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嬴魚 第129節
趙豹和趙勝關系算不上多好,但也沒差到一定要他死的地步,在一致對外方面,趙豹還是愿意和趙勝站在一起的。 鄭朱是使臣,入秦很順利,在聽到秦王借用新年大宴宴請鄭朱的消息之后,趙王叫來擅于判斷形勢的虞卿,問他:“我聽說秦王已經接納鄭朱了,你認為和談的進展會怎么樣?” 虞卿非常不看好這次和談,他道:“和談一定不會成功?!?/br> 趙王驚訝:“為什么?”如果秦王不想和談,又何必見鄭朱,還大開宴會宴請他呢?直接轟走不見不就行了嗎? 虞卿嘆道:“鄭朱入秦和談的事,應侯一定會宣揚的天下皆知。鄭朱是身份貴重的人,您派這樣有身份的人去秦國求和,那就是在表明趙國與秦國講和的決心,諸侯們聽了,只會以為趙國不愿意跟秦國打仗,要講和了,這樣,其他有意愿和趙國合縱的國家自然就會多此一舉的和趙國合縱了,既然諸侯都不愿意合縱了,趙國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秦國自然就可以不跟趙國講和,繼續攻打上黨了?!?/br> “講和一定不會成功的?!?/br> 趙王:...... 合著我是搬起石頭來砸自己的腳了。 虞卿的猜測果然應驗了,因為范雎就是這么做的,這樣一來,原本已經準備好要跟趙國合縱從秦國撕下一塊rou的諸侯國,都被趙國給煩了個夠嗆。 你趙國咋回事?說打的是你,打了個半截,說不打的又是你,你趙王,能不能給個準話,讓咱們心里有個準確的數???! 齊國就是非常想跟趙國合縱,因為齊地一等一的富庶地陶邑至今還在秦國的控制之下呢,如果和趙國合縱,齊國就可以順勢將陶邑收回來。 要說這陶邑,近幾年是被經營的越發紅火了。陶邑處在河東平坦之地,往來四通八達,是各國商賈必經之地,這幾年,陶邑儼然已經成了秦國的前端推廣平臺,只要秦國有的好東西,陶邑必有,讓因為路遠,到不了秦國的商賈和百姓,也能知道秦國有什么,秦國的百姓吃什么,喜歡秦國的孩子讀什么書,秦國的君子喜歡穿什么樣的衣服,噴什么樣的香水,婦女喜歡畫什么樣的妝容,綰什么樣的發髻,等等等等...... 就連秦國的馬桶都開始在 其他國家盛行起來。 只陶邑一地,就為秦國賺取了多少財富啊,陶邑曾經的主人齊國,如何不眼紅? 可現在,趙國要跟秦國講和了,要將算盤落空了的齊國如何不氣?! 所以,等秦國遲遲不從上黨退兵,耗的趙國派遣使臣去齊國借糧的時候,齊國直接恢復:沒有! 當然,這是之后的話,現在的秦國,還剛過完年呢。 秦國使用的是顓頊歷,將冬至這一節令作為新舊年歲的交替點,過完冬至,就是第二年了。 而冬至這一天,一般都是在十月份,因此,十月是秦國的歲首,也是秦國的新年。 冬至過后,就正式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也是百姓一年當中,最難熬的時候。 王龁早在進入十月份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讓役夫從河東和河內調遣冬衣和煤炭進入上黨了。 此時王龁和廉頗打了同一個主意,那就是,耗吧,看看咱們兩方,是你耗過我,還是我耗過你! 秦軍這邊顯然準備充分,牛馬驢拉的車子蜿蜒在山地和河谷之中,日日不停地為秦國補充著衣物。 以前秦軍的作戰衣物只有鎧甲是國家提供發放的,而現在,自從從西域引進的棉花在秦地大量種植之后,秦國的軍服,無論是夏天的單一,還是冬天的棉服,甚至春秋的夾衣,就都是國家給提供,再不用兵卒在戰場作戰,還要寫信回家跟家里要冬衣穿了。 秦軍的冬衣是整一斤的長棉襖,下面長度至少要到膝蓋以下。 這樣一件長棉襖,外頭包裹的是厚實耐磨的粗棉布,里頭包裹收攏棉花的,是細軟疏松的棉麻混紡的棉紗布,收攏住的棉花,則是整整六兩的長絨棉。 以現在的秦國市價來算,這樣一件長棉襖,價值五百金(秦半兩)是有的,拿到外頭賣,至少要一千金。就著,還有價無市。 因為秦國地少,除了種植糧食之外,供給種植棉花的地就不多了,因此,在秦國,庶人百姓們衣服還是以麻和羊毛為主,棉,他們是穿不上的。 