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林 第108節
自從十三房的磚窯改成了水泥窯后,水泥作坊草創完成,老賈頭就作為謝家三房的代表,入駐了這個作坊。他帶上了一個兒子賈二,另外還有原本就在作坊里工作的侄兒賈富昌,很快就上手了作坊里的工作。 由于文氏與謝慕林有言在先,老賈頭并沒有成為作坊的主管,而是與十三房謝謹華原本就用慣的管事一起合作,協助對方進行日常經營。這一個多月以來,他二人合作還算愉快,偶有一些爭執,也都很快解決了,似乎一切都還順利。 據老賈頭報上來的賬目字顯示,目前謝家三房每月能分到的利潤雖然還不足五十兩銀子,但已經在緩慢提升中。在湖陰縣城范圍內,知道水泥并且接受這種建筑材料的人是越來越多了,與作坊合作的那些工匠幾乎都忙得不可開交,生意是一樁接著一樁地來了,可見這個行業前景還是非??春玫?。 無論是老賈頭還是那位十三房的管事,都不止一次為這門生意不能發揚光大,只能局限在縣內而惋惜不已。 除了利潤前景,水泥的用法如今也有了不少改進和“創新”,除了最傳統的鋪地和筑磚墻以外,工匠們也想出了好幾種新用法,比如筑堤壩的,筑水溝的,不用磚頭來筑墻的……甚至還有人想到,預先把水泥澆灌成一塊塊中空的磚,再運到建筑現場將它們組裝起來,更方便用來建二樓、閣樓等等。 老賈頭還提到,有一個老工匠,竟能用水泥做亭子頂,做得好象茅草頂一般的形狀,也不知道是如何想出來的。只是這其中的竅門,那位老工匠就拒絕透露了,大概是打算作為獨門秘方,傳給子孫后代。 為此老賈頭頗為生氣:“所謂飲水不忘掘井人,這老家伙受了我們謝家的恩典,從我們謝家這里得了水泥這樣的好東西,有了新的營生,就該知道感恩才是,更別說他還與作坊簽了契約,便算是作坊的人了。他想出的任何水泥新用法,都該告訴作坊里的人才對。誰知他竟然反過來瞞著我們,不但自個兒私下從外頭接活計,就連謝家的族人想要他去建亭子,他也同樣要賺我們謝家的銀子,就跟別人家一般價錢,真真是豈有此理!若是輕易饒了他,其他人見了也跟著學,那還得了?!二姑娘放心,我定會叫這老東西知道什么是規矩,看他日后還敢不敢再這樣忘恩負義了!” 謝慕林聽了還挺有興趣的,用水泥做亭子頂……以現有的工藝條件,那位老工匠是如何解決技術難題的?該不會是用了木板去塑形,再把木板拆掉的吧? 不過她對于那個老工匠敝帚自珍的做法并不是太生氣,還對老賈頭說:“不要做得太過分了,老人家思想保守些,有了個獨門技藝就覺得是寶貝,不愿意讓外人知道,在如今這個時代,也算是正常的。你跟作坊的管事商量一下,好好跟那老工匠談,看能不能給我們謝家談一個優惠些的價錢。另外再告訴他,既然與作坊簽了契約,他想出來的法子就該優先給我們謝家用才是。他不愿意透露其中秘密也無妨,但作坊需要他用這種技術幫顧客建亭子時,他就要去做,不能丟下作坊的活計不管,只顧著做私家生意,大不了作坊方面多分他些銀子就是了。除此之外,他最好確保這門手藝有人傳承,不能帶到棺材里去。如果有其他人自行想到了類似的法子,他也不能打壓人家?!?/br> 老賈頭有些不敢置信:“二姑娘的意思是……他不但能保住秘方,不用告訴作坊和其他的工匠,就連外頭的生意,他也可以自己去接,只要不耽誤作坊的活計就行?!” 謝慕林點頭:“其他工匠,也同樣是照此例辦理。我只盼著每個人都能積極做出工藝改良,想出自己的獨門秘法,為此多給他們些好處也無妨。只要他們想出來的東西,能讓作坊受惠,讓一點利又有什么要緊呢?