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幕教我做女王(基建) 第125節
書迷正在閱讀:和美強慘繼子上了帶娃綜藝后、繼室千金、嫁給殘疾哨兵,帶他重返SSS級、我在年代文里擺攤、穿書后我靠玄學爆紅全網、寡母對照組不干了[六零]、長嫂、七零海島擺爛后媽、直女在ABO世界里一天25小時反同 (h)、春思亂
種子的體積小,若是要藏的話,還是很好藏的,但小批量的種子影響不了大局,姜蓁也沒必要去管,她擔心的是一車一車種子往外送的情況。 【雖說鎖國政策會讓人退步,但在咱們占優勢的情況下,敞開懷抱讓人薅羊毛確實不爽?!?/br> 【咱們先把大門關上,悶聲發展幾年,等時機合適,再打開大門,痛揍他們一頓?!?/br> 姜蓁瞄了一眼彈幕,回道:“這算什么鎖國?我就是不讓賣糧種而已。其他的東西我還是賣的?!?/br> 【你賣奢侈品,也就是為了撈他們的錢?!?/br> 【要說狠的話,還是衛國狠,民間禁酒,糖和rou收高稅,琉璃首飾和瓷首飾都不允許在正式場合佩戴……這不是妥妥的針對姜國嗎?】 姜蓁忍不住‘嘁’了一聲,嫌棄道:“他們要真有本事,就把琉璃窗戶和琉璃鏡子禁掉。我從衛國人身上掙到的錢,不比其他國家的少?!?/br> 姜蓁用奢侈品在各國貴族的口袋里掏錢糧,但卻把自己的口袋 捂得極其嚴實。 別人剛想從她口袋里掏點棉花,她立馬就變臉。 這些套路,各國君王心里也有數,但他們卻控制不了國內貴族的錢包。 別說國內的貴族了,連自己的錢包,他們也守不住。 姜國產的精鹽和蔗糖,他們要用,姜國產的鏡子,他們也割舍不下…… 技術比不過姜蓁,他們就只有老老實實的掏錢買。 但如今,他們想掏錢,姜蓁卻不讓買了。 面對姜蓁禁賣棉花的政令,被千夫所指的宋王,首先派使者來向姜蓁解釋。 “那商人雖然是宋國人,但他偷稻種只是見財起意,和宋國無關!此人絕不是宋國間諜!”宋國使者態度激昂的向姜蓁解釋。 牧冷著一張臉,站出來說道:“他的身份,藍河衛已經查過,確實是間諜無疑?!?/br> “我信藍河衛的調查?!苯璞砻髯约旱膽B度,看向宋國使者的眼神十分冷漠。 “我出使姜國之前,王上曾向群臣發過誓,此事要是他做的,就讓他的天子劍斷裂……我拿我的性命發誓,我宋國絕對沒有派人偷稻種,若有此意,我不得好死!”宋國使者一臉決絕。 【艾瑪,這誓言發得也太狠了?!?/br> 【為了宋國的名聲,沒辦法?,F在各國商人都在罵宋王卑劣,你想想這群商人傳播流言的速度,宋王不急才怪?!?/br> 【罵宋王就罵宋王唄,只要不罵阿蓁小氣就好。死道友不死貧道嘿嘿~~】 明知道那個商賈不是宋國的間諜,為了禁售棉花的事情順理成章,姜蓁依舊表示:“我不信。這商人就是你們宋國派來的!” 姜蓁話音剛落,宋國使者就一臉悲壯的說道:“您既然不信,我就只能撞柱以證清白!” ‘咚’的一聲,宋國使者一頭沖向柱子,站在他旁邊的姜國臣子,反應不夠及時,只能拉住他袖子,但使者的力氣太大,就算袖子被扯斷,也不能阻止他撞柱子。 雖然沒能及時搶救,但此時姜國的大臣們也不顯慌亂,淡定的上前伸手探鼻息。 “沒死,還活著呢?!?/br> 這個時候,太醫也越過眾人,查看了一下宋國使者的瞳孔,又替他把了一下脈,肯定的說道:“還有救?!?/br> 撞柱、剖腹和自刎的事情,在各國朝堂上沒少發生。哪怕是前幾年,姜大頭在任的時候也是如此,諸位大臣都非常的習慣。 若是這位使者死了,大家都會閉好的自己的嘴,以示尊重惋惜。 但這位使者沒死,姜國大臣們的嘴就不會饒人了。 “事情做了就做了,若是宋王能認下此事,我還服他坦蕩,偏偏要派使者來這招,呵呵~~” “水稻被偷,本就是事實,就算宋國使者撞柱又如何?” 藍河衛是姜蓁的心腹,他們得出的結論,就是姜蓁想要的結論。 朝中的幾位重臣,在姜蓁發布禁止售賣棉花的政令時,就已經品出味兒來了。 不管那個人是不是間諜,這個事情是不是宋國做的,背鍋者都必須是宋國。 在太醫救治使者的間隙,諸位大臣又把宋王罵了一頓。 姜蓁也跟著說道:“把這位使者抬下去吧,好好救治。為了宋王,他也算是盡心了,愿意拿自己的命去替宋王掩蓋事實……” 此事到了這個地步,也算是蓋棺定論了,下次宋國使者還想求見,姜蓁可以直接拒絕。因為這次見面,已經用光了宋國的面子。 姜蓁雖然下令不允許把棉花種子賣給他國,但棉花種子的價格并沒有降多少,因為姜國商人的數量也足夠多。 藍河縣和都邑的棉花作坊里,許多百姓都要背著自家的棉花來去籽,手搖扎花機并不是每個家庭都能配備的東西,各鄉的百姓只能花錢排隊,到作坊里來去籽。 商人們就在作坊里蹲人,和人談價。 姜蓁并不反對百姓把棉花種子賣高價,畢竟他們也就只能賺這兩年,過兩年棉花普及,價格自然就會降下來。 各縣的農莊都栽種有棉花,今年農莊的棉花豐收之后,種子就會分給各鄉的百姓,雖然數量少,但種個兩年,各地的百姓都不會缺種子了。 現在敢花大價錢買種子的,都是大戶,家里的田多,分的種子不夠用。 【就一個棉花而已,就要花好幾年的時間推廣,等大家都能穿上棉衣,不知道還要多少年?!?/br> 【姜國地方又小,人口又少,才兩百多萬人,又不是幾十億,想要人人都穿暖,速度應該很快的?!?/br> 【現在是從無到有,所以艱難了一點,等到后面速度就快了?!?/br> 【要是兩百萬人咱們都玩不轉,咱們直播間的人也就別活了,丟人!】 姜蓁看到這個彈幕,贊同的點點頭。 她所在的那個時代,不說一個省了,一個普通的市人口都是兩三百萬,直轄市的人口甚至有兩千多萬…… 別以為她不知道,直播間里的觀眾,不少人在政府擔任要職,治理一個小小的姜國,難度是真的不大。 【我們自謙呢,阿蓁你點什么頭?!】 “額……我替你們丟人?”姜蓁試探著解釋,“畢竟我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嘛~” 【我謝謝你啊?!?/br> 【不得不說,阿蓁剛剛那小表情,那是真欠揍啊?!?/br> 姜蓁嘿嘿一笑,趕緊轉移話題,說道:“剛入大學的那三百個學生的成績出來了。全部都是優秀。就算研究院那邊的難度更深的課本,也沒難住他們?!?/br> 【挺正常的,優中擇優選出來的人才,這點智商應該還是有的?!?/br> 【主要是現在的書籍太少,等過個幾百年,他們需要背的考試內容二十年都背不完,哪會像現在這么輕松?!?/br> 【這么一說,我有個好主意,我建議!阿蓁寫個幾千上萬篇文章嘿嘿嘿~~】 【餿主意!達咩!】 【哪里是餿主意了,現在的人都渴求知識得很,你信你讓阿蓁去問,阿蓁寫的文章,他們肯定愿意看!】 “秋月說大學能教他們的東西少,建議他們邊實踐邊學?!苯枳聊チ艘幌?,說道:“我覺得秋月說得也有理,可以先把他們安排到諸位大臣身邊多學學?!?/br> 【確實可以安排輪崗實習,各處都實踐一下,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適合什么?】 【姚春、陳冬、郭凡……都是好老師,不能浪費了?!?/br> 一共三百個學生,雖然成績全都是優秀,但被秋月建議提前實踐的學生,只有一百多名。