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天價炒飯,老唐當場拜師 第727節
書迷正在閱讀:裴總的烏龜成精了、春和景寧/嫁給準未婚夫他叔、我火了以后他們都想和我炒CP、小竹馬他有億點甜、從工地賣盒飯開始、曉陌微暖與君言歡、在地鐵上和高中同學撞衫后、你就演吧[娛樂圈]、碎月投江、聽說總裁要親三遍
一樣樣食材被送到了cao作臺,被大廚們做成了一道道美味佳肴。 為了不影響參賽選手,各國媒體只能在會場二樓進行拍攝。 央視直播團隊將鏡頭鎖定在了華夏隊的位置,拍攝著準備過程。 雖然是工作日,但直播間里卻已經滿是觀眾了。 所有人都在好奇觀望,想要知道華夏隊做的都是什么菜。 cao作區域前方,李逸在來回巡視,不時開口指揮,有條不紊的控制著制作進度。 他是本次比賽的主廚,也是這個團隊的核心骨。 他要做的不是做菜,而是讓整個團隊的運行更加有效率,讓出品質量更加穩定。 經過了兩個月的訓練,華夏隊所有的大廚對于菜品已經爛熟于心了。 雖然一開始進來的時候,和這么多外國團隊一起同時制作,他們還有些緊張。 可當他們站在各自的位置上后,就迅速找到了訓練時的狀態,一下就放松了下來。 經過了三個小時的準備,所有隊伍的菜品都制作完了。 隨后,各個團隊就將各自的菜品運送到了展廳里,擺在了各自的展示區域。 此時剛好到了得國時間的中午11點,而會展中心外面已經擠滿了前來品嘗美食的食客了。 烹飪奧賽中最有人氣,也是最受歡迎的項目,就是團體賽自助餐項目了。 這個項目是唯一一個面向大眾,允許所有觀眾參與的項目。 并且這個項目的評判標準,全部是由觀眾進行投票決定的。 所有觀眾都可以在項目舉辦期間來到現場,盡情品嘗所有參賽隊伍所制作的菜品。 每個觀眾都有三張票的投票權,來選出自己喜歡的菜品。 最終,獲得票數最多的隊伍,就是這個項目的冠軍。 亞軍,季軍次之。 看到涌入現場,向各個參賽隊伍的展臺奔去的食客,直播間里觀眾們羨慕得口水都要流下來了。 “我的天,這也太爽了吧!” “好想去現場??!” “票好像也不貴,和自助餐的價格差不多,但這可是全世界水平最高的自助餐??!” “我一直是無神主義者,但這一刻我動搖了,原來天堂真的存在!” 到了這個項目,各國媒體也終于可以自由采訪了。 央視記者帶著攝制組采訪了一圈各國食客,但直播間里卻已經怨聲載道了。 觀眾們都在抗議,讓記者先去拍展臺,大家都想看看華夏隊都做了什么菜。 聽到了群眾的呼聲,記者趕忙帶著攝制組,來到了華夏隊的展臺。 此時,華夏隊的展臺已經被各國食客包圍起來了。 一個個不同膚色,不同穿著,不同語言的食客們都擠在了一起,好奇的看著展臺上精致的食物,聽著現場翻譯的介紹。 在展臺后方,還有一塊大屏幕,在循環播放著不同語言版本的宣傳片,給食客解釋著菜品內容。 穿過食客人群,記者找到了李逸。 “李隊長?!?/br> 記者將話筒遞到了李逸嘴邊,笑道:“終于找到你了,現在方便接受采訪嗎?” “可以?!?/br> 李逸痛快的點了點頭。 記者見狀,就看向了展臺上的各色美食,先是咽了口口水,才好奇問:“咱們這次做的菜好多??!一共有多少道?” “一共24道菜,冷熱都有?!?/br> 李逸隨口解釋,一邊盯著在展臺后方忙著招呼食客的大廚們。 “看著都好好吃??!” 記者再次吞咽了口口水,才問:“這些菜都是什么菜系的呢?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嗎?” “可以?!?/br> 李逸示意攝制組拍攝后方大屏幕上的宣傳片,一邊解釋:“這些菜涵蓋了國內各大菜系還有地方特色做法,不過在設計菜單的時候,我們不是按照菜系來設計的,而是根據二十四節氣?!?/br> 第854章 二十四節氣 后方大屏幕上,宣傳片正在用發語介紹著華夏二十四節氣。 李逸指著宣傳片中的畫面,沖鏡頭解釋:“二十四節氣,是華夏農耕文明的產物,在我國傳統農耕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 它和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星象文化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古代的華夏先民就是在觀象授時的時代,根據斗轉星移來定了歲時。 斗轉星移,指的是北半球最重要的星象,也就是北斗七星。 西漢初年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有云:天維建元,常以寅始起。 這指的是北斗七星在斗轉星移時的斗柄旋轉方位,寅位就在正東偏北,這也是后天八卦里的艮位。 