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仙 第106節
房子墻壁刷了石灰,粉刷一新后,明先生架了樓梯,提著笤帚般大的大筆爬高,明夫人在樓梯下托舉起裝了墨汁的臉盆。 大筆蘸墨后,明先生在粉白墻壁上唰唰寫下一行行大字:聚民之地為國,民哀則國衰,佑民者,真國士也! 下了樓梯的明先生將筆交給了夫人,走到州府來的那位老先生跟前,指著那行字道:“給老大人的答復在此!” 這是拒絕了當自己家的私家西席,老先生看著墻上字跡,捋須頷首,“看來當年的那個滿腹經綸的神童,是真的打算當一輩子教書先生了。淵澄如此才華,難道就沒想過復出,就不想下屆會試再試上一試,以了夙愿?” 明先生微笑,神情間亦有一股往事已往的惆悵。 他這次之所以回來,是自以為找到了自己久考不中的弊端,做好了三年后再考一次的準備,也有信心再考必中。 說白了,這次回來是做好了一雪前恥的準備的,因為調整好了心態,因為敢面對了,所以才回來的。 卻不想看到的是另一番光景,才發現“前恥”只在他自己的心中。 也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鄉親們想要的是什么,往大了說是這個國缺的是什么。 “少一個滿腹經綸的神童,多一個教書先生未必是壞事?!?/br> 明先生微笑著給出了答復,有些事情真的是放下了,他目光跟隨著那個一臉光彩答謝大家幫忙的夫人。 老先生哈哈大笑,“看來老朽也只能是把兩個孫兒給移送到此讀書了?!?/br> 明先生從袖子里拿出了一篇賦文給他,“認可這篇賦文者,子弟方可入學!” 老先生“哦”了聲,拿來細看,沉吟不語許久…… 學堂修好,聲名顯赫的明先生,那個調教出了四科滿分會元的明先生要開館教學了,一時轟動。 但凡有來求學者,明先生便拿出了那篇寫給庾慶的賦論,掩蓋了最后一句“陛下受命于天”,認可這篇賦論的家長,他才可能收入其子弟教學。 此后年年,渴望將子嗣送入“明堂學館”者眾…… 錢莊內,庾慶大步而出,身上挎了只皮革縫制的大包。 錢莊外,三名高矮不一的漢子牽著馬,正等著他。 三名漢子分別名叫陶永立、葛大鈞、易從飛,都是庾慶剛認識不久的朋友。 能成為朋友,也可以說是志同道合吧。 說是狐朋狗友也沒錯。 全都是趁著水災肆虐發財的人販子,庾慶也悄悄的加入了這個行當。 上次在酒店聽人說到這行,聽說能“救人”,還有暴利可圖,而且這種暴利的情況還不是常有的,他便忍不住跑來“救人”了。 帳是很好算的,他現在手頭上的錢,亂七八糟加一起的話,得有個七萬一千兩的樣子,他也不求什么翻多少倍,只求再多個兩倍,那自己手頭上就得有個二十來萬兩了。 當然,萬一能翻個幾倍的話,那就更好了。 想想都心熱,于是就騎著馬直奔災區來了。 他又是頭回做人販子,沒這方面的經驗,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花了點心思,也花了點錢請客,就結成了伙。 有錢大家一起賺,遇上搶生意或見財眼紅的可以一起上的那種團伙。 這些人是專門做這一行的江湖中人,哪里有災就往哪跑。 大胡子陶永立算是帶頭大哥,一看高大魁梧的體塊也像,見庾慶出來,將庾慶坐騎的韁繩扔還了,看了眼庾慶鼓鼓囊囊的皮包,驚訝道:“老弟,你這是換了多少零錢?” 庾慶呵呵道:“沒多少,沒多少?!闭f著翻身上馬了。 之前了解到拿著大額的銀票去災區很麻煩,災民哪有什么錢倒找,所以小額的花起來更方便,于是深以為然的他有錯就改,立刻跑來換了堆一兩一張的小面值。 反正大額的盡量拆小了,用不完可以到錢莊換回來。 一行四人上馬后,一路在街道上踏踏前行。 