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我能在諸天輪回 第392節
但偏偏,主世界卻連一點地府的消息都沒有。 而且,相較于其他世界,主世界的各種體質,未免也太多了些。井噴式出現。 咄咄怪事! “奉陵是衣冠冢,此處,也為你我的衣冠冢吧?!?/br> 徐行將趙蕓娘的棺槨收到一個納物袋后,沉吟了一小會,從他身上取出換洗的衣物,以及趙蕓娘的幾件舊物,消去氣息后,重新下葬到了這一處墓葬之中。 少傾,墳冢復原。 與他剛來時,一模一樣,看不出任何的差別。 …… …… 重回神京。 徐行在皇宮正門落下云頭,稍等了一小會,就被宮中的值守太監請入到了坤寧宮。 百年過去,物是人非。 坤寧宮的建筑格式雖與兩百年前相似,但已不是趙太后所居之處了。 改為了李太后。 “貧道去了皇族祖地,在祖地見了孝章皇后的無名氏墳冢,只不過……孝章皇后在墓中留令,不得遷她的墳墓……” 徐行先稽禮對李太后問安,入座之后,然后將入關西道青木縣的所見所聞說了出來。 只是在提到趙蕓娘之墓時,他撒了一個謊,說其留下了詔令,不肯挪墳至奉陵。 “國事為重,孝章皇后雖生前留有懿旨,但此旨無人可知,我等只要秘而不宣,偷偷遷墳即可……” 聽完徐行所言,李太后柳眉微顰,她小啜了幾口香茗后,心中有了思量,開口道。 孝章皇后是太祖之妻,也是如今皇族血脈之源流。 其下的懿旨,比后面的幾代帝王的遺旨都要神圣的多。 胡亂篡改、不遵守,都是有悖忠孝,乃是執政之大忌。 若非孝章皇后的鳳尸關乎到鳳溪國的國運,李太后也不敢輕易做出這一決斷。 “太后所言有理,只是……查找孝章皇后墳冢之事,宗正也知……” “此事涉及到皇族,按理說貧道不應多管閑事,只不過相傳天德帝也是高德大修,倘若其知道此事,心有怨憤,于貧道就是禍事一樁了?!?/br> 徐行目露遲疑之色,搖了搖頭,說道。 他雖一早勸說李太后遷墳,鎮壓國運,但有懿旨遷墳和沒懿旨遷墳,這是兩碼子事。 懿旨明言,不愿遷墳,那么后人遷墳,就是違背前人心愿。 “道長所言有理……” 李太后聞言,稍想了一下,微點螓首,贊同了徐行的話。 天德帝是修士,如今極有可能還在人世,若沒孝章皇后留下的這一道懿旨,遷墳為了保住江山社稷,這太祖還不會發怒…… 但有孝章皇后這一道不愿遷墳的懿旨在,朝廷還如此做,就是……在太歲頭上動土了。 “道長可有定計?” 李太后鳳眸輕掃了徐行一眼,見其面色恬淡,一副從容神色,心中一動,問計道。 “這是徐氏皇族家事,太后為國母,但也是外人,不好牽涉其中,請徐氏皇族嫡系,議討之后,再行決定就是……” 徐行目光微閃,嘴角含笑道。 第253章、凡俗執政,宛如博戲 雖說天家無私事,家事即國事,但涉及到孝章皇后遷墳一事,更偏皇族私事一些,李太后即使是國母,也不好處置,得由徐氏皇族表率意見…… 李太后是代孝昌帝執政,權力來源于孝昌帝,她不像徐氏帝王,在皇族中有說一不二的地位。 于國事上。 徐氏皇族會讓李太后一些。 畢竟李太后也是皇族的代言人,代表一部分徐氏皇族的利益。 然而在皇族內事上,李太后的地位,就不見得有多么尊崇了。 朝廷一些親王亦是實權派! “道長所言有理?!?/br> “這件事上,哀家確實不好處理,得由皇族商議后,再行決定……” 李太后仔細揣摩了一下徐行所說的話,覺得這話極為在理,眸中流出贊嘆之色。 