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同人)盤點千古風流人物 第94節
他的態度非常堅決,高太后只能放人。 他在杭州治理瘟疫,建立了最早的"火神山醫院給百姓熬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藥方是他自己提供的。 沒錯,蘇軾還擅長中醫,他經常親自上山采藥,給人治病,和沈括一起整理藥方。 他有個醫生朋友,醫生手里有個藥方特別好用,連自己兒子都不愿意傳,蘇軾苦苦哀求,終于求來了藥方。 這種藥方叫做“圣散子”,藥材的價格非常便宜。巧的是,這個方子特別對癥,治好了無數百姓。 他把這個藥方傳給了當地的名醫。名醫把這個藥方記在了《傷寒總病論》,直到明朝嘉靖年間,這個藥方已經廣為流傳?!?/br> 古青青順手把蘇軾用的政策以及配方全部都放在了屏幕上。 圣散子方在古代人眼里,已經非常先進了。比如漢代巫醫不分家,還流行請巫師驅鬼呢。 很多朝代的人趁著這個機會,瘋狂抄錄文章。 東漢名醫張仲景連忙記下藥方,東漢時期疫病流行,短短二十年,死了許多萬人,居然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亡,導致十室九空。他把這種病稱為傷寒。 如果這圣散子方能對傷寒有用,那就太好了! 這方子的材料非常便宜,張仲景試著熬了藥,給自己的患者服用。對有些患者來說沒用,而另一些患者病情好轉。 傳染病分不同種類,圣散子方并不萬能。但能治好一些人,已經非常難得。 后來,不少被治好的人如同天幕中的杭州百姓一樣,干恩萬謝,家中掛著蘇軾的畫像,每到吃飯必定 拜一會。 李白望著天幕,有點發呆,心中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會寫詩,會治水,會畫畫,會做飯,還會治瘟疫……好像沒什么他不會的事情。 他以一己之力拉高詩人這個榜單的技能數??! 高適也深有同感,忍不住說:"太白,我覺得你肯定能上榜,也就是第一第二的區別。第三的蘇軾居然如此博學,你有什么能壓倒他的技能嗎?不然到時候……" 天幕盤點的不只是詩詞,而是這個詩人,像是給詩人做傳記,會提到詩人整個人的閃光點。 蘇軾整個人好像沒什么短板。在他之后的詩人,都要有壓力了。 李白想到了言位,可是他也就六品官,蘇軾可是升到了三品啊。要說政績,李 白也想治理地方,可是皇上沒給他機會,所以政績這方面也不行。 李白想來想去,陷入沉默,他酒量特別厲害,這能算嗎? 如果他知道現在的網絡用語,那么他會說:“蘇軾也太卷了吧!” 與此同時,北宋還有一部分人對天幕中的高太后表示不滿。 目前,宋神宗還沒有逝世,所以母親高太后還沒有走向前朝。 立刻有大臣勸說宋神宗:"陛下,你絕對不能把事情交給高太后啊。高太后不僅不同意陛下的變法,還胡亂提拔人才,這是要讓國家大亂嗎?" “是啊,牡雞司晨,惟家之索?!?/br> 宋神宗心中憂慮,沒有說話。 算算時間,他也就幾年壽命了,他的兒子年紀還小,不讓太后垂簾聽政怎么辦呢? 這是一個死局,沒有辦法解開。 他也不怨恨高太后不支持他變法,因為壓根就沒幾個人支持他。他早就有預感了,自己一旦駕崩,變法就會消亡。 宋神宗說道:“母后賢良淑德,見多識廣,愛卿們為什么覺得她做得不好?” 立刻有大臣說:“蘇軾文章做得好,政績也不錯,可是當宰相還差得遠了。高太后憑一己之私,非要抬蘇軾兄弟上位,說不定大宋就亡在這一代。" 這個大臣為什么如此激進,那是因為他家跟皇后娘家關系不錯。宋神宗死后妻子和母親到底哪個攝政,能讓他們打得你死我活。 宋神宗一聽,覺得挺有道理,心里直打鼓。 可沒過多久,聽完天幕后,他們的面色都變了。 什么?高太后居然被稱為"女中堯舜",這么優秀的嗎? 【五十歲到六十歲這十年,是蘇軾最春風得意的時候。位高權重,名聲斐然。 他治好了杭州的瘟疫,過得非常愜意,本以為可以在這里終老。 可1094年,保護傘高太后去世了。 高太后這一生勤儉節約,勵精圖治,連自己的親戚都不提拔。這段時間被認為是北宋最后一個國力較強的時代。 仁慈的高太后于是告訴蘇軾他們這些舊臣,要主動隱退,以免被報復?!?/br> “女中堯舜”這個稱呼簡直讓無數人下巴都掉下來了。 