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嬴魚 第141節
第136章 突圍(霸王加更 8) 由趙軍撥人來負責。 接受二十萬上黨百姓。 得的安平君的命令。 口,只有五百萬左右。 的人,你別打岔啊?!?/br> 然少年英才?!?/br> ! 第137章 俘虜 秦王怎么想怎么覺著將秦魚放在外頭實在是太不讓人放心了,便遣人去南郡,將秦魚給接到自己身邊來。 南郡那邊巡視的差不多了,正好看來河內看看,然后再跟他一起回咸陽。 以及,趙魚被刺殺的事,一定也向咸陽那邊送信了,他來了河內,錯過了,也要遣人去咸陽將信件取過來。他在河內還不知道要呆多久,政務可以交給相邦范雎處理,一些私人的信件之類的,還是要送到他這里自己親自閱覽的。 湯榆也收到秦魚的信件了,他收到的除了報平安的信件,還有一個任務,那就是‘私’做好接收幾十萬俘虜的準備,然后去上黨,‘見機行事’。 湯榆有些沒弄懂主君信里的意思。 ‘私’,就是秘密、私下里的意思。主君已經料敵先機,覺著趙軍會敗,秦軍會俘獲大量趙兵作為俘虜,這個湯榆明白,畢竟趙軍可是有四十萬呢,殺肯定是一下子殺不完的,趙軍又被圍住了,跑都沒地跑,最后也只能做俘虜了。 但是,‘見機行事’是什么意思?難道還會有其他不可預料的事情發生嗎?因為主君也預測不到會是什么樣的事情,所以才讓他見機行事,做出符合秦國和主君利益的決定嗎? 湯榆心里非常忐忑,憑借以往對秦魚的了解,以及與秦魚共事這么多年的經驗來看,一般秦魚自己都拿不定主意,說話模棱兩可的時候,那就代表這件事情,是不可控的,一定要做好隨機應變的準備。 湯榆最近一次類似的感受,那就是上黨明明已經歸秦,最后居然還能被送給趙國,然后引發秦趙之間的這場上黨持久戰了。 秦魚真的有什么深不可測的意圖在其中嗎? 沒有啊,他就一個意思。 搶奪先機,將他遭遇刺殺和平安的消息送達給最親近和看重的人,然后杜絕因為消息不對等讓敵人有機可乘的情況發生。 比如他這次在南郡遭遇刺殺,背后主使完全可以對外散步謠言,說他已經死了,如果再從他身上拿到一兩件私密信物做證明,或者干脆炮制一個腦袋非說是他的,即便他沒死,最后恐怕也會短時間之內“社死”了。 秦魚對自己雖然沒有自負到認為他死了,天下會大亂什 么的,但是,他身邊的人,一定會受到重創和影響的。 比如秦大母年紀大了,在這個醫療條件匱乏的年代,秦大母要是聽說他遇險,然后確定他真的死了,承受不住暈厥過去再也醒不過來是有非常大的可能的,還有他的母親和兄弟,他們會不會做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誰也不會知道。 再者,秦王要是聽聞他的死訊,做出什么國家性的決策出來,要是好的也就罷了,要是不好的,那秦魚知道了怕不是會哭死。 白起就更不用說了,原本白起在歷史上就將趙人殺的血流成河,白骨累累,秦魚都敢肯定,白起要是乍然聽到他的死訊,還是趙人殺死的,他不僅會繼續將趙軍全部坑殺,而且還會帶領大軍繼續去圍攻邯鄲。只是這一次,天時地利人和,秦軍也不缺糧,秦王就是看在為他報仇的份上,也不會再將白起召回,讓他撤軍的。 這一次,趙國恐怕真的會國祚不保,就此滅國了吧? 就是最后能跟齊國一樣,在其他地方再扶立新君,重建趙國,那也不是原來的趙國了。 趙國滅不滅的秦魚不在乎,但他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因為消息不對等,讓親人好友們都受到傷害,然后做出一些不可挽回的決定。 趙軍,不管立場如何,品性如何,真的沒有必要都被殺死的。 秦魚讓湯榆‘見機行事’,是讓他在合適的時機,去勸說白起不要殺俘的。 雖然現在,秦魚其實也不是很肯定,白起還會不會下殺俘的命令,不下最好,若是下了,這個時候,湯榆就要起他該起的作用了。 其實秦魚自己也考慮過,自己要不要親自到河內,甚至到白起的身邊去,以防止白起最后還是要決定殺掉俘虜。 但他只是冒了這個念頭之后,就立馬給掐滅了。 這個想法太可笑了,他說什么白起就會聽從的嗎?