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之士[科舉] 第131節
柳賀覺得,自己就像那等引誘天子玩樂的佞臣,不過天子在宮中玩樂的時間很少,帶個魔方解解悶應該……不算壞事吧? 當日講官時,柳賀并不拘著天子必須將自己所講的內容全聽進去,有了在揚州任地方官的經歷后,他反而會讓天子自己思索。 當今天子其實十分聰明,柳賀只需舉出一例,他便立刻能舉一反三,且他雖常年在這皇宮之中,朝事由內閣分擔,但這并不代表天子對朝政漠不關心。 否則在歷史上,萬歷皇帝也不會幾十年不朝了。 他之所以能不朝,正是因為他將朝政緊緊抓在自己手中。 “柳先生是如何看周公的?”天子突然問柳賀,“柳先生當年殿試時,先帝出的考題中就有周公吧?” 柳賀答道:“是如此。周成王正是由周公輔佐,才創下了成康之治的佳話?!?/br> 天子道:“周公在任上救亂克殷制禮樂,方才令成周江山穩固,張先生于朕,正如周公待成王?!?/br> 聽及此話,柳賀并未作答。 天子這話出自何處?出自《尚書大傳》,此書是對《尚書》的解釋說明。 而天子此句的原文是——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七年致政成王,講的是成王七年時,周公正式歸政于周成王。 眼下張居正秉政已有六年,天子也已經一十六歲,在尋常人家,這個年紀也該娶妻生子擔負家業了,可天子卻仍事事聽從李太后與張居正的想法。 柳賀還是第一次自天子口中聽說他有親政之意。 他猜測,這話天子應當未在其他日講官面前說過,只是說給他聽了。 天子究竟是何意?是無意說出這番話,還是希望柳賀助他親政? 若是張居正父當真過世,對天子來說,這是他親政的好時機嗎? “柳先生為何不說話?”天子忽然問道。 柳賀調整了表情,方才道:“陛下,有句俗語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臣性子急,一急便容易說錯話做錯事,少時被母親訓斥過多次?!?/br> “柳先 生竟也會被訓斥?!碧熳拥?,“朕只是隨意說說,張先生對朕的好,朕又如何不知呢?” …… 自文華殿出來,柳賀才發現,自己后背已經被汗水浸濕了,他與天子雖只有短短幾句對話,可這幾句話卻讓柳賀意識到,天子已不是三年前那個為躲避讀書而煩擾的少年了。 想想也是,在天子這個年紀,他已經在備考縣試與府試了,與他同齡的學童也大多定了志向,更有不少娶妻生子了。 天子常年接受帝王教育,經筵官與日講官日日與他教導為帝王者該如何,然而天子聽了滿腹大道理,卻還未有過實踐的機會,加上張居正與李太后待他甚是嚴苛,天子會多想也是正常。 但作為朝臣,這樣的情形卻叫柳賀有些緊張。 隆慶朝時,復雜的只是內閣學士之間的關系,而到了萬歷朝,內閣、天子、內侍與太后皆是不容小覷,形勢比隆慶朝時復雜了數倍。 雖說這事暫時還沖擊不到柳賀,但從天子的言語中,他已經聽出了天子有叫他選邊站之意。 但他并非張永嘉,也非夏貴溪,張居正也非楊新都,此時的形勢與嘉靖初時完全不同。 柳賀不知天子是遺傳了祖父嘉靖帝的脾氣,還是佩服嘉靖帝數十年不上朝卻依舊大權獨攬的氣勢。 他覺得,壞習慣最好不要學。 柳賀出了門,至翰林院時恰好遇上了王錫爵,八月的天依舊熱著,王錫爵出了一身汗,他來翰林院辦事,猛灌了一大碗茶:“澤遠你這處的茶就是比別處好喝些?!?/br> “這是我家山上的茶,自家人曬的,味道當然更好些?!?/br> 王錫爵最近是極忙,這個月翰林院中不少人升了官,汪鏜晉為禮部尚書,申時行晉為禮部右侍郎,王錫爵則接了申時行的班,任詹事府詹事,邁入了正三品大員的序列。 