水泥工藝有改進,我們還能賺更多的錢?!?/br> 老賈頭咽了咽口水,有些猶豫:“這樣真的合適么?二姑娘,水泥本來就是我們家的秘方……” 謝慕林搖頭:“水泥不是我們家的秘方,且不說京中的內務府和北邊的燕王府,就連邊境一帶,也多的是軍中工匠知道這東西怎么做。我們只不過是偶然知道了幾種土法水泥的配方,做出來方便一下族人親友,鄉里鄉親而已。這東西是要大規模傳揚開來,才能發揮真正的好處,我們自個兒敝帚自珍,沒什么意義?!?/br> 老賈頭聽明白了,苦笑了下:“二姑娘說得是,那我回去就跟管事商量?!?/br> 謝慕林見他還有些不情愿,便笑著說:“別把這事兒看得太重了。我原也沒指望水泥作坊能賺什么大錢。這東西本就是用來幫十三房暫時度過難關的而已。如今這門生意只能在縣城周邊做,也方便謹華哥照看家里。等到十三嬸的病好了,謹華哥行動自由些了,能到外地去時,他有多少生意不能做呢?更何況,那兩三個窯,能燒多少水泥?光是縣城一地,都未必供應得上,想那么多做什么?但如果工匠們能發掘出更多的水泥用法,讓它派上更多的用場,遲早會有見識深遠的高官貴人向朝廷上書,重新大規模推廣水泥的。那才是你們大展身手的時候?!?/br> 老賈頭聽得向往無比,笑道:“若果真能如二姑娘所言,那就太好了。老賈頭只盼著那一天能早日到來?!?/br> 謝慕林點頭,又道:“如果真有那一天,光靠我們謝家角這個小小的水泥作坊,可做不了多少生意。改日你得跟作坊的管事商量一下,讓他提醒提醒謹華哥,最好是另外找個地方,擴建水泥窯,要是當地本身就有煤礦又或是粘土、陶土,那就更好了,也省得我們還得從別處運原材料過來,費時費力又費錢。那地方最好偏遠一些,有水路可運貨就行,別離城鎮太近?!?/br> 水泥作坊的污染問題還是挺嚴重的。 老賈頭忙賠笑道:“二姑娘說得是,這才是最要緊的大計呢!至于那糊涂老工匠,就當便宜他了。不是有個詞,叫什么……千金買骨么?就拿他當個范例,好叫所有工匠都知道我們謝家是多么的仁義,投到我們謝家的作坊來做事,才算是真正過上好日子了!反正那老頭子只會這一種秘技,也不見得能多賺多少錢。若真的發了財,他還未必能保住這秘方呢。咱們老爺是三品的高官,家里參股個水泥作坊,掙點小錢,都有人眼紅,想要來偷配方,更何況是區區一個老工匠?” 謝慕林挑了挑眉:“誰來偷水泥配方了?” 第341章 楊四 說起這件事,老賈頭就有些欲言又止,猶豫了一下,才壓低聲音,神秘兮兮地說:“說來這人……還是咱們謝家的親戚,本身更不是什么沒名沒姓的小戶人家,誰也沒想到,他做事竟會這么不講究!可我們做下人的,又不好跟人較真,就怕事情鬧大了,他沒事,我們倒要吃掛落?!?/br> 謝慕林見他始終神神秘秘地不肯說出那人的名字,還說是親戚,就有些不耐煩了:“到底是誰呀?你要說就快說,別在這里賣關子!” 老賈頭這才老實說來:“這人姓楊,其實是二房那邊大姑太太夫家的人,說來跟大姑老爺血緣還很近,得管大姑老爺叫一聲哥,是同一個爺爺所出的堂兄弟,還是嫡出的。不過他是小兒子,沒繼承多少家業,平日里靠著哥哥嫂子過活,在這湖陰縣城,聽說名聲也不太好,是個出了名的紈绔,也就是仗著楊家的名號在外頭胡作非為罷了??蓷罴掖罄蠣斣谕忸^做官,家里人素來要臉面,因此凡事都要護他三分?!?/br> 這位楊四爺剛開始找上門來的時候,是想叫水泥作坊的人給他重修一下郊外小田莊上的糧倉,預備秋糧下來后,方便存放,說是原本的糧倉破舊了,總是有老鼠出沒,水泥地面的糧倉不但干凈,還不容易有蛇蟲鼠蟻出現。 