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嬴魚 第177節
湯榆急道:“荀子勿要亂說,在下忠于主君,天地可鑒,他定下的政令,在下絕對不會更改半分!” 荀子看著湯榆,意有所指道:“那就放歸趙人,不要讓安平君失信于趙人,失信于天下人?!?/br> 湯榆額頭都要冒汗了,荀子這老狐貍,怎么說著說著就將主君的信義和天下人扯上了? 荀子似是看出了湯榆的不以為意,他肅正了臉色,鄭重道:“安平君留下這些俘虜,意在天下人。他如今是如何對待與秦國有死仇的趙軍俘虜的,將來秦國就會如何對待天下百姓。天下百姓看到這些趙軍俘虜在秦國的治理下是如何安居樂業的,他們就會向往秦國的王治,若有一天,秦國去攻打他們的國家,他們也不會懼怕秦國,就是因為有趙國的這些俘虜在前為例啊?!?/br> “湯公,你以為安平君的眼睛,只看到了一個趙國嗎?當明日六國歸于秦的時候,他們要帶著什么樣的心態做新秦人,安平君已經謀劃好了,湯公以為老夫說的對不對?” 在這個秦趙交戰之際,放歸趙國的俘虜,不僅是對趙國的蔑視,更是在向天下百姓送出去一個信號,統領你們的王室雖然敗給了秦國,但你們這些平民百姓并不會被殺死,相反,你們會得到優待,你們仍舊可以和自己的親人一起過著比之前更安定的生活,你們是有看得見的光明的未來的。 湯榆就要被說服了。 荀子繼續道:“老夫會與這些俘虜一起歸趙,勸說趙王收兵,不要再與秦國攻戰?!?/br> 湯榆心下突的一跳,道:“我秦國并不怕趙國的攻打,荀子還不是不要去趙國冒險了?!避髯涌墒侵骶粗械那貒慕填I頭,禮學大家,他要是跑去了趙國,湯榆沒法跟主君交代。 荀子笑道:“既然是老夫主張將趙人放歸,老夫理應止戈秦趙之爭,湯公盡可放心,若是不能說服趙王......” 荀子想說,若是不能說服趙王退兵,那老夫就死諫,但他還沒說完,已經聽出他話里意思的湯榆那是真的被嚇住了,若荀子真的死在了趙國,不說趙國會不會遺臭萬年,就是他秦國,失去了這樣一位大儒,那可是無可比擬的損失。 畢竟,幾百年了,才只有這么一位大儒來秦,無論是秦王還是主 君,對荀子的到來都是驚喜非常的,不能讓他離開秦國,更不能讓他死在趙國。 他忙道:“不不不,荀子,在下答應放歸趙軍俘虜就是了,您可千萬不能去趙國,您年紀大了,經不住來回奔波折騰,您放心,趙人我會放回去,趙國的十萬大軍,我也會打回去的。來人,送荀子回府......” 荀子被人頗有些送“瘟神”的味道給送回自己目前居住的府邸,心下嘀咕,這個湯榆真不講禮數,然后他就聽到了“凡愿意回歸趙國的趙人,可帶著自己的應得財產,歸趙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明告。 荀子嘆息一聲,看向趙國邯鄲的方向,心道,趙國,他的母國,此戰之后,將再無力與秦國爭霸了。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尤其是有秦王命鄭安平為將這個失誤在前,如今河內的征戰,完全就是由王陵和湯榆說了算。 所以,湯榆決定放歸趙人,可以不先報告給秦王,自己和王陵這個將軍商議之后,就直接出明告了。 王陵站在蕩陰城墻上,看著背著包裹,散著及肩發,陸續走向趙國軍營方向的俘虜。 王陵問道:“歸趙的俘虜有多少?” 湯榆:“不到十萬?!?/br> 王陵詫異:“只有不到十萬?”趙軍俘虜可是有不下于三十萬,怎么只有不到十萬選擇離開? 湯榆笑道:“是,是不是很出乎意料之外,說實話,我在聽到這個數字的時候,也是大吃一驚呢?!?/br> 他還以為所有的趙人,包括哪些已經尋找到家人,在河內定居下來的趙人,也會一起離開呢。畢竟,他給的明告,是所有的趙人,不只是沒有尋找到家人的趙軍俘虜。 王陵卻是不大樂觀:“留下的那些人,不會是故意留下來被刺的吧?”他修兵,是兵甲,對儒家的那些仁啊義啊,不感興趣。 