途中不時能看到衣衫襤褸的人被人用繩子綁著胳膊成排的過,一看就是人販子從災區撈出來的。這樣的人已經不算是人,就是買賣的東西而已。 這種買賣不道德,可朝廷又默許了,這也是一種解救災民的方式,總比全部化成餓殍的強。 某種程度上甚至希望參與的人能越多越好,只能默許,不能明說,因為災害波及范圍太大,朝廷的能力實在是有限。 然而真正有錢的人是不屑于參與這種買賣的,名聲確實不好聽。 “哇,你看那女人,那姿色,估計能賣五百兩以上,誰撿到的賺大了,搞不好能賺個上百倍?!?/br> 小白臉似的易從飛指著路旁經過的十幾名狼狽女子中的一員喊道。 馬背上的庾慶等人立馬順勢看去,確實看到個哪怕穿著臟亂差也難掩其姿色的貌美女子,其人似乎還知羞恥,迅速撥了亂發擋住臉,低頭而過。 聽說能賺百倍,庾慶心頭發熱,略有遐想。 到了城外,四人下了馬,馬匹交給了同伙。 陶永立三人還有一些弟兄,專門負責辦賣身契、找買家還有搞后勤之類的,算是經驗老到的團伙。 庾慶也算是加入了這條線,說好了分一成給這邊當辛苦費的。 聽從指點,庾慶跟著陶永立三人有樣學樣,從一輛大車上搬起一個比人還高大的包背上,里面都是事先采購好的干糧。因為災情,這些干糧的價錢翻了好幾倍。 一行四人背上東西就走,仗著一身修為朝泥漿泛濫之地走去,這活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走在最前面的陶永立嚷了聲,“我們來晚了,附近的好貨色應該都被人淘干凈了,想找到值錢的好貨,要深入才行!” 庾慶身為新入行的小新人,精神頭很足,高聲大喊道:“沒關系,大哥去哪我就去哪,只要大哥不嫌棄,我永遠跟著大哥走!” 陶永立聞言哈哈大笑,“好,以后就是自家兄弟,同甘共苦!” 庾慶大聲道:“謝大哥!” 臉上有道刀疤的葛大鈞和小白臉模樣的易從飛相視無語,又齊齊對庾慶甩了個鄙夷眼神,發現這小胡子馬屁精有點臭不要臉,還真會哄的大哥開心,才認識多久,大哥就把這廝當了親兄弟似的。 …… 上宛府,府衙內,太守召魏、徐、景、陳四大家族議事。 人曬黑了不少,腳上官靴沾滿了泥的詹沐春也在現場,不過短短半個來月,災區奔波來回后,搞的已褪去了書生樣。 現場也沒有他的座位,級別不夠,站在一名戶部官員的身后。 他屬于京縣官員,本是來勘察這邊災情,掌握了情況回頭好返京為京縣應對流民做準備的,誰知災區這邊的貪官利欲熏心不管不顧把事情給搞大了,搞的災民的數量遠超之前的預估,這要是一股腦跑到京城去了,錦國的六百年大慶就成了笑話。 而玄國公應小棠接旨趕來后又是一個不管不顧的,殺貪官又殺了個人頭滾滾,殺的救災官員都不夠用了。 朝廷緊急下旨,讓京城那邊趕來的官員臨時在災區充當任用,詹沐春亦在其中。 他現在就臨時跟著眼前的這位戶部官員,一位戶部的倉部主事。 原上宛府太守,也被手握先斬后奏大權的應小棠給干掉了,現在這太守也是新上任的。 府衙內,一些低級官員都沒得坐,反倒是百姓身份的四大家族族長皆有座位。 沒辦法,現在上宛府有求于四大家族,這四大家族麾下商行幾乎掌控了整個上宛府的糧食買賣。 說白了,就是在這災情嚴重的時候,人家手上有糧食。 堂內爭論來爭論去,詹沐春想到城外的饑民,已是心急如焚。 雖也算年紀輕輕,但他估計自己這輩子都不會再見到那么凄慘的景象了,吃草、吃樹皮樹葉、吃土,人甚至餓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有些景象甚至嚇得他兩腿發軟到走不動,簡直恐怖! 什么叫人間煉獄? 