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同人)開局給秦始皇盤點四大發明 第179節
【再到清末社會動蕩,才又涌現出一些用詩來揭露現實的詩人來,不過對比唐朝宋代的輝煌,終究是令人嘆息?!?/br> 【但總體而言,詩詞文化的發展,不僅是為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留下了眾多精彩篇章,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詩詞文化等的發展,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和認知那時的歷史,以及當時朝代下的風土人情等?!?/br> 【仿佛能夠透過這些詩詞文章,可以走進那些古人的內心,去感受他們的所聽所聞,所思所想,多么奇妙精彩?!?/br> 歷朝歷代下,不少人倒是聽出了些什么。 雖然每個朝代的文化發展都有其特點,但好像是“唐詩宋詞”地位更高也更出名一些?所以這唐詩宋詞究竟有何精彩之處,竟能壓其他文化一頭? 【講完古詩詞的發展演變,那讓我們再回到唐朝這里,看看唐朝的詩究竟是怎么具體發展和興盛起來的吧?!?/br> 【首先還是要說一下格律,格律的定型是在唐朝,但其實格律也是在南北朝時期出現的。當時就已經講究了詩的格式和音調,但主要特征最多更是講究聲律和對偶,象征著從古體詩到近體詩的過渡,代表詩人就是沈約,提出了四聲八病,在詩的語音方面也是很嚴格?!?/br> 【古體詩沒什么拘束和限制,但近體詩,也稱格律詩,限制和講究就多了,就像我們之前說過的 平仄,押韻,對仗?!?/br> 【隨著唐朝國力的日益強盛,政治開明,科舉制的發展,以及其后國家命運的轉折等等,其詩的發展變化,自然也是越來越講究,風格流派也越來越多樣化,于是造就了百花齊放的燦爛和巔峰局面?!?/br> 【但這其中,必然少不了眾多詩人的參與?!?/br> 【所以唐詩是怎么被推動發展的?我們先來介紹第一位人物——即初唐時期的王績?!?嗯?“”竟是我!" 聽到自己的名字竟是被天幕提起后,王績瞬間笑起來,舉起一杯酒朝向友人:“是不是當喝一杯?" "這是自然——">【王績三仕三隱,可都和酒有關,雖然心念仕途,但是又自知難以顯達,于是最終歸隱到了山林田園之中,以琴酒詩歌自娛,而王績三次仕途的經歷,第一次就因為喝酒誤事,于是就被彈劾回了家?!?/br> 王績: 友人:' " 手中的酒突然不知該如何辦了。他們是喝……還是不喝? 【第二次,王績以原官待詔門下省,而按照門下省例,日給良酒三升?!?/br> 【當時弟弟王靜問王績:"待詔快樂否?"王績回答說:"良酒三升使人留戀。"于是侍中陳叔達聞之,由三升加到一斗,時人稱為“斗酒學士”?!?/br> 【對,因為當官能夠每天三斗酒?!?/br> 【第三次是在以病罷官后,王績再次被朝廷征召為有司,時太樂署史焦革善釀酒,王績便自求任太樂丞。 吏部認為這不合品級不同意,王績堅決請求說:“這是我深切的愿望?!弊罱K吏部只能按照王績的請求任命了他?!?/br> 【焦革去世后,他的妻子甚至還一直給王績送酒。 一年多以后,焦革的妻子又去世了,而后王績說:“這是蒼天不許我暢飲美酒嗎?”隨即竟是就棄官離去了?!?/br> 【是的,因為焦革擅長釀酒,于是王績死活要和人家當同僚,在同僚和妻子相繼去世后,沒了酒喝,就干脆回家隱居,然后自己研究釀酒,實屬是為了酒自產自銷了?!?/br> 秦王宮。 贏政:"……" 嗜酒如此,他不是很懂。 不過酒嘛…… 看看資料庫中應該有相關資料,倒是能發展起來,畢竟美酒這種東西,確實是讓很多人都難以拒絕。 【聽到這里,是不是以為王績就是個嗜酒如命的人?】王績立即搖頭,他當然不—— 【是的,他是?!?/br> 王績:"……" 【但王績也是有治國理想在的,只可惜三仕三隱,他自認自己的才華無人賞識,這點在王績的《野望》中就有所展現,在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時,在閑逸的情調之中,又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br>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br> 【這最后一句“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大致就表達了現實中沒有人懂我,于是只能寄情于隱居生活了?!?/br> 【其中“采薇”的"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之后,伯夷,叔齊不愿意做周的臣子,于是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其后“采薇”就有代指隱居生活的意思?!?/br> 【王績的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風骨?!?/br> 【他追隨陶淵明的腳步,語言風格樸素清新,又將山水與田園結合在一起。 其代表作《野望》,可以說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相當于開了“山水田園派”結合到一起的先河,也算是唐朝詩歌改革發展的先驅代表人物?!?/br> 聽到這里,王績確實是有些感慨。 不過他的《野望》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讓王績不禁覺得—— 還是當浮一大白! 干了這杯酒,再說其他。 只不過這初唐時候,詩的發展有他,也不知道還有其他什么人? 【對于唐朝詩作的發展,當然不止王績一個人,我們繼續往下說,“初唐四杰”的名號,大家也都該還記得吧?】 