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同人)我的外甥是雍正 第165節
連康熙都心生好奇,過來一探究竟。 畢竟論起疼幼子,德妃就算比不上莊親王但也相差無幾了。十四到底做了什么,才讓溫婉如水的德妃發了這么大脾氣? 結果十四這么嘴巴抹了蜜似的好一通說,什么努力習武,日后帶兵剿匪再不讓皇阿瑪受此顛簸勞碌??!向武威表哥學習,爭取攆上他,超越他,讓皇阿瑪成為全天下男子都羨慕不已的存在呀! 直說得康熙龍心大悅,賞賜連連。 因為太子雖然把國事處理得有模有樣,但卻隱隱有那么點悵然不愿交回權柄的小郁悶一掃而空。 接下來數日,都是一臉神采飛揚。 有意無意的,就把話題把自家幺兒到底多孝順、多有志氣上引。 至于說貴人王氏在康熙十二年與十四年分別為他誕下了十五、十六兩位阿哥,十四早就不是實際上的幺兒? 那沒事兒,王氏漢女出身,雖得寵愛卻無尊榮。跟十生母章佳氏似的,都生育一子兒女了,還是個委屈噠噠的庶妃呢! 十五、十六兩個加起來的寵愛,也不如十四。 莊親王才不管那許多,他只約摸著皇上心情好,有些事情可以深入嘮一嘮了。才龍飛鳳舞地寫了好長好長個條陳,直接往昭仁殿去了。想著先讓皇上過過目,若沒有什么不妥的地兒,下次上朝的時候就呈上去。 自從戶部清欠事后,康熙對莊親王的好感那是一路up。尤其此番充足又優質的糧草供應,更是此役打得如此絲滑順暢的原因之一。 可是…… 康熙一目十行地看過折子上內容后,有些緊張地咽了咽口水:“莊親王兄啊,你這……這可是可朕出了個大大的難題??!” “的確?!鼻f親王頗有些認同地點點頭,隨即又呈上特意謄抄出來的部分賬冊:“祖制不好改,事情不好辦??傻降讜r移世易,開國之初才養幾個旗人,如今又要養多少?當初八旗戰力如何,現在又怎么樣?” 康熙緘默不語,卻也沒說此事再無商榷余地,莊王跪安吧之類的話語。 在莊親王看來,那就是可以再接再厲的意思。于是撩起袍子重重跪地,特別哀戚地喊了聲皇上。 聽得康熙眼皮子都一跳。 第135章 莊王諫言,阿大人得利 果然,莊親王這一開口,就知道有沒有:“前朝老朱家亡國之事不遠,皇上千萬引以為戒。別光防著他們家藩王造反,榮養無數的宗親。卻忘了咱們八旗新增人丁越來越多,能補缺的卻少。養得那些人自持有鐵桿莊稼而不思進取,一個個驕奢yin逸,只會躺在祖輩的功勞簿上睡大覺……” 大膽至極的一席話,聽得康熙額角青筋暴跳。狠狠一巴掌拍在御案上:“博果鐸,你放肆!” “是?!鼻f親王大膽應答:“奴才確實放肆,可忠言自古逆耳?;噬蟻児琶骶?,自小便勵精圖治,奴才可不信這八旗生計事,不曾縈繞在您心頭過。奴才此計雖不夠榮養八旗,但讓他們各司其職,換個方式為朝廷效力不也是美事一樁?” “而且裁掉年長的,年輕的就能得以補上來。軍隊平均年齡降低,再輔以仔細訓練,還愁兵力不強?街面上游手好閑的少了,尋釁滋事的自然也少了。連帶著各地的治安都能好上不少,滿漢之間爭執偏見都能少上大半……” 莊親王各種苦口婆心,從政治、軍事、治安再到民生甚至滿漢關系等入手,言辭那叫一個懇切。 直讓剛剛還怒火大炙的康熙都不由和緩了幾分,親手把人扶起。 又是看茶又是賜座的。 莊親王封號為莊,實際上可半點都不裝模作樣。太監剛一搬來座椅,他謝恩后就踏踏實實坐下。 端起茶盞來,也如長鯨吸水。 偏他越是這樣,康熙越覺得他真實無偽。所思所想,都是來自于對他對朝廷最大的忠誠。 否則換個主兒,又豈會與他說前頭那幾句要命的話? 就是這個事兒吧,得好生參詳一下。