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的讀書郎 第619節
“早上要吃的清淡一些,晚上吃的七分飽,養生之道?!睖貪權粥止竟?,搖頭晃腦的剛要說什么,那邊俞田老爺子哈哈大笑:“早就聽說,溫雅士吃飯的時候,愛吟詩作對,還真是???” 溫潤:“哎?誰說的?造謠嘛!” 他的臉都紅了好么。 一群人吃吃喝喝,倒也快樂,只是五位老人家想要喝酒,被拒絕了! 一個中年大嬸站在地上,雄赳赳氣昂昂的教訓他們:“都多大年紀了?還不知道包養,喝酒?每天就一人一小杯藥酒,多了沒有,太子殿下年紀還小,也不能喝你們那老白干什么的,其他的大人們也一起免了吧,你們喝的話,其他不能喝的人豈不是眼饞?多吃飯,多喝湯,羊rou湯呢?快點端上來!” 大嬸很厲害的,這一院子的人都聽她的,后來溫潤才知道,這位大嬸是個醫女出身的人,家里丈夫是軍醫,兒子們同樣如此,女兒們跟著她學做醫女。 因為她又懂得一些養生之道,故而被上頭派來照顧五位老爺子。 老爺子們被她管的非常服氣,因為這位大嬸在接手了他們之后,幾乎是沒有讓他們生過病。 老爺子們不怕死,但是怕活著受罪,多年打仗征戰留下來的舊傷,復發起來可難受了,這些年他們都沒有復發,多虧了這個嬸子。 所以他們都很聽話。 在這里吃過了飯之后,他們又聊了聊,一直到天黑了,他們才告辭。 太子殿下說了,過幾日再來看看爺爺們,他回京好跟父皇說一說爺爺們的故事。 回去之后,溫潤洗了個熱水澡,跟王珺趴在一個被窩里聊天:“老爺子們人不錯,跟太子殿下聊得都是先帝的事情?!?/br> “一些追憶當年的話,還好?”王珺拍了拍溫潤的后背:“都是老黃歷了?!?/br> 先帝都薨逝多少年了?還談他? 而且還是先帝年輕那會兒的事情。 “這還不好?”溫潤笑著捏了捏王珺的鼻子:“他們是故意的,你想啊,他們都沒有提什么人,更沒提什么朝政,都是一些老黃歷好,老黃歷安全,既沒有給太子殿下介紹什么什么人,也沒給自家的子孫們求個什么什么的好處?!?/br> 王珺一想,可不是么。 老頭兒們雖然說了很多話,可沒有一個犯忌諱的,這就是他們的“好”啦。 作者閑話: 端午節快樂!今天回家去吃了一頓飯,然后打包了排骨回來,可以買點豆角燉一燉,嘿嘿……夠吃兩天的啦 第594章 回京之路:好物 他們第二天吃過了早飯之后,就閉門謝客,說太子殿下與欽差大臣有要是商量。 還有小道消息說,身為東宮教習的欽差大臣,是要給太子殿下他們授課的,還有就是考試,欽差大臣最愛給自己的學生考試了。 甚至還有蓮花私塾和蓮花書院的事情傳到了這邊,山西是一個挨著邊境的地方,并沒有多少文化氛圍,甚至在前朝時期,山西都沒有出過一個狀元,連進士也遠遠低于其他省份。 這并不是因為山西沒人才,而在當時的山西蔓延著一股“重商輕文”的風氣,年輕人們削尖了腦袋往商號鉆,不愿走科舉入仕之路。 同時,重商輕文的社會風氣又進一步使人們沖破傳統觀念去開辟廣闊的市場,從而使山西經商之人越來越多,規模越作越大。 如今的山西,武風彪悍,商業氛圍濃郁。 據說現在的一個商號普通員工,身股就是三厘,平均每年能分到一千一百兩銀子,而當時一個知縣包括養廉銀在內的全部收入不過如此。 以至于山西還流傳有“家有萬兩銀,不如茶莊上有個人”、“當官入了閣,不如茶票莊上當了客”、“有兒開商店,強過做知縣”等俗語。 