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幕教我做女王(基建) 第96節
書迷正在閱讀:和美強慘繼子上了帶娃綜藝后、繼室千金、嫁給殘疾哨兵,帶他重返SSS級、我在年代文里擺攤、穿書后我靠玄學爆紅全網、寡母對照組不干了[六零]、長嫂、七零海島擺爛后媽、直女在ABO世界里一天25小時反同 (h)、春思亂
這就導致現在書面上書的種類并不多。 姜蓁把那十幾篇文稿交給秋月,說道:“把這幾篇文章都刊登上去。另外,再問問他們,可有出書的想法,若是他們愿意,可以按照以前的規矩,替他們出書?!?/br> “但這十幾篇文章,是三份報紙的量,作坊里的工匠忙得過來嗎?”秋月懷疑的問道。 姜蓁篤定的說道:“沒問題。作坊里現在已經把活字印刷術弄出來了,效率比雕版快了許多?!?/br> 聽到這個消息,秋月臉上的笑容也變深了,心滿意足的抱著文稿離開。 看著秋月去準備下一期的報紙,姜蓁轉頭對衛蟬問道:“這期的官報,四國的人買了嗎?” “買了,是那幾位太子花錢訂下的?!毙l蟬回道。 “訂了就好,他們要是沒訂,我都準備送他們了?!苯杳榱艘谎郯缸琅赃叺哪欠莨賵?,忍不住笑出了聲,“這些可都是好東西,真希望他們能好好學習?!?/br> 【嘿嘿嘿南橘北枳,東西是好東西,能不能用好就不一定了?!?/br> 【等他們變成姜國分國的那天,家里的大炮就又能出去亮相了?!?/br> 幾個大國時不時的就要干一仗,都打習慣了,只要沒打出什么生死大仇,戰后的生意往來并不影響。 和談一結束,作坊里堆積的書本,就一車又一車的運往了四國。 為了讓大家能好好學習,姜蓁還稍微放松了對另外四國竹紙的控制。 齊國以前就想學姜國變法,因為之前那場戰爭,前進的腳步暫緩了一下,戰后立馬就把姜國的東西都撿了起來。 當初和談,是齊柔給姜蓁寫信,露了齊國的底,把齊國太子給賣了。 但現在齊柔送往姜國的信,一般都是寫兩份,一份是給姜蓁的,一份是給齊太子的。 給姜蓁的信,一般都是:太女jiejie我想你了,我又遇到什么問題了,想請教你一下…… 給齊太子的信,那就更rou麻了,親近的同時,還不斷的表著忠心。 信里面的內容,最開始是母后想你了,哭得眼睛都腫了……你兒子瘦了……國內有其他公子得了父王的寵愛,有點囂張……我想護住母親侄兒,讓他們不受委屈…… 到了后面,齊柔一步步接手了齊太子留在國內的勢力,她的態度依舊沒變,一直和齊太子表著忠心。什么我替你守著,等你回來登基,我們兄妹聯手鏟除敵人,這類話,齊柔都不知道說了多少遍。 有齊王支持,又有姜蓁在背后給齊柔出謀劃策,齊國的變法還算順利,齊柔也順勢攬權,鏟除異己,哪怕齊太子以后回國,也要借她的勢,才能繼承王位。 【齊國都大刀闊斧的改起來了,我就不信另外三國不心動?!?/br> 【衛國肯定也是要跟著學的,只是內斗還沒平息,衛陽在姜國都邑待了那么久,肯定學到了精髓。要學的話,應該還是挺容易的?!?/br> 【就鄭國和宋國的速度最慢,跟老烏龜似的?!?/br> 宋國之前變法由郭凡主導,失敗過一次,想舊事重提,也只能循序漸進,動作要是激烈了,很可能又會引起貴族的逆反,所以宋國求穩。 但鄭國其實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的,但卻被國內的士大夫們給化解了。 鄭國也有鹽,價格雖然貴點,但勉強能夠自給自足,所以鄭王想學姜國,把鹽收為官營。 但鄭王把鹽收為官營之后,鹽的產量忽然就猛降,私鹽卻突然增多。 鄭王想派官員去細查,但底下的官員官官相護,根本就查不出主謀。 碰上這樣的情況,鄭王也沒忍住自己的脾氣,氣得忍不住大吼:“把這群人都給我拖出去砍了?!?/br> “王上息怒,君子以德服人,以仁治國,切不可濫殺無辜?!