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女官 第34節
書迷正在閱讀:書呆子很苦惱、望春庭(重生)、重生后前夫每天來求娶、我養大了真千金和真少爺、將臺美人、反派的豪門親媽穿回來了、七零年代技術員美人、寒門學子的市井生活、我在豪門商戰文里靠沙雕躺贏、浪柳鳴蟬(重生 1V1 )
三娘竟不知該怎么反駁。 她憋了半天也沒憋出能辯倒老僧的話來,只能訥訥道:“跑得快確實很有用,我往后也要練好腿腳?!?/br> 老僧道:“你們沒什么事便回去吧,小孩子莫要往這些偏僻的地方走?!?/br> 三娘感覺這老僧說話很有意思,不太想就這么離開。 她的目光落到老僧面前那塊長長的木板上,忽地“咦”了一聲,湊過去仔細觀察上頭被老僧敲鑿出來的大片文字。 那是刻在木板上的《金剛經》。 三娘好奇地摸著木板上的小字追問:“您把《金剛經》刻在這上面做什么?” 老僧道:“《金剛經》有五千多字,香客們抄寫不易,我將它一字不漏全雕刻在木板上,涂上墨汁、覆上白紙,只需輕輕拂拭幾個來回,整篇《金剛經》便能盡數印在紙上?!?/br> 聽了老僧的話,不僅三娘震驚不已,連李泌也不由得坐下細看老僧敲鑿出來的雕版。 這其實不是什么高深技術,原理和沿用了幾百上千年的印章差不多。 可這東西的原理再如何簡單,從前也沒多少人想到用這種方法來印刷書籍,至少在紙張造價降到像盛唐這般便宜之前應當是沒有的。 反正李泌他們都沒見識過。 李泌說道:“你們都是用這種法子印佛經的嗎?” 老僧道:“就我所知的情況來看,會這么干的人應該挺少?!?/br> 三娘最擅長的就是舉一反三,她興高采烈地和老僧商量起來:“您能幫我們多找些會雕這個的人嗎?或者我們雇些木匠過來,您能幫忙教會他們嗎?我想把我們整理好的應急冊子印出來,這樣想看的人都能拿到書了!” 她出發前還在發愁抄不出那么多書來著,現在有了這個法子可太棒了! 三娘目光灼灼地和老僧商量起進一步的合作來:“不是所有人都看得上書的,若是講吳博士幫忙畫的圖紙印大一些,每逢寺中開俗講的時候拿出來幫忙宣講一二,豈不是能救更多人?” 末了她還反客為主地和老僧講起佛理來,直說什么“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什么“佛祖那么慈悲肯定很希望你們這么做”。 若她是個男娃娃,老僧怕是都要把自己的僧衣脫下來套她身上,表示“你與佛有緣,日后這大奉先寺的住持你來當吧”。 ……就沒見過這么能說的小家伙。 想到自己那些故去的同門,老僧最終還是嘆了口氣,應下了三娘的請求。 就像這小孩說的那樣,哪怕十個里頭有一個用上了,那也是救人一命的好事。 三娘得了老僧點頭,又開始琢磨該去哪兒找人來學這門本領。 李泌看了眼旁邊的李儼,提議道:“不如由皇孫去向圣人秉明此事,由朝廷派遣人手來學習。等朝廷派來的匠人們都學會了,印我們的應急冊子自然不在話下?!?/br> 三娘聽后覺得很有道理,立刻轉頭望向李儼:“可以嗎?” 李儼道:“當然可以?!?/br> 三娘起身拉他往回走:“那我們這就求見圣人去!” 小孩子都是性急的,兩人都想著要快些落實這件事,走著走著竟是直接跑了起來。 繞梁等人忙追了上去。 李泌沒跟著跑,他不緊不慢地綴在眾人后頭,心里想著此法獻上去會引起什么變化。 皇孫若是得天子看重,太子的地位是否會穩固一些? 張九齡是儒家出身,最講究正統,遇事肯定是要力保太子的,所以最好的局面便是李瑛的太子之位不會被武惠妃她們撬動。 朝中當真出現什么儲位之爭,張九齡的相位恐怕也不會穩固。 李泌輕輕吁了口氣,正要邁步追上三娘她們,卻意外撞見了迎面走來的李林甫。 李林甫朝李泌笑了笑,調侃道:“怎么不見另一個神童?” 其實神童不算特別稀罕,李泌更不是開元年間頭一個神童,只是像李泌這樣無官無職卻時常出入宰相家的少年郎著實不多,李林甫不免都多關注他幾分。 李泌禮數周到地朝李林甫叉手見禮:“李侍郎?!?/br> 至于阿晗她們的去向,他卻是沒有和李林甫多提。 李林甫不是士林出身,在士林的名聲甚至不怎么好,年輕時給人的印象是“不學無術”,連親戚都不想舉薦他出任要職。 實際上李林甫辦事能力很不錯。 帝王治國大多喜歡外儒內法,平時會抬幾個聲譽高的人出來充當門面,實際上卻更愛用李林甫這種“實用型人才”。 這幾年當今圣上的用人傾向已經越來越明顯,他喜歡能為他辦事的、能叫他省心的。 就像他去年嘴上感慨說韓休每天追著他說些不中聽的話可真不錯、是個能讓“君瘦國肥”的良相,行動上卻是沒過幾個月就把韓休踢下相位。 所謂的“君瘦國肥”也就是隨口說說而已,他如今還是更傾向于“無為而治”。 而且得是字面意思上的“無為而治”——什么都不用干就能縱享大唐盛世。 李林甫的機會興許快要來了。 張九齡該怎么和這樣一個人共事? 李泌心中思緒萬千,面上卻沒有表露出來。 他靜立在殿外等候三娘她們結束這次面圣。 