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醫院都穿了 第106節
“減肥組”成員之二,是營養學博士,圓臉妹紙袁青青,甜食愛好者,家族遺傳的易胖體質,每天都在自律和放縱之間反復橫跳。 “減肥組”成員之三,是運動康復科的年輕醫生。 下午兩點,殷富就在全新的運動室里,上著心電監護,穿著保護設備,在恒溫水池里慢走,可以最大程度保障身體各關節和組織的壓力。 眼前的一切都超乎殷富的想象,而這樣舒服的運動方式,他根本不想停下來。 但只要醫生喊停,殷富半步都不多走。 盡心盡力的醫生,遇上聽話的病人,哪怕是疑難雜癥,哪怕前路充滿了不確定和意外,也總能讓人懷有一線希望。 …… 各科醫護們在為“殷富”難題傷腦筋的同時,搶救大廳的氣氛卻充滿了愉悅和輕松。 鄭院長和金老笑瞇瞇地看著崔盛。 因為崔盛的拆線日到了,傷口長得很好,拆線也很順利。 神經外科的駱金山醫生,拿著崔盛新拍的腦部ct片;中醫科安主任又一次把脈,兩人確定,崔盛的大腦內無蟲也無其他損傷。 安主任宣布:“崔盛可以出院,下山后按時吃藥,靜養?!?/br> 因為,崔盛的慢性肝腎功能損傷無法逆轉,需要服用保肝保腎的藥物,定期上山復查,并且要飲食均衡、適當鍛煉身體,期望身體能最大程度地恢復。 崔五娘拉著崔盛的手,望著搶救大廳的醫護們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因為崔五娘與秦侍郎雖然已經簽了和離書,但按照大郢律法,崔五娘還要辦不少手續,才算正式與秦侍郎和離。 另外,崔五娘還要差人打掃空置的崔宅,挑選人手,甚至還有歸宅儀式,下山以后的事情非常多。 所以,崔五娘和崔盛要盡快下山,而崔家軍也要跟著下山保護。 然而,崔盛做了一個更加驚人的決定:“阿娘,兒想下山參加春試?!?/br> 這下,不止崔五娘,就連靜養的太子、皇后和兩名醫師都驚到了,崔盛剛剛拆線,還需要不少時間調養身體,現在已經是二月中旬,春試報名都快結束了。 崔盛不僅要在截止前下山報名,還要在五日內復習完所有考試內容……這怎么可能? 更重要的是,春試條件艱苦,吃食、住宿等都要自帶,崔盛這身體實在讓人擔心。 崔盛忽然恭敬地向鄭院長和金老行禮:“請問,奴能不能租用飛來醫館的帳篷、全身棉服?能不能買飛來醫館的紙筆和食物?” 第96章 超聲碎石 金老聽了直搖頭:“不行, 你的身體好不容易有好轉,我不同意?!?/br> 鄭院長樂呵呵的:“你阿娘提心吊膽這么多日,現在好不容易松口氣, 還要掛記如何遵醫囑調養你的身體, 你卻心血來潮要去參加春試?” “安主任為了你的身體, 頭發都熬白幾根了,命重要還是春試重要?”這話一出口,鄭院長的臉上完全沒了笑意。 崔盛也有著急的理由:“奴因為癲癇已經錯過一次春試,春試每三年一次, 這次再趕不上,要再等三年。大醫仙,請你們放心,考試的功夫都在平日, 奴不做臨時抱佛腳的事情?!?/br> 安主任一步都不讓:“不行!你下山后必須靜養一個月,這一個月里不能勞心勞神, 必須溫度適宜,不能挨凍受餓?!?/br> “生病三分治七分養。若你連這一個月的靜養都不能保證,何必費這么多心力上山求醫?” 崔五娘也不同意:“盛兒,身體最重, 功名利祿皆為輕,這樣淺顯的道理不懂么?” 太子出聲提醒:“以往春試報名時間都是年前的十一月,年后二月開考;去年是因為陛下身體的緣故, 報名時間才延至今年二月,明日報名截止,五日后開考?!?