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搞基建 第91節
趙驍沒想到居然找到個活人,這么小的孩子這幾日是怎么活下來的? 那孩子被陌生人嚇得尖叫一聲,死死地躲在床底不敢出來。 趙驍沒哄過孩子,學著宋玉竹哄meimei的模樣,擠出個笑容:“乖乖,出來跟我走吧?!?/br> “哇!”孩子更害怕了,哭的撕心裂肺。 沒辦法趙驍只能鉆進床下把人拽出來。 他拎起小孩上下打量,見他手里還抱著半個發了霉的饅頭,像只小狗似的可憐巴巴。 趙驍摸了摸孩子的頭:“你娘死了,跟我走吧?!?/br> “你胡說!我娘沒死,我娘沒死!”男孩哭的滿臉鼻涕眼淚,還不忘伸著小腳踢他。 趙驍嘆了口氣,把他夾在胳肢窩下,拎著他娘的尸體出了屋子。 侍衛們從院子里搜出五具尸體,估計這一家人只活下來這么一個孩子。 * 另一邊縣衙旁邊臨時搭建了許多帳篷作為隔離點。 重病的患者或者沒有家屬的病人,可以在這里治療。 霍亂最重要的是止瀉,人在長期腹瀉的情況下很容易脫水,導致全身器官衰竭而死亡。不少人都是因為脫水后休克才死亡的,所以補充水分非常關鍵。 宋玉竹命人在縣衙門口熬了幾大鍋燒開的糖鹽水,百姓們可以自己拿著炊具過來盛水飲用。 糖是稀罕物,一兩蔗糖要幾十文錢。尋常百姓很少舍得放這么多糖煮水,大家端著鍋碗瓢盆,紛紛排隊過來打水喝。 領到水的人,有的直接就喝了,再去領第二回。 沒打到水的人,急得在后邊叫罵,大伙吵吵嚷嚷差點打起來。 “別著急,水有都是,一個個來!”負責打水的小兵掐著腰吆喝。從上京帶來了幾車的蔗糖,足夠給他們煮水喝了。 宋玉竹今日換了一身深色的短打,臉上蒙了布巾,手上也戴了簡易的手套,正在帳篷里查看病患的情況。 白寧跟在他身邊,左手拿了個板子,上面夾著一搭宣紙,上面記錄著這些病患的情況。 “陳芥菜鹵昨日給他們用了嗎?” 白寧道:“按照陛下您的吩咐,先劃破手腕滴試后,除了兩個起了疹子的人沒用,其余人都用了?!?/br> 宋玉竹走到一個小伙子身邊,用手探了探他的額頭,體溫已經降下來了。 “今天感覺怎么樣了?” 小伙子恢復的不錯,語氣輕快道:“不拉了,就是有的餓得慌?!?/br> 宋玉竹知道是那陳芥菜鹵發揮作用了,“餓就好,待會兒我讓人給你們送吃的?!?/br> “哎,哎?!毙』镒痈屑さ墓笆值乐x。 宋玉竹又詢問了一下旁邊的老伯,老人上了年紀,身體恢復的比較慢,不過照比前幾日已經有了起色 聽聞他還有些頭痛的舊疾,宋玉竹順手幫他診治了一下。 老人是頸椎不好扯得頭痛,施針幫他扎了幾個xue位,能緩解一下。 診治完他拉著宋玉竹的手道:“小郎君,你這人真是熱心腸,叫什么名字,等俺病好了給您立長生牌?!?/br> 旁邊的白寧嚇得眼珠子都快瞪出來了,這老頭還沒痊愈呢,萬一傳染給皇上怎么辦? “老伯,我姓宋,就叫我宋郎中就行?!?/br> “哎!”原以為自己這一把老骨頭肯定熬不住了,沒想到官府派了這么多人過來救治他們,不光給藥還給吃食,真是天大的恩情! 陸續又詢問了幾個,腹瀉都止住了,古代人的身體抗藥性很低,這種簡易的青霉素對他們有非常大的效果。 從帳篷出來,宋玉竹見柳樹下橫七豎八躺了好幾個醫官,他們躺在稻草或靠在樹上就這么睡著了。 這幾日把醫官們累的不輕,人手不夠用,需要照顧的病患多,他們幾乎都是連軸轉。 宋玉竹忍不住感嘆:“這些日子,辛苦你們了?!?/br> 白寧打了個哈欠,連忙捂住嘴道:“不辛苦,這是我們應該干的?!?/br> 傍晚天空打起閃,轟隆隆的雷聲緊隨其后,不多時淅淅瀝瀝的下起了小雨。 趙驍在后院沖洗了兩遍才敢進屋,身上還是有股揮之不去的臭味。 宋玉竹拿來布巾幫他擦頭發。 “尸體處理的怎么樣了?” 趙驍道:“縣里和周邊的民舍都清理出來,燒干凈了?!?/br> “那就好?!?/br> “對了,我今日在城中搜羅尸體時,找到一個男孩,才四五歲大,家里人都死絕了只剩下他一個人?!?/br> 宋玉竹道:“你把他想養在身邊?” 趙驍笑著搖頭:“我哪會養孩子,給老鄭了,他一直沒娶親想收養個兒子養老?!?/br> 宋玉竹靠在他身上,兩人聽著外面的雨聲,難得有這么寧靜的時候。 疫情暫時控算制住了,不過還不能掉以輕心,雨季來臨霍亂隨時可能反撲。 宋玉竹不能一直留在這里,上京還有許多事等著他處理。 他將白寧暫時留在此處,讓他注意這里的疫病,早發現早預防,防止再次泛濫。 兩日后宋玉竹一行人離開永寧縣,昌順縣和白安縣的疫情也控制住,宋玉竹一行人準備回上京了。 不少病愈的百姓自發走出屋子出門相送。 那個病愈的老伯追著車相送,大喊著:“宋郎中,俺給您立長生牌!” 宋玉竹掀開車簾,笑著朝他招了招手:“回去吧,大家別送了?!?