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女官 第47節
書迷正在閱讀:書呆子很苦惱、望春庭(重生)、重生后前夫每天來求娶、我養大了真千金和真少爺、將臺美人、反派的豪門親媽穿回來了、七零年代技術員美人、寒門學子的市井生活、我在豪門商戰文里靠沙雕躺贏、浪柳鳴蟬(重生 1V1 )
吏部對王昌齡的任命很快下來了,安排他去當汜水縣縣尉,有名的虎牢關便在這個縣中。 這也是唐朝進士的基本待遇,除了留在朝中當個侍弄筆墨的閑官,進士們大抵都會安排到基層干活。 比如當初王維被貶也是去濟州當個司倉參軍,顧名思義就是管倉庫的。 一代大詩人,堂堂狀元郎,發配去山東管倉庫,可見吏部安排職務不管專業對不對口的,讓你去干你就得干。 所謂的縣尉就是管當地治安的,官職不高。 幸而京兆、河南、太原三郡的縣城都屬于京畿縣,待遇和其他縣不太一樣,重要程度也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能在這種天子腳下當官會更容易被上頭想起來,只要隨便干出點成績來都能升遷。 尤其是京兆和河南這種皇帝常駐的地方,那更是有可能直接接待皇帝! 接待工作搞好了,不就等于在皇帝面前露臉了嗎? 所以王昌齡這次任免由從九品的校書郎遷為正九品的畿縣縣尉,看似還是九品的小官,實際上到這里才算是正式開啟自己的仕途。 至于京畿一帶的縣令,那可是六品官,沒點門路的人根本當不上。 譬如杜甫他爹杜閑那樣能當個奉天令,大抵是祖輩在朝中人脈不淺,杜甫便是因為他爹在任期間把全家遷到京兆杜陵,才能自稱“杜陵野老”的。 要是按他出生地稱呼,估計得“鞏縣野老”了。 巧的是,杜家當初舉家遷到河南鞏縣也是因為杜甫曾祖當了鞏縣縣令。 一個縣令就足以讓他們拖家帶口遷兩京戶口,可見京畿諸縣的縣官都是極好的差使! 三娘一開始聽說王昌齡只當了個縣尉,還覺得當官可真難。 等聽王昌齡告訴她進士都是得熬個七八年資歷并且考核優等才有機會當上縣縣尉的,她就覺得更不容易了。 三娘說道:“等您安頓下來,我去虎牢關看您!” 王昌齡哈哈笑道:“你是想去看虎牢關吧?” 三娘被一眼看穿心里的想法,很有點不好意思,忙回道:“都看,都看!” 王昌齡不再逗她,笑著允諾道:“好,等我安頓下來便寫信給你?!?/br> 縣尉之職遠不是他所求,不過他也知道張九齡當初曾尚書建言“不歷州縣,不擬臺省”,圣人也采納了他的進諫當場下詔明言以后就按這個辦。 所以趁他現在還年輕,去底下的州縣歷練歷練不是什么壞事,畢竟這是升遷的必經之路——至少張九齡當宰相期間不會為他們破這個例。這條規則可是他早年極力推崇的,不可能當了宰相就自打臉。 王昌齡滿懷壯志地赴任去了。 三娘從王昌齡這兒了解了滿腦子的基層官員升遷常識,跑回去跟她祖父感慨:“您能當上刺史可真不容易!” 郭家祖父說道:“世上做什么事能容易?” 他不是進士出身,而是武官起家,朝中諸多文官都不愛帶他玩,所以他終身都沒摸到過朝官的邊。好在郭敬之也沒有文官那種死活賴在兩京不走的執念,在外地任職還叫他更自在哩! 至于以后的事,那就看自家兒孫有沒有出息了,反正他已經給他們攢了些家底,保證把他們健健康康養大。剩下的只能靠他們自己去爭取。 三娘便央著她祖父給她講在任地上的光輝事跡。 人上了年紀最愛什么?最愛的就是回想當年! 