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給漢武帝直播世界地圖 第31節
可如果吃這么多肥rou都不行—— 那一上戰場人就變瘦,體質變差的情況,恐怕還是改不了。 這…… 【身體素質下降,已經很危險了。 而這個時候,霍去病還要面對另一件更加危險的事情。 水土不服。 大家不要覺得這是小事,古代的水土不服,是真的會死人的。 不過水土不服這個說法太過于籠統。 準確的說,這是人在進入一個新環境中,由于不同地區的土壤和水,清潔度、微量元素、營養物質和過往不同,再加上進食不同的水和食物,刺激到身體,造成消化、神經系統的不適。 水土不服,會出現腹瀉,失眠,過敏,食欲不振,菌群失調癥等病癥。 大家想一下,霍去病長時間奔襲,身體素質下降,又處于陌生的環境中,身體無法適應環境,出現水土不服,或者是染病,也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br> 說到這里,有出遠門經歷的文官,也跟著唏噓起來。 如今,出門死在半道上,真不是一件玩笑話。 而是確確實實會發生的事情。 他們太能理解水土不服了! 一些有長距離帶兵經驗的武將,也若有所思。 怪不得自己手下的士兵,有時會莫名其妙的出現腹瀉,失眠和起紅疹,嚴重者還會死亡。 【大家也不要忘了,打完仗,事情還沒有完。 漠北之戰實際上打了十四個月。 等霍去病回到長安,肯定要接受賀喜,又要交際,人也不一定能好好休息。 漢朝的醫生醫療水平也差。 霍去病應該也沒有修養的意識。 比如河西那次,漢武帝賜下了一壇御酒,霍去病認為這是全體的功勞,所以將酒倒入泉中,與將士共飲。 我看到的時候就只有一個想法。 寄生蟲??!寄生蟲?。?!生水里全都是寄生蟲! 不能喝生水?。。?!煮開喝??! 顯然,霍去病沒有這個意識,或者說,古人大部分都沒有。 這種情況下,年輕的霍去病外表看著很健康,內里就被戰爭掏空,再加上飲食不健康,鬼知道什么時候染上疾病,然后說沒就沒……】 醫療水平。 又是醫療水平。 劉徹的雙唇緊繃著。 后世的醫術到底有多么強大,才能讓她這么自信? 想著事情,劉徹臉上倒是顯露出幾分開心,安慰起衛青: “衛青!好事??!” 說著,劉徹看向霍去病。 “依天音之意,只要好好休養,減少出征次數,他還是能長壽的!” 霍去病從衛青身后探出一個頭,附和道: “就是!” 就是個鬼! 衛青簡直要氣笑了。 小兔崽子你給我等著,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 【雖然我能理解霍去病的死亡。 但,他的離去,無疑是整個大漢的損失,是歷史上最為意難平的事件之一。 無論是對于守衛疆土,還是對政局的影響,都太大了。 少年英才,鮮衣怒馬,勇冠三軍。 本應該是最好的年紀,卻……】 天音的聲音,無比的惆悵。 每一句話,都是遺憾。 她如此,在場的眾人,更甚。 他們無法說天妒英才。 因為天幕明明白白的解釋了死因。 可越明白,眾人才越發的惋惜與難過。 說實話,對于武將們來說,哪個不是靠命相搏富貴? 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如霍去病這般,能率五萬騎兵。孤軍深入獲勝的神將,世間少有! 在場的武將,除了衛青,哪個敢拍著胸脯表示自己有這樣的能力? 沒有! 霍去病上戰場,是封狼居胥。 他們上戰場,那是去送菜! 武將們哪怕加一起,同樣如他一般早死,戰功也比不上他的零頭! 正是因為霍去病能力絕倫,大勝匈奴。 他的死亡,便越發顯得可惜! 后續的那些溢美之詞,眾人也有些聽不下去了。 他們看著霍去病,紛紛嘆息。 一時間,聽著周圍滿是給自己嘆氣聲音的霍去病,簡直要懷疑自己是不是現在就要死了。 不然這些大臣怎么會這么…… 失態? 好在,天音終于結束了吹噓,開始做最后的終結。 【不得不說,漢武帝征戰匈奴,極大的依靠了這兩位戰神。 而這兩位,也給了漢武帝很大的錯覺。 他真以為自己所向無敵了! 等這兩位沒了之后,還要征戰。 拿幾萬人給西域送菜。差點沒送成個笑話。 不過,如衛霍這樣的名將,整個中華歷史上也就那么幾位,伸手指就能數過來。 漢武帝被帶錯了認知……也不是不能理解?!?/br> 主父偃又揪掉了自己的胡子。 嗯…… 他好像找到五胡亂華的根源了。 不過,劉徹完全不覺得這是指責。 朕有衛青和霍去病,怎么不能有錯誤認知了? 這不是朕的問題,是武將們都太菜! 說起來,好像哪里還有點不對。 劉徹突然想到了什么。 等等,衛青活了多久來著? 四十八還是四十七? 今年是元光六年,朕已經二十七,衛青如今二十二、三,他還能活二十多年,在他死后,朕還沒有駕崩,甚至還出兵西域,嗯? 也就是說,朕,能再活接近三十年? 這年齡,都快趕上高祖了! 劉徹根本沒想到還會有意外收獲,他興奮的抬頭看向天幕,試圖找尋其它對自己有好處的蛛絲馬跡。 可天幕,卻要結束了。 天音的聲音,重新變的輕快起來。 【好啦,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啦,歡迎大家點贊收藏投幣加關注,愛你們喲~】 第22章 投幣為賭 天音語氣極有諂媚之意。 劉徹略微皺眉。他看著天幕轉黑,藍色的圖案浮了上來,一個是手握拳,大拇指向上,然后是一顆尖角的星星,最后又浮上來個圓形的圖案,中間寫著‘幣’字,一跳一跳的,示意著人去按它。 即便相隔千年,總有些東西,是一脈相傳,未曾變化的。 稍作思索,劉徹就從其外形、文字上猜測出來了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