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之士[科舉] 第57節
第76章 進京趕考 這次上京,柳賀、施允兩人與紀文選同行,兩人原說好鄉試前和紀文選一道去應天的,之后紀文選有事沒能去成,到了今年會試,紀文選無論如何也要和兩人一道,他不怕路途遙遠,也不怕坐船辛苦,去了之后還能替柳賀施允打打下手,紀父便隨去了。 商船行進的速度并不算慢,出了徐州地界,途徑各地的繁華程度便不如江南了,柳賀和施允待在甲板上的時間便少了些,畢竟風大,兩人又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著實扛不住寒凍的侵擾。 好在兩人坐的這條商船環境不錯,船艙內干凈整潔,船行得也平穩,即便待得悶一些,倒不妨礙柳賀與施允溫書。 過了淮河再走上一段,柳賀便看到了這個時代的黃河,黃河兩岸的景象自然遠不能與后世相比,但無論是兩岸筑就的堤壩,還是壩外正在勞作的農夫,都讓柳賀體會到了人定勝天這個詞的含義。 人類便是這樣一步步征服自然的,即便沒有先進的設施與現代化的設備,人依舊在竭盡所能地生存下去、生活下去,現代人常常以自己的角度去評判古人,這樣實則小看了古人的智慧。 到這個時節,北方的氣溫依舊很冷,但比之南方要干燥不少,風打在臉上刮得人生疼,柳賀與施允各拿了一個湯婆子,一邊啃餅一邊讀書。 原本兩人考慮過要帶一個書童,但紀文選確定與兩人一同上京之后,兩人便放棄了這樣的打算。 一是因為柳賀與施允都習慣了獨自出門考試,此次上京,兩人更多考慮的也是安全問題而非生活便利問題,有紀文選和兩人在一塊,銀兩這些便分到三個地方,安全性更高一些,第二則是因為適應的問題,富貴人家的書童都是從小培養的,想臨時找個用得趁手的書童并不容易,何況柳賀也不是習慣當甩手掌柜那類人,禮部發放的考憑、他平日用的筆墨紙硯等柳賀都不喜歡假手于人。 唯一不便的地方,大概就是書箱重了些。 不過都已經到會試這一步了,帶太多書進京意義已經不大,除非在考試之前已經知道考題,否則無論帶什么書,學的都是以往已經學過的內容。 “到開封了?!?/br> 柳賀與施允聽著艙外人聲嘈雜,紀文選喊著讓兩人出來走走:“不少人都下了船,置辦些東西帶到京師去?!?/br> 三人于是一道下了船,作為北宋的都城,開封依舊是大明最大的城市之一,周王府、徽王府也分封在此地,嘉靖年間,徽恭王之子朱埨嗣做了太多壞事,徽王府便被革除了。 大明開國以來,河南一向是藩王就藩的熱門之地,皇帝的兒子們在封地上過得相當自在,老百姓的日子則要辛苦得多,上船自碼頭駛出時,柳賀看到不少衣衫襤褸的百姓,景象與江南之地截然不同。 江南百姓勤勞耕作是能夠活下去的,河南百姓就未必如此了。 “河南地處中原,百姓生活怎會如此?”商船之上也有士子在低聲議論。 “有農賦有苛政,還有水旱蝗災?!币晃皇孔拥?,“河南又不如江南富庶,天災人禍并行,百姓如何能安居?” “這也并非一人之力、二人之力便可為之。我等讀書不正是為了改變此境況嗎?” 這商船上,有自鎮江、揚州及徐州等各府登船的舉子,春闈在即,舉子們一邊探討文章,一邊議論著時政,隆慶帝登基不久,各地氣象比之嘉靖年已有極大改變,舉子們也是摩拳擦掌,試圖為頹弊的朝政出一番力氣。 柳賀與施允偶爾也會參與到這番議論中,但讀書的時間更多一些。 商船過了河南,氣候便越來越低了,海河有部分地段依舊上著凍,這里的凍與鎮江府的凍截然不同,便是最愛到各地碼頭上轉的紀文 選也返回了船艙,再過了幾日,便到了北直隸所轄各地。 “快進京了?!?/br> 船停在了通州,通州之名取的是漕運通濟之義,太倉庫便是建在此處,通州碼頭上人來人往,運船也是一艘接著一艘,眼下正是春闈臨近的時候,南來北往的舉子均是在此處下船進京。 柳賀與施允先到了位于京中的鎮江會館。 