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歌 第27節
京中人人自危,都知道江南織造局的案子沾不得身。 此次去蘇州府,他還要去見見馮志。 “不用管,只管走我們的?!?/br> 裴慎:“是?!?/br> 入夜進了江都,城中十分熱鬧。他在客棧中休息裴慎得來的消息,夏糧發賣后,因為秋糧成熟前,糧商們開始運糧北上,再加上中秋剛過,京中有了旨意,年后太后娘娘的壽辰,各色寶物都開始叫價,江都向來都是江南富庶之地。 裴峴也不過是一聽,看了眼蘇州來的信,陛下容許馮志上折子申辯,那就是現在還不想動他。因為京中拿下了楊芳蓮,陛下就不再需要馮志去死了。 他想起上次在蘇州見馮志,心思清明,目無懼色,他心里微微嘆息,可惜了。 第26章 康親王妃 ◎威嚴尤在◎ 沒等李珰來, 禮部的人就到了,對這位新加封的長公主,滿朝文武都知道陛下對這位侄女的寵愛不是假的, 就比如這長公主府位同親王, 可私設文學館這一項,就堪比東宮太子。 陛下的旨意是,長公主柔嘉居質, 貴而能儉,敏而好學, 生怕這位養病期間太過寂寞,所以建文學館給她解悶, 文學館可設四人。 中旨一出, 連內閣都沒有通知, 等內閣幾位大人知道后, 禮部的人已經在公主府了。 太微宮實在不大,甚至有些局促, 后面的園子也小小的,禮部的堂官叫薛禮,見了趙幼澄將冊子拿出來說:“殿下, 公主府府邸如今太過窄小……” 趙幼澄問:“不是說過了嗎?永嘉寺闊進來就可以的?!?/br> 薛禮便說:“永嘉寺在西, 太微宮在東,永嘉寺旁邊還有空著的地,只是不如北面的寬闊?!?/br> 趙幼澄不置可否:“那就永嘉寺旁邊的吧,我又不好奢華,要那么大地方做什么?!?/br> 薛禮十分榮幸, 因為北面尚有民居, 若是這位長公主殿下威嚴在的話, 必定會擴建太微宮,到時候還是他們禮部的人為難。 薛禮千恩萬謝的走了。 章嬤嬤端著藥進來,問:“要是擴建后,殿下從前的府兵還能召回嗎?” 趙幼澄想了想:“不用,新的兵我問師叔討要幾個就可,上京城素來安全,能有什么事?若是真的要出事,那幾十個府兵再勇武也擋不住。何必自尋煩惱?!?/br> 章嬤嬤見她主意很正,也不反駁,只說:“葉嬤嬤這幾日有些咳嗽,她侄子今日過來看她?!?/br> 趙幼澄:“太醫看過了嗎?” “看過了,人上了年紀,就容易這樣?!?/br> “她侄子做什么的?” “大侄子在戶部做五品錄事,小侄子在步軍都統衙門做營衛。葉嬤嬤也是有福氣,兩個侄兒十分孝順,自搬來后,每隔三五日都會來看她一次?!?/br> 趙幼澄:“人再來了,我見見?!?/br> 章嬤嬤也說:“因為是外男,第一次上門倒是提了要給殿下謝恩,我給擋回去了。今日走了,說是過幾日再來?!?/br> 趙幼澄起身去看了葉嬤嬤,確實有些咳嗽,正坐在南炕上做針線,見她進來笑著問:“殿下怎么來了?” 趙幼澄問:“太醫怎么說?入秋天氣變冷,嬤嬤要保重身體。不光我惦記著,家里還有兩個侄兒惦記著你?!?/br> 葉嬤嬤笑著說:“殿下不用費心思惦記著我,上年紀了不中用了,殿下留我在這里也沒什么用處?!?/br> 趙幼澄:“嬤嬤不能這么說,我要是想父王了,你就和我講講父王的事情。就像你家里的侄兒們,惦記著你,不也三五不時來看你嗎?” 葉嬤嬤到底上了年紀,說什么就信什么,也嘆氣:“我這兩個侄兒命不好,我弟弟早早就沒了,我嫂子一個寡母帶大幾個孩子不容易,兩個侄兒是我花錢供出來的,嫂子仁善,這才打發他們來看我。