湯榆苦笑:“那就只能賭一把了,你也看到了,這些趙人,其實與我們秦人百姓,并沒有什么不同?!?/br> 那天晚上,被抓到的趙人不反抗的姿態,已經在無意間占據了大義,就像荀子說的,如今的秦國已經是最強大的國家。 強國,就要有強國的姿態,大國,就要有大國的信義。 就算這十萬趙人歸趙后繼續攻打秦國又能 怎么樣呢? 如今的秦國,誰也不會懼怕,更不會懼怕這區區十萬人。 湯榆問道:“將軍打算什么時候收復安陽?” 王陵笑道:“春耕之前,定能收復?!?/br> 湯榆笑道:“那么安陽的春耕種子,我可就先留出來了?!?/br> 王陵看向安陽的方向,豪氣干云,仰天大笑道:“盡管留出來......” 趙王聽說有十萬趙人居然歸趙,大喜,以為是之前他派出去的間諜起了作用,策反了這十萬趙人,殺出秦地歸趙的。 趙國間諜:大王,我們想方設法的進入了俘虜鄉,還沒尋找到利用三寸不爛之舌的機會呢,就被釣魚一鍋端了...... 趙王當即下令,要這十萬趙軍卒迅速歸隊,反攻秦國。 但是,他的王令被駁回了。 他的王令,被一群庶民,給駁回了! 趙王一開始疑惑,后來是憤怒,再后來,就是恐懼。 那些歸趙的俘虜回復他們的王,道:“秦人明知道放他們回歸趙國,一定會去攻打秦國,還能讓他們帶著財產歸趙回家尋找失散的親人,他們雖然是庶民,但也愿意做一個有情有義的人,他們可以聽從王令去征戰,去攻打燕國,攻打齊國,攻打魏國和韓國,但他們此生,不會再去攻打秦國?!?/br> 這些被放歸的趙人,繞過了趙國攻秦的大軍,繞過了邯鄲,有的結伴而行,有的獨自行走,朝自己的家鄉而去。 在王陵發動反攻,收復安陽的時候,魏國又增兵五萬,徹底將王翦的軍隊趕至了大河岸邊。 王翦與信陵君的對戰激烈也不激烈。 王翦只有十萬大軍,信陵君卻有十七萬大軍,他之前帶領的五萬軍隊并沒有調到主戰場來,而是退至陶郡境內,防止魏軍分兵去攻打陶郡。 他們作戰,畢竟是在魏國境內,魏國可以隨時征兵,補充兵員,秦國卻不能,而且,兩軍交戰,糧草消耗是一個大頭,另一個大頭,就是武器的消耗,如今王翦手里只有十萬軍卒,光與魏軍周旋防御就已經很吃力了,根本勻不出人手和時間去修補破掉的鎧甲和戈矛。 所以,王翦并不與魏軍硬碰硬,而是打迂回戰,盡量保存己方的實力,他是在等王陵 解決了趙國之后,再回兵來攻打魏國。 當然,這期間,能等到秦國國內的援軍最好。 信陵君進攻,王翦就防御,信陵君若是進攻的太猛烈了,王翦就主動迎敵,與魏軍硬碰硬的沖殺一回,雙方各有損傷。 魏王焦急,繼續向戰場增兵五萬,有了這五萬兵力的加入,原本秦魏漸漸互為平衡的戰局迅速崩塌,一舉將王翦推至大河沿岸。 秦魏兩軍正在鏖戰的時候,由蒙嫣和率領的十萬援軍終于到了,與王翦一起,重新守住了最后一道大河防線。 此時,河內有了王陵的十萬大軍做支援,一路將剩下的趙軍驅趕到了洹水以北,收復安陽。 是驅趕,而不是砍殺,就是為了做給留在秦國的趙人們看的。 而且,這些攻秦的趙人,實在是,太不像一個強國能組建出來的軍隊了。 王陵實在想不明白,趙王為什么,要組建這樣一支由老人和女人組成的軍隊? 趙國,難道真的已經沒有男人了嗎? 趙王苦笑,趙國有男人,但趙國的男人,都去守北方的防線去了。 要不是形勢實在太好——安平君和武安君紛紛離開河內,而且都被秦王冷落——趙王也不想組建這樣一支雜牌軍,徒惹人笑話。 趙王收到趙軍兵敗的消息之后,他頹然的坐在王座上,想吩咐人去請平原君和平陽君,頓了下,下令道:“去請上卿廉頗?!?/br> 廉頗因為之前的長平之戰只防不攻被趙王冷落一年多,此時趙王已經吃夠了兵敗的苦頭,又終于想起了這位老將了。 趙王:“愛卿以為,趙秦之戰該如何呢?” 廉頗:“老臣以為,不如拒長城以守,防止秦軍繼續來圍攻邯鄲?!?/br> 趙王不虞:“將軍就不能率領我趙軍攻打回去嗎?” 