這也是如今水泥作坊最經常接到的生意類型,因此作坊的人最初都沒覺得有什么不對勁,還因為楊家是謝家二房的姻親,優先給他干了,連價錢都給他打了個八五折,最后還把零頭給抹了。 如此優惠,活計又做得快又好,水泥作坊的匠人當然不會覺得這事兒有問題。后來是楊四爺的管家總是勸他們不必太過趕工,慢點做沒關系,他們才開始覺得奇怪的。他們雖然工程進展快,但早就做熟了,活計干得并不粗糙,甚至看在二房面上,做得格外細致些。雇主還叫他們做慢點,是不是太不合情理了?他那個小田莊,糧倉本來就建得不大,還要叫他們把地給多鋪幾層水泥,材料都比別家耗費得多。 別家雇主都只會催著他們趕緊做完,畢竟工錢雖然固定,伙食卻是工匠們多做一天,雇主就得多包一天的,材料錢也要另算,為了省錢也不會特地叫工匠們慢慢做活,增加沒必要的工程量。 當時去楊四爺家干活的工匠領班就留了心,很快發現,每次需要從作坊拉水泥到工地上的時候,楊家都必定要派上幾個人跟船,到作坊里細看燒水泥的窯周圍都堆了些什么材料,又是如何燒的。因為水泥作坊不許外人輕易入內,他家才特地讓工匠放慢速度,多耗水泥,好有機會多去作坊幾回。 老賈頭對謝慕林說:“也是作坊那些工匠粗心,覺得水泥這東西,材料都是賤物,隨意就地堆放,忙起來時也沒顧得上攔人,竟叫那幾個人看出了底細。我跟管事打聽過了,那位楊四爺不但派了自己家里的下人去,還問他哥哥借了人手。等他家那個小糧倉完了工,他立刻就在自個兒的小田莊邊上挖洞建窯,不知打哪里弄了些材料回來,也要燒水泥了!” 謝慕林聽得有些好笑:“不是說楊家大老爺在外頭做官,因此他家的人在家鄉就格外要臉面嗎?他們家的人不介意楊四爺開水泥作坊?”就算是在謝家,也只有十三房這樣偏支中的偏支,才會經營這種生意呢。至于三房,那是打著援助十三房的名義行事的,并沒有出面明言水泥作坊是自家的產業。 老賈頭告訴謝慕林:“那楊四爺在家里也沒什么營生,他哥哥嫂子聽說也煩他煩得很,卻又不好不養活他,叫楊家大老爺那一支的長輩說他們不友愛兄弟。若楊四爺真能借著水泥,立下了家業,只怕他哥哥嫂子還巴不得呢,橫豎吃虧的又不是他們自個兒。要是水泥真能賺到錢,他們興許還想要分一杯羹去。這話是作坊管事托人打聽來的,就是楊四爺他嫂子對娘家人說的話!” 謝慕林聽得有些無語,便問:“那楊四爺可燒出水泥來了沒有?” 老賈頭對此卻有些拿不準,楊四爺肯定是讓人燒制過水泥的,但因為他的人只查到了水泥的原材料,卻沒弄清楚比例,所以燒得不算很成功,目前依然在試制中,試制出來的水泥,頂多就是鋪鋪地,根本不象謝家出的水泥那么好用。 不過,水泥的燒制并不復雜,各種材料的配比也很簡單。那楊四爺叫人試得多了,遲早會試出正確的比例來。 當然,就算楊四爺真的成功試制出水泥,老賈頭也有把握,他們搶不走謝家作坊的生意。因為水泥使用的時候,還需要添加別的東西,比如用來砌磚時,就不能光放砂和水,還得添些石灰石膏什么的。這兩種都是燒水泥的材料,估計楊四爺不會想到,它們還能有別的用途…… 但是,楊四爺的哥哥好象也在暗地里挖角水泥作坊的工匠。萬一叫他成功挖到一兩個人,水泥的秘密就再也不是秘密了。 老賈頭請謝慕林想想法子,求二老太太宋氏跟楊家那邊遞個話,叫楊家人收斂些,盯著姻親的產業,未免太沒品了,這也是官宦人家應該做的事? 謝慕林想了想,道:“真把這事兒鬧到二祖母跟前,楊家那邊就要丟盡臉面了,還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意味。