會館出現于明初,到了嘉靖朝與隆慶朝時發展已十分興盛,會館的興建一方面是為了解決應考舉子的住宿問題,另一方面也方便本地商人在順天府活動,如南直一省在京中就有二十多座會館,這些會館倒也并不全是試館,也有行館,類型可謂十分豐富。 鎮江會館是一座純粹的試館,柳賀三人到時,會館中并無什么人氣,不過會館的建設倒是比柳賀想象中更闊氣一些,畢竟鎮江一貫富庶,建一座漂亮的會館并不麻煩。 柳賀喊了幾聲,才聽到有人應他一句:“來了來了,可是進京趕考的舉人老爺?” 柳賀與施允都是應聲,那掌柜仔仔細細觀察著兩人:“有年頭不見這么年輕的舉人老爺了?!?/br> 鎮江府科舉中進士的士子一直不多,南直隸各府中,松江會館與蘇州會館一向熱鬧,到了會試之年,舉子們呼朋引伴,帶著書童護衛入住,往日也有來往于蘇松及京城的商人們居住在其中。 “先上一壺熱水,再燒幾個菜,等會派小二再送一桶熱水上去?!奔o文選吩咐道,“要快,這地兒著實太冷了?!?/br> “第一次進京城的鎮江人都不習慣這邊的氣候?!闭乒裥Φ?,“眼下還不是最冷的時候,新年那會兒過來還要更冷一些?!?/br> 掌柜收了銀子,手腳也麻利了許多,當下便有小二上了滾熱的開水,柳賀放了一把茶葉,給施允、紀文選各自倒了一杯。 “這茶是我家山上種的茶,清明前后滋味最佳,眼下倒也不錯?!?/br> 紀娘子和楊堯為柳賀收的包袱可謂齊全,茶葉吃食用具各項皆備,足夠柳賀在京師一直待到殿試結束了——進京趕考的士子們裝備大多齊全,不過有人能一直留到殿試之時,有人卻只能遺憾返鄉。 喝了熱茶,幾人才覺得稍稍活過來了一些,自通州碼頭下船之后,幾人坐了一路馬車,才在傍晚時到達了會館,盡管對京城的天氣有了心理準備,衣服也穿得不少,下車時幾人卻依舊覺得手腳冰涼。 小二上了熱菜,有鎮江府中人常吃的淮揚菜,也有京師本地的菜色,掌柜又燙了一壺酒,柳賀喝了一口,胃也暖了不少,他讀書時通常不喝酒,酒量只是一般,不過中舉之后要應酬的場合變多了,酒量也稍稍增加了一些。 掌柜介紹,他是十多年前從丹陽來到京師,當了這鎮江會館的掌柜,這間會館建于弘治年間,嘉靖時又翻新過,這才有了如今的規模。 柳賀與施允在會館中住了一日,進京趕考的士子才陸續住了進來,前幾位入住的士子年紀比柳賀大上不少,幾人聊過之后柳賀才知曉,這幾位士子已經不是第一次赴考會試了,他們都是嘉靖年間考的舉人,年紀最大的那位已是第三次進京趕考了。 彼此通報姓名過后許久,其中一位頭發已發白的中年士子忽然道:“柳澤遠……你莫非就是上一科應天解元柳賀?” “在下正是?!?/br> “澤遠兄的名聲,我們在家中讀書時也是聽過的?!敝心晔孔拥?,“你的文章我也有拜讀,勝過我多矣?!?/br> 聽說柳賀是解元之后,幾位士子態度愈發熱切,他們都讀過柳賀鄉試中的文章,柳賀本人一向低調,平日參加的文會不多,然而自他考中應天鄉試的解元,他的名氣便一日勝過一日,府中不少士子十分佩服他。 …… 會試之前,鎮江府的士子們都在會館中抓緊 時間備考,隨著會試之日的臨近,各省的士子也紛紛在各地會館住下,鎮江會館隔壁便是江西會館,江西同樣是文運昌盛之地,來赴考的士子數量極多。 幾日之后,柳賀與施允去蘇州會館拜訪了唐鶴征,對方比兩人要晚到幾天,一進京就給柳賀發來了帖子,之前在應天時多是他上門拜會柳賀,這回他一進京,柳賀先與他見了一面。 這幾日,京中各處都是赴考的士子,有于會館之中苦讀的,也有走訪各處拜訪其余士子的,到了會試之年,在京的士子們也會下注猜測誰人能會試奪魁或是名列前三,應天、浙江、江西及福建幾個科考大省的士子們寄予厚望,如浙江紹興的張元忭、耿定向之弟耿定力、浙江鄉試第一的黃洪憲等人,柳賀同樣在候選之列。 會試之前,考生們也知曉了這一科主考的身份——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及掌詹事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呂調陽。 