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天驕(科舉) 第204節
書迷正在閱讀:七零之改嫁前夫死對頭、內娛完了,發瘋很正常噠/輪到我整治娛樂圈了、我就是無情怎么了[快穿]、我拋棄的前夫登基了、嬌媳婦七零家屬院日常、極品姐弟在綜藝互黑爆紅、穿書七零擺爛吃瓜、劣性寵溺、三十枚銀幣、重生后偏執女主想開了
時隔幾年,少酋長見到蕭景曜也很高興,他本來就學了不少大齊官話,現在興奮之下,更是超常發揮,“蕭大人,我們又見面了!我是特地來感謝你們的,多虧你們當初賣給我們的武器,讓我們打跑了魔鬼!” 第122章 蕭景曜都沒想到, 當初順手在美洲留下的一手,竟然真的有成真的那天??粗偾蹰L一臉后怕的模樣,蕭景曜不難猜測出當時的情形有多驚險。 幾年不見, 少酋長又成熟了不少,許是路途遙遠,在海上吃了些苦頭, 少酋長的臉上已經有了滄桑的痕跡,明明年紀比蕭景曜還小, 現在看起來卻幾乎比蕭景曜長了一輩。 提到先前的那場戰爭,少酋長依然憤憤不平, 對著蕭景曜好一陣比劃, “那幫魔鬼真是太可惡了, 我們救了他們, 他們竟然想殺了我們。這就是你們大齊人說的, 恩將仇報是嗎?” 蕭景曜笑著點頭, “看來你對大齊的文化已經十分了解了,還能準確用上成語?!?/br> 少酋長驕傲地表示, “那是當然, 你們離開后,我也在看你們留下的書籍。上帝啊,你們大齊人真是太厲害了,怎么可以創造出那么多讓人震驚的東西!” 少酋長對大齊這種一言不合就寫出記載的行為給予高度肯定,并且覺得這么好的行為習慣,他們部落也應該來一套。但是他們并沒有專門的史官來記載這些東西,部落里的大巫嘗試了好幾回, 記載出來的,總不是大齊那個味兒。 少酋長說不出什么內行門道, 就是覺得大巫記載的東西沒有大齊人記載的好。這大概就是少酋長版的評價冰箱不需要制冷。好在少酋長在部落里的威信足夠高,大巫也不和他計較,不然的話,蕭景曜都懷疑,多做了許多事情累成狗還要被少酋長挑三揀四的大巫會忍不住錘爆少酋長的狗頭。 不過既然少酋長提到了華夏的修史文化,蕭景曜當即覺得自己的腰桿子更挺拔了幾分。眾所周知,華夏的史書放眼整個藍星都是獨一檔的存在,稱一聲藍星史官也不算夸張。少酋長的感覺可真是太對了,修史這一塊,當然得看華夏。這個少酋長,真有眼光! 蕭景曜便向少酋長簡單介紹了一下華夏人民的修史大業,聽得少酋長不住瞳孔地震,幾千年,他們印安人,存在過那么長的歷史嗎?或許有,也可能沒有,這時候就體現出修史的重要性了,少酋長滿臉遺憾,“要是我們的祖先也有史官修訂史書就好了,這樣我們就能知道,我們從哪里來,存在了多少年?!?/br> 不過少酋長也沒有灰心太久,很快就打起精神,興致勃勃地表示,“以前沒有,從我們開始,就有了。以后我們的后代,也能和你們一樣,通過讀自己國家民族的史書,就能知道自己的來歷?!?/br> 少酋長還特別興奮地向蕭景曜分享他們的修史進程,他們民族也是個很厲害的民族,剛剛打贏一場仗,就這個戰爭場面寫首史詩不過分吧?善良勇敢的印安人打跑了黑心肝的魔鬼,這就是他們印安人勇敢強大的證明!再之前的祖先,他們也不知道,但并不妨礙他們吹。大巫被這場戰爭激發出了靈感,將他們的祖先吹成了和惡魔戰斗的勇士,他們現在大戰魔鬼,完全就是因為祖先非常牛逼,他們隨了祖先而已。 聽完全程的蕭景曜:“……” 你這個史書,是不是哪里不太對? 永嘉帝對美洲的印象也十分不錯,在他的腦海里,美洲基本和物產富饒畫上等號,有時候也會遺憾一把:怎么這么有那么多好東西的美洲,它就不在大齊附近呢? 