二祖母自然不會虧著十三房,但我們卻沒必要讓她老人家cao心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你跟作坊管事給楊姑父身邊的人遞個話,看楊姑父能不能悄悄兒把這事兒給處置了,不必驚動姑姑。就算要有人扮黑臉,也犯不著讓姑姑這個做媳婦的出面?!?/br> 這就是要讓楊意全楊姑老爺去扮這個黑臉了? 老賈頭本來還想問,萬一楊姑老爺偏著楊家人怎么辦?但隨即想到傳聞中楊意全跟伯娘、堂兄弟不大和睦,只差沒做謝家二房的上門女婿了,心里頓時有了數。 那要是楊四爺要是不肯聽勸,非要繼續挖角謝家作坊的工匠,建立自己的水泥作坊跟謝家搶生意,那又該怎么辦呢? 謝慕林就說:“作坊里的工人不全是我們謝家的奴仆,人家要換東家,我們總不能喊打喊殺,逼著別人留下吧?為了區區一個水泥,不值當。如果真有人被挖走了,你們也不必死死攔著。這種東西,本來就不是只有我們一家知道的秘密,但凡有個邊鎮駐軍的工匠跟這邊通個信,我們的水泥配方就一點兒都不值錢了。 “你們看開一些吧,多想想好事兒。水泥要是生產的人和使用的人多了,對我們更有好處,也有利于新技術、新工藝的創新。當初要是我們死守著水泥配方不放,不肯與簽約的工匠們分享,又哪里有那么多新技術出現?可見水泥這種東西,保密是沒有意義的。要不是它容易犯忌諱,我還恨不得大規模推廣出去,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這個配方呢!” 老賈頭頓時對自家二姑娘肅然起敬,良久都說不出話來了。 第342章 岔子 謝慕林其實有些懷疑老賈頭覺得她是個傻子,但人家沒有說出口,她也不好隨意猜度,只能擺出一副高深莫測的模樣,把人打發走了。 她是真心沒把水泥配方當一回事。這種在現代早就爛大街的東西,無論是配方還是工藝都極簡單。她不用建窯,自家拿個鐵鍋炒炒,也能制出少量的水泥粉來。她是為了使用方便,才授意旁人擴大生產規模的。而如果不是把配方在一定范圍內傳開,那些與作坊簽約的工匠,也不會想出那么多的水泥新用法、新工藝。哪怕這些工藝的秘密暫時還掌握不到謝家人的手里,只要工匠們持續與謝家合作,謝家人也能一直從中受益。 等時間長了,這些技法傳播開去,還能給這個時代的百姓帶去更多的便利。 謝慕林不是建筑專業出身,完全就靠著書房空間里的那些資料,搗鼓出土法水泥來。具體的技術方面,她實在是幫不上什么忙。不靠資料的話,除了提供一些在現代人盡皆知的水泥用法,她就只能想出一個用踏碓代替人工粉碎材料的法子,可以稍稍增加一點生產效率。她還指望著這個時代的能工巧匠們能多多完善這門工藝呢,總不能指望自己一個文科生,就能點亮科技樹吧? 連那位穿越的永樂帝朱標都未必能做得來的事,就別太為難她一個小女子了。 與民生關系比較密切的事物,嚴格保密配方,根本不利于推廣與發展。但如果不是必需品,還是依靠個人智慧創造出來的,比如某種織錦工藝又或者某些酒呀、醬的配方之類的,保密也就保密了,因為那不是必不可少的東西??伤唷f真的,保密根本沒有意義。 謝慕林站在技術發展的角度,做出這樣的判斷,但老賈頭顯然還不太能理解。他大概會覺得,任何秘方,無論是不是在遠方還有別人知曉,只要在這湖陰縣甚至是太湖一帶只有謝家知道,就該嚴格保守秘密,傳給子孫后代,絕不能外泄才是。想要讓一個古代的老仆理解謝慕林的想法,太困難了。謝慕林也不指望他能理解,所以只是讓他聽命行事就好了。 