身在局中,有時候,不是你在決定事件發展的走向,而是外界的諸多因素、事件本身決定了一個人要做什么樣的選擇,而這個選擇,理性上并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若白起真的是個嗜殺的屠夫,那么他在歷史上的評價就不會是戰神,而是變態殺人魔了。 白起坑殺趙軍是有當下的歷史因素的,而且,坑殺趙軍的這個決策 ,歷史證明是正確的,因為自此以后,趙國再也沒有崛起,阻撓秦國統一六國的最大絆腳石,就這么被搬開了。 所以,要想讓白起不下“殺”的命令,直接去勸是沒有用的,誰說都沒有用,秦王都不會去勸,因為對局勢上的判斷,秦王一定是站白起這邊的。 所以,秦魚要做的,而是去修訂影響人做出決策的元素,比如,他在白起還在南陽的時候,就一下子送去了幾萬只牛羊牲畜,毫不吝嗇的向河內輸送各種軍備和農業物資,推著河內的百姓不停歇的搞生產,還走后門將湯榆送去河內,就是為了他能將自己的意愿和政策在河內徹底的推行開來:囤。 囤軍械、囤糧草、囤人口,大量囤積一切可以應對任何戰況的物資。 局勢的一步步發展,證明秦魚所作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都是正確的,都是有效的,也確實為秦軍征戰上黨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支持,讓秦軍在戰場上呈現出一種游刃有余好整以暇的士氣來,無形中給了趙軍更大的壓力。 你看,就連國內將要發生糧荒,秦魚也是第一個洞察先機,讓秦王從國家層面上做好準備。而秦王甚至在這樣一個面臨糧荒的關頭輕松征兵二十萬進入上黨,足夠說明他心里是有底氣的。 歷史上秦王也是這么做的,但他的做法是賜民爵一級,在百姓的眼前吊了一塊肥rou,才將年十五及以上的兵卒給征召過來的。 而現在,秦王雖然仍舊親自到河內督戰,但他并沒有像史書中記載的那樣要求年滿十五的少年也要參軍,然后“賜民爵一級”,還能一下子征召二十萬大軍,說明這幾年百姓們日子過好了,即便一年遇到災荒,也能有豐余渡過減產的一年,還能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去戰場掙軍功,掙榮譽,這就是秦王的底氣,是秦國底子在變厚的體現,是秦魚這么多年努力沒白費的直接證明。 秦魚這些年做的任何一件事,都給了秦王一個非常清晰的信號,那就是:秦國實在是太缺人口了,尤其是缺干活的人手! 采礦挖煤需要人手吧?修渠修路需要人手吧?打鐵冶煉需要人手吧? 只這三樣需要大量壯勞力去填的工作,就要耗費無數的民力,這些勞力從哪里來? 都不用秦魚特地說出來,秦王和將領們的目光 就都瞄向了山東六國的百姓。 秦國上下,已經做好接收大量人口的準備了。 但也有一個非常糾結的難題橫亙在眼前,那就是,如何收服這些百姓,不讓他們叛亂,從而影響秦國的穩定,否則,之前的攻戰,那就真是一個笑話了。 不過,這些后果,都是秦王和相邦以及他們的謀士去考慮的,對于征戰的將軍,只要按照君王的意愿和命令去攻戰就行了。 秦魚沒有去河內,他自己跑去南郡,除了執行秦王的命令,還有他自己說的來南郡看一看之外,秦魚還想找機會,破壞六國的合縱計劃。 一旦趙國戰敗,六國肯定會行動起來抗秦的,這是整個戰國時代的主基調,秦魚可不會認為,這一次六國會眼睜睜的看著趙國會被滅國的。 上黨還沒攻打下來,秦魚就已經開始謀劃戰后事宜了,他這種走一步看十步的行為,著實給六國謀士們帶來了巨大的困擾。 湯榆找了一個機會,跟秦王提出要去上黨勞軍,大戰在前,是要做好動員工作,鼓舞士氣的,雖然秦王覺著秦軍士氣不需要湯榆去鼓舞,但他基于對湯榆這個人才的欣賞和愛惜,還是答應了他代表自己去戰場鼓舞士卒的作戰士氣。 湯榆進入上黨戰場不是一回兩回了,不過,自從武安君來了上黨之后,湯榆還是第一次來圍困趙軍的戰場。 湯榆來的很巧,趙括正在誓師,告知趙軍要做最后生死突圍的決定。 湯榆拿著望遠鏡去看趙括,雖然聽不到趙括在說什么,但從他的形容和趙軍對他的態度上來看,趙括這個將軍,還是很受趙軍卒愛戴的。 湯榆跟王龁感慨道:“這位馬服子也算年輕有為,可惜了?!笨上牡谝粦?,遇到的是武安君白起,他要是從一場小的戰役開始打起,而不是一下子就指揮這樣大的戰爭,說不定會有另一番天地。 