不過看著少酋長對蕭景曜的那股子熱絡勁兒,永嘉帝心里那口氣也就順了,興致勃勃地問起來這個新使臣團來大齊有什么要求。 還真有。 作為一個有文化有理想的繼承人,少酋長還是很有眼光的,特地提出,他們心慕大齊文化,希望大齊能派出學者前去他們部落,教他們禮儀和歷史。 這下子,朝堂和使臣團都炸鍋了。 朝堂上的儒生紛紛激動,教化蠻夷!那必須得是他們儒家弟子!哪怕路途再遠,蠻夷心慕中土文化,那他們作為有教無類的圣人門徒,就該好好教化蠻夷,這才是“仁”。 一些儒生對朝廷近些年幾次三番的大動兵戈心里還是有點意見的,認為大齊這是“不教而誅”。周圍小國尚未開化,不懂禮儀,何至于滅國? 當然,這些言論早就不知道被拍了多少回磚,反正朝廷打仗是一場都沒落下。他們嗶嗶他們的,朝廷打朝廷的。打下來的疆土都能轉化為新的收益。打仗固然勞民傷財,帶來的收益也是巨大的。如果只看賬面上的數字,這幾場仗打下來,朝廷能算是賺翻了。 當初朝廷眾多文官武將躊躇滿志想要開疆擴土時,聽著儒生們這般嘰嘰歪歪都嫌他們煩?,F在看他們穿著儒生衫,正衣整冠,將自己收拾得一絲不茍,滿臉堅毅地要求出海去教化蠻夷,大伙兒又有些佩服他們。 不是什么人都能放棄更優渥的生活條件,去往艱苦的地方教化百姓的。 哪怕是被人嘲諷看不起的窮酸腐儒,這一次也彰顯出了他們作為儒生的氣度。 讓蕭景曜都感到意外的是,這一回,有意出海教化蠻夷的人竟然不少。 蕭景曜腦海里當即就浮現出了四個大字——孔子學院! 現在當然不能叫這個名兒。以孔子在儒生們心目中的地位,要是大齊真的將在海外開展教育傳遞文化的學院取名為孔子學院,那怕是隱居的大儒都要跑出來,拖著他們自己那把老骨頭都要爭取到這個出海當院長的機會!蕭景曜只是想增強一下華夏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并不想把大齊的大儒全都送出去。 更何況,說句不吉利的,大儒們大多年事已高,一個不好,就很容易客死他鄉。這對于他們的家人來說,未免太過殘酷。 至于使臣團為何炸鍋,那當然是因為新來的少酋長太過耿直,上來就提出希望大齊派遣老師去往他們的國家,讓他們這些早早就和大齊有往來的國家怎么辦? 可恨他們竟然沒想到這一茬,竟然讓別人搶了先!說來這也算是他們的思維誤區,在他們的國家,很多傳教士到處跑,也有不好跑來大齊傳教的。但大齊沒有傳教士,他們親自踏上這片神秘的土地,了解這個神秘的國度的人民過的到底是怎樣的生活后,更不覺得有人會樂意去往他們的國度。大齊人又不信上帝,他們的神靈太多,也沒有人熱衷于傳教,更推崇“緣分”。 這真是一個浪漫又讓他們不解的行為。 誰想到大齊會有那么多知識淵博的人愿意去他們的國家傳授知識呢?上帝啊,他們甚至不是信奉任何神靈的人! 蕭景曜覺得這個可以有,甚至還在《大齊日報》上刊登了消息,說是海外諸國心慕大齊文化,希望大齊派出使臣前去教化他們。若是有意去往海外之國的,可以前去禮部報名。朝廷會在海外諸國設教化館,確保他們的安全,以及他們可以領朝廷和教化之國的雙份薪俸。 雙薪待遇,放在這會兒絕對算優渥。但一想這年頭兒交通不便,出?;旧暇秃陀H朋好友斷了聯系,幾年后再回來,重新續上先前的交情,也得費一陣心思。更別提海上危機重重,雖然有了蒸汽船,但蒸汽船也扛不住大自然的危害,碰上大風大浪也得歇菜。這么一對比,雙份薪俸也不算高。 從先先帝到正寧帝再到永嘉帝,三代帝王動不動就清洗一下官場,現在大齊官場別說冗官問題,特別清閑的官員都找不出幾個。笑死,清洗掉了太多官員,根本清閑不了一點。