至于楊四爺,事后她也確認過,姑父楊意全那邊確實已經得到了消息。至于他要如何處置,那就得多等幾天才知道了。不管楊姑父與本家關系是好是壞,這件事確實是楊家理虧。說實話,做姻親做到這個份上,還挺沒品的。倘若那位楊四爺真有心想要參與水泥生意,完全可以托楊姑父給謝家遞話。 十三房的謝謹華堂兄因為有重病的母親要照顧,根本出不得遠門,日?;顒佣急痪窒拊诤幙h城周邊一帶了,作坊也只有兩三口窯,能生產的水泥數量很有限。楊四爺若有誠意,雙方未必不能合作。他完全可以另找地方建窯,生產出來的水泥也可以運到別的地方去賣。只是在湖州府范圍內,影響都是極有限的。 明明可以光明正大談合作,雙方都能有利可圖,可楊四爺就非要把事情做得這么難看,手段又低劣,輕易就被苦主給發現了,謝慕林也挺無語的。就算謝家真要往外頭找合作伙伴,也絕對不能找這樣的人。 也不知老賈頭是不是給馬路遙傳話了,沒過兩天,文氏就過來問謝慕林:“水泥作坊那邊,楊家是不是有人在給你謹華哥使絆子?既然老賈頭說要請你嗣祖母幫忙,你怎么沒跟家里說一聲呢?你嗣祖母好象也還不知情的模樣?!?/br> 謝慕林挑挑眉:“老賈頭跟你說的嗎?我是想著,這種小事用不著驚動嗣祖母,所以只讓老賈頭跟謹華哥的管事商量一下,悄悄兒給楊姑父身邊的下人遞個話就好了。事關楊家,楊姑父自己就能處置了,連梅珺姑姑都不必驚動。那楊四爺是楊姑父的堂兄弟,要說他的不是,也該是楊姑父出面。如果要姑姑開口,叫楊家那邊如何看她這個侄媳呢?” 文氏恍然大悟,嘆道:“好孩子,你想得周全,也用心良苦。只可惜,這事兒你姑姑已經知道了。她還特地來找我賠不是呢。我想這也不是她的錯,就叫她別放在心上。其實都是親戚,一點小事,沒必要鬧大。你謹華哥也只是做做族人親友與鄉里鄉親的生意罷了,別處的根本顧不上。只要那個楊四把他家燒的水泥賣得遠些,別跟你謹華哥爭搶就好了。若為了這點小事,損及謝楊兩家的情誼,就太不值當了?!?/br> 謝慕林有些意外:“姑姑已經知道了?是誰告訴她的?楊姑父嗎?”難道楊意全知道情況后,不肯出面跟本家交涉,卻推了老婆出去擋箭?這是不是有點渣? 文氏就說:“你楊姑父大概還不知道呢。他身邊的人都是你姑姑安排的,出了什么要緊事,他們自然會跟你姑姑說。你楊姑父如今正忙著書院幾個童生考院試的事,你姑姑便不想他為了一點小事分心?!?/br> 謝慕林哂道:“大哥二哥不是提過,去參加今年院試的人早就組團出發去了杭州,帶隊的先生是牛大儒和另一位老師,并沒有楊姑父嗎?他如今留守書院,只需要負責日常的書院事務和教學工作就好,能忙到哪里去?” 文氏嗔道:“你姑姑也是不想讓你姑父為了楊家的事煩心,才替他把事情處理了。這是她體貼之處。你怎么還埋怨起你楊姑父來了呢?” 謝慕林扯了扯嘴角,心里有些不以為然。這事兒不管是謝梅珺徹底掌握住了楊意全身邊的所有侍從,能對丈夫封鎖住所有外界的消息,還是楊意全心知肚明是怎么一回事,卻還是裝作不知情,任由妻子去得罪本家,都不是什么好事。梅珺姑姑和她的丈夫,夫妻之間的關系真的沒有任何問題嗎? 好好的安排出了岔子,謝慕林不由嘆了口氣,問文氏:“姑姑打算怎么處理這件事?親自出面去跟楊家的人投訴楊四爺嗎?還是不打算驚動本家,只跟楊四爺的哥哥嫂子說話?” 文氏搖頭:“你姑姑沒提,說讓我放心,她會處理好的。不過十三房那邊,她有意要補給謹華一筆銀子,算是替楊四賠禮。我覺得這些錢,謹華是不會接受的??