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幕教我做女王(基建) 第145節
書迷正在閱讀:和美強慘繼子上了帶娃綜藝后、繼室千金、嫁給殘疾哨兵,帶他重返SSS級、我在年代文里擺攤、穿書后我靠玄學爆紅全網、寡母對照組不干了[六零]、長嫂、七零海島擺爛后媽、直女在ABO世界里一天25小時反同 (h)、春思亂
【我不信他們不心動,人性都是貪婪的,四國的人肯定在路上耽擱了?!?/br> 姜蓁也覺得大家會禁受不住誘惑,尤其是才被交通不便坑過的君侯,總該長點記性,好好修一下自己封地內的道路。 再不濟,也要上個折子,催四國的君王辦事。 但以姜蓁接收到的情報來看,各國朝廷都很安靜,沒有哪位君侯和大臣催著修路? “他們的心是被水泥封住了嗎?”姜蓁忍不住發出疑惑。 衛蟬嘴角抽了抽,回道:“可能他們想先看看姜國的效果再說吧。秋月之前提過,論臺那邊正在揣測王上的意圖,沒揣測出來之前,估計他們都不敢輕舉妄動?!?/br> 過了兩秒,衛蟬補充道:“這篇文章出現的時機過于巧合。由不得大家不多想!” 他們被姜蓁踹到坑里,傷口還痛著呢,姜蓁就在岸上給大家剖析他們掉坑的原因,告訴大家,想從坑底爬起來,就得修路,這樣下次就不會掉坑了,而且就算掉了,摔得也沒那么慘。 雖然姜蓁說的是對的,大家也意識到了交通便利的重要性,但在這個時候,他們哪里還敢聽姜蓁的話。 【這就有點尷尬了,阿蓁的信用在他們那里好像已經消耗光了?!?/br> 【果然羊毛不能薅太勤,這下把羊都給薅跑了?!?/br> 反省自己是不可能的,姜蓁只想指責他人,嫌棄的說道:“他們不愿意動,是因為他們這次吃的教訓還不夠狠,再被我坑兩次,他們就知道修路的好處了?!?/br> 【別啊,把他們玩慫了,咱們以后還玩什么啊。等再過一段時間,他們看姜國各縣都在修路,肯定也會動起來的?!?/br> 【阿蓁真是鐵石心腸~~不像人家~都心疼死那些小貴族了~~】 第160章 鄭國有人造反 大家都知道姜蓁是個坑貨,但她不會坑自己人。 哪怕是姜國的貴族,只要是聽姜蓁話的,也不會吃虧。 等姜國這邊的郡縣,陸陸續續的開始修路的時候,四國的貴族才慢悠悠的探出頭來。 “這次好像沒什么坑?” “姜國好像一直都在修路,是我們杯弓蛇影了?” “那咱們也跟著修路?” 這兩年姜國一直在修路,哪怕沒有姜蓁的督促,有遠見的郡縣官員,也在修修補補,尤其是在國道附近的,吃到了交通便利帶來的好處,對修路的事情非常積極。 姜國的路況好了之后,姜大頭都不愿意在宮里呆,哪一段路修好,他就去那個郡縣放風,在外頭過得瀟灑自在。 四國的貴族小心翼翼的觀察過后,確認修路這件事情沒有什么貓膩,才開始張羅起了修路的事情。 “作坊是咱們是自己的,人手也是咱們自己的,姜王確實不能插手?!?/br> “確實,路又不能買賣,修好之后,受益的只能是當地人,還有往來的商賈。姜王不可能跟cao控布價一樣,cao控我們縣內的道路?!?/br> 想通之后,諸位貴族的行為就大膽了起來。 對國內貴族這些行為,幾位君王也是支持的。 “國力有限,哪怕是修一條國道,也要耗費不少民夫和糧食,有人愿意幫忙自然是好的。有大家的輔助,咱們的國道也能修得快一點,打仗的時候,兵馬和糧草的運輸也能更加及時?!编嵧跽f起這個,也有些欣慰。 修路的好處,鄭王不是看不到,就算他看不到,姜蓁也明明白白的寫在了官報上,只是鄭國財力不夠,沒法在修路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如今看國內的君侯被姜蓁坑過之后,變得就對修路的事情積極起來了,鄭王也沒客氣,直接和國內的君侯商量出資的事情。 