干活的人少了那么多,帝王還余怒未消,原先不干活的不就得頂上嗎?這一頂,上頭發現,誒,沒了那么多缺,大家照樣做得挺好,那不更好? 現在的大齊官場,要是再派出幾批教化海外蠻夷的使臣,那就得面臨人才危機了。 三年選拔一次人才都覺得人手有些不太夠用,除了及時清理害群之馬外,也有大齊發展太快,人才有些跟不上趟的原因?,F在從民間招人當使臣,這幫屢試不第的書生,學問當然有,教點簡單的華夏文化還是能輕松勝任的。 蕭景曜還特地給通過層層選拔終于成為教化館的教諭們做了個培訓,重點提醒他們,咱們是去海外弘揚華夏文化的,不是要把他們教得滿嘴之乎者也能來大齊考科舉的。要從衣食住行生活習慣儀態舉止各個方面去影響他們,爭取讓全世界都學大齊話,受大齊教化。 想想那個場面,蕭景曜都有些激動。真要達成這個成就的話,簡直不敢想象后世學生學世界史會有多幸福。 決定了,就是你了,孔子學院啊不,是教化館,必須辦起來!還得辦得紅紅火火,爭取讓大齊的教化館開到世界每個角落! 這怎么不算是天下大同呢? 華夏文明的同化性,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永嘉帝和胡閣老聽了蕭景曜這話,都忍不住用“沒想到你是這么蔫兒壞的家伙”的眼神看著蕭景曜。 看得蕭景曜很是無奈,反問他們,“那就放棄,不做了?” “當然不行!”永嘉帝和胡閣老異口同聲,到了嘴里的rou還有往外吐的道理?半夜想起來都得坐起來抽自己一耳光。 永嘉帝火速改口,“愛卿果然是朕的肱股之臣!大齊就需要愛卿這樣智計無雙的能臣!” 第123章 大齊對教化蠻夷這事兒還是很有熱情的, 甭管你是周圍的蠻夷還是海外蠻夷,只要你心慕王化,那大齊就樂意幫助蠻夷脫離野蠻狀態, 讓他們知曉禮義廉恥。武將們對此也沒什么意見,反正又不是讓他們去蠻夷之地,文人愛干嘛就干嘛, 也省得以后又嗶嗶他們這幫粗人不教而誅。 蕭景曜也對這事兒樂見其成。擱蕭景曜上輩子,多少華夏學生被英語折磨得要死要活的, 要是這一把穩住了大齊在世界上啊得地位,又有在海外各國設立的教化館不斷弘揚華夏文化, 指不定到了后世, 就是全世界都要學漢語, 給后世學子們減輕了多少負擔啊。 海外之地對大齊來說也是新的機遇, 前所未有的格局已經出現, 大齊能不能一舉奪得世界霸主的地位, 就看他們這一代的君臣如何玩轉這一局世界政治,給繼任者留下一個好的開局。 也正因為如此, 朝廷對這一次前去海外教化館的教諭們都進行了嚴格的審查, 有想混日子,或者品行不佳會敗壞大齊形象的,都被否決,選的都是有理想有干勁兒的儒生,更多的是崇古的儒生。眾所周知,一開始的儒生,戰斗力可都是杠杠的, 能辯又能打,要不怎么周游列國呢? 這樣的一批儒生去了海外, 蕭景曜都無法猜到他們會給海外各國帶來怎樣的影響,反正對大齊有利就行。 永嘉帝又和蕭景曜分享了一下來自西北百姓的快樂。這回土豆可是在西北立下了大功。西北多山,缺水,這樣的地理環境,就注定那邊很難種出大量的糧食,耕地面積不夠,又缺水,別說和江南那樣的魚米之鄉相比,就算是現在被朝廷認為是流放之地的嶺南那一帶,耕地怕事都比西北那一帶多。土豆耐寒耐旱,相比起其他主糧來說沒那么嬌氣,土壤不那么肥沃的情況下也能長得不錯?,F在西北那邊的總督紛紛寫折子進京歌功頌德,說西北百姓終于能免于餓死之憂,西北的駐軍屯田,也種了不少土豆,可以用來做軍糧。 蕭景曜想起來,上輩子,西北那邊的一些大山深處的貧困人家,幾乎也是家家戶戶種土豆。