,還特地讓燕王府的府醫從紫禁城出來了一趟,專門跑去給馬駙馬診治。謝家那頭,文氏打發趙豐年之妻瑞雪來給女兒送東西時,瑞雪倒是提過一嘴,說馬駙馬水土不服病倒了,謝家前些時候收了不少藥材,有對癥的,還特地送了兩批過去呢。 不過馬駙馬到底有什么病,謝慕林始終沒打聽出來。直到這一天永寧長公主來找燕王妃說閑話,才算是解開了謎團。 其實馬駙馬不算是生了什么重病,他只是在永平郡主大婚之前,循例參加了本地文人墨客圈子的宴席,喝了別人珍藏多年的一瓶好酒,結果醉倒了幾日罷了。由于他回家路上一直是醉倒狀態,侍從粗心之下,沒注意給他做好保暖工作,以致于他有些著涼,酒才醒就病倒了,據說上吐下泄的,病得頗重。永寧長公主帶著兒女媳婦們圍著他侍疾了幾日,他才有所好轉。這幾天,永寧長公主連紫禁城都不敢去了,說是生怕過了病氣給太后與四皇子。 馬駙馬也是有春秋的人了,一向是個清雅君子的人設。這回居然是因為貪杯才病倒的,傳出去似乎頗為丟臉。在他本人的堅持之下,永寧長公主也不好意思把事情傳得人盡皆知,因此對外一概宣稱,馬駙馬是因為水土不服的緣故才病倒的。 當然,永寧長公主并不會向親人隱瞞真相。不過,對著太后娘娘,她可以說實話;跟燕王與燕王妃,也沒什么好隱瞞的。就是在晚輩們面前,她覺得有些沒臉,所以便語焉不詳的,鬧得朱瑞也說不清姑父是得了什么病。 如今馬駙馬大好了,太后卻已經準備要起程返京,永寧長公主方才急急跑來尋燕王妃商量要怎么辦。她很想帶著丈夫一同回京去。雖說馬駙馬并不是真的水土不服,但她心里不放心,覺得還是讓丈夫回京休養更妥當些。況且京城還有許多太醫,總比北平這邊只有兩個王府府醫更穩當。 只是她與馬駙馬原本是計劃好了,她陪著太后回京,后者則帶著兒女們暫時留在北平,與謝家繼續商議兒女親事的細節,順便準備明年女兒出嫁之事。等到婚期臨近,她再從京城趕過來。如今這個計劃只好取消,單讓兒子女兒留在北平,她又有些放心不下,孩子們也惦記著父親的身體,堅持要留在馬駙馬身邊侍奉?;槎Y的事,看來只能托付給弟弟弟媳代為出面,與謝家商議了。 第1296章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