【那接下來這位,不僅是作為“初唐四杰”之一的人物,和王績可也是有些關系的?!?/br> 作者有話要說: 王績:喝了這杯酒,我們來做好朋友~ 第102章 初唐四杰 【當你看到這樣的景色時,你會說些什么?】 天幕之上,出現了一副畫面—— 橘紅色的落霞映照了半邊天空,絢爛而又多彩,遠遠能瞧著成排的大雁飛在天空之上,叫聲傳來之際,江水蕩漾,無盡的延綿出去,仿佛和落霞映照下的天空都連在了一起。 好一副充滿意境的景色,讓人不禁一瞧再瞧。 至于要說些什么? 是要描繪贊美眼前之景嗎? 【若是不學古詩詞,大概我們就只會脫口而出:“哇,好美啊?!薄?/br> 【或者是:“哎呀媽,可真好看啊?!薄?/br> 噗。 天幕有些搞怪。 聽到這里,歷朝歷代下,有不少人都笑了起來,然后又聽天幕繼續說道—— 【但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卻會這樣說——"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漢朝未央宮。 劉徹品著這一句話,不禁亮眼點頭。 "不錯啊。" 看來這唐詩的確有種不可言說的美在其中。 【這句話就是出自王勃寫出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俊疽彩俏覀円车囊淮箝L篇之一?!?喱,千古名篇?!如此高的評價嗎?" 【聽到“王”這個姓,大家應該就知道了,王勃和王績的確是沾親帶故的——他是王績的侄孫,幼年時就非常聰慧,六歲時便能作詩,且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被父親王福時的好友杜易簡稱贊為“王氏三株樹”之一?!?/br> 【16歲的時候,王勃就進入了沛王府做官。 其人生正是得意之際,出門送個朋友,都能寫出又一篇必背詩篇——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r>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br> 【其中這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堪稱是送別詩中的經典之句?!?/br> br> 【咳咳,我們現代人在分別的時候,大概不會有這樣深刻的情緒,畢竟無論分別多遠,現在聯系可是非常方便,但要知道在古代一場分別,再見可就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了,所以古代的送別詩,可以說是很情真意切的?!?/br> "嗯?" 嬴政瞇了瞇眼,特別在意其中那一句“現代無論分別多遠,聯系可是都非常方便”,那要怎么方便聯系? 這“非常方便”,又是如何方便的?是有什么區別于他們這里的聯系方式嗎? 看來這資料庫中很多資料,都需要持續去翻閱探索才行啊?!就醪窃趺磳懗觥峨蹰w序》這個千古名篇來的?】 【這就要說一下王勃在王府時,寫另一篇詩的經歷了—— 當時王府的王爺們沒事就喜歡斗雞,王勃跟的人是沛王李賢,當時沛王李賢在和英王李顯斗雞,王勃為了給沛王李賢助威,就寫了一篇同樣也很有名的《檄英王雞文》,來討伐英王的斗雞?!?/br> 【其中幾句是——"兩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養成于棲息之時,發憤在呼號之際。"】 【要知道“檄文”在古代可是用于征召,曉諭的政府公告,或是聲討,以及揭發罪行等的文書,也指戰斗性強的批判,聲討文章等,所以這個文章一出,傳著傳著就傳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手中,而后李治一看,瞬間就怒了?!?/br> 唐朝李世民時期。 突然聽到雉奴的名字,李世民瞬間挑了挑眉。 這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竟是在雉奴兒子的王府中做官。 不過倒也是,那李賢的名字雖然先前沒聽天幕提起過,可是英王李顯豈不就是后來那位被廢的廬陵王? 想到雉奴的幾個兒子,李世民不禁搖了搖頭。 看來改革教育真的要從現在著重抓起來才行。 【李治看完這篇文章后,直接就怒而嘆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雞,王勃身為博士,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有意虛構,夸大事態,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薄?/br> 【也就是說唐高宗李治認為此篇意在挑撥離間,于是就欽命將王勃逐出了長安?!?/br> 【結果王勃的仕途竟是就因為這樣一篇寫給雞的檄文給毀了。 然后從此人 生也一路不再順暢,之后還攤上人命官司,差點就丟掉小命不說,還為此連累了自己的父親,使得他父親被貶到了越南北部的交趾縣,可謂是很偏遠又荒涼的地方了?!?/br> 【對于此,王勃很是自責,于是就跑去探望自己的父親,而后途徑南昌滕王閣,便在這里寫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br> 【其中幾句“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一方面感慨了一下自己的悲催人生經歷,一方面卻仍表現出了要振作起來的意思,結果更悲劇的是,在寫下《滕王閣序》不久后,王勃就失足落水,驚悸而死?!?/br> 現在還在王府中任職的王勃:"……" 好的,這以后他一定離雞遠遠的,離水也遠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