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下的,只有噪音 第880節
在季后賽以前,坎普就像西亞卡姆一樣,只有一只手運球具備威脅,持球行進間急停轉身攻筐只要施展開來,便是天下無敵。 這種一招鮮好是好,但西亞卡姆在18年總決賽第一場爆殺之后也被摸透了,直接掐他的慣用手,突破直接被廢掉。 坎普之前就局限在這,可是進入季后賽以后,他發現自己左右手都有凌厲的持球能力,并且動作速率比起同位置的球員,那區別就像4k畫質和1080p一樣明顯。 無球軍訓大媽,有球點糙大媽。 這讓黃蜂受不了了。 他們的教練組隨即做了個讓路易直呼專業的決定:包夾。 他們要夾擊坎普。 在尼克斯的場上擁有威爾遜、尤因和拉烏夫的情況下選擇夾擊持球攻的坎普。 坎普的傳球能力雖然不像密歇根州立的韋伯,或者步行者的曼寧那樣出色,卻也不是出不了球的球權終結者。 選擇包夾坎普或許并不比其所帶來的附加選擇更難做決定。 包夾意味著要在戰術上放空對手的某一名球員。 如果對方有個投籃殘廢,自然是想怎么放空就怎么放空,不放出一個太平洋都對不起人家把爛的投手放在場上。 可是尼克斯留給黃蜂的選項堪稱無情。 威爾遜、拉烏夫、米勒,放誰? 看起來都不能放,但到了不得不放的時候,就得靠純粹的數學來做決定了。 誰命中率最低就放誰。 尼克斯外線這三人,命中率最低的是偏好投持球三分的拉烏夫,他的三分命中率“僅有”38%,雖然場均命中3記三分球,但只看數字不看數量的黃蜂,毅然決然地給了他空位。 身為近段時間的焦點人物,拉烏夫抓住了黃蜂兩次將他放空的機會,接坎普傳球命中三分。 正是這兩記三分讓黃蜂騎虎難下。 黃蜂的教練組心虛了,如果連命中率最低的拉烏夫都準到敢放敢進的話,還有誰能放? 失了智的黃蜂突然用了點智慧,心想,尤因啊,尤因總不會投三分吧? 是的,尤因不會投三分,但他會跑到籃下扣空籃。 防守端接連失誤,讓黃蜂落后尼克斯16分。 防守出錯,還會影響到進攻端。 基本沒進攻籃板的黃蜂遭遇尼克斯的高壓防守,半場結束前4分鐘,分差變成20分。 nbc的解說員馬夫·阿爾伯特“友好”地提醒:“距離比賽結束還有很長的時間,但夏洛特距離隊史最大分差只有21分?!?/br> 阿爾伯特當然不是無緣無故提這一嘴。 尼克斯要打破黃蜂隊的單場輸分紀錄已經被好事者傳出去了。 上半場沒打完,阿蘭·布里斯托便意識到自己招惹了一只絕不能惹的瘋狗。 尼克斯要打出慘案,而且是一場連著一場,路易是認真的。 那個混蛋! 想用場外節奏來擾亂尼克斯的黃蜂,不得不品嘗這份苦果。 贏球突然變成了不可能的任務,他們現在最合理的目標是不被對方打出隊史最大分差。 因此,包夾是萬萬不能的,尼克斯現在狀態太好,空位把握性極強,給空位就是送分,所以要堅決執行人盯人的策略。 尼克斯的陣容也的確不好夾擊。 每個點都能得分,這給防守方的壓力太大了。 路易猜到了黃蜂會擺爛。 因此,不指望對方再次包夾送人頭。 正好拿黃蜂來測試一下他們專門為開拓者準備的戰術。 這個戰術不新鮮,未來的球迷都認識,詹姆斯憑此戰術單核率領18騎士從當時競爭力偏弱的東部突圍。 沒錯,就是點名戰術。 點名并不是簡單地通過擋拆打對方的防守弱點,如果這么簡單,那隨便一個單打能力強的球星都可以點名。點名對發起者的單打成功率和進攻方式都是有要求的。 戰術發起者必須要能穩吃對位球員,單打命中率超高,這點無需多說。 其次,既要有胃口吃大,也要有利齒吃小,確保無論對方擺出什么陣容,都能點而草之,如果只能吃對方的一兩個人,如果這兩人不是對方的重要角色,那在必要的時候,對手完全可以不讓他們上場,這會導致無人可點。 最后,這個戰術要求發起者必須要通過突破來進攻,因為外線投射不穩定,而且對防守陣形的破壞力不足。 最重要的一點,也是點名戰術的核心,那就是戰術發起者必須要有非常強的出球能力和視野,無懼包夾,而且能懲罰對方包夾。否則對方面對擋拆進攻時完全可以不換防,直接包夾持球人。 在擋拆時抓住轉瞬即逝的戰機,將球傳到空位,這也是點名戰術必須具備的能力。 綜上所述,點名戰術是為詹姆斯量身打造的,只有他能發揮出點名的最大威力。畢竟他在巔峰期的籃下命中率達到75%,而且能突任何人,突破進去以后不是進球就是造成犯規或是2+0。 尼克斯隊內有能力發起這個戰術的只有威爾遜和拉烏夫。 