王龁嗤笑道:“是趙王愚蠢,不會用人,還獨斷專行,都不知道要找大臣商議一下的,就將一個生瓜蛋子送上戰場,害人害己。他們君臣,一個敢任,一個敢接,一丘之貉,有什么好可惜的?” 湯榆笑道:“趙國上下也奇怪,咱們把趙軍圍了都超過兩個月了,趙國竟然沒派一個援軍來?” 王龁笑的有些意 味深長:“恐怕,是來不了吧?!?/br> 湯榆一聽,這里面就是有機密的,定是武安君做了其他安排,讓趙國上下不敢動彈,只能放任這四十萬大軍被圍困的。 既是軍事機密,湯榆就不再多做打聽,而是說起趙軍大約會什么時候開始突圍,秦軍這邊準備的怎么樣了等等瑣事。 趙軍突圍的時候,白起和湯榆一起站在山丘上觀戰,看著下面趙軍一次次突圍,都被秦軍用盾牌的戈矛一次次的給擋了回去,這個時候,秦軍儼然成了一臺精密沒有缺口的絞rou機器,而趙軍就像看不到傷亡感覺不到疼痛一樣拼命朝外廝殺,此時,秦趙雙方交織在一起,只能通過軍服的黑與紅區分敵我,完全分不清將領與軍卒的差別。 但湯榆的眼睛,通過望遠鏡一直在盯在一個人的身上,那個人就是趙括。 趙括無疑是非常勇猛的,他拿著一把大刀,在戰場上左右沖殺,凡是碰到他的秦兵卒非死即傷,但他也是渺小的,一人一刀,就能放干他的血,一個箭矢射過來,就能在他身上扎出一個血窟窿,即便如此,他還是在拼殺,有一個要帶著趙軍突圍的信念在支撐著他讓他不倒下去。 但這世上又怎么會有打不倒的人呢? 被扎成個刺猬的趙括倒下去了,趙軍,敗了。 湯榆放下望遠鏡,長舒一口氣,對白起道:“武安君,戰爭結束了,此戰,我軍勝利了?!?/br> 白起對此不置可否,仍舊在觀望戰場,他沒用望遠鏡去看,看那么清晰做什么?站在高處俯視戰場,大局一目了然,他不需要將每一個人都看清楚,他只要把握大戰的走向即可。 主將戰死,茫然無措沒有了目標的趙軍放下了武器,投降了。 其實也是放棄了。 秦軍開始按照慣常清點俘虜,王龁來向白起請示,要如何處理這些俘虜,畢竟,這些俘虜實在是太多了。 白起都沒具體問趙軍俘虜的數量有多少,傷亡情況如何,白起道:“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br> 這是要全部殺掉的意思。 王龁一向是白起說什么,他就執行什么的,白起決定將趙軍俘虜全部殺掉,他沒覺著有什么不對,反倒是在旁的湯榆聽的一個哆嗦,冷汗都要下來了,這,這趙 軍已經投降了啊,為什么還要殺掉? 猛然間,秦魚說的那個“見機行事”的四個字蹦了出來,湯榆急忙道:“且慢?!?/br> 湯榆就突然明白了,秦魚就是要他在此時站出來說話的! 他叫住了王龁退出的腳步,白起和王龁都向湯榆看過來。 湯榆壓力山大,在白起面前,他都是安靜以待的,從來不多說一句話,不多做一件事,現在要他駁回白起的命令,他自覺是提著腦袋在諫言的。 湯榆擦擦腦門上的汗,對白起恭敬行禮道:“武安君恕罪,下臣已經做好接收戰俘的準備了?!?/br> 白起看在他是秦王派來的面子上,跟他多做解釋道:“趙人不同韓人,反復無常,陰鄙行事,且趙軍作戰有序,勇猛不下于秦,接收幾十萬戰俘,將會牽制秦軍太多力量,若發生叛變,還要圍剿平亂,不如盡殺之,以絕后患?!?/br> 道理都被白起說盡了,湯榆無法辯駁,而且,主君剛受到趙人的刺殺,從私心里來說,湯榆也不想替趙軍辯駁。 他苦笑道:“不瞞武安君,在下,是受了君命來上黨觀戰的?!?/br> 白起看著湯榆,他自然是聽出了這個“君命”,不是“軍命”,應該是某一個人的授意。 湯榆心道,還好我有準備。 湯榆從懷中掏出了...一沓帛書,他在王龁不可思議的眼神下淡定的挑出了一張遞給白起。 白起一看這帛書的形制以及上面的字跡,就笑了,氣的,他諷刺道:“安平君手伸的未免也太長了,他人在南郡,還能對上黨戰場指手畫腳。大王知道嗎?” 湯榆抹抹腦門上的汗,先替秦魚正名:“安平君雖然人不在戰場,但河內和上黨這邊的軍需供應,一向都是從他手里過的,武安君雖然指揮攻打上黨,但大軍人吃馬嚼的,都離不開安平君,論軍律,安平君有對戰利品所得支取和分配的權利,并不算伸手太長?!?/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