蕭景曜建的慈善基金也資助過許多來自西北地區的貧困學子,據基金會的消息,他們去實地考察的時候,去這些學子的家里,多的是土豆??梢娡炼乖谖鞅钡貐^人民餐桌上的地位。這么一想,來自西北幾位總督的折子也就不意外了。 西北苦寒之地,百姓生活不易,駐守在那邊的士兵也不容易,蕭景曜再次提議,“西北苦寒之地,民生多艱,陛下若是心疼他們,不如再多免去他們幾年的新糧食的稅收?!?/br> 當初商議好的,土豆玉米紅薯這些新糧食,前十年不收百姓的稅,等到百姓摸清了它們的習性,知道怎么種植,怎么給它們防治蟲害的時候,再收稅,更能讓百姓感念朝廷的恩德。 反正現在朝廷也不缺錢,永嘉帝當即就同意了這事兒,還十分感慨,“那可是千年前的絲綢之路,也曾經繁華過,后來王朝變遷,西北那一塊地丟了收,收了又丟,丟了再收。太祖當年收復那邊,也費了許多心思。只是那邊貧苦,又時常受胡人sao擾,朝廷每年安撫百姓都要花上許多銀錢。這竟然讓一些人怨聲載道,說不如放棄那塊地,真是豈有此理!” “但凡是疆土,哪有沒有用的?”永嘉帝氣鼓鼓。 分明是那些朝臣自己不行!看看,蕭景曜這不就找到了解決的辦法?眼看著西北百姓的生活也好了,以后肯定能為朝廷做出更大的貢獻。只要有人有地,一切都好說! 嘗到了開海禁甜頭的永嘉帝又把目光放在了西北,語帶憧憬,“當初的絲綢之路已經荒廢,不知我們能否再讓它重現往日的繁華?” 既然是通商,海上貿易做得,陸上貿易自然也做得。尤其是這還是有史可循的東西,重現史書中出現過的盛景,想想都讓人熱血沸騰! 蕭景曜沒想到永嘉帝會提到這一茬,愣了一會兒后還是決定據實相告,“陛下有這個心當然好。只是西域那邊的交通不如臨海方便,陛下要想重新當年絲綢之路的繁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國庫要出的銀子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br> 永嘉帝笑著看向蕭景曜,語氣篤定,“但你這個戶部尚書心動了?!?/br> “沒錯?!笔捑瓣渍J真點頭,“陛下想必也看到了海上貿易給大齊帶來的巨大利益。尤其是臨海的那幾個港口,短短幾年時間就從貧瘠之地變成稅收大州。若是絲綢之路再現輝煌,西北苦寒之地,商業也能發展起來,他們也是陛下的子民,就算朝廷要投入眾多人力財力,也不能退縮?!?/br> 華夏是一家,最好是大家一起越過越好,而不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蕭景曜這輩子雖然沒有去過西北,但也在同僚們的話語中感受到了西北百姓的不易。連有朝廷發糧餉,自己還能屯田的西北士兵日子都過得不咋地,更別提普通的西北百姓了。 現在國庫充盈起來了,給西北多投入點開發資金也不錯。蕭景曜很是大方。永嘉帝瞬間感受到了有個大方的戶部尚書的幸福。尤其是在鐵公雞胡閣老的對比之下,蕭景曜這個大方的戶部尚書就更讓永嘉帝感動了。永嘉帝忍不住感嘆,“可惜父皇當年沒讓你當戶部尚書,不然的話,他也不至于每回想干點什么事都摳摳搜搜的?!?/br> 朝中有點資歷的,誰不知道胡閣老這只鐵公雞的光輝事跡呢。 蕭景曜無奈,“胡閣老那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初國庫可不像現在這般豐盈?!?/br> 永嘉帝狠狠點頭,十分慶幸,“還好你生財有道!我當初第一眼見你,就知道你是最適合戶部的人才。我果然眼光絕佳!” 蕭景曜只能保持微笑。 胡閣老得知他們這番談話也是一笑而過。