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讀心后我寵冠后宮 第101節
她們這一生都被妙姑毀了。 天衡帝聽完這番話,心有所感,看了沉浸在自己情緒中的唐詩一眼,再次確定,她過去一定生活在一個祥和寧靜的世界,所以她的心要比他們這些人柔軟許多。 如果能讓她不這么恐懼他,他可以適當地對這些沒有危害的弱女子網開一面。 天衡帝緩緩開口:“派人剿匪,救出慧青的兒子。若一切皆如慧青所言,其是被強迫擄進云水庵的,那她在庵中所作所為皆情有可原,不必追究。若能尋得她家財物,原物歸還,官府助其母子歸家返鄉。至于其余四名女尼,詳細盤查,若主動跟妙姑勾結者從嚴處置,若是被騙被脅迫做了妙姑的幫兇,官府從輕處置?!?/br> 果然,聽到這話唐詩非常開心。 【瓜瓜,看來皇帝有時候還是講道理的,沒那么可怕啊?!?/br> 葛經義苦笑,這等細枝末節的事皇上以前可不會關心,今日這些人啊還真是托了福星姑奶奶的福。 不過這些尼姑也都是苦命的女子。 “是,微臣遵旨?!备鸾浟x領命退下。 他走后,鴻臚寺卿國興賢又進了御書房。 因為英國公受了傷,不方便出使東越國,因此天衡帝有意將此事交給鴻臚寺卿國興賢來辦,等出發時再從宗室中指派一名閑散王爺或世子同行壓陣即可。 天衡帝派人出使東越主要是想兩國簽訂盟約,互不侵犯,以保南邊邊境太平。 也只有東越無戰事,天衡帝才能騰出手收拾傅家。 國興賢覺得此事有難度:“皇上,東越一直野心勃勃,屢次進犯我大雍南部,除非是將他們打怕了,否則議和一事恐怕很懸?!?/br> 天衡帝道:“難也要試試,議和于兩國有利,于百姓有利。東越國內肯定也有反對戰爭的一派,你們此去多接觸這些人,最好能達成協議?!?/br> 唐詩贊同。 打仗這種事受苦的絕對是底層老百姓,而且兩國實力懸殊不是特別大,誰也不能一口氣就拿下對方,真打起來,肯定是一場持久戰,最后誰也討不了好。 【瓜瓜,東越國有反戰派嗎?實力如何?】 瓜瓜:【有,以南楚王羌躍和參判周禮為首,實力較之主戰派要遜一籌。主要是南越國皇帝好戰,一直想北上一統中原,建不世之偉業?!?/br> 明白了,想青史留名嘛,可也不看看自己有沒有那條件。動不動就打仗,邊關百姓刨了你家祖墳??! 唐詩感慨:【帝王的私心真可怕。以前我以為貪圖享樂,好色yin亂已經很糟糕了,但對比之下,好像后者霍霍的人還少一點?!?/br> 瓜瓜:【也不一定,歷史上昏庸害得民不聊生滅國的也有。東越國的皇帝已經五十多歲了,老態龍鐘的,現在就追求兩件事,長生不老和攻下啟州,往北推進,在死之前拿下啟州?!?/br> 唐詩嘖嘖:【都努力幾十年了,一直失敗,還不死心啊。要我說,國大人干脆帶一堆道士去獻給他算了,回頭多給他煉點長生不老丹,讓他早點嗝屁得了,省得三天兩頭想著打仗?!?/br> 國興賢聽了這話不禁眼睛一亮,別說,這法子興許還真行,古往今來追求長生死于丹道的可不少。 “皇上,東越皇帝膝下有十幾子,都已成年,此外還有南楚王等勢力,若他突然暴斃,未來得及立下詔書,又或是諸皇子不認這詔書,東越國內必大亂,屆時再也無暇侵擾我大雍啟州等地?!?/br> 天衡帝贊許地點頭:“國大人此計甚妙,若越皇突然暴斃,再派人手在其國都散布流言,東越必亂,我大雍再派些人渾水摸魚,扶持弱勢的一方,南邊邊境可安十年?!?/br> 國興賢笑道:“皇上言之有理,屆時不是咱們想簽協定,而是他們求著咱們簽訂了?;噬衔⒊歼@就去尋些能助長生的藥物和如花女子,到東越獻給越皇?!?/br> 就為一個目的,早點搞死越皇。 唐詩聽得瞠目結舌,她只想到了一步,皇帝跟國興賢已經想到以后怎么悄悄在東越攪渾水了。 【瓜瓜,玩政治的人心真臟?!?/br> 瓜瓜:【好人當皇帝命不長?!?