赡忝番B姑姑非要給,還叫我幫她做中人,我都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了。謹華如今為了你十三嬸的病,忙得連作坊的生意都顧不上了,全靠底下的管事cao持事務。他興許還不知道楊四想偷配方的事兒呢。若直接跟他說了,萬一他驚動了八房,知情的人就太多了?!?/br> 其實文氏也覺得,這件事知情的人太多了不好,鬧大了,是絕對瞞不過二老太太宋氏的。十三房的水泥作坊為何會讓楊四爺鉆了空子?還不是因為看在楊家是二房姻親的面上?宋氏知道發生了什么事,肯定會生氣難過,這事兒偏又涉及到了她獨生愛女的夫家。 謝慕林嘆了口氣:“這么麻煩做什么?直接當面告訴楊姑父就好了。他是男人,有些事就該由他負起責任來!” 第343章 平息 雖然文氏覺得不妥,但謝慕林還是決定,要把楊四爺的事告訴楊意全,讓他去處理。 興許楊意全姑父會偏向楊家,任由謝家十三房以及背后的三房(也包括二房)吃虧,但也有可能會偏著謝家,從此跟楊家本家的關系鬧得更僵。經過這件事后,謝慕林也就能看清楚這位姑父的為人品性了,便能決定日后要如何與他相處。 其實楊意全對他們母子幾個還是挺好的,每次在二房遇見,態度都很親切和氣,對文氏在湖陰的生活也非常關心,就好象是個和藹的長兄一樣。盡管見面的次數不多,但時不時的也會打發個婆子來跟文氏問好,讓她遇到什么難處,只管開口。畢竟她如今是二房的媳婦,丈夫不在身邊,兒子們年紀又還小,能依靠的,就只有他這個二房女婿了。 可謝慕林始終覺得他這份親切友好透著古怪,從前她可從來沒聽說,謝璞與文氏和這位妹夫關系有多親近。哪怕是在謝映真的記憶中,父母都很少提起楊姑父,要提也只會提梅珺姑姑和她的夫婿、兒女如何如何。要說楊意全與謝璞、文氏夫妻有多深的私交,怎么謝璞有難時,就沒見他出現過?宗房的大老太爺謝澤山做了二房的代表,當時二房的女婿可沒見有書信傳來。楊意全只是竹山書院的教書先生而已,又沒參加今年春闈,難道還能比一族宗長謝澤山更忙碌? 更何況,楊意全對謝家人的關心,好象重點都在文氏身上,經常說文氏就跟他的親meimei一般。而對于三房的長孫謝顯之,與要繼承二房香火的謝謹之,則是同樣的態度。當著文氏的面,又或是身處二房時,他是非常和藹可親的,但在書院那邊,則要冷淡得多,興許還不如牛大儒對謝家兄弟那么關照。 謝慕林很想搞清楚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他對謝家母子的真實態度是什么?他是二房宋氏獨生愛女謝梅珺的丈夫,若是他對謝璞一家有什么不好的看法,說不定就會影響到宋氏與謝梅珺的態度。 謝慕林先趁著姐妹們聚在一處學做點心的時候,試探了一下楊沅,發現她對水泥作坊的事一無所知,甚至根本不知道十三房的磚窯改成了水泥窯。她是個樂天派,如今年紀又小,整天想的不是吃喝玩樂,就是如何應付外祖母與母親布置的功課,根本不愛cao心別的。 在她看來,父親只需要專心教書,將來接手竹山書院的山長之職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cao心瑣事,母親能打理好家里家外所有事務。如果有一件事,母親已經決定了要如何去做,父親根本就不需要再過問。 謝慕林猜想,姑姑謝梅珺在夫妻之間,應該是比較強勢的那一個,是不折不扣的一家之主了,但平日里還真看不出來,因為她在人前,對楊意全的態度都是比較溫柔大方的。 