誰給的幫助多,朝廷就先修哪段路! 平時鄭國的貴族都在和鄭王唱反調,但這次卻傾力支持,讓他們出錢有點難度,但讓他們出人,一個個都非常爽快。 【他們國內能夠君臣和諧,全靠阿蓁,沒阿蓁,他們得打起來?!?/br> 【現在雖然聯手修路,但那也是貌合神離,修完路,照樣得分手?!?/br> 君王和大臣之間,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姜國由姜蓁占據主導地位,其他君侯和臣子就沒有一個敢瞎蹦跶的。 但鄭國卻是勢均力敵,甚至鄭王的勢力還要稍弱一點,鄭王想跟姜蓁一樣說一不二,還是要差點意思。 對此,鄭王也很感慨,“果然是出則無敵國外患,國恒亡,可姜國這個強敵,如今也太強了一點?!?/br> 鄭王很珍惜現在和國內君侯短暫的蜜月,甚至對鑄私錢的事,追究得也沒那么狠了,雙方一起攜手修路。 四國安靜乖巧的修路,姜蓁也不好意思折騰他們,老實的吧注意力放回了國內。 今年百姓家中的棉花豐收,農莊的各類海外糧種,也得到了大豐收。 第一批回來的糧種,是種在暖房里的,如今農莊是豐收的已經是第二季了。 暖房里種得少,收獲得也少,就算朝中大臣知道這糧種高產,也沒有覺得很震撼。 但現在,他們卻被紅薯的畝產迷住了雙眼。 別看現在百姓要種很多土地,從早忙到晚不敢停歇,但由于落后的生產方式,畝產也就兩百來斤,姜蓁改善水利設施、教他們使用化肥,普及鐵質農具……費勁的把姜國的畝產拉拔到了三百多斤。 就這糧食產量,足夠姜國傲視群雄了。 但紅薯的產量卻猛得過分,精耕細種之下,畝產能達到上千斤。 “我姜國百姓果真是有福之人,趕上了好時候,有紅薯在,餓肚子的人就少了?!?/br> “按照原來的情況,我姜國想要一統天下,還不知道要積累多少年,可如今看來,三五年的功夫就夠?!?/br> “好東西啊,這紅薯真是好東西?!?/br> 諸位大臣喜形于色,姜蓁卻非常的淡定,“這就是糧種的力量,有些糧種在產量上,天然就有優勢?!?/br> 姚春適時的補充道:“去年年底在丹朱縣發現的稻種,我們經過培育,也雜交出了高產的稻種,等明年和后年,稻種也能推廣。紅薯雖然產量高,但水分太多,不易保存?!?/br> “紅薯的產量高成這樣,其他的咱們就不能再挑剔了?!敝T位大臣非常知足。 【這產量才哪跟哪兒啊。好好的培育下去,紅薯的畝產可以達到幾千上萬斤?!?/br> 【育種的事情急不得,只能讓農莊慢慢來?!?/br> 【幸好咱們早早的就培養了像姚春這樣勤勤懇懇干活的農學生,以后只用蹲結果就行了嘿嘿?!?/br> 經過農莊的栽種,今年又風調雨順獲得了大豐收,等到明年,農莊就會把紅薯分到各縣農莊,讓他們種植。 “玉米之類的農作物,只能靠種子栽種,但紅薯藤卻可以扦插。今年農莊收獲的紅薯藤我都收起來好好保存來,不知道明年還能不能用。就算舊的紅薯藤不能用,當年新發出來的紅薯藤,必然是能用的……” 姚春給大家細細的講述了一下紅薯扦插種植的方法,然后說道:“明年各縣都要扦插的方法種植,不用等后年,明年咱們就能迎來一次大豐收?!?/br> “紅薯畝產一千多斤呢,一畝地的產量能抵三畝地,明年的紅薯的產量再低,那也是大豐收?!?/br> “大豐收才好啊,等我姜國人肥馬壯,就是動手的好時機?!?/br> 姚春描繪的未來的收獲景象,把諸位大臣整得五迷三道的,嘴都沒合上過。 等隆重的介紹完紅薯,姚春又開始拉玉米出場,“紅薯的種植挑地,但玉米卻能在貧瘠的土地上生產,而且它非常耐旱,產量同樣不低……” 若只看姜國,偶爾還有個風調雨順的時候,但放眼全天下,這天災就沒斷過。 