除此之外,參與《世宗實錄》編撰的翰林各有升遷,黃鳳翔升了修撰,沈鯉與羅萬化雖不在京中,卻也升俸一級。 而王錫爵之所以忙碌,是因為天子明年就要大婚了。詹事府雖然主要負責太子相關的事務,可天子大婚如何不與詹事府有關? 王錫爵每日忙得腳不沾地,他也想過拉柳賀來幫忙,可惜柳賀手頭事也不少,實在沒法多分心。 柳賀猜,此時任命汪鏜為禮部尚書,恐怕是為馬自強入閣鋪路了,馬自強還未卸任禮部尚書,不過汪鏜的任命已下,還兼著翰林學士的官位,但翰林院掌院仍是申時行。 汪鏜今年已有六十多歲,他是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張居正與李春芳的同年,論資歷比張四維與馬自強要老上許多,不過他為人一貫淡薄,為官同樣謹慎,并不摻和到李春芳、張居正及殷士儋幾位同年的爭奪中去。 若不站隊,上位自然是慢的,且汪鏜此時已年老,比不過張居正年富力強。 王錫爵沒拉到柳賀,卻叫了幾位翰林去幫忙,今年剛入翰院的翰林們都被他拖了過去。 待王錫爵走后,柳賀開始審核翰林們寫的《大明會典》條文,會典編撰的要求柳賀已牢牢記住,加上他于章典等知曉頗多,因而待申時行升了禮部右侍郎后,翰林院中的條文實際上就由柳賀一人審核,直接由他交予汪鏜。 人人都忙,柳賀也不能幸免。 此次眾翰林因編《世宗實錄》有功而受封賞,柳賀則是翰林院中為數不多沒有受賞的翰林,畢竟《世宗實錄》修訂的后半段他都在揚州,付出遠不如其他翰林多。 “學士,今日的條文皆在此處了,請學士細看?!?/br> 柳賀一個條文一個條文過,一個時辰看了數條,只覺大腦都看得有些發漲,喝了一口茶后,他感覺清醒了一些,便繼續看這些條文,到了快放衙時,他終于將這些條文看完,將不通的 條文還給翰林們,又將堪用的幾條拿出,一看時間已經不早,他便決定明日一早去找汪鏜。 第二日早朝時,柳賀站在詹事府官這一列,王錫爵之后,就聽王錫爵壓低聲音與他道:“澤遠,張相之父病逝了?!?/br> 柳賀看向四周,果然,今早朝會看似平靜,可官員們的神色多少與以往有些不同。 官員若遭父喪、母喪,按例應當守孝二十七個月,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張居正之父過世,那他就該回江陵老家丁憂。 對于張系一派的官員來說,張居正是他們的主心骨,他們自是不愿張居正遠離朝堂。 關鍵是張居正自己的態度,還有……天子的態度。 在這種情況下,張居正會如何選擇呢?是回家,還是依舊留守朝堂。 柳賀視線略往前一偏,閣臣如呂調陽、張四維神色都很平靜,不久之前,呂調陽剛剛上疏老疾祈休,但天子并未允許,而馬自強、汪鏜及吏部尚書張瀚、刑部尚書王崇古等人也都看不出情緒。 這個問題并未讓官員們等待太久。 待朝事完畢,官員們未散去,天子便宣旨道:“……知先生父已棄世,痛悼良久,先生親承先帝付托……元輔朕切倚賴,豈可一日離朕?父制當守,君父尤重,準過七七照舊入閣辦事……” 此詔書一出,滿朝文武皆是嘩然。 天子竟偏張居正至此,以君父重于生父之由只令張居正守孝四十九日! 雖有情由,但于理不合,于制不合,天下百姓皆重孝道,天子與內閣首輔卻先違犯,此豈為人臣之道! 如此行事,若天下人人效仿,百姓又會如何看待天子與百官? 朝堂上許多官員臉色已經變了,柳賀心中卻感慨,天子此時待張居正這般,連屬于高拱的職責都歸到了張居正頭上,可日后清洗張居正全家的時候卻一點也不手軟。 第173章 走不走 “陛下,臣以為此事于理不合!” “臣附議?!?