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到底朝廷榮養八旗多年,貿然產生變動肯定會引起強烈抵制。 對此,莊親王只嗤笑:“容奴才說句僭越的,不管是溫柔還是強硬,總歸您是要從人家嘴里往出搶餅子。只要搶的意思不變,那么什么方式都會被強烈抵制?!?/br> 康熙:…… 見他不語,莊親王佑趕緊趁熱打鐵。 拿出順治元年初初入關時,朝廷要養多少旗丁,再看看如今翻了幾倍的數字。等康熙眉頭微皺時,再使勁撩撥:“道家有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您別往遠的說,只額亦都這一支。跟我那好兄弟嫡親的兄弟就有六個,堂兄弟百余人。這百余人再生孩子。只一家子嫡庶按著四個算,又得多少人?等這數百上千人盡數娶妻納妾呢?丁銀、房子與生養死葬……” 不算不知道,一算就算皇上也得嚇一跳。 這還只是鈕祜祿一族中的一支,若全國的滿人都這么優待這么生法…… 不出百年怕是都會把大清國庫吃空。 “何止呢?”莊親王繼續煽風點火:“就怕這些家伙又要餉銀又要丁銀。一家子老少,老輩子的占著餉銀一把年紀不肯歸家讓賢。少輩子無所事事地在提籠架鳥,斗雞斗狗斗蛐蛐?!?/br> 老的老弱不堪,談不上什么戰斗力。小的被錦繡繁華養軟了身子骨,沒了志氣。長此以往的,可不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自己把自己玩死了么? “而且,舉凡改革,都必須有個銳意進取能乾綱獨斷之君。您現在不重視起來,就怕往后的繼位之君們沒有您的手段與魄力,卻要面臨比如今還要困難復雜多少倍的情況……” 說到這,莊親王就不免又拿前朝比例了。 聽得康熙直撓頭。 覺得莊親王這膽子也實在太大了些,也就是他這等有容人之量的君王才有耐心把他所呈奏那些仔細聽完??闯鏊@激進話語之下的,滿滿忠君為國之心。 否則就他這耿直性子,大好人頭都不知道被 咔嚓幾回了。 “嘿!”莊親王笑:“瞧皇上您這話說的,奴才是純又不是蠢。只有在您這等蓋世之君面前,才會如此暢所欲言。否則的話,一年一萬六千兩的俸銀拿著,您看奴才會安然享樂不?” “這也就是虎威跟奴才轉述了您對奴才的多番肯定,奴才這才感懷不已,想著殊死報效。開源節流兩手抓,這您日后不管做什么有利于國計民生的事情都不再受銀錢二字所擾?!?/br> 說這個話的時候,莊親王滿眼真誠,黑胖臉上每一條細紋都寫著要為皇上兢兢業業,一往無前。 可把康熙給感動的喲! 連忙著梁九功開私庫,尋了把蒙古進獻來的腰刀。黃金為鞘,上面綴滿了華麗寶石。瞧著好像很樣子貨,實則吹毛斷發,鋒利無比。 喜得莊親王眉眼含笑:“好好好,就得這等好物,才配得上我們家寶金。奴才代小兒多謝皇上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br> 康熙嘴角微抽,偏過眼去不跟那兒子奴一般計較。 只覺得莊親王樣樣都好,只把兒子慣上天這樣不得了。不過這堂兄年過四旬才有這么一個寶貝蛋,孩子還俊秀、聰明又上進,哪個當老子的又不疼? 想當年太子六歲就能射鹿、射兔,他不也是歡喜得恨不能曉諭天下? 可惜…… 康熙垂眸,遮住眼底一閃而逝的黯然。 接著又與莊親王商討了會子,直到被他反復勸誡,決定快刀斬亂麻。 翌日朝堂上,莊親王就率先引爆了這個炸·藥。直炸得那些個日常在朝堂上摸魚打瞌睡的老王爺們一個個橫眉立目,顫巍巍跪下,請誅莊親王。 罪名? 當然是他惑亂君心,企圖擅改祖制??! 莊親王瞇眼,目光如刀似炬地射向那幾個:“誅殺本王?呵呵,能讓諸位叔伯們如此下力,可是因為本王這一腔愛國愛民之心,卻好巧不巧地戳在你們痛處了?” “是,先帝爺與今上都厚待八旗。