說白了,不論是當官還是做買賣,山西人看重的是實惠,為的是養家糊口。 在這地方要是有個什么事兒,還是銀子好使! 誰讓這里是晉商的大本營呢。 不過今天他們喬裝打扮,帶著人出了城,去了陳家村。 陳家村是一個有著上千戶人家的上等村落。 村子是在一條叫西河溝的上游地區,下游全是田地,上游比較荒涼,就作為蓋房子用的地方,建了村子之后,下游的田地上游的村落,還挺不錯。 只是上游的村落周邊,多是一些荒蕪的土地,也沒什么價值,更沒人買,就成了村子里開荒的地方。 如今是冬天,萬物蕭條,風雪覆蓋了大片的地面,只有一條土路被清理了出來,彎彎延延的通到村子里。 王珺早就派人送了漕幫老夫人的信給陳家村。 昨日也派人來打過招呼,這條路也是清理過。 不過他們是私下來的這邊,沒驚動什么人。 整個陳家村,其實就是一個標準的民間村落,唯一不同的是,他們這里可能會更繁華一些,因為靠著太原城嘛。 村子只有兩個出入口,村子南門跟村子西門,是個“l”型的道路方式。 小路拐彎就是開荒地,大路的那個是橫穿村子,全村人都姓陳,沒有外姓人。 領路的人就是陳家村村長的大兒子:“我們這兒就是個一姓村,祠堂就在村子里,嘿嘿嘿……,大人們能來,我們陳氏,蓬蓽生輝?!?/br> 太子殿下沒暴露身份,他跟他的伴讀們,是以溫潤學生的身份來的,加上一群少年人都差不多,也沒人多注意。 再說了,誰能相信,太子殿下微服私訪,白龍魚服,來這么一個村子里? 太子殿下來的時候,地動山搖,那排場,哪怕是晚上了,也有不少人看到,且印象深刻。 這可是本朝第一個來到山西的皇家血脈,且是東宮太子! 山西人與有榮焉,沒看那些富商巨賈,都激動地恨不得每天都去皇廟那里,貼在大門上聽動靜。 而欽差大臣這一行人,也受到了非常大的關注,可他們什么動靜都沒有。 那些大官們每天眼巴巴的盼著,望著,看著皇廟的大門,想求見欽差大臣,欽差大臣一個都沒見。 現在卻來了他們村兒,陳勇高興地就差手舞足蹈了。 “好,好,你們陳氏這么多年,鍥而不舍的努力,是值得的?!睖貪櫤芸春藐愂弦蛔?,他們有那個為國為民的心,是他最喜歡的東西。 “大人抬愛了?!标愑逻€挺客氣,他好歹也是讀過一些念的書,后來雖然沒有考秀才,可是也算是個文化人。 進了陳家村,先去的不是村長家,而是族長家。 陳家村的族長家,就在村子里的正中間的位置。 是一個很大的宅院,足夠接待下他們這些人了。 “族長比村長的家還要好???”溫潤看了看這大宅院,是挺大的,標準的晉中大院。 雖然是磚瓦房,圍墻卻是用土跟干草夯實的高大圍墻,外面看不到里頭,里頭看不到外面,可是在四角有瞭望臺,其實有點像是唐宋時期的碉堡。 但是想到這里是挨著邊疆之地,也就能理解了。 “族長一直是嫡長子繼承,是正兒八經的嫡支嫡脈,他們家孩子不多,但是親戚不少,呵呵……我們族里的孤兒,都是在他們家?!标愑赂嬖V他們:“一共十二個孩子,族長負責給他們成家立業,娶媳婦兒出聘禮,嫁出門子給嫁妝,以后還要給他們撐腰?!?/br> “這可真不容易?!睖貪櫽X得,陳家真不錯。 他們到了之后,族長和村長都在門口迎接呢。 族長是一個老人家,頭發胡子都白了,溫潤感覺應該很大年紀了,看著跟昨天那五位老爺子似的,果然,一介紹,這位七十五了。 