陳冬治水,減少了水災帶來的傷害,旱災同樣也能緩一緩,但雪災、蝗災之類的災害,在諸國經常發生。 今年姜國的日子還算好過,可鄭國運氣卻不是那么好,發生了雪災。 “好不容易今年君臣沒內斗,好好修路了,老天爺卻蹦出來攔路,這是不想讓鄭國的百姓過好日子啊?!迸錾线@樣的情況,連姜蓁都覺得是不是鄭王的運氣不好,倒霉到影響國運了。 【可能這就叫,與天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 【鄭王就只能跟人斗,與天斗就直接擺爛了?!?/br> 同樣作為君王,姜蓁替鄭王解釋了兩句,“也不算擺爛吧。就是按照以前老一套的方法處理,以前姜國也是這么處理天災的?!?/br> 【記起來了,當初水災的時候,姜大頭也是直接不管,讓老百姓自己進山里找吃的。救災的主旨就是,不讓災民到處跑。朝廷唯一出血地方,就是第二年的糧種?!?/br> 【水災不管,還能進山里找吃的,雪災咋辦???大冷的天,會把人凍死餓死的?!?/br> 【各國朝廷會這樣,都是因為資源有限,如果他們糧倉里面的糧食多得快溢出來了,應該也不會這么無情。人口也是各國君王很看重的東西。以后姜國可不會這樣?!?/br> 【也不知道鄭國那邊普及火炕沒有?!?/br> 【大雪把人的房子都能壓塌,火炕能抵什么用?!?/br> 庶民家中還是茅草房居多,房梁根本就承受不住太大的重量,雪災一來就完蛋。 鄭國的消息,姜蓁也就是稍微關注一下,并沒有特別注意,覺得鄭王肯定能把這件事情處理好。 但沒過多久,姜國就聽到了鄭國有人造反。 由受災地區的官員帶頭,領著災民差點打到了鄭國都邑,一路上搶了不少貴族的糧倉。 再細細一打聽,這位帶頭造反的官員,還是當初參加過殿試的學生,被鄭王挖墻腳挖回去做官的。 人家確實抱著回報鄉里的目的回去的,認真的教縣內的百姓采用新的耕種方式,推廣高價買來的姜國棉花種子,在縣內辦農莊和作坊。 但雪災一來,讓他以前的努力全都白費不說,想朝廷尋求幫助,朝廷卻置之不理。 他都和縣內的百姓培養出感情了,怎么能眼睜睜的看著大家去死,所以干脆利落的帶著人去搶貴族的糧食。 【就說雪災不管不行吧。這又冷又餓的,誰受得了???】 【鄭國軍隊好像有點菜啊,讓人直接打到都邑來了?!?/br> 【之前鄭國的戰斗力就不行,鄭王和君王大臣內斗,傷了鄭國元氣,打不過那群抱著必死之心的災民,應該挺正常的?!?/br> 論諸國的戰斗力,鄭國一直是墊底的那一批,只是以前鄭國的讀書人多,才顯得它逼格高,但現在讀書人都跑姜國來了,鄭國無論文武,都沒拿得出手的了。 【我記得儒家之前來投靠阿蓁的時候,還跟阿蓁吹牛來著,說鄭國這么多年,沒有一個謀反的君侯,如今這不就來了嗎?】 【鄭王這不是撤了很多儒家的人,換了自己人上去嗎?鄭王自己作的吧?!?/br> 【確實挺活該的,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反他不是應該的嗎?】 直播間的人雖然同情鄭國的百姓,但卻對他們的造反不抱任何期待,雖然他們也希望災民能夠成功,給鄭王一個教訓。 但鄭王不是昏庸到家的人,鄭國也還有些家底,想把鄭王從王位上拉下來,難度還是挺大的。 姜國離得太遠,鞭長莫及,只能遠遠的看熱鬧,并不能幫上什么忙。 可帶頭造反的那位科舉生,知道情況不對,非常干脆的就對那群百姓說道:“我得跑路了,再不跑就會被鄭王抓住了。我這次要去姜國避避風頭。你們手里也有糧食和過冬的東西了,也趕緊找個地方躲一躲吧?!?/br> “您先跑,等風頭過了,咱們再去姜國投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