廉頗:“之前秦軍之所以兵敗,是因為鄭安平為將,如今秦軍換將,兵力又高于我軍數倍,如果要攻打秦軍,我軍至少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兵力和軍械,才能與之一戰?!?/br> 意思是秦軍之所以讓趙軍熊起了一回,都是因為秦軍那邊出了鄭安平這個蠢貨,但這樣的好事不常有,要想從秦國那邊占便宜,只有比它拳頭更硬才行。 但趙 國現在,又如何能組建一支強軍呢? 就是強制性的將歸趙的庶人們都征過來,他這里也沒有足夠的糧草做支應了。 趙王:“將軍以為,秦軍會再次來圍攻邯鄲嗎?” 廉頗看了趙王一眼,才道:“據臣所知,此次為將者王陵,這是一員猛將,他一定會帶領大軍來再次圍攻邯鄲的?!?/br> 趙王:“那就請將軍,將秦軍拒之長城以外吧?!?/br> 廉頗:“諾?!?/br> 王陵的確起了去圍攻邯鄲的心思,他已經收到消息,新晉小將蒙嫣和,從南陽征集了十萬大軍去支援王翦了,王翦那邊不需要他再去回援,他便想趁機去邯鄲溜達一圈,就是攻不下來邯鄲,嚇唬趙王一下也是好的。 但是,趙王不知道打通了哪一根筋,竟然讓廉頗來做守將,廉頗帶著趙人守住了趙長城,他可就去不了邯鄲了。 無法,王陵只得繼續駐扎安陽,一邊重新布守新的防線,一邊主持安陽的......春耕。 主持春耕嘛,多么正常的事情,他們秦國能做將軍的人,哪一個不是文治與武功并修的? 但讓王陵撓頭皮的是,那些趙軍女娘們,咋地越過趙長城,來我洹水種油菜花了? 安陽附近經過這幾個月的征戰,看著荒涼了不少,到處都是無人打理的雜草,但你若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安陽雖然荒涼,但之前趙離人們蓋的房屋,搭的畜生圈,都沒有損毀,更沒有被燒掉,草叢中到處都是兔子雞鴨做的窩,窩里藏著滿滿的蛋,有些院墻中,狗子們還在等待主人歸家。 王陵就,心情挺復雜的。 將他們秦人攻打到蕩陰的是這些趙人,沒有毀損這些民居的也是這些趙人,如今他們秦人又打回來了,來這里種地的還是這些趙人。 這些趙人可真讓人想不明白,沖殺秦軍的時候跟不要命一般,現在不打了,又想來占便宜了,哪有這么好的好事?! 王陵下令:想在洹水附近種地的趙人,我秦人可提供種子和農具,但等收獲的時候,必須留下一半的收成,否則,其所得全部沒收,一粒也不給! 趙人:好的將軍,都聽將軍你的,只要能讓我們有口飯吃就行。 王陵:......行吧,反 正安陽只是軍事小城,只要不鬧事,愛咋種就咋種吧,咱也不缺你們那口糧吃,更不怕你們起亂子。 廉頗:秦人真是越來越不要臉了! 河內重新安定的消息傳回咸陽宮,秦王高興的當朝大喝三聲:“彩!彩!彩!” 滿朝文武大臣:“恭喜大王,賀喜大王!” 秦王高興道:“好,好,凡是參與此次征戰的將士們,全部有賞。相國,撥付三萬金送去河內犒賞將士們?!?/br> 范雎應道:“諾?!?/br> 范雎也是真心的高興,河內有多么的富庶,只從上黨開戰開始算起,這幾年河內軍事征戰、民生建設幾乎能做到自給自足,不需要國內撥付糧草補給就能看出,中原河內,果然膏腴之地,富庶非凡。要是因為鄭安平就就將這樣一塊寶地給丟了,他這個相國,也只有以死謝罪了。 如今局面重新挽回,那真的是再好不過了。 只是,有人卻不想范雎高興的太早。 太子柱此時邁出一步,諫言道:“君父,此前鄭安平降趙之事,如何處置?” 范雎神情一僵,退回站列,低頭不語。 秦王看了范雎一眼,道:“寡人說過,國中上下,再議論鄭安平之事者,斬。太子是想違逆寡人之意嗎?” 太子柱忙道:“兒臣不敢有違逆君父之心,只是,鄭安平可以不提,他率領的一起投降的一萬多秦軍卒,可都是我老秦人,他們是軍卒,不得不聽主將的命令行事,未必是心甘情愿的投降趙國。如果我們將他們從趙國贖回來,讓他們歸家與家人團聚,鄭安平投降趙國之事,才算是處理的盡善盡美,想來范相心中的愧疚也能少一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