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在指揮的心中,就算比賽選手連番車禍,讓協奏曲聽起來“還過得去”,就是他們樂團的專業。 所以他開頭放水了,但是簡一鳴沒有像之前那樣劃水。 怎么聲音突然完全變了? 指揮甚至有種感覺,如果簡一鳴選的是普三,演奏的效果未必會比路加·劉差。 他現在只慶幸演奏的是貝一。 更偏向古典主義音樂的貝一,整體更加柔和有節制,所以簡一鳴的鋼琴不能像普三那樣奔放熱情,盡情地炫技,盡情地歌唱,不至于讓樂團的松懈暴露無遺。 指揮趕緊遞了眼神給各個聲部的主席。 第一個接收到信號的是第二小提琴主席,她演奏時候的弓有了變化之后,第二小提琴的人就知道意思了。 比他們更早反應過來的卻是第一小提琴主席,也是整個樂團的首席,他就坐在簡一鳴的后面,完整看到簡一鳴的演奏過程,從他第一音出來的時候就發現不太妙,從第二呈示部開始,他比指揮還要先一步做出調整。 中提琴部、大提琴部、吹奏部。 樂團各個聲部的改變不太顯眼,聲音卻是煥然一新。 事實證明他們是對的。 第二呈示部當中,作曲家有意突出鋼琴的演奏,純粹而富有色彩感的音色,像船舵之于船,輕巧精致的裝飾音,清晰充滿顆粒感的音色,線條清楚的主題演奏,柔美而抒情,流暢而動聽,指引著這艘大船的航行。 簡一鳴是那個舵手,而樂團既是他的船,又是承載著船的水。舵手如此優秀的時候,船和水不給力,那場面可太滑稽了。 -------------------- 作者有話要說: 指揮:說好大家一起當水君呢? 端午快樂! 抱歉各位寶貝,這章卡了很久,早上沒來得及,下午一直在修。 波格萊里奇的聽后感下一章再聊。 今天揪50個寶發紅包=333= 第70章 《第一鋼琴協奏曲》作為貝多芬早期的作品,在內容表達和創作手法上固然比不上他后期的作品,但它也有自己的閃光點——華彩段落。 華彩是是協奏曲中具有代表性的結構部分,是集中表現鋼琴的獨奏段落,肩負著鋼琴對主題素材的總結,甚至還有進一步展開的功能。 貝多芬在這部作品當中對鋼琴炫技的華彩樂段有著嚴格的規定,好像限制了鋼琴發揮,又強調了鋼琴一定要炫技的執著,簡一鳴現在回想起來的時候,感覺貝多芬這個可愛的強迫癥,又怕鋼琴炫起來沒邊,又怕鋼琴炫不起來。 哪有炫不起來的華彩呢? 第一樂章再現部之后,就進入了第一次的華彩樂段。 第一次的華彩,開頭就將主部主題的核心音型和持續十六分音符組成的分解和弦音型結合,快速跑動的十六分音符展現出流動的顆粒性,像水珠連結成水流,將音符的流動性完美展現出來,右手的柱式和弦堅定飽滿,將情緒層層遞進呈現。 靠近舞臺的聽眾仰頭看見簡一鳴的手指翻飛,在黑白的琴鍵上來回跑動,手指靈巧得不可思議,出來的聲音干凈連貫,呈現的主題旋律優美。 約翰坐在音效最佳的評委席上,唇角勾起,閉眼聆聽簡一鳴的演奏。 多靈活的手指,多柔軟的手腕! 旋律音勾勒清晰動人,聲音柔美圓潤,在高速的跑動中依舊節奏準確,旋律線條從未斷絕。 約翰從這里發現,簡一鳴竟然以一己之力,壓住了整個樂團的氣勢。 這才用了多長的時間? 十分鐘?十五分鐘? 盡管在貝多芬的安排中,樂隊和鋼琴是處于同等的重要位置上,但在實際的現場演奏中,簡一鳴已經把所有人的心思都收攏到了鋼琴上,以至于進入最后一段華彩的時候,就連指揮都回過頭來看他。 第三段的華彩是最長的華彩,也是最精彩的一段華彩,織體更豐富多彩,技術艱澀深奧,先后出現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固定動機組合、八分音符的音階下行、八分音符分解和弦音型、十六分音符快速跑動的固定音程連續音型、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動分解和弦音型、柱式和弦等高難度技術。 在聽眾的眼里,演奏者的手在鍵盤上快速舞動,一連串的音符使人目不暇接,像飛舞的火焰精靈將現場包圍,它們靈動活潑,熱情滿溢。他們不一定能聽得懂其中的技術難度,但一定感受到了那種年輕朝氣的熱情。 路加·劉坐在臺下,先是認同地點頭,然后是若有所思,最后竟然捂住了自己的嘴巴才沒有笑出聲來引起別人的注意。 這家伙!這家伙! 居然把節奏和強度改了! 簡一鳴的演奏依舊遵循古典主義的精確和理性,但節奏的處理卻更加自由,速度有了波折,配合觸鍵和力度的變化,讓情緒的變化層次豐富了起來,張力和戲劇性更加明顯,古典主義的氣息少見,更見浪漫。 更可怕的是,他的變化不是盲改的,華彩段落之后居然還能穩穩地接住和樂隊的合奏,沒有讓交接棒掉落。聽著好像不可思議,但仔細思考,又是順理成章的。 瘋子! 真的是瘋子! 在決賽,在這么重要的舞臺上! 但是路加卻覺得很高興,這才是衛叢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