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發家從七零開始 第225節
可惜宋滿冬跟陸爸爸想法一樣,陸許山最好還是回去讀書。 他不是真的什么也做不了,憑他能把化肥鼓搗出來,就說明他是能動腦子的人。 如此更不能叫他懈怠。 宋滿冬甚至發出“惡魔”般的低語,“即使你留在這兒,我也不會做你的飯了?!?/br> 這可真叫陸許山眼前一黑。 姚娉婷和徐清的廚藝就跟他的成績一樣,一如既往的爛。 宋滿冬又道,“不過你好好讀書,下次來,我肯定會燒上一桌好菜待客?!?/br> 陸許山為難糾結,最后還是磨磨蹭蹭的跟著他爸走了。 車子里沒什么父慈子孝的畫面。 陸爸爸臉上的笑意也消失不見,看起來跟陸許山有了幾分相似。 在陸許山企圖從火車站跑掉的時候,他才叫住了陸許山,“你想跑我可以不攔你?!?/br> “但是,你難道想每次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才開始努力?” 陸許山腳步遲疑了下,嘴硬道,“我只是去上個廁所?!?/br> 也正如他所說,上完廁所,就踏上了回程。 七月底,麥收結束,種上了紅薯、玉米。 趙勝男也離開了。 跟著離開的是姚娉婷。 張興旺之后,河東大隊再一次得到了大學生推薦名額。 不過這次不是姚娉婷報的名,而是大隊上的人默默地把她投走了。 姚娉婷知道的時候,大學的通知書已經遞到了她的手里。 在講臺下坐著打毛衣、納鞋底的嬸子們玩笑道,“姚老師,我們這算不算是畢業了?” 她們如今會的已經不止是自己的名字了,還懂了許多事情,知曉了姚娉婷她們的付出有多偉大,更不愿她留在這里了。 “你總說我們應該多學點兒東西,見見外面的風景,可姚老師你也該去看看?!?/br> “你才十九歲,比我們更應該去看外面的世界?!?/br> 第120章 ◎赴云南?!?/br> 直把姚娉婷說的嗷嗷大哭。 她以為自己日復一日的站上講臺, 是為了救河東大隊的人,沒成想竟是在救自己。 教這些成年人是不能用跟小孩子一樣的辦法,她需更費心去調動她們的積極性, 還得處處留心大隊上的生活需求,化用其中,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這些東西并不容易整理, 她磕磕絆絆的做到今日, 仍覺得不夠。 卻沒想到自己眼里還需要多多學習的眾人, 也給自己上了一課。 這些嬸子們說完, 又取笑起姚娉婷,說她孩子氣、哭鼻子。 姚娉婷帶著通紅的雙眼, 又認認真真告訴她們, 不能這么笑話人。 院子里鬧作一團。 在宋滿冬身旁等著換泡菜的嬸子、姑娘們也積極道,“宋知青,下回我們都投你?!?/br> “可惜咱們大隊分的名額少, 要不然都送你們去讀書?!?/br> 河東大隊的名額可稱不上少了。 東風公社整個公社今年也才兩個,他們大隊占一個,公社占一個。 這估摸著是因為河東大隊這兩年穩步提升,給公社爭光, 也帶動了周邊其他大隊。 下一回怎么也得一年兩年了, 不過宋滿冬還是提前攔了一下, “我比她們年長幾歲, 對讀書沒什么執念了?!?/br> “我現在就想著把咱們大隊的食品加工廠做起來,將來自己當家做主,不比她們去讀書差?!?/br> 要不是趙勝男提前走了, 今年最先被推出去的肯定是她。 不過姚娉婷也確實值得, 這些投票的主力軍, 可都是她一手教出來的。 余下的知青里,方宛還是怕她身份有影響,徐清則是有別的秘密要堅持留下。 要她來選,下回不是江志農,便該給王希娜。 