華夏先民將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寅位的時間設為起點,將北斗七星順時針旋轉一周的時間設定為一年。 斗柄依次指向十二辰,是為十二月,歲末指丑方,正月還寅位,由此終而復始、萬象更新。 也是在西漢時期,漢武帝命人采用立桿測影的方法,也就是用土圭插在地上,測量日影,將日影最長,白晝最短的這天定義為冬至日,作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將二十四節氣引入了《太初歷》。 《太初歷》里把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均分為十二等分,稱之為中氣。 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時間等分,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就出現了。 它是華夏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候、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也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 正是因為華夏先民對大自然規律的科學總結,才孕育了華夏發達的農耕文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締造了璀璨而輝煌的華夏文明。 華夏先民們很善于從大自然中發現食材,豐富餐桌。 而隨著每個節氣的到來,自然界都會有不同的食材成熟,被制作成美味佳肴,滿足華夏人的口腹之欲……” 在李逸講解二十四節氣的同時,展臺前的食客們也在看著大屏幕中的介紹視頻,驚嘆連連。 這是華夏人在兩千多年前就發明的天文歷法,而在兩千多年前,很多國家甚至都還處于蠻荒年代。 央視直播間中,觀眾們聽著介紹,也在感慨不已。 “我還是第一次知道二十四節氣的來歷,原來在西漢時期就有了嗎?” “太牛了,古人的智慧真的不是現代人可以理解的?!?/br> “這就是華夏的觀星術!從絲綢之路傳到西方以后,才開啟了后來的大航海時代!” “慚愧,原來咱們自己的文化我都沒學好,我只知道冬至要吃餃子……” 將鏡頭引回餐臺,李逸指著餐臺上的菜品,沖鏡頭介紹:“這里我們華夏隊一共用到了四個餐臺,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六道菜,代表六個節氣。 這個餐臺是春季餐臺,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六個節氣。 第一個節氣是立春,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意味著春季的開始。 自古以來,立春這天華夏人都有咬春的習俗。 所謂咬春,就是吃春盤,春餅,蘿卜等生菜。 春盤就是春卷的前身,和春餅一樣,都是用面做成薄餅,然后卷菜來吃。 所以,立春節氣我們準備的菜,就是蘿卜絲粉絲餡兒的油炸春卷,和夾菜的春餅。 春餅的菜我們做了炒合菜,土豆絲,京醬rou絲,酥炸辣椒絲,素炒三絲,嗆拌蘿卜絲,可以搭配著吃?!?/br> 攝像師將鏡頭對準了餐臺上的菜,拍攝著特寫。 一道道色澤艷麗的小菜隔著鏡頭都饞得觀眾口水直流。 而現場的食客們已經在大廚的招呼下,品嘗了起來。 一時間,酥脆的炸春卷皮被咬碎的聲音此起彼伏,春餅中嫩菜汁水溢出的咕嘰聲也從食客口中傳來。 跟著,一片驚呼和贊嘆就擴散了開來。 看著食客們吃得滿眼驚喜,贊不絕口的樣子,直播間觀眾都要被饞哭了。 “靠!這是在折磨我??!” “啊啊啊啊啊??!好想吃春卷??!” “我要被口水嗆死了,可惜我家這邊沒有賣春餅的,我哭死!” “毫不夸張的說!就這春餅,我能吃二十卷!” “這個炸春卷絕了!過年我家也炸,我圍著鍋能吃七八個!” 不光觀眾饞得夠嗆,就連鏡頭前的記者也連連吞咽著口水,胃里都在打鼓了。 要不是職業素養在身,她已經和前面的食客一樣,上前去排隊拿春卷吃了。 李逸看出了她渴望的眼神,笑了笑,就上前拿了個小盤子,盛了一個炸春卷,一個卷了炒合菜的春餅,遞給了她。 “???謝謝!” 記者愣了下,隨即驚喜的接到了手里。 “嘗嘗我們的手藝?!?/br> 李逸沖她使了個眼色,隨即就引著攝像機轉向了第二個節氣。 “雨水,是春日第二個節氣?!?/br> 雨水位上放著一個砂鍋,前方有一個介紹臺卡,李逸指著臺卡解釋:“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