城外就是人間煉獄! “諸位大人,聽你們這話里的意思,倒是我們幾大家族釀成的錯咯?” “之前要把無數百姓遷移,說什么按人頭算,每人十兩銀子,又說什么朝廷沒錢,要我們這些富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好吧,我們四家被逼捐,每家各捐出了三萬兩,也只換了塊匾掛在家里而已?!?/br> “其它地方的鄉紳各自究竟出了多少,至今都看不到明確的賬目。還有朝廷劃撥下來的銀子,究竟下發給了災民多少,至今也都是筆糊涂賬?!?/br> “鬧出了災情后,又要逼我們捐錢,好吧,我們又是大量出錢出物,這些東西去了哪,還是筆糊涂賬!” 第140章 掃貨 “據我們所知,朝廷沒錢了,為了搞錢救災,把玄國公派來這邊血洗了一遍,抄家抄了一大筆銀子應付災情,加上朝廷砸鍋賣鐵、拆東墻補西墻想盡辦法擠出的兩千萬兩銀子,可是很神奇,劃下來沒多久就沒了,錢呢?說是用完了!” “有的是不怕死的人!朝廷也不敢讓玄國公把那些上下其手的人都給殺光了,你看,怕玄國公再下狠手,又把玄國公給調回去了?!?/br> 砰!太守拍案怒斥,“朝廷大事是你們能妄議的嗎?” 鄭重警告也只換來四位族長的一臉譏諷而已,事情鬧到這個地步,面子不面子的已經不重要了,只能是憑實力說話。 “說朝廷沒錢,我們相信。說災地官府沒錢,我們也信。但有錢的人多的是,只不過大家都不敢捅破,你們為什么不找他們要錢,只敢來掏我們口袋,只敢來摳我們倉里的幾粒糧,是要把我們逼的傾家蕩產走上絕路嗎?” 太守咬牙道:“如此說來,我只能是強行撬開諸位的糧倉了!” “我們在上宛府多年,上上下下的事情我們這里是有一本賬的,牽連的人很多,也由不得誰想拿捏就能拿捏我們?!?/br> “太守大人想強行撬開我們的倉庫?可以!只不過要提醒太守大人一聲,我們商行里也有些貴人入股,他們不松口,我們不敢開倉放糧,諸位大人大可以對我們用刑,大可以逼迫我們把那些貴人交代出來,只要你們敢!” 四大家族唇槍舌劍的一番言論令在場官員沉著一張臉不敢吭聲。 詹沐春緊繃著腮幫子,呼吸凝重。 他前面的倉部楊主事道:“太守,城外都是被水浸泡過的泥澇,災民除了一些山頭和高地,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易生疾病,先打開城門,把人給放進來吧!” 太守還沒回話,魏姓族長厲聲道:“絕不可以!” 楊主事怒了,“你們既不開倉放糧,又不讓災民進城,和親手殺了他們有什么區別?” 魏族長:“楊大人此言差矣,你可想過放災民進城的后果?光府城之外,遠遠近近聚集的災民便有十萬之眾,都是些餓瘋了的人,為了吃的什么都干得出來,一旦進城,誰管的???” 徐族長:“災民只要一進城,立馬就要搶吃的,府城內頃刻間便是一場浩劫,城內的人馬是鎮壓不住的,屆時你楊大人再多幾顆腦袋恐怕也不夠朝廷砍的!” 楊主事的臉一沉,滿臉陰霾不吭聲了。 景族長:“城內還有三萬百姓,他們雖也過的艱辛,但節衣縮食付出點代價還能扛到災后??扇羰前殉峭怵嚸穹胚M來,轉眼間城內三萬百姓也得淪為災民!救災不成,反而火上澆油,還掀翻了上宛城,只怕連太守的腦袋也保不??!” 太守怒道:“照你們說的,對城外災民的死活不管不顧,眼睜睜看著他們去死不管,本官就能保住腦袋了?” 在這種關鍵時刻,被弄來接這太守的位置,簡直是要命。 四位族長相視一眼,陳族長慢悠悠道:“遇上災年和災荒,其實是有慣例的,只要按慣例辦,有事也不能怪罪到太守身上,大家都這樣辦的,沒理由只有太守一人錯了?!?/br> “沒錯,凡事按老規矩辦就不會有錯?!?/br> 詹沐春疑惑,不知什么老規矩。 太守卻是一聽就懂,沉聲道:“有錢的活命,沒錢的等死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