痹卩嵧跎鷼獾臅r候,滿朝的人都蹦出來勸說。 “他們無辜?他們是無辜,查了半個月,什么都沒查到,他們不僅無辜,還無能!” 鄭王心中憋氣,完全不想聽那些虛仁假意的勸說,果斷的把那批人的腦袋砍了,然后又派了第二批人去查私鹽。 吸取了上次的教訓,鄭王下令的時候就果決得多,直接吩咐道:“查出來就領賞,查不出來就罰你的人頭?!?/br> 這次的官員有了危機感,很快就查抄了一批官員,繳獲了一批私鹽。 但鄭王雖然在此次君臣的拉扯之間獲得了勝利,但他的口碑卻因此突然崩盤。 以前他是百姓需要敬仰的任君,經此一役,他直接成了百姓口中的昏君,暴君。 對此,鄭王直接都給氣笑了,“好,好得很?!?/br> 面對鄭王的急躁,右相忍著不住勸道:“王上,姜法不一定適用于鄭國。什么都學只會害了你?!?/br> 鄭王不屑,冷笑一聲,“呵呵,我就要學。別國都在往前走,就我鄭國駐足不前。要是照此發展下去,不說百年后,二十年后,我鄭國社稷就會不復存在?!?/br> 第104章 過家門而不入 鄭王和朝里的大臣們互相角力了一番,連對右相也失去了信任,不留臉面的說道:“諸國幾百年來,都是誰強聽誰的,誰強跟誰學。鄭國變法多年,如今卻是姜國最強,這不單單是我這個君王的恥辱,也是你們這群臣子的恥辱?!?/br> “臣有愧,臣能力有限,未能好好輔佐王上?!庇蚁嗄樒ず?,一點也沒被鄭王羞辱到,淡定的認錯。 “能力有限那就去學,我從姜國買購買那么多書回來,是拿來給你們看的,不是用來做擺設的?!编嵧鯕饧?。 以前鄭國不缺能人,但現在那群人全都跑了,鄭王想要搜羅人才,還得去姜國,想想就讓他憋屈得慌。 他親眼見著都邑的學子們離開,能深刻的感受到鄭國正在衰弱,怎能不急。 右相的表情有些無奈,苦口婆心的勸道:“姜國能勝,是因為他們劍走偏鋒,鉆研奇技yin巧,新法只是輔助。王上不如派人好好鉆研煉鐵之術,這比學姜國新法來得實在?!?/br> “煉鐵之術是那么好鉆研的?咱們派了那么多探子都沒做到,我鄭國的匠人就能做到?而且想要指望匠人,不也要學姜國對待匠人的新法嗎?” 鄭王打定了主意要繼續學下去,看右相還要再勸,立刻揮手,示意右相可以退下了。 等右相一離開,鄭王就召見了他新扶持起來的左相,和他商討起了變法事宜。 左相是法家人士,鄭王禮賢下士請來的,對方說話做事雖然一板一眼,可對姜國新法的了解卻十分透徹。 “王上,我去年就在姜國游學,親眼看著姜國的新法誕生,施行。在此期間,姜國也克服了諸多困難。我與郭凡秉燭夜談的時候,郭凡也會嘆息?!弊笙喾浅U\懇的說道:“諸國變法,從沒有輕易就能成的,但只要能成功,就會如鳳凰浴火一般重生?!?/br> 對此,鄭王心里也有數,“鄭國走得本來就比姜國和衛國慢一步,不經歷點苦痛,怎能趕超他們。你放心,本王有這個決心?!?/br> 姜國變法,逼得國內的君侯反了三次。 有姜國做模板,哪怕鄭國君侯反個六次,鄭王都不會慌。 和左相商量了一番之后,鄭王就果斷下令,重新清算人頭稅,同時施行新法,鄭國官員必須依法行事…… 右相在府里,聽到這一連串的政令,有些難受的仰頭嘆了口氣,第二天就進宮向鄭王請辭。 “鄭國的君侯和臣子,和姜國不一樣,就算他們不滿,也不會起兵造反,王上該以仁德來駕馭他們,而不是用刀兵……但王上您主意已定,多說無益,我與王上您政見不合,就只能向您請辭了?!?/br> 鄭國的子民被仁德那一套熏陶多年,有一部分人確實被洗腦得極其忠君,只要徐徐圖之,選適合鄭國的東西來學,鄭國未必沒有希望。 如今cao之過急,很可能還會起到反作用。 可這鄭國終究是鄭王說了算,右相就算不滿,也只能辭官,保全自身。 面對右相的請辭,鄭王忽然就忍不住笑了,表情奇怪的說道:“當初姜太女主張變法的時候,姜國右相也請辭了?!?/br> 右相抿了抿嘴唇,有點想罵人。 別人政見不合請辭,都是三辭三讓,君臣相惜十分和諧。