有三娘這么個好聽眾,郭家祖父每天都抽空給她講自己搜腸刮肚回憶起來的奇人異事。 自己仿佛也回到了風華正茂的年紀。 偶爾還拔出佩劍給三娘演示一番自己環游大唐所依仗的高超劍術。 三娘也拿著駙馬蕭衡贈她的佩劍跟著比劃來比劃去。 可惜老了就是老了,白天倒也沒什么,到了晚上郭家祖父就得讓人給他搓藥酒。 郭家祖父沒讓寶貝孫女知曉,只是更堅定了要趕快把嵩山別業也趕緊敲定下來的決心。 于是三娘才送別了王昌齡沒多久,就被她祖父趁著休沐日帶去嵩山玩耍。 三娘一大早跟著她祖父出門,到了門口卻碰上跑來找她玩耍的蕭戡。 得知三娘要去外面玩兒,蕭戡積極表示他也要去,他都好久沒出去玩啦! 三娘道:“你得問家里人才行?!?/br> 蕭戡道:“那你先不要走,我這就回去問?!彼L風火火地說完了,又風風火火地往回跑,看起來還真是說干就干的性格。 蕭戡回去沒多久,就帶了一串人再次出現在三娘眼前,與他一起過來的還有老熟人駙馬蕭衡。 三娘乖乖向蕭衡問好。 一行人出城往嵩山而去,一路上兩個小娃娃時而坐馬車上玩博戲,時而央著蕭衡、郭幼明帶他們騎馬,全程都在興高采烈地玩耍和聊天,看得蕭衡他們都覺得沿途多了幾分趣味。 他們出發得早,沒到中午便到了嵩山腳下。 相比于大多已經被達官貴人圈占的近郊,嵩山一帶風光還是極宜人的。 走了一路,大伙都餓了,索性就近尋了個村子掏錢命人殺雞宰鴨做些家常菜,吃飽喝足正好在周圍邊看莊子邊散步消食。 不想卻在半路遇到個熟悉的人——不是王維又是誰? 三娘最先注意到正在山腳下信步徐行的王維,登時掙開她八叔牽著她的手開開心心地跑過去喊人:“老師!” 王維轉頭瞧見三娘,微訝,問道:“你怎么在這兒?” 三娘一口氣跑到王維面前,才仰著頭回道:“阿翁說要這里置辦個莊子,帶我過來看看?!?/br> 王維道:“這里的風光確實不錯?!?/br> 三娘關心地問:“老師你什么時候過來的?” 王維耐心答道:“正巧剛到這邊沒多久,用過飯后到處看看?!?/br> 他母親在嵩山潛心禮佛,他也曾經在嵩山這邊長住過一段時間,所以回到嵩山便分外感慨,忍不住獨自出來看看周圍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致。 聽聞王維會暫住在嵩山這邊,三娘積極詢問他現在住哪兒。 王維道:“在東溪一帶,不過住處還沒有收拾好,今晚暫且住在一個朋友那兒,他也住在東溪那邊?!?/br> 三娘便跑回去央著她祖父買東溪那邊的莊子。 郭家祖父自是依了她的意。 一行人除了蕭衡這個駙馬都尉都是無官無職的閑人,交游起來倒是沒犯什么忌諱,所以等郭家祖父定好買哪個莊子以后便一同去了王維那個朋友的別業。 王維這個朋友叫李頎,也是個詩人。 早些年李頎曾考過進士,后來當了好些年的縣尉,一直沒機會升遷,便決定歸隱山林。 可見有的人到基層去是為了履歷好看,有的人到基層去就是扎根基層、深入到群眾中去——最后全家都變成當地群眾,為當地人口增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碰上那些個心存傲氣、不靠俸祿養家糊口的家伙,那當然是二話不說掛冠而去。 李頎就是棄官隱居大部隊中的一員。 他少年時家里可有錢了,這處嵩山大別業就是他家祖產之一。 雖然其余祖產早已被他敗光了,可剩下這一星半點已經足夠他不為五斗米折腰。 