大明內閣學士是五品官,但因掌握著票擬之權,堪稱明代權力的中樞所在,大學士中,以中極殿大學士為尊,眼下的中極殿大學士為李春芳,高拱與張居正皆為建極殿大學士,只是前者是太子太師,后者為太子太傅,但因張居正兼了吏部尚書一職,掌握著下級官員的晉升之權,權勢可謂極其煊赫。 不過內閣次輔擔任主考已是官場陳規,加上高拱此前已經主持過嘉靖四十四年的會試,再主考一屆的可能性并不大,因而眾考生已經猜到主考是張居正,只等朝廷發文公布了。 第77章 會試 京師之中氣溫極寒,不過會館內炭火燒得旺,加之墻砌得后,待久了柳賀也就漸漸習慣了,他除了沒有在家時起得早之外,于讀書一事上依舊勤勉。 會試臨近,此時再勤勉用處已經不大,柳賀不過是求個心安罷了。 考試前幾日,柳賀與施允及丹徒籍的幾位士子前往工部主事曹慎家中拜訪,曹慎是嘉靖四十四年的進士,結束福建侯官知縣的任期后便遷官至北京工部,他也是仍在任的為數不多的鎮江籍京官之一,因會試需要一位同鄉京官作保,士子們便向曹慎遞了帖子。 鎮江府考進士的本事不如別地,在京官員的輝煌期還得是靳貴任閣臣時,眼下曹大章已歸鄉,姜寶在南京任國子監祭酒,其余官員大多外放,仍在京中的只有曹慎等幾位六部主事。 曹慎對于幾位同鄉舉人的來訪很是高興,干脆地出了保結,又勉勵柳賀等人勤苦讀書:“眼下各地守令仍有缺,上一科科試已增額,今科應仍如舊?!?/br> 大明歷科會試的錄取名額都不固定,永樂二年錄得最多,有足足四百七十二人,除了這一科外,之后歷年都在一百人至二百人間,成弘之后則在三百人左右,隆慶二年的會試錄了四百人,已是歷年科試錄取極多的一年,不出意外的話,隆慶五年這一科的錄取人數也不會少。 這和嘉靖晚年怠政、各地知縣、同知等官員缺額多有關。 “謝過曹主事?!?/br> 曹慎為人謙和,還特意留幾人用飯,不過幾人都找借口推辭了,曹慎雖只是正六品的京官,但官壓尤在,在幾人考中進士前,與官員相交還需謹慎再謹慎。 拿了保結,萬事俱備就只欠東風了,柳賀又在會館中看了幾日書,待到二月八日這日,他與施允等幾位同窗收整好包袱,帶了被褥、棉衣以及鍋碗瓢盆等,傍晚一過便上床睡覺,雖說一直睡得不太好,但明日四更便要搜檢入場,維持睡眠還是很有必要的。 和其他赴考的舉子相比,柳賀勝在年輕、精力旺盛,便是熬夜也沒什么大礙,但會試三場需要連考九天,加之天氣嚴寒,鐵打的人也未必能撐住。 大明選材,選的不僅是有文才之人,也同樣考驗士子的體力與精神。 柳賀這一夜睡得不算太好,但也不差,好歹是睡著了,醒時被窩是暖的,腿腳便自然也暖了,起床時,他穿得極厚,又用熱水擦了擦臉,下樓時,會館內的其他舉人已在用早飯了。 外間的天色如同濃墨一般漆黑,但附近幾間會館俱是燈火通明,從會館外走出時,凜冽的寒風幾乎能將人臉刮傷,紀文選替兩人提著燈籠,又替柳賀和施允扛著行李上馬車,在京中的鎮江籍商人多,借幾輛馬車倒并不麻煩,柳賀上馬時,就見各處會館外有馬車駛出,都向貢院的方向行進了。 今科春試也有士子四千余人,都是各地鄉試考選而出的精英,人人都懷著考中的心思遠赴京城,然而即便是隆慶年這樣錄取人數多的會試場次,能取中者不過百之八/九而已。 “真是冷?!?/br> “在京中待了近半月,在下仍是不習慣這寒風?!?/br> 但春闈這苦頭卻是要吃一吃的,每科會試,貢院中都有不少士子還未考完就被抬出了。 馬車朝著貢院的方向緩緩而行,到了貢院前,馬車便擠在一旁動不了了,柳賀與施允及幾個鎮江府的士子下了車,紀文選幫著兩人將行李抬到貢院門外,柳賀與施允先在供給所買了些物料,會試規模隆重,如隆慶五年的這一科會試,供給所便設有供給官四員,其中領頭的是禮部精膳司主事,規格又比鄉試時高了幾檔。 等將一應物事準備好,幾人便去了南直隸士子所在之處排隊,南直士子在歷科鄉試中人數往往最多,與北直 相當,畢竟北直占著地域優勢,士子們想何時考便能何時考。 “澤遠兄,這里!” 盡管光線昏暗,唐鶴征依舊一眼瞄到了柳賀,柳賀笑著與他拱手,在他不遠處,姜士昌同樣垂手而立,柳賀也與他打了聲招呼。 姜士昌并未住在會館,想必是住在姜寶在京為官時的宅子里。 柳賀熟悉的士子只有其中幾位,還是應天鄉試揭榜時的交情,他那一科不少士子都赴了隆慶二年的會試,如施近臣,就中了二甲三十七名,眼下任湖廣澧州知州,這是因為他是二甲科第的外放,若是三甲的進士,外放第一任通常是知縣。 眾人在龍門外稍候了片刻,龍門便大開了。京城貢院建于永樂時,龍門是第一道門,之后還有中三門,中門題著“天開文運”之字,東西兩門則分別題“明經取士”、“為國求賢”字樣,對讀書人來說,貢院龍門可謂圣地,但在場士子們大多只想來一回,第二回 是無論如何不想再來了。 南直隸作為兩京之一,士子入場次序只排在北直之后,柳賀幾人并未等候多久,便到了搜檢入場的時候。 入場之時,士子們將考票交給提調官,提調官通常為禮部儀制司員外郎,堂堂從五品進士,此時也只能迎著寒風為考生們一一驗票。 嘉靖四十四年以前,會試考卷仍由考生自備,由印卷官鈐印之后還給考生,而嘉靖四十四年之后,考生的考卷則在禮部鈐印之后交給提調官,由提調官驗票之后給卷,這就杜絕了冒名頂替的可能。 領過考卷之后,搜檢便開始了,因考會試的都是舉人,在搜檢上要比鄉試會試等溫柔許多,但搜檢官丁依舊嚴格,將柳賀所攜帶之物掰開細驗,搜檢結束之后,柳賀抓緊時間將衣衫整理好,在這零下的氣溫里凍著了可不是小事,他還得捱過后面三場的考試呢。 搜檢結束后,考生便正式入了場,會試依然講究對號入舍,開考前兩日,禮部在貢院外張貼席舍圖讓考生知曉,柳賀迅速找到了自己對應的號舍,在自己對應的坐席上坐下。 考場規定,考生不能在過道內游蕩,晃的時間太久,便會淪落到“扶出”的結局,柳賀聽參加過會試的舉子講考場規則時,印象最深的便是“扶出”二字。 考房中依然只有兩塊號板,可以說是又冷又寒,與坐監無異,但柳賀畢竟是自縣試一場場考過來的,脫衣落襪之類的行徑都已做遍,節cao早就丟光了。 他將自己的床褥等鋪好,裝好擋風簾,又將鍋碗瓢盆等安置在一旁,柳賀在家也是煮過飯的,不是那等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之人,干糧他也備齊了,待身子暖過之后,他便去看此次會試的考題。 第一題很短,只有五個字——“生財有大道?!?/br> 此句出自《大學》,原句為“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得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br> 看到題目的一瞬,柳賀不由長嘆一口氣,張居正不愧是大明第一改革家,其他鄉試會試程文都是孔孟之道圣人之理,他上來第一句便是生財。 《大學》此句可謂理想中的財恒足的狀態,然而眼下大明朝的財政可謂生之者寡,食之者眾,這里的寡與眾說的不是人數,而是使用量。 張居正走的是實干路線,他當然不希望考生破一個“天下未嘗無財”也,這句屁話和“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樣,道理人人都懂,關鍵在一個“道”字。 柳賀閉眼沉思了片刻,此時考場中極為安靜,想必其他考生也在思索破題之法。 這個“道”字,可以從財的來源與生財的方法上來講,但他破的內容也不能脫離《大學》原義,此時畢竟是會試考場,柳賀下筆時也略謹慎了一些。 但事實上,會試寫出的文章未必會 比他平日的文章更好,能進入會試考場的,多數都是有真才實學之人,會試只需將平日所學盡情發揮,考出的名次便不會差到哪里去。 若是腦中思慮過多,反倒影響了自己的正常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