/br> 等馬車看不見后,百姓才停下腳步,太醫苑的白寧走到老伯身邊道:“你可知剛剛叫的宋郎中是誰?” “老朽不知?!?/br> “那是咱們當今皇上?!?/br> “???!”百姓們都傻了,沒想到這些日子竟然是皇上親自跟他們瞧的???! * 任青山被罷了官,犯了這么大的錯,皇上能饒他一命實屬仁慈。他感恩戴德的叩謝了皇上,攜著一家老小回江南老家去了。 歸京的途中,宋玉竹特地走了新修的官道,水泥路面被雨水沖刷后干凈的像一塊大石板,馬車走上去絲毫沒有顛簸的感覺。 不過路還沒修完,目前只修到了平順,還得再等兩年才能修到上京。 宋玉竹靠在馬車上打開地圖看了看,永寧縣的街上已經有開門做生意的。 打燒餅攤子,賣米面的鋪子,以及茶樓和飯館都陸陸續續開始營業。 永寧縣原本有人口三萬余人,這次疫病過后剩下不足一萬人。 不過有人就有希望,百姓就像是野地里的小草,雖然不起眼卻也是最頑強的,相信不久就能重新煥發生機。 第87章 稅收 疫病控制住后,也給宋玉竹提了個醒。這個時代的醫療設施落后,根本沒有醫院一說,生病只能靠當地的郎中醫治。一旦發生大型的疫病,就如同永寧縣一般,死傷慘烈。 郎中的水平也不同,沒經歷過系統學習,這些人大部分是是憑借個人經驗給人瞧病。誤判癥狀的事時有發生,所以患者的一半是依靠自己的運氣,一般是靠郎中的本事。運氣碰上一個靠譜的郎中,興許一副藥醫到病除;運氣不好的,一個普通的傷寒都能要了命。 而且醫術好的郎中大多都集中在州府縣城,供有錢人驅使,貧民百姓若是病了,只能依靠當地的赤腳郎中,病了放放血,吃點灶膛土或者上山采點藥兌付著。這也是古人平均壽命低的原因之一。 宋玉竹想在每個州府建立,后世那種大型的綜合醫院,鄉鎮建立小型衛生所,確保百姓能治療普通的疾病。 然而這件事說說容易,可真正實施起來卻非常難。 醫院不比撫幼堂,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人手不夠用。一個經驗老道的郎中,要經歷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摸索,才能掌握中醫的基本方法。 太醫苑就那么些人,不可能全都分派出去,地方精通醫術的郎中們,自己就有醫館行醫治病,再請到醫院里坐診,拆了東墻補西墻沒多大意義。 其次想要教出合格的郎中也不易,學醫得識字,看醫典開藥方,不識字根本干不了這個活。 這個時代能上得起學的大多是富裕人家,他們都想考科舉當官,怎么可能讓孩子去當郎中? 郎中那是不入流的職業,就算考不上科舉,還有家業等著繼承,誰愿意當郎中賺那三瓜兩棗的。 事情又回到了原點,農耕社會,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絕大部分人力都用在種田上,沒有富余的人力可以支配。 脫離實際談發展那就是耍流氓,所以想要擺脫這一現狀,第一件事就是增加人口。 后世發展也離不開人口,一個能養活十四億人的國家,如今只有八千萬人,勞動力缺口可想而知。 其次是提高糧食的產量,只有百姓吃飽穿暖,生活富裕了才可以發展其他產業。 這也是宋玉竹沒把從科技樹上得來的圖紙拿出來的原因之一。 * 十月末的時候,濱州傳來消息,海港的蒸汽機船已經造的差不多了,只剩下最后的內部安裝和下水測試,預計來年春天就可以出海航行了! 這艘船是迄今為止建造最大的船,船長八十六丈,船寬十五丈,吃水四丈,預估排水量可達一千五百多噸,載貨八百多噸。 哪怕放在現代也絕對是一艘龐然大物! 整艘船的龍骨用的是幾百年的老杉木,密度高,油性好,結實耐用,能抗住海水和風浪。 船體分為上中下三個艙,最下面是動力艙,負責整艘船的航行動力,因為是蒸汽機船,必須要攜帶足夠量的煤,速度最高可以達到三十海里每小時。 沈倫帶著下屬還研制了備用動力,一旦主動力出現故障,可以停下主蒸汽機檢修,使用備用動力繼續航行。 船艙第二層是儲存艙和船員休息的地方,這里儲存船員需要的淡水、食物和生活用品。 第三層則是貨艙,也是整艘船最大的艙,里面能裝下上萬件運輸的貨物。 船上還配備了六門粗口徑的大炮,金炎研究出炸彈保險后,炮彈的炸膛幾率已經非常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有了這些大炮,一旦在海上遇上危險,可以直接與敵軍開戰。 這艘蒸汽機船,前后一共花費了七百萬兩白銀,幾乎是大啟兩年的稅收。幸好當初從世家搜刮了不少銀子,當然這些錢也讓宋玉竹花的差不多了。 剩下就是決定派遣出海人選,宋玉竹打算派遣一支軍隊隨船去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