怎么到了鄭王這兒,他請辭,鄭王還一副遇上了好兆頭的模樣。 好在鄭王也就是走神了一會兒,然后就念在右相以前的功勞上,開始挽留。 右相現在是徹底沒有留下的心思了,從王宮回來,就直接收拾細軟走人。 他的弟子還想勸他留下,“老師,你走了我們怎么辦?難道就讓法家的那群人爬到我們頭上?” “你拿著王上的俸祿,只要記住你臣子的身份就行,其余的就不要多管?!?/br> 右相要是想摻和的話,就不會辭官了,他是右相,在職務上總是能給左相使絆子的,但他既然是鄭國的臣子,首先該考慮的就是鄭國。 該說的都說了,鄭王不聽,右相也沒有辦法,他只能對弟子們說道:“聽說姜國那邊又出了許多新的學問,我要去姜國投奔好友。鄭國眼下很快就會亂起來,你們以后若是想離開,可以到姜國來找我?!?/br> 右相的預測十分準確,他剛離開鄭國境內,鄭國的內斗就浮到了明面上。 一部分君侯和臣子扶持了鄭王的親弟弟,和鄭王爭奪王位。 鄭王只覺得這些磨難都在自己的預料之中,毫不畏懼的迎難而上。 等鄭國的情報傳到姜蓁這邊,姜蓁直接笑出了聲,忍不住夸道:“鄭王人不錯。有直面困難的勇氣,是個猛士?!?/br> 【下期官報的主題我想好了,就詳寫姜國曾經變法遇到的困難,給鄭王加油打氣!標題就叫做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還可以叫姜國變法成功前的九九八十一難?!?/br> 【夸張了,夸張了,哪有那么多磨難。有咱們在,姜國的變法還是挺順的嘛?!?/br> 【既然要編那就編個徹底咯,八十一難而已,很好編的。到時候鄭王看了,還不得暗自慶幸自家變法順利?!?/br> 【照鄭王這個決心,變法成功的日子,指日可待!】 姜蓁王宮里吃著鄭國的瓜,看著時間差不多了,就起身準備回寢殿內換衣服,出城迎接姜王。 但她剛換上一身玄色金邊的長袍,頭發還沒綁好,衛蟬就湊過來小聲說道:“王上的馬車已經離開都邑去大河了?這里還有一封王上給你的信?!?/br> “這都到家門口了,父王居然不回來?”姜蓁有些不敢置信的接過姜王給她的信,一目十行的看了起來。 【喲~跑去看陳冬修大壩去了?!?/br>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大頭看人家治水,也不回家了,多有先賢風范?!?/br> 【估計是大頭玩瘋了,不想回來上班。全年無休的上早朝,這誰受得了?!?/br> 【這也不能怪大頭,姜國現在最大的事,就是修路和治水,來往的百姓和商賈都說這個,大頭能不心動嗎?】 姜王原本也是不想去的,但他走到都邑外頭的時候,心里就想道:自己下次出宮還不知道是什么時候,既然這次出來了,那就別留什么遺憾。 反正宮里還有姜蓁頂著,姜王走得沒有任何心理負擔,車輪碾在水泥路上,直奔大河而去。 “父王居然就這么撒手不管了?諸位大臣還等著他明日上早朝呢?!苯枰荒槦o語。 君王出巡,所有的臣子都會密切關注,大家都做好了明日見姜王的準備。 【大頭不是想好借口了嗎?走完水泥路,深覺陳冬為姜國付出良多,所以去大河見陳冬去了?!?/br> 【幾天的路程,生生的被大頭走了快一個月,大頭也是真能磨蹭?!?/br> 【話說怎么就沒臣子在朝堂上念叨大頭呢,那么多年君臣,他們都不想的嗎?】 【想啥啊想,大頭回來假期就沒了,擱你你會想啊?!?/br> 朝廷里的大臣不想念姜王,姜王也不想念他們,他在外頭待得還真是樂不思蜀。 他順著運送物資的水泥路,直接走到了陳冬修建大壩的地方,遠遠的觀望了起來。 大河兩岸,到處都是人,抬石頭的,搬木頭的,和水泥的…… “親眼見到,才發現這工程果然浩大?!苯跞滩蛔≠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