我一把年紀,實在用不著他們這么費心。兩個孩子雖然駑笨但勝在純孝?!?/br> 趙幼澄:“父王當年就是您帶大的,我本就該替父王奉養你。你即便當年在宮中當差也對他們有養育之恩。他們孝順也是應該的?!?/br> 葉嬤嬤性情溫和,遠沒有章嬤嬤有威嚴,父王當年三個保母,葉嬤嬤性情最綿軟,父王也最敬重她。 李珰來的時候,趙幼澄正和葉嬤嬤聊起入冬后,燒地龍的事。 李珰直接進來東院里來,北房廊檐下站著人通報了一聲,趙幼澄喊了聲:“舅舅進來吧?!?/br> 李珰來得著急,問:“出什么事了?來的人也沒說清楚,我著急就來了?!?/br> 趙幼澄起身引舅舅去了西屋,笑著解釋:“若是那位表舅舅沒有謀到好差事,就留在我府中吧,我有重用?!?/br> 李珰驚訝:“你能有什么用?” “舅舅過幾日就能知道了。陛下給了我一樁差事,長公主府設置等同親王,可設文學館,以便宜行事?!?/br> 李珰聽后先是皺眉,而后大喜一下站起身,問;“當真?禮部可作準備了?” “禮部倒是幾次拜訪,至于府邸我只圈了永嘉寺和太微宮,將來文學館就放在永嘉寺那邊?!?/br> 李珰立刻明白,匆匆來了一趟就回去了。 可見那位表舅和幾位族人謀的職位還沒有走通人。 因為有舅舅張羅,永嘉寺的后面的文學館就交給舅舅去張羅了,公主府的長史和典簿等人也都讓舅舅來推薦。 至于文學館的人,不超過五人,人才在精不在多,人多了會引起別人的忌憚。 把文學館籌備的事交給舅舅,她只管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中秋節后,大家都知道婉淳長公主,年少性情溫和,但身體不好。因為中秋宴的露面,讓上京城的女眷們都認識了她。 所以各家的帖子紛沓而至,冬青只管著她的起居生活,章嬤嬤管理著公主府外的事情。 章嬤嬤挑選了幾家,拿給她看:“這幾家殿下可以挑一家去?!?/br> 趙幼澄好奇,將所有帖子都看了眼,有些是東宮舊臣,有些是宗室勛貴。剩下的都是那天參加中秋宴的重臣家眷。 章嬤嬤挑選的是宗室中的幾家。趙幼澄看了眼居然看到了裴家的帖子。 她略想了想,說:“按照中秋的節禮,收到帖子的都回禮吧。禮不需要重,宗親的重一些,其他的都按尋?;囟Y?!?/br> 章嬤嬤略疑惑后,立刻說:“我這就去辦?!?/br> 趙幼澄握著裴家的帖子,不知道這是誰的注意,居然邀請她去參加裴家女兒的及及笄禮,這么算來,應該是裴峴的侄女了。 她看的失笑:“是時候出去走走了?!?/br> 冬青疑惑道:“天氣轉涼,殿下要出門嗎?” 趙幼澄見章嬤嬤又進來了,便說:“那我就后日去康親王府上拜訪吧。算起來我要叫一聲祖母?!?/br> 那位康親王是先帝的堂兄,前兩年去世了,這位老王妃可健在,輩分大著呢。 章嬤嬤笑說:“正好庫里整理出來兩支關外的野參,最是滋補?!?/br> 康親王府邸離這里不遠,這位老王爺是有名的富人,府邸也是宗室中最大的,趙幼澄帶來厚禮。 康親王妃今年七十幾歲了,已經極少出門了,參加中秋宴的是她的大兒媳婦趙氏。 趙幼澄和章嬤嬤進了康親王府,撲面而來的豪氣,江南的壽山石,亭臺樓閣的寬闊園林設計一看就是大家的手筆。 趙氏已經領著人出來了,本來她是長輩,趙幼澄是晚輩,不該她出門來接人,但趙氏說話很和氣,絲毫不見王府女主人的氣勢,反而見了趙幼澄就伸手握著她的手,滿眼慈愛道:“真真標志,前幾日在宮中也只是遠遠瞧見太后娘娘寶貝著,回來和家里的老夫人說起,老夫人說什么都要看看你,說是你滿月的時候,她當時去送湯,第一個抱的你?!?