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林 第104節
謝慕林與兄弟們一道上船返回謝家角,等到她離開好一會兒了,珍珠才從后院跑出來,找馬路遙家的問:“二姑娘已經走了么?老太太一醒來就問呢?!?/br> 馬路遙家的回答:“才走了一盞茶的功夫,珍珠姑娘沒聽見?這時辰還早呢,老太太怎的這時候就醒了?” 珍珠嘆氣道:“誰知道呢?昨兒晚上也不說什么,早上忽然提早醒了,問得時辰,知道二姑娘已經出了門,便急得跟什么似的,還埋怨我們不叫醒她……”可老太太明明沒有吩咐她們提前叫醒自己,平時起碼還要再過半個時辰,才到起床時間呢!珍珠挨了一回罵,覺得自己真心委屈。 馬路遙家的卻想起昨日在院子里聽到屋中少爺姑娘們的笑談,心里隱隱猜到了原委,撇了撇嘴,溫聲對珍珠說:“老太太的脾氣,你們這些侍候久了的人,再清楚不過了。她罵過就算了,珍珠姑娘也不必放在心上。橫豎等二姑娘回來時,老太太就會忘了?!?/br> 珍珠不大放心:“二姑娘今日會回來吧?昨兒她死活不肯給準話?!?/br> 馬路遙家的掩口輕笑:“二姑娘促俠,跟老太太撒嬌呢!” 珍珠無言地看著她,實在是笑不出來,再回頭看看后樓方向,想起謝老太太還在等自己回話,便忍不住在心里叫苦。 她太難了。 謝慕林隨兄弟們一道坐船返回謝家角,先把兩位哥哥送到書院門口,再掉轉船頭回謝家角碼頭,親自把小弟送進了族學的院子,方才帶著丫頭婆子,回到自家新宅,吩咐人提著行李進門去了,然后獨自步行前往四房上學。 她剛到不久,上課的時間就到了。 今日的課程,先檢查了三日前部置的《女訓》章節與名詩背誦,上交了練字的稿子,再一個一個排隊上織機實cao,接受老師們的檢驗。謝慕林經過一個多月的練習,織出來的棉布已經很象樣子了,再也不是剛開始時疏密不均的水平。閨學的長輩們都夸她有天份,不再提起她在刺繡方面的短板了,這讓謝慕林大大松了口氣。 等到她通過檢驗,退下旁觀其他姐妹們的實cao時,就可以安心看戲了。 謝映芬的文化課還行,書法最好,但織布技術實在不乍地。她目前的水平就跟謝慕林一個月前的差不多,織出來的布都沒法用。閨學的長輩們也不說她什么,只道她年紀還小,多練練就好了。她自己卻先臊了,下來后私下向謝慕林抱怨,說是姨娘不喜歡她織布,寧可她把時間花在練字上,見說服不了她,還故意把織機給弄壞了,害得她沒辦法練習…… 謝家的女孩子,基本每人都有一架簡易版的織機,用來練習織布技能的。這種織機目前幾乎已經被坊間淘汰了,只有條件最差的人家,才會繼續用它來織布售賣。謝家年紀稍大點的女孩子,也早就換了更好更新的機子。因此這東西,外頭并不常見,是閨學統一發的。謝映芬的機子出了毛病,她又不好意思跟文氏說再弄一架來,謝慕林那架又被運去了老宅,她是真的抓了瞎。 謝慕林心知這是宛琴的階級觀念在壞事,但事關meimei的生母,她又能說什么?只得安慰謝映芬幾句就算了,心里則盤算著,回頭得跟文氏說一聲,找個懂行的人來幫謝映芬修一修織機,再給宛琴找個差事,免得人太閑了愛生事。 待下了課,謝慕林與meimei才回到家中,二房宋氏就打發人來傳她,她忙到宋氏那邊去了。 誰知才進門,宋氏便對她說:“先前借去的書都看完了么?可認真讀了?待我來考考你?!?/br> 咦咦咦?沒人告訴她還有這一出呀?! 第326章 機宜 謝慕林努力維持著一張鎮定的臉,接受了宋氏的考較。 還好,這輩子她記性不錯。再加上近個把月來為了修老宅的事,還有照顧謝老太太,以及練習女紅紡織,她一直忙個不停,沒有多少閑功夫跑來找宋氏借書,所以手里的書還是最初借的那兩本。她翻來覆去看了幾回,對里面的內容還是挺熟悉的,不至于過目即忘。 