呂后稱制、武則天稱帝……或多或少都為人詬病,但是高太后居然能得到這么高的評價,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那些反對高太后提政的人說不出話了。別說女中堯舜,就連數量特別多的男性君主也很難得到這么高的評價??磥砀咛笫钦娴囊恍臑槊癜?。 宋神宗也稍稍松了口氣,看來母后做得比他想象的還要好。 如果母后能同意變法,等過幾年,他的身后事或許可以托付給母后了。 唐高宗李治輕咳兩聲,這些年,他的身體是越來越不好了,他的孩子還太年輕,未來肯定也是媚娘輔佐。 他仿佛無意一樣地說:“媚娘,女中堯舜這個稱號真好聽?!?/br> 武媚娘能做到嗎? 武媚娘聽出他試探的意思,笑笑:“是啊,主少國疑,高太后真不容易?!?/br> 唐高宗李治:“你能做到嗎?” 武媚娘心神震顫,來了,終于來了。他終于把身后事提到明面上來了。如果回答得不好,自己可能就跟大權無緣了。 武媚娘連忙說:“陛下您這是何意?不要想這些事情?!?/br> 唐高宗李治喜歡武媚娘有野心,不過恰當的野心才是好的,多了就過猶不及。武媚娘要真開始思考自己能不能比得上高太后,唐高宗李治就要忌憚了。 唐高宗李治拍她的手:“好,不說了。不過在朕眼里,媚娘肯定比高太后好?!?/br> 武媚娘唇角含笑,心中不以為然,當太后哪里有當皇帝爽? 【高太后的擔心是正確的。 果不其然,宋哲宗并不贊同高太后,反而非常支持父親宋神宗,變法派重新燃起了火光! 得勢的是蘇軾曾經的好朋友,變法派章淳,他官至宰相。 曾經在烏臺詩案中,章淳還給蘇軾說過話,結果現在,直接把蘇軾給拍飛了。 為什么呢?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當諫官的時候經常找章諄的麻煩。 再好的友情也被磨干了?!?/br> 天幕下,真正的 蘇軾倒吸口涼氣。 他還以為能和好基友重歸于好,結果基友未來居然會下死手?! 他心里有些說不出來的感覺,想怪章淳,可是又覺得他的做法情有可原。弟弟主動彈劾他,兩方結怨也是應該的。 弟弟算是給他找了個大麻煩,直接導致他晚年流離失所。 他理應怨恨弟弟,但是完全怨不起來。 他們兩個黨派立場不同,最終總會分道揚鑣。即使沒有弟弟,他們這對好朋友也會分離。 他想來想去,只能怪大宋了。 唉,倘若自己能壓制住黨爭之風,那該有多好?大家就不會變得面目全非了。 【蘇軾一開始被貶到了廣東惠州,后來章淳覺得這個懲罰不夠,于是把蘇軾貶到了海南。 這在當時是和滿門抄斬差不多的罪行。蘇軾都給自己準備好了棺材,感覺自己要客死異鄉。 好在,他的第三位太后向他走來了。 宋哲宗過世,宋徽宗繼位,向太后垂簾聽政,向太后也是蘇軾的粉絲,于是給蘇軾平反,把他從海南撈了回來。 蘇軾才避免客死異鄉的結局?!?/br> 天幕中出現新的畫面。 回來的路上,蘇軾病了,病得快死了。 蘇軾面對死亡非常平靜,他有機會也有能力去做圓滑狡詐的政治家,但是他沒有去做。 他自認光明磊落,告訴兒子們:"不用替我擔心。我這輩子沒做過惡,此后一定不會墜落到地獄去。" 沒過多久,蘇軾已經病得失去聽覺。 朋友在他耳邊大聲喊:“先生死后不要忘了西方世界,趕緊去想自己的來世吧?!?/br> 蘇軾:"西方世界是有的,但是不能使力。" 朋友:“先生一輩子都在追尋佛法,怎么能半途而廢,一定要使力氣啊?!?/br> 蘇軾氣若游絲:“使力氣就錯了?!?/br> 隨后朋友再問,沒了回應,原來蘇軾已經沒了氣息。 消息傳出去,萬古同悲,幾百個太學生來到寺廟,悼念文曲星的隕落。 蘇轍看見,吳越之地是蘇軾待過的地方,那些百姓不顧場合,在鬧市中哭泣。君子躲 在家中哭。無論是讀過書的還是沒讀過書的,都在為蘇軾哭泣。 這還僅僅是他看見的,在看不見的地方,悼念的儀式更加多。 …… 天幕下,承天寺中,張懷民望著天幕中的場景,實在沒忍住,哭出了聲。 如果他能活到那個時候,一定也是為蘇軾哭泣的一員! 他哭了半天,才回過神,準備安慰蘇軾。 畢竟蘇軾晚年的生活好坎坷,居然都被貶到了海南去。 誰知他扭過頭,就見蘇軾一臉平靜,好像天幕中死的人不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