/br> 趙幼澄想,這位老太太想必和父王母妃的感情不錯吧。 說著已經進了東邊的正院,說是宴,其實就邀請了她一個人。想來是那位康親老王妃想見她。 廊檐下站著幾個女婢都是好年紀好身段,見趙氏領著人進來了,規規矩矩站在兩側,趙幼澄仰頭看了眼門楣上的字,居然是先帝的字。 她看得怔怔,幾位女婢好奇看她,這位殿下看著真是玉一樣的人,少有倨傲之色,但舉手抬足之間,自有一股貴氣。 屋里的老太太聽到了動靜,問:“可是來了?” 趙幼澄這才跨過門檻,東面榻上坐著一位老太太,身邊圍著幾位夫人和小娘子。 年紀看著大,但是耳聰目明,見了她就笑著朗聲說:“可是阿鯉來了?” 趙幼澄笑著行禮:“阿鯉見過阿祖?!?/br> 老王妃招手:“快過來,坐到我身邊來?!?/br> 趙氏讓人搬著椅子來坐在老王妃身邊。 老王妃和身邊幾個孫女一一介紹后說:“你們別看著阿鯉年紀小,輩分小。她是陛下親封的長公主,尊卑有別,你們不要失了禮數?!?/br> 幾位小娘子好奇看她,被老王妃說得又不好意思看她了,都站起身來。 她笑起來說:“jiejie們快坐下吧,阿祖說笑了,我輩分小,在座的算起來都是我的jiejie了。都是自家人,不講虛禮,就是陛下見了您,也是小輩?!?/br> 老王妃瞇著眼握著她的手,將手腕上一只翡翠的鐲子套在她手上,笑著說:“這是先太后送我的,一眨眼都這么多年了?!?/br> 趙幼澄意外看了眼鐲子,她對這位老王妃其實并不熟悉,這位老王妃可是出了名的孤僻,前世她在京中那么多年都沒見過她。 趙氏非常和氣,說話也好聽,笑著說:“殿下在太微宮養病,氣色看起來比那日在宮中好些了?!?/br> 趙幼澄看起來還是瘦,她比較惜命,喝補湯吃藥從來不拒絕。 “好些了?!?/br> 坐在下首的一位長臉的夫人,一雙眼左看右看,十分機靈的樣子。 “小殿下如今到了正好好的年紀了,太后娘娘可是要召殿下回來定親了?” 她這話一說,屋里頓時靜悄悄的,趙幼澄笑著,扭頭看她辨認了片刻,才認出來,這位大概是就是康親王府的二夫人,也是庶媳。 老王妃盯了兒媳一眼,淡淡說:“這是我的二兒媳婦,按照輩分是你嬸嬸輩的?!?/br> 趙幼澄笑了下沒有應這話,只是問:“東宮曾經有一位常嬪,可是和這位嬸嬸有姻親?” 那位常嬪極不安分,后來被父王處置了,就是這位夫人的meimei。 常氏臉色一時僵在臉上,笑著說:“原是我娘家meimei?!?/br> 趙幼澄見她識得她的意思了,不再像剛才那樣眼睛亂轉了,便說:“我年幼只聽說過,不曾見過那位常嬪??吹侥?,倒是能想到常家的女兒生的都出色?!?/br> 趙氏很意外她的敏捷,實在不像是十五歲的小娘子。老王妃則像個彌勒佛只管笑,不說話。 那位常氏訕訕應了聲:“殿下說笑了?!?/br> 屋里的女孩們即便不懂她們在說什么,但也知道常氏不敢惹她,一時間都不敢再說話了,其中兩個女孩皺眉盯著她,趙幼澄看了眼是常氏的女兒吧。 老王妃這才說:“大好日子,都窩在我這個老婆子這里有什么意思,你們忙你們的去吧。阿鯉陪著我聊聊天就好了?!?/br> 老王妃下令逐人,說完屋子里的人也都起身,片刻就退出去了。 可見在這個家里沒人敢不聽話。人太多,趙幼澄都沒有認全,只記住老王妃的幾個兒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