從新丁落地就開始給銀子、給房子,去年年初還撥款給八旗各建了兩千間房呢!皇恩如此浩蕩,爾等不更得感恩戴德,恨不能殊死報效了?如今機會擺在面前,又何故推諉?怎么,你們一個個的,竟只愿意拿餉銀、吃丁銀,卻不肯換個方式為朝廷效勞了?” 那幾位被逼得節節敗退,連說莊親王強詞奪理。 雙方與支持雙方各自想法的人吵到沸反盈天,直到散朝也沒爭出個子午卯酉來。 回到一等公府,阿靈阿還愁眉不展的。 淑寧輕笑,親手給他倒了杯茶:“何事讓咱們阿大人如此愁眉不展???快說來聽聽,就算為妻提不出什么行之有效的法子來,也能聽聽新鮮啊?!?/br> 阿靈阿伸手摸了摸她的發:“你啊你!跟我那老哥哥一樣,都是氣死人不償命的?!?/br> 嗯? 淑寧正襟危坐,眼神中滿是迫切,也是特別想知道莊親王爺又鼓搗出什么奇招兒來了。 阿靈阿半點磕絆都沒打,直接爆料:“那家伙什么準備都沒有,直接伸手就捅了馬蜂窩。這不是皇上夸了他兩回么?好家伙開始披肝瀝膽了!開源節流兩手抓,第一炮就轟到八旗上去了?!?/br> “諫言讓皇上多檢查八旗兵力,裁撤老兵、弱兵。將二十啷當歲補不了缺,只能在家中游手好閑的年輕旗丁都派去當兵。再給那些退下來的老兵從安排事項,讓他們也能有些個自己的作為?!?/br> 比如回關外督導農事,試試那了不得的土豆、辣椒、番茄等,能不能在關外肥沃之地長出累累果實。 或者成為滿語教習,讓更多人學會滿文,習慣滿洲習俗。而不是讓越來越多的滿人從習慣到學識等,都漸漸被漢人所同化。還可學習淑寧與莊親王福晉辦廠的經驗, 把各地的特產都加工、制作,使其走出山洼洼、河溝溝。 就像蒙古各部的牛羊奶、牛羊rou與羊毛等。 一項項與大清合作互利的事兒編織成網,比不斷下降公主、宗室女并給予大筆嫁妝還有利于穩固朝廷與蒙古各部之間關系呢! “總之,我那老哥哥莊親王堅持互利互惠才是永遠的發展之道。那起子因循守舊的卻只拿,祖制禮法等說事,甚至還鼓動皇上誅殺我那老哥哥?!?/br> 淑寧緊張地咽了咽口水:“事情竟嚴重到如此地步嗎?” 阿靈阿搖頭,那也不是。 主要是前頭老哥哥跟四阿哥組隊清欠,雷厲風行的,正經得罪了不少人。如今這個提議又觸及了大部分人的利益,這才反對之聲濃厚,大有不殺他不足以平民憤的意思。 實際上,八旗生計問題早就成了皇上亟待解決的一塊心病。 昨日他那老哥哥就進了宮,與皇上商談許久。 若沒有點子默許,他能今日上朝就語出驚人?皇上若不意動,又豈會如此沸反盈天之下,半點立場不表呢! 不過是任由事態發酵,看看贊同者幾何,反對者幾何。日后這事兒若真施行開來,又會受到多大阻力罷了。 只是這么一來,老哥哥就有點危險。 畢竟茲事體大,成了自然是皇上英明神武,不成,就得他背下這貪功冒進的驚世大鍋。 就好像第一次親征噶爾丹時的裕親王一樣。 雖還是個親王,但是權柄與圣眷都已經大不如前了。 淑寧嘴角微抽,果然,皇帝的心都黑。做臣子的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還隨時有觸礁翻船的風險。 真的用命在搏。 但若親王所提能順利實現,在節流之外狠狠開源。大清不管是在國力還是兵力上,都可再上個嶄新臺階。 至于說什么滿人不種地? 呵呵。 淑寧撇嘴:“為妻雖為一介女子,沒讀過許多書。但也記得,當初太·祖爺八固山十萬兵征明國,作書告天曰。吾父、吾祖,于明帝邊境,不折其草,不擾其土,而彼無故生釁于邊外,殺吾父、祖,此一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