拉烏夫的點名以投籃為主,而威爾遜的點名是突投結合,這兩人的傳球和視野都不及詹姆斯,所以點名威力和持續性明顯不如,但這就是一個決勝階段的戰術。 尼克斯必須要有這個戰術。 因為開拓者的最強五人組(托、喬、巴、南、薩)存在明顯的防守漏洞,必要的時候,一點一個準。 尼克斯的進攻資源和潛力不如開拓者,但雙方的差距并非大到不可彌補。 為了今后的會面,尼克斯必須配備齊全的戰術。 所以今天,路易讓威爾遜先來打點名戰術。 首先是威爾遜點名宋韜,黃蜂想要確保人盯人,就必須讓宋韜出來換防。 所以這個回合的上線2打2就是威爾遜和尤因對陣宋韜與萊斯。 尼克斯其他三個拉開的無球點是坎普、米勒和拉烏夫,而這三個人又剛好都有三分線上的牽制力。 如果拉里·約翰遜是個丹尼·曼寧式的獨角獸,倒是可以選擇在底角和籃下之間來回跑,可惜他這個體格,注定不可能大范圍奔跑。 退一步說,即便他跑起來了,也沒用。 因為他的速度不快,即使再退一步,他的速度能夠快得像本·華萊士那樣構造防線,他的協防也不足為懼。 宋韜作為藍領中鋒,禁區護筐很優秀,但離開禁區就一般般了。 威爾遜打他,就像打野凱隱遇到對面4ad陣容,那是純純的爽局啊。 不過三秒鐘,威爾遜騎馬射箭,罰球線位置打板命中,宋韜盡力了,但無濟于事。 第九百六十七章 事先聲張的屠殺 上半場結束,黃蜂落后尼克斯29分。 比賽到這里,可以說已經沒有懸念了。 唯一讓人好奇的是黃蜂最后會輸幾分。 “leader lu曾在一場比賽里狂勝對手81分,考慮到場外發生的種種,夏洛特人今晚會很難過?!?/br> 許多電視機前湊熱鬧的達拉斯人罵罵咧咧地切換臺。 下半場,尼克斯的戰略方向不變,想要持續擴大領先,并借機試驗新戰術。 除了測試點名戰術外,路易還觀察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細節。 像斯托克頓,他對自己被替補的事很不滿,但穆罕默德·拉烏夫上半場的首發發揮出色,尼克斯能半場領先黃蜂29分,他作為外線的牽制點,同時也是點名戰術的發起者之一,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身為一號位,拉烏夫唯一比斯托克頓出色的地方就是投籃能力。 但如果只是輕描淡寫的“投籃能力”四個大字,似乎不足以說明什么。 只有路易知道,拉烏夫的技術特點及其所具有的優越性在這個年代有多么可貴。 斯托克頓不會理解,其他人也不會理解。 但只要拉烏夫保持這個表現,路易的做法遲早會被理解。 拉烏夫換成斯托克頓,尼克斯的進攻rou眼可見地變流暢了。 威爾遜和拉烏夫控球時,尼克斯每個回合所能打的戰術非常有限。 這也是路易選擇試驗點名戰術的原因。 因為這個戰術的原理很簡單,只是對使用者要求高。 斯托克頓受到拉烏夫的刺激,有意增加了自己的投籃。 剛好,他今天的手感很準,因此站在外線也算是一個優秀的空間點,黃蜂不敢忽視他。 這讓威爾遜能夠繼續實施點名戰術。 雖然這是威爾遜第一次在比賽里打這個戰術,但他發自內心地覺得,這戰術是為他量身定制的。 在這個戰術體系里,他只需要盡情地持球攻打對手的防守薄弱點,逼對方包夾再傳球給空位的隊友就行了。 也是在威爾遜盡情地吃點名戰術的紅利的時候,路易注意到尤因不惜力地無球掩護。 尤其是給威爾遜的掩護,那架勢,每一次都是氣沉丹田,恨不得讓威爾遜的防守人撞死在自己身上。 如果尤因對別人的掩護只上8-9分的心,對威爾遜,就是10分心外加10分力。 而在以前,他給威爾遜的掩護不說做做樣子,最多出六七分力,只要達到掩護效果就行了,根本不會像現在這樣賣力。 “伊甸園事件”給尼克斯內部造成的影響怎么形容都不為過。 約翰·塞利至今板凳坐穿,除非內線吃緊,否則路易不想在球場上看到他。 因為“伊甸園事件”和威爾遜發生直接沖突的尤因,意識到自己在某些事情上誤會了對方之后,雖然心存歉意,但并沒有立即改變他的姿態。 直到路易那天在走廊里那段讓人心碎的“我們都搞砸了”的話語,才讓尤因明白,他傷害的不只是威爾遜,還有路易。 他帶著虧欠的心情上場比賽,就像《亮劍》里那個當了漢jian的保衛干事。 尤因圍繞威爾遜做的所有事,都給路易一種“我欠他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