/br> “崔盛, 你要先隨崔五娘下山,辦妥和離手續以后, 才能正式改姓崔。和離手續短則五日,多則十日,你無論如何都來不及趕在明日截止前報名登記?!?/br> 崔盛像只斗敗了的公雞,蔫了吧唧的收拾東西,再也不提下山報名的事情。 崔五娘帶著崔盛再次向搶救大廳的醫護們行大禮,又向皇后太子張醫師周奉御行禮,之后由崔家軍送下山去。 崔五娘和崔盛走到藍鐵皮門邊,一步三回頭地離開。 搶救大廳只剩下太子一位重病人,還有魏璋、魏勤和梧桐三位暫住。 今天不止是崔盛痊愈出院,還是皇后接受超聲碎石治療的日子。 早已做好準備的皇后,被搶救大廳的護士送到超聲治療室,一小時以后才返回搶救大廳。 翹首以盼的太子殿下,見皇后神色如常,臉色和神情都沒有半點痛苦的樣子,才稍稍松一口氣,雖然治療方案早就已經講透,但只要是最親近的人做手術,總是會擔心。 皇后休息到中午,沒有任何不適,也未發生血尿或疼痛等問題,吃過營養科送來的低脂低鹽低蛋白特別飲食,下午輸液完畢就在搶救大廳來回走動。 到了晚上,皇后腰酸的癥狀大大減輕。 但超聲碎石只是第一步,不止在飛來醫館,皇后即使康復出院下山,也要對生活習慣到飲食做相應的調整,最重要的就是多喝水、改變體位,學跳排石cao。 治療過程也許辛苦,時間可能也比較長,但只要能恢復健康,對皇后來說什么都不難。 至此,搶救大廳的醫護們需要cao心的病人又少一位。 而神經外科的“董兔”醫生董斌卻憂心忡忡,明顯得連鄭院長都注意到了。 “小董怎么回事?”鄭院長很關心醫護人員的工作和生活。 董斌習慣性地雙手插兜,指尖在口袋縫里搓來搓去:“鄭院長,我剛知道,大郢人出門都是騎馬,那位執意下山的云舒姑娘……垂體瘤那么大,也不知道騎馬會不會有影響?” “其實她現在是最佳的手術治療時間,萬一以后發展到壓迫視神經或者產生的嚴重的壓迫癥狀,對她來說是非常危險的?!?/br> 鄭院長雙手一攤,這事情無解。 云舒接受不了醫館的治療方式,所以拒絕治療后提前出院。 飛來醫館尊重知情的病人自由選擇,畢竟每一項治療cao作都會帶來傷口,都有并發癥或者潛在的危險,手術也意味著會有新的損傷。 鄭院長拍了拍董兔的肩膀:“回病房去,她或家屬想通了自然會上山?!碑吘钩耸中g以外,云舒沒有其他選擇。 偏偏正在這時,一輛推車從搶救大廳門前經過,婢女和老仆都跟在推車兩側,用最快的速度推去產房,又一位孕婦發動了。 …… 急診二樓的留觀一室,楊琇和韓蕓同一日分娩,兩人漲奶的時間也差不多。 留觀室里,兩人的臉色都非常不好,原因無他,純粹是因為疼,疼得連喊的力氣都沒有。 臨時抽調來的婦產科護士,教她們熱敷、擠奶以及各種需要注意的衛生小常識,直到她們成功哺乳后,護士才離開留觀室。 楊琇和韓蕓疼出一身又一身虛汗,粘乎乎的實在不好受。 兩家的婢女和乳娘又按照護士教的,給兩位產婦更衣,保證衣服干凈柔軟,減少她們著涼的機會。 傍晚時分,楊琇和韓蕓終于順利通乳,兩人不約而同地嘆氣,又熬過一關,望著吃飽的新生兒,既安心又糾結。 婦產科的醫護們也稍稍安心,母乳喂養的新生兒不容易生??;當然,醫護們也考慮兩名產婦的身體狀態,營養科安排了月子大餐。 保證她們每日的營養需求,尤其是鐵鈣等微量元素,因為自然繁衍時默認下一代更重要,所以如果母乳營養不夠,就會大量從母親身體里透支。 這也是為何老年婦女特別容易駝背和骨質疏松,因為哺乳期的營養不全面,透支了她們身體。 