得知來的是王維收的學生和駙馬蕭衡父子倆,李頎笑著命人張羅酒宴招待客人,還去請借住在他家的一位琴師朋友出來彈琴助興。 李頎吩咐負責跑腿的小廝:“就說今兒好酒管夠,他一定愿意過來?!?/br> 郭家祖父在旁聽見“好酒管夠”幾個字,當即來了勁頭:“看來今晚我們得叨擾一宿了,喝醉了可回不了洛陽?!?/br> 李頎本身就很愛交朋友(當初他那些祖產就是交朋友揮霍沒的),聞言朗笑著說道:“你要走,我還不樂意放你們走,今晚誰沒喝醉往后再有好酒可不帶他了?!?/br> 第56章 大唐不管文人還是武將, 鮮少有不愛喝酒的。 哪怕是王維這種受母親影響終日修禪的“居士”,那也是勸人喝酒的一把好手,比如他那句有名的“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給人送行時寫的勸酒詩。 唯獨三娘和蕭戡兩個小孩兒對此不太感興趣,離她們上次到莊子上玩耍已經是一個多月前的事了, 難得到了嵩山腳下,他倆自然又開始遍地撒野。 要不是繞梁眼疾手快地攔著,蕭戡差點就用他的小劍去捅草叢里藏著的蜂窩。 既然不讓捅,兩個小不點就蹲在那兒遠遠地看蜂窩, 有蜜蜂回巢她們也不動, 就那么眼也不眨地觀察了半天。 也不知到底在觀察什么。 光是這么東玩玩西看看,竟也叫他們玩到了日落時分。 眼看快開席了, 郭幼明出來把他倆撈回去吃吃喝喝。 三娘這才注意到席上多了個人, 是個三四十歲的落拓中年人,他穿著一身粗布衣裳, 通身沒半件東西是貴重的, 坐在席間卻怡然自得,仿佛自己也是遍身錦衣似的。 這應當便是李頎那位琴師朋友了。 李頎、王維都是好琴之人,酒過三巡便請對方彈奏一曲。 三娘悄悄跑到王維身邊,小聲問王維此人是誰,這才曉得此人名為董庭蘭,在家中排行老大, 所以朋友們都喊他“董大”。 董庭蘭少時不事生產,到處拜訪擅琴之人相互切磋, 但凡知道誰家有琴譜便死皮賴臉央著別人給他看看。 這種一心撲在琴技上的結果就是他人到中年依然家徒四壁、窮途潦倒,路上沒錢了甚至直接當乞丐, 偏他自己一點都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地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里。 說話間,董庭蘭已經撫上了底下人送來的琴。 三娘當即坐直了身體,不再湊到王維那邊說小話。 都是朋友相聚,席上沒那么多講究,董庭蘭隨手試了幾個音,便開始彈奏他最擅長的《胡笳》曲。 董庭蘭所彈的《胡笳》曲雖名為“胡笳”,實際上卻是琴曲。 董庭蘭今日便是彈奏《胡笳十八拍》,琴音婉轉哀切,如泣如訴,叫人仿佛置身于茫茫塞外,聽見了那頗具胡人風情的胡笳聲。 這琴曲起源于漢末時期的蔡文姬,講的是她既想早日歸家又舍不下自己孩子的矛盾心情,無數文人墨客曾為之唏噓。 三娘向來是很容易共情的,聽這曲子聽得鼻頭酸酸。 等到一曲罷,她才問王維這叫什么曲子。 王維如實相告。 三娘一聽“蔡文姬”就想起來了,那是東漢末年有名的才女。 漢末天下大亂,諸侯各自為戰,北方各族見你們自己打來打去,時不時就趁你內亂過境燒殺擄掠一番。 蔡文姬便是那時候被匈奴當做戰利品擄走、與匈奴左賢王生下二子,直至十二載后才被曹cao派人重金贖回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