因此,謝慕林順利答上了宋氏關于北平城建城歷史、北平地區節日風俗、飲食習慣、婚喪禮儀等眾多提問,只在一些具體的數字和人名上,稍稍犯了點難。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那書上記北平城和王城的大小面積,用的數量單位是“步”,數字又是一大長串,她怎么可能記得清楚?她之前根本不知道看個閑書還要考試,當然也不會用心去記了。 至于人名,兩輩子都有名氣的人,她自然記得;名字好聽別致的人,她也記得;唯有那些用了生僻字為姓名的人,她是真沒辦法,連讀都不會讀,又怎么可能記得??? 還好宋氏對于她沒能樣樣對答如流一事,并沒有多惱怒,只是提醒她:“看書多用心些。若是不留意細節,你又如何能對比湖陰縣或金陵城的大小,從此推斷出,北平城到底有多大呢?” 不,就算我不去背那些數字,不拿金陵城與湖陰縣做比對,我也知道北平城有多大,我還逛過故宮呢,不止一回。 謝慕林對宋氏露出了一個干巴巴的微笑,沒敢把心里話說出來。 宋氏沒有揪著這件事不放,又道:“若是有不認得的字,可以拿去問你哥哥們,或是直接來問我。讀書還是不要一知半解的好。我看你別的都記得仔細,獨獨在一些細處不甚用心。城池大小倒罷了,人名都記不牢,你將來倘若去了北平城,遇上哪位前賢的后人,又如何能立刻記起他家的前事?萬一不小心犯了忌諱,豈不是大不妙?” 宋氏從那本書里挑了一位比較有名的朱允炯時期燕王府屬官做例子。這位屬官非常有名,在史書上也是赫赫賢臣,但他為了公事,把一個犯了小錯的手下給殺雞儆猴了,為此還受到了朱允炯的嘉獎。死者的家眷自然只能忍下這口氣,扶棺回鄉去了。這被書的作者視作朱允炯作為燕王時賞罰分明、公正嚴明的例子,大書特書了一番。 然而,作者不知道的是,再過了兩任燕王后,那位賢臣的家族已在北平落地生根,成為當地顯赫世家之一,卻因為子孫平庸而漸有衰敗之樣。而當年的死者,卻有出色的子孫后代,再度搏得了時任燕王的青睞,東山再起了。此人反過來報復了那位賢臣的家族,害得他家死了一個最出色的晚輩。從此以后,兩家人相互明爭暗斗,就沒有停過。 雖然換了幾任燕王后,兩家都消停了許多,但仍舊是王不見王的狀態。倘若有哪位去北平赴任的外官設宴請客,卻把這兩家的人同時請上門,那是大大犯忌的事,等于是同時得罪了兩家。知情人一般慣常的做法,是設兩到三天的宴,將這兩家人安排在不同的時間里上門,甚至于,只請其中一家,對另一家視若無睹,不過這又有可能把后者給得罪得狠了。 謝慕林恍然大悟,她還真沒想到,那書里隨便一個名字,還能有這么多的典故??磥肀逼匠悄菙偹?,也挺深的哪…… 不知道便宜老爹謝璞,會不會不小心犯這樣的錯誤? 宋氏微笑著說:“不妨事,我已經去信提醒過他。他身邊的幕客莫燕客,便是北平老姓人家出身,深知北平城內大小事。這些人情往來的細則,莫燕客自會為他打點好的?!?/br> 謝慕林聞言便放下心來。 她本來還想把那兩本書還給宋氏,好另借幾本回去看的,如今倒有些猶豫了。她是不是該繼續把這兩本書多看幾次,記清楚上面寫的各種細節比較好? 宋氏不以為意地接過了兩本書,又把桌面上早已準備好的兩本新書推到她面前:“無妨的,你繼續看這兩本,若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再來問我。以后你每次回來上學,在家吃過午飯后,便來我這里說話,我跟你說說北平城里的人事物。以后,等你去了北平,若遇上對應的人,再把典故說給你娘聽,讓她多留意?!?/br> 這么好?那宋氏為什么不直接把事情告訴文氏算了? 謝慕林心里有些疑惑,但還是迅速答應下來,又乖巧地向宋氏道了謝。 