李林甫沒太在意李泌這么個半大少年,徑直入內回歸黃門侍郎該在的位置,畢恭畢敬地陪侍在李隆基左右。 這時李儼已經把他們發現雕版印刷法的始末囫圇著講給李隆基聽。 第41章 佛道二教的盛行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政治最昏暗的時期, 那時候不僅百姓為了逃避戰亂和苛政而選擇出家避禍,許多讀書人以及世家子弟也時常因世道不平而遁入佛門或潛心修道。 這便讓佛門中涌現不少詩僧、畫僧、書僧、琴僧等等人才,而不少朝中的達官貴人也非常樂意與他們往來, 許多著名人物都會有個和尚朋友。 像王羲之的后代中就有個極有名的智永禪師,他繼承了二王筆法,于佛寺之中潛心練習書法, 曾經手書八百份《千字文》散送出去,為《千字文》的推廣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前往江南諸寺都能欣賞智永禪師的《千字文》真跡。 更重要的是,和尚道士大多都是免除賦稅徭役的, 他們有的是空閑做點自己想做的事。 佛門經過這么多的蓬勃發展, 隨便逛哪個佛寺都有可能出現幾個有文化的和尚,所以三娘她們能在奉先寺中發現那么個老僧倒也不算特別稀奇。 李隆基聽皇孫李儼詳細地稟報完雕版印刷的事, 頓時也來了興趣。 正巧李林甫從外頭辦完事回來了, 李隆基便笑著吩咐道:“走,去看看這奉先寺是怎么印《金剛經》的?!?/br> 李林甫不知自己離開時皇孫來說了什么, 不由轉頭看向奉先寺的住持。 住持面上有些尷尬。 當初兩寺都被沖毀了, 朝廷命令他們合為一寺。 雖然龍華寺年代更久遠,但他們奉先寺是高宗皇帝命人建的,龍華寺那邊的損壞與傷亡情況又更嚴重,最終合并的結果便是龍華寺并入奉先寺。 這次迎接御駕輩分排在前頭的都過來了,只那老僧沒來,原因就在于那老僧過去是龍華寺的。他不愛參與寺中諸事, 他們也不愛帶上他,平時都是這么兩不干涉湊合著過的。 誰能想到那家伙會有這樣的際遇??! 難道有的人看起來離群索居、不問世事, 實際上卻一直在憋著勁想吸引貴人的注意? 不能怪住持這么想,主要是這么做的人實在太多了。 這世上根本沒幾個真正的陶淵明! 只能說時運來了真是擋都擋不住。 李隆基不僅親自看過老僧雕刻出來的書版, 還上手試了試這種新鮮的印刷方法。 他是個有文化的皇帝,自然看得出這東西的妙處,當場龍顏大悅,給了老僧極其豐厚的賞賜,并讓工部安排工匠過來研習雕版印刷法。 事實上剛才李隆基差點就讓這和尚幫他把自己親自作注的《道德經》給雕刻出來了。 還是瞥見老僧那锃光瓦亮的光頭,李隆基才及時住了嘴。 偶然得了這么一樣有利于大唐文教工作的利器,李隆基自是十分開懷。 既已賞過了老僧,他便一視同仁地給三娘她們也賜了不少好東西。 尤其是三娘第一個注意到這東西,賞賜之厚更是不下于老僧。 三娘不懂什么辭讓之說,高高興興地謝了恩。 李隆基見她那副開心得不得了的模樣,心里也十分快活。 這小孩的神童出身是他給的,而他欽定的神童隨他出巡期間發現了這樣的好東西,難道不值得讓史官好好記上一筆? 雖然李隆基挺沉迷封建迷信,很想求個長生不老,可沒有人會嫌棄自己名聲太好。尤其是當皇帝的,哪個不想擁有明君稱號? 李隆基覺得自己這個皇帝當得還成,史書上一個盛世明君的稱號是少不了的,所以格外喜歡這些能為自己明君履歷增光添彩的事。 李儼倒是沒要獎勵,而是請求李隆基等工匠學成后能幫他們把那本《災害自救指南》給印出來。 他今年才八歲,行止卻沉穩斯文,絕佳的氣度襯得那本就好看的眉眼都更秀逸幾分。 李隆基兒孫眾多,但對李儼這個長孫還是頗為偏愛的,他朗笑著說道:“該拿的賞賜還是得拿,你們那書若是當真寫成了,自去工部讓人安排刻印就是。這雕版印刷法本來就是你們發現的,難道還怕我不許你們刻書不成?” 李儼這才謝了賞。 聽李儼討來了李隆基這句準話,三娘高興極了。從御前離開后,她便去尋吳道子說了這樁要緊事:等他的插畫都畫完了,估計工匠們也都學有所成了,到時候她們這本應急冊子一口氣可以印很多很多本! 到時候還可以把插畫單獨印個成百上千份,安排長安、洛陽諸佛寺趁著開俗講的間隙搞安全宣講! 簡而言之,這事賊拉重要! 三娘話里話外滿是對吳道子的殷殷期望:這么多人等著您的畫、這么多人的性命等著您去拯救,您一定會好好畫的對吧? 吳道子:“……” 不知道為什么,他的肩膀突然變得沉重起來了。 上巳節的龍門一日游結束后,吳道子就開始閉門作畫。 說是閉門也不太恰當,他幾乎每天都得去找文稿上對應的應急知識提供人探討具體細節,生怕畫上出了差錯誤導了千千萬萬人。 印書之事一時半會急不來。 接下來一段時間,三娘和李泌都被安排到百孫院那邊跟著李儼他們一起讀書。 既然正式上課了,便不能像早前那么自在地玩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