她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放下手中香茗,繼續說道:“哀家是徐氏媳婦,若為國如此,恐怕日后……就做不成徐家媳婦了……” 為國遷墳,雖能鎮壓國運,為國續命,但今后她勢必會遭到徐氏皇族詬病,到時候皇族發難,恐怕她會家國兩失…… 而為家,初期她可能家國兩得,徐氏皇族贊揚她“識大體”,尊崇孝道。 然而一旦國勢繼續傾垂,她這個“守舊”的太后,可不見得會再得人心了。 那時,傳自景嘉帝和她這一脈的帝王嫡系命運將會如何,她不敢想象。 不論怎么去選。 對她這個李太后而言,都是一場政治危機。 所以,將選擇權交到徐氏皇族手上,才最為妥當。 “就按照道長所言的去做,速速去請許王、睿王、鄭王三王入宮,前往紫薇殿偏殿……” “再叫上宗正、永安郡王這兩個宗室……” 李太后當即下令,讓女官出宮去請徐氏皇族的嫡系入宮。 許王、睿王、鄭王這三王,是泰武帝的庶子,景嘉帝的兄弟,在皇族中,血統僅次于景嘉帝這一脈。 而宗正、永安郡王這兩人,則是徐氏皇族中,地位最高的兩個老皇族。 永安郡王雖不屬于太祖一脈,但襲爵于太祖之弟徐涇一脈,與國同休,在朝廷中,與坤國公同為神京勛貴的領頭人物。 “再傳宰輔桓師登,次輔王敏,禮部尚書孟度,三人入宮覲見?!?/br> 李太后再道。 若紫薇殿僅有三親王和宗正、永安郡王這些皇族實權人物到場,她難免備受掣肘。 桓師登、王敏、孟度這三人,是文官的首腦人物,算是她的“后黨”。 天子家事即國事。 引這三個文官入場,她才能在接下來與徐氏皇族的議討之中,占據一定的上風。 帝王,可以不懂軍政,但一定要懂平衡之術。 …… …… 半個時辰后。 徐行隨李太后的鑾駕一起來到紫薇殿偏殿,而這時,殿內已經滿座,群臣、皇族親王一一到場。 甚至連身體孱弱、一直養病的孝昌帝也提前趕至,坐在龍椅上等著李太后的到來。 見鳳駕走至殿中,殿內之人紛紛起身,口稱“太后”,開始施禮。 “母后……” 孝昌帝亦晃悠起身,對李太后請安,不過他剛起身,就連續咳嗽數聲,用錦帕匆忙捂住了嘴。 一副病嘮相。 “陛下孝心有嘉,只是還需多多注意龍體,一些政事,讓為娘和桓首輔處理就是了?!?/br> 與接見周王時的和藹面孔不同,對待孝昌帝,李太后像是變了一個人,神色嚴厲,話語夾槍帶棒。 似是在敲打孝昌帝。 “兒臣明白了?!?/br> 孝昌帝用錦帕捂嘴繼續咳嗽了數聲,略躬著腰,在太監的攙扶下,緩慢的重新回座。 群臣、親王保持了靜默,沒有干預這對母子的權位之爭。 片刻后。 眾人落座,開始商討正事。 “不知皇嫂請我三人入宮,所為何事?” 許王看了一眼坐在龍椅之旁的李太后,眉宇緊鎖片刻,便直入正題,開門見山道。 他們三王一直不怎么受李太后和朝廷待見,在李太后執政的這十數年中,被削藩了數次。 若非他們遙控藩地,手上握有一定兵馬,朝廷不敢太過逼迫,怕逼反他們…… 說不定他們早就被李太后這個毒婦害死了。 故此,他們直言直語,并不怕得罪李太后。 權力之爭,早就得罪死了。 “許王稍安勿躁……” 李太后見是許王開口,神色略有不喜。 不過她既然已經將群臣和皇族親王都請入了宮中,此刻倒也不便再賣關子了。 “奉陵是太祖和孝章皇后的衣冠冢,我朝國運與奉陵息息相關……先帝與圣上之所以身體欠佳,亦與此有關……” “這位晏道長曾受過昭順帝恩德,手上有一枚赤陽珠,也代替太祖龍尸,而孝章皇后的鳳尸我等也已找到,就在徐氏祖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