/br> 也是,要皇帝也跟她一個樣,心慈手軟,連只雞都不敢殺,估計早被人吞得骨頭都不剩了。 隨后,天衡帝跟國興賢商議了許久,全是出使東越的各項安排。 唐詩聽了一會兒就想打哈欠,感覺還是看葛經義破案更有意思,尤其是汪宏華這個倒霉蛋。 她讓瓜瓜給她現場直播。 汪宏華和裴梓明兩人挺精明的,知道云水庵的事瞞不住,他們倆這事爆出來肯定是妥妥的丑聞,不說同期疏遠他們,只怕皇上也會責罰他們。 所以一回京兩人就四處托人找關系。 汪宏華換了身衣服,打扮得人模狗樣地就往張家趕,想去求張士昭幫他說說情,畢竟別的官員也沒一個像張士昭對他這么上心。 張士昭昨天回家氣得一整天都沒吃飯,心里恨死汪宏華這個不爭氣的東西了。 今天聽說汪宏華還敢找上他家,他氣得鼻子都歪了:“不見,打出去,以后這姓汪的過來,不用通報,直接打出去,咱們張家不接待這等傷風敗俗,不知廉恥的東西?!?/br> 他只慶幸還沒來得及跟汪宏華定下婚約。 管家按照他的交代,直接把汪宏華趕了出去。 汪宏華不敢置信前陣子還對他和藹可親,愿意將女兒嫁給他的座師這么快就翻臉了。他還想磨一磨,可管家已經讓人拿棍子了。 汪宏華只得悻悻而去。 張士昭這里走不通,他只得去尋求其他官員的幫助。 可惜以往看在他是“準進士”的份上,朝中不少官員都會給他個面子,但今日這些官員卻像是約好了似的,沒一個肯見他的,不是推說不在就是說家中有客,今日沒空。 連續跑了四家,汪宏華意識到,自己沉迷尼姑庵數日這事只怕是已經宣揚了出去,所以這些人才不肯見他。 他又氣又怒,可又沒轍,只能回會館。 更糟糕的是,到了會館便看到他的東西被人丟了出來,扔在大門口。 汪宏華氣不過要跟對方理論。 哪知會館的管事根本不理他,只對候在一旁的衙役說:“這便是那汪宏華,他已跟咱們會館沒任何關系,就不妨礙差爺辦事了?!?/br> 幾個衙役上前就給汪宏華戴上了枷鎖。 汪宏華急了:“你們干什么?放開,我可是舉人有功名在身的,這期會試金榜題名,你們沒權拿我?!?/br> “這是上面的命令,汪宏華,皇上已下旨革除了你的功名?!毖靡劾浔卣f出一個讓汪宏華絕望的消息。 汪宏華的氣焰瞬間消了下去,頹喪地跟著衙役走了。 到了刑部門口,他跟難兄難弟裴梓明碰上了。 衙役將他們帶進堂中,當葛經義宣布了皇帝的旨意,并宣布兩人與尼姑私通,觸犯了大雍律,依法杖責五十大板,戴枷示眾三十日后,兩人都萬分后悔,不該貪圖一時的享樂。 “葛大人,小人是被人陷害的,是那韓庭生刻意害我等,云水庵也是他帶我二人去的。他還跟我們一道在云水庵中玩了兩日,直到第三日他說家中祖母生日在即方才離開,大人,你不能只拿我們,放過韓庭生?!蓖艉耆A氣不甘,將韓庭生供了出來。 葛經義瞥了他一眼:“衙役已經去拿韓庭生了?!?/br> 汪宏華先是一愣,繼而哈哈大笑起來,笑容癲狂:“韓庭生,你害我,你也別想跑掉?!?/br> 很快韓庭生便過來了。 葛經義直接讓慧青過來指認他是不是庵中的客人,慧青說是,曾在庵中也宿過三次。 好了證據確鑿,葛經義表示要上奏革除韓庭生的舉人功名,然后對面色煞白的韓庭生問道:“是誰讓你哄騙汪宏華二人去云水庵的?你不必否認,刑部已經派人探查過,你是京城人氏,跟汪宏華二人認識才一個多月,沒發生過什么沖突,也沒利益之爭,沒有陷害他二人的動機?!?/br> “而且你雖中了舉,但家中并不富裕,妙姑可不會不拿銀子就好酒好rou地招待他二人。四日前,你還在古方齋買了一本顧愷之的摹本,雖是摹本,但也是孤品,花了足足二百兩銀子,這些錢從何而來?” 連番的質問讓韓庭生臉色大變,豆大的汗珠一顆顆地往下滾。 他想否認,可對上葛經義了然的視線卻說不出口來。 葛經義見他不說話,又道:“他二人來京城不過三四個月,二月之前一直在潛心備考,高中后雖招搖了一些,可也不曾與人結怨,要害他們的應是他們的同鄉學子舊識吧?