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同人)盤點千古風流人物 第26節
先打好草稿,等到時候賺錢買來上好的蜀箋,再謄抄一遍吧。 蜀箋精致華美,薄而清瑩 ,名冠天下,長安那些王公貴族最愛用這種紙了。 可千金易得,知己難求,為了他,用那種紙也是值得的。 病重的他顫抖著手,揮毫如雨。 老夫人好奇地問:“你這是要和詩?” 唐朝詩人之間經常相互寫詩,這就叫和詩,不僅交流感情,也互相學習。比如李白和杜甫就給對方寫過不少詩。 “是??!”李賀感覺嗓子猶如小蟲在撓,非常癢,忍不住咳嗽起來。 可盡管咳嗽得厲害,他也沒丟下筆,好像身體情況不重要,一心只想寫字。 “兒啊,你這是要把心給嘔出來嗎?”老婦人看不下去,勸說道:“別寫了,好好休息?!?/br> “你昨天睡著了,所以不知道情況,可是為娘看到現在,早就知道了。那什么歐陽修元好問未必是大唐的人??!” “什么?他不是大唐人?” 老婦人:“是??!這女人仿佛來自很多年之后,那時候大唐好像滅亡了,輪到了宋朝?!?/br> “你和這些詩人恐怕差了幾百年甚至一千多年??!” 他話音落下,李賀的毛筆也落在粗糙的草紙上,發出啪嗒的響聲,墨滴洇透紙背。 梅堯臣趁著歐陽修不注意,把他手里的墨寶搶了過來,笑瞇瞇地欣賞朋友的筆墨。 “你還給我!” “寫得這么好,就該給人看看,改天在宴會上,我把你這首詩念出來,看看大家什么反應?!?/br> 古代文人辦宴會非常風雅,常常要吟詩作對,很多人的才名就是通過宴會傳出去的。 歐陽修心想也是,于是半推半就答應下來。 結果這時,突然聽見天幕說:【歐陽修對了一句:“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薄?/br> 他渾身一個激靈,他沒聽錯吧,剛剛天幕說的是他嗎? 梅堯臣驚喜不已:“我就說嘛,這纏綿得很,我沒說錯吧?你看都流傳到后世去了?!?/br> “永叔,這下你可要發達了,茍富貴,勿相忘啊?!?/br> 年輕的歐陽修心里說不高興是假的,這天幕一句話,可以抵得上成千上萬場文宴了。 想來,他也會被更多貴人注意到,仕途走得更加順利吧。 他貌似謙遜:“咳咳,也就是隨手而做的小詩而已,沒什么值得一提的?!?/br> 朋友梅堯臣笑著說道:“隨手做的,都被天人點評了,要是認真做,那可了不得。要我看啊,這就是最好的對子?!?/br> 歐陽修心里非常受用,像被老師夸獎的好學生一樣,滿懷期待看著天幕。 他的詩能在后世留名,說明他也挺有名氣的,會透露一下他的未來嗎?能封侯拜相嗎? 結果這時,便聽見元好問的對句。 歐陽修臉上的笑容一僵。 他寫的是有情人之間的小情小愛,而元好問寫的是人間至情。 緊接著,天幕又說了石延年的對句。 歐陽修臉上的笑容徹底消失,情不自禁抿著嘴角。 無論是對仗,還是意境,他都輸了。 他有著文人獨有的傲氣,卻也謙遜,面對真正的才華,他服輸了。 他感慨:“千古奇對,不外乎如是,再沒有比這更完美的了?!?/br> 梅堯臣也心服口服:“永叔,這千古疑題居然能被這么解,妙哉,不知是不是大宋人,如果是的話,一定要請他喝酒?!?/br> “應該的?!?/br> 結果這時,天幕說了第四位詩人的對子。 歐陽修和梅堯臣都是一怔,文人共通的嗅覺讓他們心神震蕩,不約而同地低下頭去,心里反復咀嚼。 良久,歐陽修才回過神來,趁梅堯臣還在發呆,果斷把自己的墨寶從他手里抽了出來。 他走到炭盆旁邊,直接把墨寶丟進去:“……不足為外人道也?!?/br> 金朝的元好問愣在原地,腳像灌了水泥一樣,移動不了。 他只是個普通書生罷了,結果有感而發的句子居然被天幕點評了! 緊接著,他便聽到了北宋石延年的對子。 