謝慕林不清楚這對夫妻之間到底有什么問題,但看楊沅的態度,估計是不會在謝梅珺明說不愿意丈夫cao心的情況下,還幫她給楊意全遞話了,于是就改而找起了別的路子。 她先去跟兩位兄長謝顯之與謝謹之溝通過,說明原委,然后由謝謹之的書僮石硯出面,直接在書院里找上了楊意全,向他稟報了事情的原委。 石硯代表小主人謝謹之,向楊意全說得非常明白,謝家二房是不愿意把事情鬧大的,也不希望讓二老太太知道,十三房那邊同樣是希望息事寧人,但在謝家八房出面跟楊四爺交涉,對方也知道謝梅珺知情后,還完全沒有停止行動的跡象,反而變本加厲地加大挖角的籌碼,這就很讓人困擾了。謝謹之身為謝梅珺的侄兒,認為楊家人不夠尊重她,又不愿意她直接跟小叔子們對上,所以希望姑父楊意全能跟楊家那邊溝通一下,和平解決這件事。 水泥作坊并不是什么能賺大錢的產業,謝家二房、三房拿出這個配方,其實是希望能幫助十三房走出困境而已。至于水泥配方有些什么忌諱,目前哪些地方還在大規模使用,種種情況石硯也都照實告訴了楊意全,好讓他能充分掌握情況,做出最恰當的判斷。 據石硯說,楊姑老爺當時的表情有些僵,沉默了很久才表示,他會處理好此事的,讓謝謹之別擔心,還說這件事暫時不必告訴謝梅珺與宋氏知道,再給了石硯一個厚厚的賞封,就把人打發走了。 謝顯之與謝謹之都留意到,楊意全這一天并沒有什么動靜,也沒離開過書院,等到第二天下午放了學,他才坐船回了湖陰縣城,天黑前又趕回了書院的家。第三天,他又再進了一次縣城,同樣是天黑前回來。如此反復到第五天上,老賈頭才來向謝慕林稟報了最新情況,道是楊四爺停止了挖角的行動,還命人把建好的水泥窯給砸了,非常惱火地跑到謝家十三房的窯口來破口大罵,說些什么要報官的話,說謝家燒水泥是犯忌諱的,云云。 他還真跑去縣衙告狀了。 不過湖陰縣令沒他那么糊涂。謝慕林與謝謹之兄妹倆又早早通過宗房那邊,在縣衙報備過,因此縣令一聽說事情涉及到謝家,壓根兒就沒搭理楊四,反而命人把他給攆出去了,又打發個官差到楊家說明原委,叫他們家好生管束自家子弟,別整天沒事找事。 楊家大太太和兒子都覺得很丟臉。楊家素來以湖陰縣第一官宦世家自居,只有謝家能與他家相提并論,何曾受過縣尊的氣?不過是一件小事罷了,楊家都勒令楊四停止挖謝家墻角了,縣令還跑出來多管閑事做什么?楊家大太太有些懷疑,這是謝家在暗地里要落他們楊家的臉面,又或者是楊意全在故意打壓他們大房? 不過真正讓事情徹底平息下去的,還是來自揚州楊大老爺的一封信。楊大老爺收到了侄媳謝梅珺的書信,得知事情原委,覺得家人的做法很讓他丟臉。他一邊寫信給謝澤山,向他賠禮,附送了四錠紋銀用來補償苦主謝謹華的損失;一邊寫信給家人,讓他們不要貪小便宜,要友愛鄉鄰,與謝家人和睦相處,還要管教好家中子弟,禁止他們胡鬧;最后還寫信給楊意全,告訴他遇到這種謝楊兩家的糾紛,要勇于承擔,把事情處理好,別都推給女眷,若是楊家有人不肯服他,只管寫信告訴自己,自己會為他做主。 楊大老爺與謝澤川曾是知交好友,當年會促成侄兒楊意全與謝澤川獨生女的婚事,當然不會把謝家當成普通姻親而已。他比楊家任何人都盼著兩家能世代友好下去。 這件事就此平息了,謝謹華還沒反應過來呢,就得了兩筆賠償款,反而賺到了。水泥作坊繼續正常經營,還變相地得到了縣衙的默許,只要朝廷沒有明令禁止,以后都不用擔心會犯什么忌諱了。工匠們沒人跳槽,證明了自己的忠誠,得到了謝謹華的賞金,皆大歡喜。 但楊意全與謝梅珺之間,卻有了一點小小的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