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節
“我,我不說了,咱回,咱回家?!?/br> 隨后,二人便相攜著離去,將士看著兩位老人家的背影,百思不得其解,隨后將這事兒報于武安侯。 武安侯遂命人前去探查,這才知道,原來在前日的夜里,因為風雪過大的原因,導致玉郡一部分靠山百姓的房屋被滑落的積雪壓垮。 雖然百姓們眾志成城,將被壓百姓救了出來,可是玉郡百姓的糧食本就不充足,這些受傷的百姓現在正面臨無糧可吃,無房可住的境地。 而那兩位老人家,則是因為外嫁的女兒遭受了這場劫難,被夫家直接送了回來,不得不來軍中看看能不能將借出的糧食討要一些,度過危機。 武安侯得知這件事后,第一時間便讓主計將軍中的余糧從上到下統計了一遍。 “現在,所有糧食都在這里,因為一部分做成干糧,讓兄弟們帶著趕路了。是以剩下的這些足夠將士們撐三日……” 這個撐,指的是湯泡飯,湯多飯少的度過這五日。 而根據武安侯的人調查得來的信息,本次受災百姓已逾千人。 等到當日下午的時候,玉郡太守來信,詢問武安侯可否還一批糧食,讓百姓度過難關。 玉郡,是寧州當初捐糧捐的最多的一個郡。 而且玉郡本就是最受越軍所害的一個郡,每年產出的糧食除去稅收,也不過堪堪果腹。 之前捐糧,更是百姓們在心里算了又算,除了留下足夠自己活下去的糧食外,都一股腦的捐給衛家軍。 他們清楚的知道,若無衛家軍,則無萬家人。 一邊是糧食緊缺的大軍,一邊是有相助之情的百姓,武安侯愁眉不解,遲遲無法決定。 而之后,玉郡太守也覺得自己這個請求有些過分,畢竟衛家軍有沒有糧,他太清楚了。 于是,他又再度來信,告知武安侯不必理會上一封信件。 可武安侯卻知道,能讓太守如此,也是玉郡到了極限。 “徐小郎,依你之見,糧食還有多久可以運到?” “最多五日?!?/br> 徐瑾瑜在心里估算了一下時間,如是說道。 武安侯深深的看了徐瑾瑜一眼,道: “好!來人,先運三千斤糧食給受災百姓送去,告訴玉郡太守,衛家軍不會讓任何一個百姓餓死!從今日起,衛家軍全軍一日兩餐!” 再難撐,也要撐到糧食送到。 只不過,這一次和他們一起撐的,還有一群可憐的受災百姓。 第145章 一連十年, 玉郡還是頭一次下這么大的雪,玉郡太守劉清遠看著漫天的風雪,還是毅然決然的撐著傘走進了大雪之中。 “大人, 大人您要去哪兒?” “我去看看受災的百姓,再看……能不能厚顏借到些糧食?!?/br> 劉清遠都不知道自己的聲音有多么的飄忽,三個多月前,衛家軍的借糧已經幾乎掏空了寧州七郡的家底。 現在能不能借到糧,他再清楚不過了。 可是,他亦無法坐視著千名,乃至更多的百姓凍死, 餓死。 “你讓夫人看看家里的米倉還有多少米, 一并給本官送到災區來?!?/br> “大人!府上哪里還有米?才入冬的時候, 您遇到城西的那對孤苦無依的婆孫, 讓夫人送了糧過去;一個月前,巷子里的幾個孤寡老人沒有吃的, 您又讓送了糧過去;十幾天前…… 您府上的米缸又不是那話本子里的聚寶盆,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府上的米缸早就空了, 是夫人一直靠著夏秋時曬的野菜才勉強過活??!” 侍從這番話說完, 劉清遠的身影卻已經沒入了風雪之中: “既然如此,那便讓夫人先顧好家里,我再看看能不能想到什么辦法?!?/br> 玉郡不比他處, 若是糧食緊缺了, 還能找富戶周轉一二, 作為寧州最邊的郡,大盛的屏障, 富戶們早就在戰火紛飛時拖家帶口,遠走高飛了。 而今留下來的,都是一些無法離開的窮苦百姓。 劉清遠何嘗不清楚這個現狀,但他還是想要爭一爭。 劉清遠去的頭一個地方是災區的救濟棚,用油布和衰草等搭起來的簡陋棚屋,勉強可以遮風避雨。 這些百姓都是在睡夢中遭了災,但幸運的是,沒有死亡的人數,只是大多百姓沒來得及反應,被壓斷的骨頭。 