韓庭生,你若從實招來可酌情減輕刑罰,否則哄騙同屆考生,與尼姑通jian一事兩罪并罰,怎么也要判你個流放之刑。為了這幾百上千兩銀子,失了功名,淪為罪犯,你甘心嗎?” 必然是不甘的。 實際上,自從官差抓他時,韓庭生就后悔了,不該財迷心竅的。 葛經義這話無疑是戳中了他的心窩子。 他恨,恨自己貪財,更恨找他之人。 “大人,我召?!?/br> 果不其然,是汪宏華一同鄉舉子所為,此人叫周群生,屢試不第,跟汪宏華一直不對付,眼看汪宏華高中了,嫉恨在心,就設了此毒計想害汪宏華錯過殿試。 他也確實成功了,不過也把他自個兒弄進了牢房。 正所謂害人又害己。 處理完他們這樁官司,天已經快黑了,仵作也驗完了尸,十一具尸骨的告示也都張貼在了京城各處,但直到現在竟無一人來認領這些尸骨,甚至連詢問的人都沒有一個。 葛經義很是納悶:“一個都沒有?” 衙役點頭:“回大人,沒有,倒是很多來看熱鬧,很可能只剩了尸骨,認不出來吧?!?/br> 這就奇了怪了。根據云水庵的建立時間,這些人中死亡時間最早的也就六年前,最近的有兩個還是去年死的,時間還不久,沒道理一個都認不出來啊。 仔細琢磨了一會兒,葛經義恍然明白了什么,嘆道:“不是認不出來,怕是不愿來認領吧。這些人都涉及云水庵尼姑通jian一事,是丑聞,很多有頭有臉的人家怕是壞了名聲,因此不愿意來認領尸骨?!?/br> 無論是女兒淪為yin尼,還是兒子在寺廟中跟尼姑廝混丟了性命,都是一件有損家族顏面的事。 難怪這么久,死了十一個人,竟沒幾個向官府報官,這其中有些人只怕早就知道兒女死在了何處,只是愛惜名聲,不愿聲張罷了。 葛經義嘆息一聲。這些人雖有罪,但罪不至死,而且他們大多都是被人設計誘騙的,他們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那些背后作祟用心險惡之人也該接受律法的制裁。 更何況這其中還有一名十六歲不大懂事的少年郎,他被人哄騙進了云水庵再也沒走出去,何其無辜。 更無辜的是那兩名因為不從妙姑而被殺的女子,她們不該死后背上污名。 葛經義沉思片刻,吩咐道:“來人,再在旁邊張貼一張告示,就說死去的四名女子乃是被妙姑誘騙進寺中,其中兩名很快病死,還有二人堅貞不屈,被那妙姑殺害。至于七名男子,乃是庵主收了銀子,刻意誘騙他們沉淪美色并因此丟了性命。京中百姓凡是能提供有效線索者,朝廷必有重賞?!?/br> 他倒要看看,朝廷大張旗鼓找人,這些家伙還坐不坐得住。 第066章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葛經義這一招效果出奇的好。 不光是京城人,甚至連京城周邊地區都有熱心百姓、失蹤者家屬特意趕過來提供線索。 三天下來,刑部就收到了好幾十條線索, 而且個個說得有鼻子有眼的, 經過甄別后,刑部留下了三十多條線索。 但同時, 這些線索涉及的失蹤者竟有二十三人,遠遠超過了他們在云水庵尋到的十一具尸骸對應的數目。 這個數字聽起來特別多,但平攤到六年時間,京城以及周邊地區上百萬人口中,算下來每年三四個,還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根本就不顯眼, 也很難引起百姓和官府的重視,尤其是有些失蹤案根本就沒上報。 若非刑部徹查, 恐怕有些失蹤案永遠都不會浮出水面。 葛經義萬萬沒想到只是為了尋線索竟給自己弄了這么一個大活, 失蹤人口增加了一倍, 工作量一下子翻了一番。 可既然有人報官, 那就得查。 葛經義將與云水庵那十一個死者有關的線索跳出來后,然后命下面的人循著這些線索去查十一名失蹤者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