他摳門也是一心為公,問心無愧。如今他不在戶部尚書這個位置上,蕭景曜又十分靠譜,胡閣老自然也不會對戶部的決定指指點點。 商稅之利,大齊的官員和百姓們都感受到了。蕭景曜既然同意永嘉帝重建絲綢之路的想法,定然也是心里有數,總不會將國庫嚯嚯一空。反正現在管戶部的不是他,胡閣老只管看蕭景曜頭疼就行。 國庫現在真的是富得流油。有金銀島運來的金銀,還有各地的商稅,再加上朝廷廢除了人丁稅,各地戶籍迎來一波暴增,再加上朝廷自己的鹽鐵之利,不是蕭景曜吹,大齊開國以來,國庫就沒這么富裕過。 不過就是再重新開辟一回絲綢之路嗎?朝廷有這個財力,扛得??! 永嘉帝行動力驚人,說干就干,立馬就將重建絲綢之路計劃提上日程。朝上瞬間安靜。就……想法挺好,但去西域的人選嘛…… 那邊還有小股胡人在呢。說起來蕭景曜離開這幾年,朝廷也沒少干活,看到海上貿易的巨大收益后,當然就有聰明人想到了和胡人通商,勉強能讓邊境徹底安寧下來。胡人被大齊打得沒了士氣,實力不如人,能通商總比真的餓死凍死或者被大齊軍隊打死強。兩邊也就試探性地開了榷場?,F在去西域,來自胡人的危險比以往是要低一點,但也不是沒有。能鼓起勇氣去重走那條路的,都是不怕死的。他們上有老下有小,就算一心報國,也不一定非得拿命報哇。 最后,還是御史臺一位新進的御史攬下了這個活計。 為此,永嘉帝還帶著太子去祭了一回天。希望老天爺繼續賞臉,別讓大齊境內再有任何自然災難。 蕭景曜則繼續梳理戶部的新戶籍,順帶努力將大齊的銀票安利給每一個國家的使臣??纯催@銀票,多么方便攜帶,獨屬于大齊的防偽標識(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全世界只此一家,現在咱們有那么多的商業往來,不如將貨幣也統一一下?除了金銀之外,也可以嘗試一下紙幣。 有金銀島的金礦和銀礦在,蕭景曜能穩住銀票的面值,不會讓大齊的銀票重現蕭景曜上輩子時空中大明寶鈔的悲劇。要是能說動這些國家,將大齊的銀票設為世界通用貨幣,各個國家的貨幣換算都用大齊的銀票來做基準…… 只要這么一想,蕭景曜都會忍不住笑出聲。 當然,這么大的事兒,蕭景曜也不指望一次就成功。多和使臣團磨磨嘴皮子,給他們洗洗腦,等他們回去后同自己國家的國王一商議,看得到其中好處的,說不定就同意了呢? 蕭景曜也就是順手打幾竿的態度,能打下來幾顆棗最好,要是沒打下,也不虧。 蕭景曜那張嘴,忽悠起人來真是一忽悠一個準。使臣團被他哐哐哐一頓畫大餅,整個人腦子都暈乎乎的,覺得他們要是能同意用銀票交易就是文明的一大步,是自己國家的英雄。好在他們還有最后一點理智,沒有立即同意,而是說要回國請示國王。 蕭景曜十分理解,溫和地表示大齊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度,等著他們的回答。但要是他們的國王不同意,以后就不要怪大齊拋下他們和別的國家加深貿易往來啦。 使臣團:“?” 聽起來好像是威脅,又好像不是。不確定,再想想。不想了,反正回國后將話帶到就行。 教化館的教諭和各國使臣團出海的同時,御史也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途。 第124章 連著幾件大事辦完后, 蕭景曜終于空閑了下來。薅羊毛小能手永嘉帝哪會放過這么好的機會,二話不說直接又將蕭景曜薅進宮——你還記得你還有個太子太傅的職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