宋氏擺了擺手,又頓了一頓:“還有你的女紅……” 謝慕林的心頓時一虛,腰背好象都直不起來了:“我從前沒學過織布,學里的長輩又說這個頂重要的,所以近來有些荒廢了針線功夫……” 宋氏微微一笑:“你不用害怕。閨學里教導族里的女孩兒紡織之技,是因為她們生于江南,長在江南,日后嫁人,也是在江南,能精通紡織技藝,便能叫人高看幾眼,若是再擅長刺繡,就是頂頂好的姑娘了??赡憬忝脦讉€與族里的女孩兒又有不同,將來遇見的人,生活的地方,也會不一樣。你可以學習紡紗織布,卻不必太過專注了。若能在刺繡上下些功夫,對你將來可能更有好處?!?/br> 她再提點了謝慕林一句:“北平那邊的女眷,雖與南邊習俗喜好大不相同,卻十分向往金陵風物,也講究閨閣女孩兒繡得一手好花,還得是清雅不俗,與旁人不同的那一種?!?/br> 然而高門大戶、高官世宦人家的千金淑女,繡花女紅上頭的功夫,當然不能與一般富貴人家的女孩子相同。人家稀罕的不是誰家姑娘繡的花多、真,也不喜歡繁復華麗、色彩鮮艷的配色,而是追求一種更有品味的氣質,更偏愛梅蘭菊竹、山水田園,而嫌牡丹月季太俗了,蝴蝶百鳥又略輕浮。 宋氏指著自己木炕角落里的四連小屏風道:“這四扇玻璃炕屏,里頭的繡品便是我年輕時候親手繡的,梅蘭菊竹,你覺得如何?” 謝慕林仔細看去,只覺得這四幅繡品線條纖細,畫面簡潔,配色清雅,確實有一種文人畫的感覺,與常見的閨閣繡品大有不同。 宋氏笑道:“我一年也就繡上一兩幅給人瞧罷了,除此之外,也就是家父家母生辰時,親手給他們做上一套衣裳,作為孝敬,平日里從來不與人交換針線為禮??杉词谷绱?,無論是在北平城,還是金陵城,都從來沒有人說過,我的女紅不好?!?/br> 說完之后,宋氏便沖著謝慕林微微一笑。 謝慕林瞬間心領神會。這是便宜奶奶在向她面授機宜嗎? 第327章 選材 宋氏教的竅門還是挺有用的。謝慕林就沒打算憑借女紅技術出名,也不是很想把大把時間花在練習針線、紡織上,搞得頸椎難受,視力受影響,人累,又創造不出什么經濟價值。 她打從心里覺得,就算自家哪一天徹底敗落了,一家人連吃飯都成問題,必須要想辦法養家糊口,她也不是非得靠做針線、織布才能維持生計,有的是賺錢的法子呢。不是吃不了苦,而是從性價比來看,在古代社會里憑借爛大街的女紅技藝賺錢,真的很沒有效率。 謝慕林寧可多花時間去讀書,去練字,去練琴棋書畫什么的,都好過在女紅上花費太多的精力。 不過,考慮到眼下社會的主流,對女性的女紅技藝水平,要求還是有點高的,謝慕林又不想被人笑話自己在這方面有短板,只能硬著頭皮給自己套一個“針線做得還可以”的殼,努力提高自己的女紅水平。只要自己能達到一般閨閣女子的平均水準,不被人笑話,也就差不多了。她又沒指望自己會成為刺繡名家什么的,在女紅方面刷存在感。就算她曾經也精通過十字繡、緞帶繡之類的技藝,也不認為自己能憑這種手藝在古代揚名。 文氏在女紅方面的技藝很出色,繡花、織布、織錦、緙絲、裁衣,樣樣都精通,不過是一般閨閣中人較高的水平而已,遠沒到大家的地步。她在繡花方面的風格,也偏向世俗常見的類型,脂粉氣重,只有做給丈夫謝璞的針線,才會帶上那么一點文人氣息。她從小教女兒刺繡、針線,都是照著這個路子來的。謝慕林若要跟她學,就只能花水磨功夫去做各種大小繡品,日復一日地練習來練習去了。 謝慕林不想走這條路,但如今宋氏給了她另一個選擇。 這個選擇并不代表她從此就可以偷懶了,因為繡些文人氣息重的書畫什么的,若是基本功不過關,一樣會被人笑話。但只要她的刺繡水平提上來了,再繡些與眾不同的作品,在人前顯擺一下,證明自己的女紅功夫不比別人差,那之后就能省好大力氣了! 