但在飛來醫館,完全不用擔心,楊琇最快吃上了營養豐富的月子餐。 而韓蕓通氣以后,終于不用再看楊琇吃月子餐流口水了,很快一個問題又盤桓在她腦袋里。 為什么楊琇月子餐的量和品類,比自己的足而且更多? 韓蕓很困惑,所以趁裴瑩來查房,不滿意地提出來。 裴瑩安慰她:“月子餐根據每個人的身體量身定做,楊琇比你瘦得多,而你本來就偏圓潤,如果月子餐再大吃特吃,非常容易過胖,引發身體的其他疾病?!?/br> 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等。 韓蕓很聰明,一點就通,再沒有半點抱怨,對裴瑩的喜歡又多了幾分。 “裴醫仙,你可曾婚配?奴的阿弟相貌堂堂,家世不低,尚未婚配,你看……要不要……” 裴瑩特別肯定地回答:“我已經有意中人了?!?/br> 韓蕓立刻點頭:“那必須有情人終成眷屬!” “誰呀?”婦產科譚主任走進來,笑瞇瞇地問。 “我老公啊?!迸岈摬患偎妓鞯鼗卮?。 “……”譚主任怔住,又嘆了一口氣,“瞧瞧你們現在小年輕的,整天對著愛什么豆的喊老公,裴瑩你這么踏實的一個人,不能這樣?!?/br> 裴瑩樂了,真心覺得自己也許要改姓竇:“譚主任,我確實已婚,碩士畢業那天領的結婚證,然后畢業旅行度蜜月……我們不打算辦婚禮?!?/br> 譚主任又一次怔?。骸翱墒恰氵M醫院都五年了,從來沒見過?!?/br> 裴瑩笑得有些無奈:“嗯,蜜月旅行以后,我上班,他出國留學專攻整形外科,今年回國,醫院也找好了?!?/br> 譚主任猛地想到:“我們醫院的人才引進計劃,確實招了一個專攻整形外科的男醫生,說是很快就報到入職的,是你丈夫?” 裴瑩點頭:“如果沒穿越的話,下午就見到了?!钡浆F在都記得,他發微信說,老婆還有半小時就到醫院啦,然后手機就沒信號,那條微信反反復復聽了好幾十遍。 譚主任再怎么處變不驚,也有些佩服裴瑩:“一領證就異地五年,你這么沉得住氣呢?” 裴瑩特別坦然:“他是我初中高中大學同學……是我的跑不掉;不是我的,強求也沒用?!?/br> 譚主任對裴瑩的贊許又多了一些,難怪她進醫院的第一天就顯得格外沉靜和從容,做事踏實又細致,但還是忍不住問: “你真的不擔心?” 裴瑩活得很通透:“人心易變,但在正式分手前,我都是真心的。就算分手,我的生活工作也不會有什么改變?!?/br> “他長得不錯,性格也好;但是,我也很不錯啊?!?/br> 這下輪到譚主任笑了:“行,我們好好救治病人,說不定哪天就能回去了呢?那樣,你們就能見到了?!?/br> “譚主任,我也這么想?!迸岈撔ζ饋硐穸湎蛉湛?。 譚主任微一點頭,又去巡其他房間。 裴瑩看完楊琇的兔唇兒子,又看韓蕓的,新生兒和產婦都被照顧得很好,這樣她心里就踏實了。 韓蕓和楊琇聽不懂普通話,但是從譚主任和裴瑩的語氣和神情來看,她們聊得挺愉快。 韓蕓還是覺得有些可惜:“裴醫仙,難得遇上你這樣有眼緣的?!?/br> 裴瑩想了想,翻譯出最新的詞匯:“多謝,但是我名花有主了?!?/br> 韓蕓聽得一楞一楞的,又很快回神,堅定表達自己的欣賞:“裴醫仙,在產房時多謝你的照顧,如果你愿意的話,我們可以姐妹相稱?!?/br> 裴瑩是把醫患關系和個人生活分得很開的人,每天上班以后就會在內心“關門”,完全不愿意和病人建立超出醫患關系的感情。 至于原因嘛,很簡單,病人太多顧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