村長是個花白胡子的男人,五十七了。 兩個人年紀都不小,而且長得有點像。 后來才知道,他們是堂伯父和堂侄兒的關系,親的那種。 族長請他們進來,屋里早就預備好了熱茶點心,連廚房那邊都開始預備飯了。 他們一落座,溫潤就看到了點心盤子里,放著的東西:“地瓜干!” “地瓜?”族長看了看東西,笑了:“這是番薯,本地人才叫地瓜,欽差大人您是怎么知道的?” “我不僅知道,我還知道,這東西啊,空口吃不行,會反酸,燒心呢?!睖貪櫺χ闷饋砭统粤艘豢冢骸俺运?,最好是搭配點小咸菜,那樣能防止燒心和反酸?!?/br> 這個東西,很懷念,小時候溫潤吃地瓜干,就必須搭配咸的芥菜疙瘩。 還有個哥們兒,一吃地瓜干,就愛吃咸鴨蛋,也不知道是個什么搭配。 “還有這個說法?”果然,陳族長跟陳村長震驚了。 “還有啊,這個東西扒皮曬了更好,您這個,有點黑,沒扒皮就曬了吧?最好的辦法是扒了皮曬,是金黃色的內瓤,好看也好吃?!睖貪櫯牧伺淖唬骸岸甲聛?,我們在漕幫那里吃到了番薯?!?/br> “是,給姑母送去的番薯,她收到了還給我們寫了信?!标惔彘L想了想,有些期期艾艾的看著溫潤:“您對番薯,真的很看好嗎?” “當然!”溫潤點頭:“陳氏一門,辛苦了?!?/br> 他這么一說,族長的眼淚都下來了:“有了您這句話,陳氏一族,都不辛苦了?!?/br> “這東西,是怎么回事兒?你們怎么從福州來了山西?”溫潤皺了皺眉頭,要知道,福州那邊的生活水平,可比山西強多了。 何況他們是江南人士,沒事兒跑來山西干什么? “老朽的祖父,是家里的第三個兒子,分家之后,遵照祖上的吩咐,帶著家眷來了山西,只因為山西這邊,那些年連續的干旱,鬧得民不聊生,就來了這邊,種了番薯,救了很多人,大家都熬了過來,朝廷立國之后,待遇好了一些,日子也過得下去,這東西大家也就當個零嘴兒,沒人重視,其實這個東西,雖然小了點兒,但是的確是結的多?!?/br> 原來他們種植了這么多年,三五代人的努力,也就是把它悄悄的在民間發展了一下,還沒發展起來,因為百姓們只當它是個芋頭、白薯一般的存在,就種在一些荒地里頭,或者是一些菜園子里。 給孩子們甜嘴用的一個小東西。 “原來如此?!睖貪櫶崃藗€要求:“我能不能看看,你們收藏的那些番薯?” “可以,可以!”族長帶著溫潤就去了他們家地窖。 溫潤這才發現,這里有點沙土地的意思,地窖里用干黃的沙子,埋了不少的番薯在里頭,這樣的收藏方式,番薯被埋在這里,既不能發芽,也不會變質。 還能防凍一些呢。 只是溫潤扒拉了一下這些番薯,大的少,小得多。 最常見的是**那么大小的番薯,最大的有成人拳頭那么粗,最小的有成人大拇指粗細。 這不太對??! 溫潤記得他以前見過的番薯,都是個頭很大的那種,比搟面杖都粗一圈兒,還很大,一個番薯起碼二斤。 有那種巨大的番薯,都比人頭大呢。 而且這些東西一看就是,一株上頭結的,好幾個結,等于是沒掐蔓??? 怪不得長不大呢! 眾所周知啊,地瓜這個東西,它是個分枝較多的植物,對于這種生長較旺的薯田,可用剪刀剪掉二三個分枝,如此可使養分回流,讓薯塊得到更多養分,長得更大一些。 除此之外還得打頂,打頂可調節養分運轉,促使養分向根部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