她可以花一年半載的時間,只去繡一幅圖。別人催她,她就說這種作品需要精雕細鑿,不能急躁,跟爛大街的手帕香袋之類的不一樣。只要最后拿出來的成果還不錯,又有誰能逼她做各種常見的小針線活呢? 而且,只要沾上點文人氣息,她就算單繡一枝花,整塊布空空落落的,那也是留白、含蓄、清雅,誰跟曹家那種人家似的,恨不得把整塊布都繡上滿滿當當的花兒、鳥兒,說是富貴,其實是俗! 謝慕林想到這里,就忍不住偷偷笑了,覺得自己還是有希望偷懶的。 梨兒小聲喚她:“姑娘,你略起身往前站一站?!?/br> 謝慕林起身往前走了幾步,只知道梨兒在她身后不知道擺弄什么,也沒留意,心里又盤算起了自己該繡些什么樣的圖案題材。 文人畫多了去了,她總不能學人家顧繡一樣,真個繡出傳世的繡畫來吧?她也沒那個本事。在現代的時候,她是真的沒學過一點中式刺繡的技法,就算想借用“未來”的刺繡名家新創出的手法,也無從借鑒起。而謝家更沒有書畫名家,她自個兒的國畫水平,也就是小學時上過興趣班那點底子罷了,難登大雅之堂。四個兄弟里頭,興許會出現一兩個在這方面有點天賦的人,但要等到他們畫藝大成,天知道要多少年? 保守一點,學嗣祖母宋氏那樣,在“梅蘭菊竹”四君子的題材上下功夫?但四種花也很花時間呀……其實,專攻一種花就不錯了。古往今來,單只畫單一題材的畫,就能畫成名家的,那也有不少呀! 梅花?嗯……宋氏的獨生女謝梅珺,名字里帶“梅”字,生平最愛的也是梅花,平時畫畫愛畫梅花,繡花愛繡梅花,衣裳首飾上時常帶了梅花因素,就連吃個點心,也喜歡弄梅花形狀的。謝慕林覺得,自己要是選擇這個題材,就跟謝梅珺撞人設了,好象不太好…… 蘭花倒是不錯,可謝家并沒有什么好蘭花,看不到真蘭花,又如何能畫出蘭花的精髓來?況且文人畫中,以蘭花為題材的挺多的,沒點底子,謝慕林真沒信心能繡出令人贊嘆的繡畫來。 菊花……其實還可以,就是畫起來、繡起來都繁復一些,又有季節限制。倘若她將來能種菊花種出點成績,倒是可以考慮的。 竹子挺好,既寓意深刻又相對常見,一年四節都可用。謝慕林盯著窗外墻頭上,從隔壁哥哥謝謹之的院子越過來的鳳尾竹,認為自家很有條件,在竹子畫上多下點功夫。她書房空間里的國畫興趣班教材中,還有一整本的竹子畫冊呢,都是從歷代名家的竹子畫中選的素材,雖然畫冊有點薄,但也夠她模仿很久了。 荷花也不錯,但通常在夏秋兩季才應景,局限性太大。 松柏寓意常青,送給老人家就挺好的,給父親兄弟做針線也可用,但顏色變化相對單調些,能參考的素材也少。 說起來,繡書法也是可以的嘛。她自己未必能把書法練到登堂入室的地步,可她書法名家字帖不少,寫不出來,還繡不出來嗎?!她可以不選那些難度大的行書、草書,只在篆、隸、楷上下功夫也行呀。 謝慕林越想越覺得自己前途光明,不必再天天練習怎么繡花繡草繡百鳥了,織布她學會就行了嘛,不用太過深研的! 謝慕林臉上不由得露出了歡喜的笑容,身后傳來梨兒的聲音:“姑娘在想什么呢?忽然這么高興?” 謝慕林咳了一聲,收起了笑:“沒什么……你在干什么?” 梨兒把手上的裙子遞給身邊的翠蕉,又拿了另一條裙子,往謝慕林腰上比劃:“姑娘要換秋裝了,這是去年在京里時做的幾套舊秋裳。姑娘今年長高了不少,舊裙子都有些短了。我給姑娘比一比,看要放長多少的量?!?/br> “哦,我平日也不常出門,有幾套換洗衣裳就差不多了。若有多的,不是太舊的那些,送幾件給族里家境差些的姐妹吧?!敝x慕林沒有多問,轉回頭繼續思考自己的女紅大計。 梨兒應聲答應了,又拿過一條裙子往謝慕林腰上比劃,心里有點舍不得。姑娘在京城做的裙子,用的都是好料子,在湖陰少見得很,上頭的刺繡也是找很好的繡娘做的,就這么送人,會不會太可惜了?