其他的大多是理念不合,或者是他國的學生,又或者是已經和他國的說客勾搭上…… 雖然秋月已經對姜蓁交代了這群學生的詳細信息,但姜蓁還是準備親自去大學里看一圈,給諸位學子們上一課。 姜蓁對衛蟬說道:“讓秋月安排一下,我明天下午去大學上一堂大課?!?/br> 第一批科舉出來的學生,意義總是不一樣的,姜蓁愿意給他們足夠的優待。 【安排他們實踐之前,是該好好和他們談一談,給他們立個遠大一點的目標。免得以后養出一群窩里斗的廢物?!?/br> 【阿蓁明天講課,準備講什么?要不要提前備課?】 【這種喂雞湯打雞血的課,有什么好準備的,說得再好,都沒有高官厚祿實在?!?/br> 【瞎說,還是得講夢想!和有志青年談錢太俗了!】 第137章 天外有天 大學打的是姜蓁嫡傳的招牌,但姜蓁卻很少來給學生上課,親自給學生們傳授知識。 接到姜蓁要來給的消息,秋月立刻就忙碌了起來,提醒全校的學生當天要注意言行,哪怕不能給人留個好印象,但也不能惹人厭。 “王上真要來給咱們上課?以前王上做太女的時候,倒是經常來大學,但她登基之后,就很少來了?!?/br> “校長都說了,還能有假。今晚回去我就沐浴,明日換上新衣,多余的時間,再背幾篇文章……萬一明日我表現好,入了王上的眼呢?!?/br> “要我說,那殿試前三,也沒什么了不起,超越他們的機會多的是,如今這機會不就來了嘛?!?/br>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哪怕是第一名鄭青云,那也不是人人都服氣的。 面對諸位同學的挑釁,鄭青云巋然不動,對姜蓁的到來十分淡定。她把自己做到最好,讓大家都看到她的優秀,姜蓁自然不會錯過她這么個可用的人才。 就像她在大學期間表現優秀,秋月會直接安排她做第一排一樣。 在其他人想辦法吸引姜蓁注意力的時候,坐在第一排的學生,就直接贏在了起跑線上。 藍河衛作為姜蓁的親衛,姜蓁上課之前,就已經提前到場,站在各處守衛。 聽到姜蓁走來的腳步聲和秋月的交談聲,教室里的學生們全都正襟危坐,不敢發出一點雜音。 三百個參加過殿試的學生,按照順序,滿滿當當的坐在教室里。 坐在前排的都是秋月看中的那一批人。 姜蓁跨進教室,立馬就接收到幾百名學生好奇又敬重的目光。 看大家整齊的起身行禮,姜蓁輕輕一笑,揮了揮手,說道:“免禮,今日不是殿試,大家不用那么緊張?!?/br> 姜蓁自然的態度,讓學生們緊繃的情緒稍微緩了一緩。 在場的幾百名學生,各個都氣質卓絕,書生氣滿滿,只是站在這個教室里,姜蓁仿佛就能聞到書香和墨香。 “看到你們,我真是感慨萬千。你們是姜國第一屆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才,是同齡人之間的佼佼者,你們的未來和姜國的未來,息息相關……看到這樣的你們,我對姜國未來面臨的巨大的挑戰非常有信心,你們是否也有信心,和姜國一起,直面困難?” “有,王上,我們有這個信心?!弊谇芭诺膶W生,語氣堅定,野心勃勃的說道:“我們定會助王上達成所愿,助姜國橫掃四國,成為天下霸主!” “你們覺得,姜國的對手是衛宋鄭齊四國?”姜蓁伸出手指搖了搖,輕蔑的說道:“眼界窄了?!?/br> 此話一出,教室里的學生表情都變得有些疑惑。 橫掃四國,稱霸天下,格局還小嗎?那要怎樣才算大呢? 【一句話,拿捏在場三百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