他聽過這句奇對,當時就很驚艷,再次聽的時候,依舊晃神:“宋代三豪石延年,名不虛傳?!?/br> “世人再怎么搜腸刮肚,估計也沒有比這更好的對子了?!?/br> 和他一起趕考的朋友們也連連點頭。 可是,當最后一句對子出來,四座皆驚。 他們交頭接耳,不停討論著這句朗朗上口的對子。 元好問滿腦子只剩下杜甫的一句詩。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br> 石延年喝酒喝得正酣,臉都喝紅了,突然聽見天幕說到自己的對子,激動得手舞足蹈:“哈哈哈,聽見沒,咱上天幕啦!” “我都說了嘛,這有什么難對的?很簡單!” 周圍和他一起喝酒的文人們嫉妒得找不著北,渾身上下散發著酸味的氣息。 如今在盤點唐宋十大詩人,石延年就是影響他們上榜的勁敵! 縱觀古今,再沒有比這 更好的對子了。 可是這時,天幕突然說了第四個人的對子。 所有人皆是一愣,思考片刻之后,不約而同回頭看向石延年。 石延年捏著酒杯,表情難得嚴肅起來,眉頭皺得很深:“居然還能這么對……” 緊接著,他長嘆一口氣,把酒杯丟在桌子上,任酒水亂灑也不管。 “是在下棋差一招?!?/br> 有個文人卻微蹙眉頭,覺得不對:“不怎么對仗,也不通聲律,這怎么唱???我看不如你對得好?!?/br> 宋代盛行宋詞,詞是用來唱的,所以非常關注聲律的問題。 “哈哈哈,你舍本逐末了?!笔幽旰φf道:“意境才是上乘啊,我不及他?!?/br> “我們還局限在情和恨,他已經寫出道了?!?/br> 什么人才能寫出這樣滄桑的句子??? 倘若李長吉還活著,也會驚嘆于那化腐朽為神奇的下句吧?!?/br> 北宋文學家司馬光正在家中的小院里,一邊看天幕,一邊寫自己的《溫公續詩話》。 之前歐陽修寫了一本詩話,如今,司馬光想續寫一下。 他正好點評到李賀的詩歌,紙上寫著—— (李長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為奇絕無對。) 聽到天幕后,他沉默良久,抄錄所有句子,然后評價道—— “此句一出,旁句盡廢”。 很多帝王將相皆是愣住,閱歷越多的人,越能感覺到其中真意。 新事物終將取代舊事物。 說盡世間輪回,說盡世間滄桑。 郁氣消散一空,只剩下浩然之氣。 天幕在各個時代引起軒然大波,卻沒有停下來看人間的喜怒,而是繼續播放。 古青青說道:【居長安,大 不易?!?/br> 【李長吉稱病辭了官,離開大城市長安,回到了老家?!?/br> 天幕出現新的畫面,李賀的演員回到了昌谷老家。 他身材很細瘦,體質不好,成年之后還蒙受種種挫折,整個人暮氣沉沉。 而且他多愁善感,心思細弱,多愁多病,跟林黛玉一樣纏綿病榻。 他在家休養了一年多,身體才漸漸好轉。 家里越來越揭不開鍋了,經濟越來越差,弟弟要遠離家鄉,去江西找活做了。 李賀心懷不舍:“欲將千里別,持此易斗粟?!?/br> 千里之別,就為了賺幾口糊口的米呀。 弟弟嘆息道:“哥,你好好養病,不用擔心我?!?/br> 裸辭一時爽,事后火葬場。 李賀送走了弟弟,很懊惱自己的無用,思來想去,準備去謀個差事。 可是能做什么差事呢?他詩文寫得好,也想考進士,可朝廷不讓他考啊。 這時,他一個朋友說:“大唐又不是只有考進士當官這一條路,你為什么不試試投筆從戎呢?” 李賀瞬間想通了,念頭通達:“昔有班超投筆從戎,今有李長吉棄文從武!” 于是,朋友張徹把他推薦給了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 李賀在節度使手下做了幕僚,過上了邊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