姑娘還能穿呢…… 主仆三人正忙活著呢,就看見謝顯之的丫頭菖蒲匆匆從院門外跑了進來,揚聲喊謝慕林:“二姑娘,我們少爺又收到大小姐的信了,叫您快去看呢!” 第328章 吃瓜 距離謝映慧上一次來信,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天氣都由夏天轉入了秋天。時間似乎過得飛快,快得謝家眾人都難以察覺。 謝家兄妹等人又一次聚在一處。文氏還在外頭隨別房女眷們一起辦事,宛琴因謝慕林向文氏進言,被支去找宗房周姨娘說話去了。目前長輩們都不在家。 這讓謝家兄妹幾個更加少了顧忌,開開心心圍坐在雪松院里,把丫頭婆子都打發了,聽謝顯之讀起了謝映慧的來信。 謝映慧這一個多月的生活,比先前過得稍好一些,沒那么無聊了。主要是因為永寧長公主府那邊在白氏的喪事結束之后,便恢復了正常的節奏,各種串門子訪友、出城賞秋景、大宴小宴等活動也紛紛重新進行,就好象長公主府里沒有剛剛死過一個家庭成員似的。而謝映慧也因為與馬玉蓉的友好關系,重新回到了皇親貴族們的交際圈子里,各種小道消息、八卦傳聞都能接觸到,她光是吃瓜就足夠消遣的,哪兒還有什么無聊可言? 首先要講的,還是謝家自家人的情況。 大金姨娘的“病”好了,蔣婆子的傷也近乎痊愈了,只是偶爾還會覺得頭暈,也不知是不是留下了后遺癥。 后者似乎越發認定,自己的傷是謝映容害得,還找到一個仆婦,證實自己受傷前不久,現場的路面剛剛被清掃過,而在自己受傷之后,地面上同樣空無一物,那莫名其妙出現在墻角處的破瓦,當時根本不存在,必定是事后有人放上去混淆視聽的。謝映容不在眼前,她便有些遷怒大金姨娘了,覺得對方很可疑,說不定就是放破瓦的人。 而大金姨娘大概是聽不得蔣婆子說猜疑女兒的話,進女兒的屋子“打掃”或搜查,又或是扣下本該送去卞家給謝映容的東西,幾乎每天都要跟蔣婆子大吵一架。正因為她倆吵起架來都中氣十足,大金姨娘的病才裝不下去了。 謝映慧不住在金萱堂,離得又遠,只要大金姨娘與蔣婆子的吵架聲沒有大到驚動外人的地步,她就不會去管束。但她倆爭吵時,一旦透露了什么她所不知道的消息,又會有人及時報告給她。 不經不覺間,她這個昔日不理庶務的大小姐,竟然已經把整個謝家大宅的情況都掌握在手心里了,連留守的蔡老田夫妻,都與她合作愉快。她也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接觸到了許多過去沒學過的東西。 謝慕林從謝映慧來信的字里行間察覺到了這一點,倒覺得這不是壞事。蔡老田夫妻都是在內宅外宅里當了幾十年差的老資格了,對于大宅門里的庶務非常精通。有他們細心周到的指點,謝映慧肯定能學會不少東西。從實踐里學到的知識,總能讓人印象更深刻。謝映慧不是跟在曹氏身邊長大,隨母親學些所謂貴婦人管家的手段,興許對她更有好處呢。 謝映慧本人可能還認識不到這件事的意義,所以幾筆帶過就算了。她又說起了寄居在別人家里的謝映容,傷已經養好了,走路也無礙了,可還總是做出一副身體虛弱、元氣大傷的模樣,賴在卞家不肯走。 也不知道她是怎么哄的人,卞家老太太居然還挺疼她的,說了好幾回要認她做干孫女兒,正式上契,卞大姑娘也說要跟她拜把子。不過因為她的傷勢還未痊愈,家中長輩親人又不在京中,不好先斬后奏,所以暫時還未辦儀式。 謝映慧見卞家這樣的反應,覺得謝映容的算計似乎并非無用功,看著竟真有幾分成事的希望了,便讓手下的丫頭瑪瑙想辦法利用平南伯夫人那邊的人脈,到寧國侯程家去打聽,寧國侯夫人是不是真的看中了謝映容,要把她說給程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