/br> 當下便有幾名官員出列,認為天子旨意不僅不合理法,也將張居正置于不忠不孝之地,天子為君父,君父又豈能令臣下奪情呢? 朝臣們有消息靈通者,已知這是戶部侍郎李幼孜為討好張居正想出來的主意。 奪情的先例有嗎? 大明朝其實是有先例的,楊溥、金幼孜當年便是多次向皇帝申請丁憂,但皇帝都因國家離不開人才為由,實行奪情起復,令楊、金二人仍留在朝中。 而眼下朝臣們議論紛紛,呂調陽與張四維便援引了楊溥、金幼孜的先例。 天子支持張居正,內閣又舉出了楊溥二人的例子,百官并非不能駁斥,但天子下令歸下令,天子下了令,張居正難道一定得受嗎? 因而百官也在等張居正的反應。 …… 散朝之后,王錫爵與柳賀走在一條道上:“澤遠今日可有空,放衙后你我一道去喝茶?” “詹事相邀,澤遠又如何會不允?” 柳賀清楚,王錫爵邀請他必然是為了張居正奪情之事。 事實上,經過朝上這一出,百官已經知曉了張居正的偏向,若張居正執意回鄉丁憂,呂調陽與張四維又何須舉楊溥之例?天子又何必下詔命張居正奪情? 天下誰不知如今掌權的是張居正,天子及內閣何時能影響他的決定了。 “看來張江陵是打定主意不肯走了?!?/br> “二十七個月著實有些長了,待回朝之后,何人知曉朝事會如何?” “官員丁憂乃是祖制,縱有奪情之例,但為父守孝乃是為人子的本分,便是元輔也不能避免?!眳侵行心樕嫌信?,“長此以往,理法何存?” “子道兄你莫要激動?!?/br> 柳賀正要應王錫爵的約去喝酒,吳中行卻找上了他:“澤遠,我心中苦悶已不能抑?!?/br> 本因劉臺之事,吳中行就對張居正有怨言,但他畢竟是張居正的門生,劉臺已經忤逆了張居正,若他再忤逆,張居正便沒有了顏面。 但奪情之事著實令吳中行怒火中燒:“此事違反禮法綱常,天下之事,沒有一樣能越過一個禮字的,縱是當朝元輔也不該如此,如此……” 吳中行也無法對恩師口出惡言。 柳賀倒了一杯茶給他:“子道兄莫急,慢慢說?!?/br> 吳中行道:“自隆慶六年起,恩師行事愈發專擅,劉臺上疏之時便是難忍他將言官視為無物,眼下其父過世,他竟也未回家奔喪,似是等待天子奪情一般?!?/br> 柳賀道:“我明白子道兄的意思?!?/br> “我與澤遠你不同?!眳侵行泻攘艘豢诓?,脾氣倒是緩了一些,“澤遠你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可我卻看中這禮法倫常四字,且你看看此時朝中,內閣次輔與內閣三輔見此事竟未指責,反而附和這奪情之詔,氣節何在,禮法何在?” “若是此事再……我恐怕也要效法劉子畏了?!眳侵行械?,“自我少時,父兄便教導我尊師重道,如今人道不存,我守著這師道又有何用?” 聽說吳中行有上疏彈劾張居正之意,柳賀連忙出言阻止:“子道兄不可!” 吳中行看了他一眼:“澤遠,我并無勸澤遠與我一道的意思,你一路也格外艱難?!?/br> 柳賀聞得此言,臉上浮現怒色:“子道兄,你莫非是覺得我膽小怕事,在外任了三年便不敢行事了嗎?” “我并非贊同奪情之事,只是我不愿這上疏之人是子道兄你?!绷R深吸一口氣,“知己難得,我不愿好友受廷杖,也不愿你我時隔數十年不能相見?!?/br> “你先耐心等一等,過幾日再看?!绷R道,“無論你有何想法,我與元卿兄都會支持你?!?/br> 因張居正奪情之事,朝野上下已是議論紛紛,再看吳中行的反應,柳賀清楚,若奪情之事不能解決,在朝中只怕會掀起更大的風浪。 柳賀于是心情沉重地赴了王錫爵的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