是以,劉清遠還沒有走到救濟棚,老遠就聽到一陣陣□□聲,是人們因為痛苦無法掩飾的,微弱的□□。 只不過,這些聲音匯聚起來,是那樣的震耳欲聾。 這些受災百姓,本應好好養著的。 劉清遠眉頭緊皺,隨后去了灶房,灶房的搭建便更加簡陋了,周圍連擋風的圍擋都未搭建。 這會兒幾個精神狀態不錯的婦人正圍著灶臺忙碌,看到劉清遠,她們不由眼睛一亮: “劉大人,可是咱們的糧食有著落了?” 劉清遠心中苦澀,但還是強笑道: “快了快了,今個給災民吃什么?” “熬的百家飯,您嘗嘗看?” 劉清遠說著揭開的鍋蓋看了一眼,里頭紅豆、綠豆、糙米、高粱、甚至還有窩頭煮成一鍋粘糊糊的粥,其顏色呈褐色,若不是散發著食物的香味,只怕讓人都要升不起一絲食欲。 “呀,忘了加水了?!?/br> 隨后,幾個婦人忙碌的給幾口鍋里加滿了水,一下子稠粥變稀湯。 “這些都是大家伙從牙縫里省出來給咱們的,雖然瞅著不咋樣,可能飽肚子哩?!?/br> 劉清遠一時沒有說話,婦人有些拘束的搓著手解釋著,劉清遠仿佛被熱氣熏到了眼睛,他抬袖拭了拭眼角: “守望相助,大家都是好樣的!咱們一定可以度過這次險境!這一次,百姓們捐出來的糧食,夠災民吃多久?” “也就今天一天,這還得咱們一直兌水哩?!?/br> “好,好,好,本官知道了,本官去想辦法?!?/br> 劉清遠隨后又撐著傘離開了,枯黃的油紙傘下,那清瘦的身影被狂風吹的一個趔趄。 “……哎,都到飯點兒,劉大人怎么沒吃飯就走了?” …… 劉清遠斟酌再三,回去后讓侍從套好了車: “去斜柳郡?!?/br> 他與斜柳郡的太守乃是同年,當初在京中時也有幾分薄情,且斜柳郡的情況比玉郡更好一些。 一個時辰后,至斜柳郡太守府。 劉清遠表明來意后,門子不敢耽擱,立即請劉清遠去花廳等候。 茶壺里的水換了又換,劉清遠等到太陽西斜,也未等到一點消息。 不知過了多久,才有一個侍從小跑著過來: “劉大人,您還在這兒??!我們大人說了,若是您要借糧,便莫開尊口了。 咱們斜柳郡早在三月前就已經把底子掏干凈了,是一點兒多的也沒有?!?/br> “好,我……知了?!?/br> 劉清遠已經無瑕顧及為何耽擱了這么久,才給他這么一個答復。 此刻,劉清遠也已經饑腸轆轆,可是因為喝了太多的水,一起身,胃袋里咣當作響。 但隨后,劉清遠還是挺直了背,大步離開了斜柳郡太守府。 對上侍從期待的目光,劉清遠什么也沒有說: “先回去,等天亮了再去青田郡?!?/br> 這一夜,注定是難以入眠的一夜,劉清遠輾轉反側,等到子時才睡下,可雄雞一唱,他便急忙起身。 青田郡離玉郡可不近,他可不能在路上耽擱了時候,救濟棚的糧食,也不過就能撐到今日午飯時分罷了。 等劉清遠洗漱準備好,正準備套車出去的時候,侍從連滾帶爬,一臉欣喜的沖了過來: “大人!大人!有糧了!有糧了!衛家軍還糧來了!” 劉清遠先是一喜: “當真?!” 但下一刻,他又不由擰緊眉頭: “可朝廷一直未送糧草至衛家軍,衛家軍這糧……” 劉清遠一下子心情沉重起來,百姓遭了災后,他束手無策,只能去信給武安侯,看能否還糧。 可信才去沒多久,他就反悔了。 衛家軍過的什么日子,他最清楚不過了,要衛家軍在這節骨眼上還糧,他實在于心不忍。 于是,這才有了反復無常的兩封書信。 可沒想到,武安侯竟然當了真! “這可如何是好,這些糧食……只怕也是衛家軍將士們的命!” 百姓的命是命,可衛家軍的將士們,他們為了國,為了百姓在邊境浴血奮戰,他們的命也是命! 等劉清遠匆匆趕到之時,卻發現救濟棚的婦人們已經歡天喜地的洗米下鍋了。 “劉大人真有本事!咱們有糧了,不怕餓死了!” 而一旁的衛家軍將士們,看著這一幕也與有榮焉的挺了挺胸。 三千斤糧食,對于千人來說,省著吃可以度過五天,這也是武安侯經過計算,給出的極限。 可劉清遠看到這一幕,卻心亂如麻,這些糧食給出來,那衛家軍又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