至于其他知青——同宋滿盈一塊兒來的那批,實在倒霉,來的頭一年便遇上水災,幾個月沒吃飽,到來年才緩過來,但也叫那件事給嚇怕了。種地囤糧,自顧不暇。 第二年,東風公社都沒分配知青。畢竟河東大隊是緩過來了,其他大隊還手忙腳亂呢。 直到今年,才分了新知青過來,聽說過幾日到。 宋滿冬思索著,手下沒停,繼續給大家撈泡菜。 如今糧倉豐裕,手有余錢,河東大隊上的人也都舍得在吃上面花心思了。 她回來沒多久,就有人饞她做的泡菜,詢問其今年做不做。 閑來無事,宋滿冬便順手做了。 這一做就沒個停歇的時候。 “喜娟說炸紅薯更好吃?!?/br> “是咱們地里種的那種紅薯吧?” “好像是北紅六號?!?/br> 宋滿冬一心二用,把手里的碗遞回去,點著頭,“對!是北方研究所推出的新品種,在別的縣別的地方種過?!?/br> “雖然產量不高,但味道很好?!?/br> 幾位嬸子點著頭,“這我們知道,勝男說過,種了有大用處?!?/br> “難不成是做炸紅薯?” 宋滿冬賣了個關子,“等秋收之后,大家就知道了?!?/br> 在如今一眾追產量的種子里,北紅六號算是十分特立獨行的了。 這個品種的紅薯遠不如河東大隊往年種的白色紅薯產量高,個頭約莫只有成年男性的手掌長,細細的。 但薯如其名,掰開芯是紅色的,吃起來黏糯香甜。 直接生吃都沒問題。 炸紅薯做泡菜,只是其中之一的用法。 宋滿冬還想拿它做別用,也就河東大隊如今麥子和玉米大獲豐收,才會同意種一批北農六號。 這紅薯是賀新云找到的,也是她從懷安縣食品廠帶走的。 今年春天便托趙勝男去搞這個紅薯種了。 打了幾年交道,糧種站的人對別人是信不過,但對趙勝男可不懷疑。 叫趙勝男和河東大隊的代表立下盈虧自負的條子,沒幾天就把糧種給他們帶過來了。 宋縣長的吩咐糧種站的人會做,但趙勝男也自有其法。 宋滿冬想著便有些出神。 趙勝男走的那日,起了個大早趕火車,是從宋滿冬騎自行車送她去縣城的。 河東大隊上知道的人沒幾個,過來兩日才后知后覺的反應過來,而后從大隊長口中得知她離開的事情,一個個的懊惱的不行。 這回姚娉婷是無論如何躲不過她們的眼睛了。 離開前兩日,知青點的人便絡繹不絕。 姚娉婷一面奮筆疾書,一面收下大家送來的心意。 而她的行李,已經兩大包了。 李嬸兒給她煮的雞蛋,王嬸兒給她納的鞋底,張家送來桃子,陳家送來新麥…… 一個個殷切叮囑,全然忘了姚娉婷這趟是要先回家再去大學報道,都當這是自己親人遠行呢。 姚娉婷則是再理自己的教案。 她還準備了幾個月的內容,如今她是沒時間教了,但能托付給其他人。 上一批知青和新來的知青都蠢蠢欲動,想接過這“美差”。 不過張大隊長早就做好了預防,直接把這差事放給了小學老師。 他們同姚娉婷當初一樣,傍晚再抽出一個小時教導大隊上的人,相應的,大隊也再給這些老師們的待遇提一點兒。 離開的前一夜,姚娉婷還在寫,后來也沒回床上,瞇了一會兒,就提著東西要離開。 徐清他們打著哈欠,一同幫姚娉婷提著行李送出來。 大隊上堅持要用拖拉機送姚娉婷離開。 東西放在車斗里,宋滿冬坐在拖拉機前面,身側是河東大隊的拖拉機手。 今日開的路比較遠,叫這位拖拉機手既害怕又興奮。 晨光乍泄,投了一縷過來,拖拉機便轟隆隆的啟動。 姚娉婷扶著自己的行李,正望著初升的太陽,忽聞后面傳來聲音。 她轉過頭去,層層疊疊,竟是站了許多人,遠遠的沖她揮手,“姚知青!” 王希娜混在其中,看大家說不出什么話,便帶頭喊道,“一路順風!” 害的姚娉婷在車上又哭了一回。 不過這次沒人笑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