秦國的棉花,除了供應某些大貴族,其他的,全部用來給軍卒們做軍服了,尤其是冬天的棉衣,秦魚強硬的跟秦王據理力爭,一定要是標制的厚棉襖。 秦王那個心疼??! 秦王不想給士兵這樣奢侈的待遇,不是秦王不愛惜秦軍卒,因為,以往沒有棉花的時候,秦軍卒冬日里還沒有火炕呢,不是一樣過冬? 穿這么好,做什么? 但秦魚堅持,他跟秦王說,這樣可以增加兵卒的榮譽感、歸屬感和使命感,可以凝聚軍卒效忠君王的心,可以讓他們的君王在戰場上與他們同在,鼓舞兵卒們的士氣...... 秦魚巴拉巴拉的將兵卒有軍服穿的好處給說了一大通,念叨的秦王腦門疼,最終還是同意了給兵卒們發軍服。 但秦王非常小氣的說明,這身軍服,等兵卒離開軍營回家的時候,是要脫下來上交的,想要帶回家也可以,用軍功來換。 舍不得用人頭軍功,可以用俘虜軍功來換嘛,這個俘虜,不拘是從戰場上俘虜的敵軍兵卒,還是在野地里抓捕到了敵國百姓,都算是俘虜。 這樣一件厚實耐磨的軍服,在外頭可是拿錢都買不到的喲,可以穿好多年,可以傳給下一代的哦~~ 秦魚:...... 你喜歡,你隨意啊,反正秦國是你的,百姓也是你的,政策由你定啊...... 一水之隔的趙軍看著秦軍這邊每日忙活個不停,不是挖坑造房就是殺兔宰豕,還時不時的對著他們放一波箭,好像能射中他們似的,而他們趙軍這邊,則是一日既往的算著糧食吃飯,冬衣也得從趙國各地由親屬們找人送來。 這還不是最難熬的,最難熬的是,等最冷的天氣到來,丹水徹底結了冰,秦軍的鐵騎,就可以沖破丹水防線,跟趙軍進行正面廝殺了。 但,或許是老天爺都在幫助趙軍,相較于去年冬天冷的讓人受不了,今年的冬天,并不算寒冷,甚至連雪粒子都沒有下,而本來水流量就很大的丹水,因為秋天的一次大雨,水量又增大了許多,水量增大,氣溫又偏高,今年的丹水,沒有結冰。 秦軍渡不過丹水了,但趙軍,并沒有感到多么的高興,因為,秦軍一副就要在對岸過冬的架勢,耗的趙軍糧草即將見底。 而且,對比太明顯了,趙軍除了要抵御寒冷和饑餓,還要忍耐對岸傳來的rou和米香的誘惑。 趙軍的意志力,岌岌可危。! 第126章 下毒 湯榆代表河內郡諸官吏和百姓到上黨來勞軍。 湯榆所謂的勞軍,就是帶著十萬只兔子來給大軍送rou吃。 十萬只。 活的。 就,挺出乎人意料之外的。 秦魚讓湯榆到河內來,除了做信息工作,就是搞生產的。 既然已經確定要攻打上黨了,湯榆就將前幾年在櫟陽做基層工作的經驗全使出來,充分發動百姓和黔首們勞作的積極性,為提高生產力創造所有有利的條件,力求能囤積更多的糧草。 湯榆管轄的縣就叫湯縣。 湯縣是河內郡郡守到任之后,新劃分成立的新縣,因為新縣令姓湯,便叫湯縣了。 在湯縣里,湯榆這個縣令走遍了縣所的每一個角落,就連背靠的大山他都進去過好幾趟,覺著在湯縣,除了種地這個正業,各家各戶還可以發展一個副業,來保證百姓們每年都能有一些額外的收入,這個副業,就是養兔子。 在櫟陽,借著沮水之便,沿河而居的百姓可以發展禽類養殖,河內雖然靠著大河,但這河面寬廣水流充沛的大河和水淺面窄的沮水可不一樣,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是不會靠近大河的。 要百姓發展養殖副業,首要的就是投入要少,要好養,不易生病,見利快。 湯榆在所有百姓能養殖的牲畜中挑中了兔子。 兔子好養活啊,背靠大山,不缺草吃,隨便養,一胎七八只算少的,十來只正常,多的能生十二三只,生長周期也快,短則三月,長則六月,就可以殺了吃rou了。 兔子rou少,但皮毛用處廣泛,一個百姓家里要是屯上十幾二十來張兔皮,都可以給一家老小做一件很可觀的冬衣了,就是送到官署,也能換糧換鹽換錢呢。 養兔子好處多多,但它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兔子非常會打洞,尤其是懷了孕的母兔子,你將它豢養在圈起來的土墻里,沒幾天一不留神就自己挖洞跑了,兔子跑的又快,跑了之后找都找不到。 但好在,兔子有個天敵,那就是犬。 犬抓兔子,一抓一個準兒,家里要是再養上一只犬,既能看家,又能看管兔子,兔子跑了還能給抓回來,一舉數得啊。 先 前往河內郡輸送牲畜的工作就是湯榆做的,河內郡到底有多少牛羊犬兔,現在河內郡的郡守知道的都沒他準確,這些牲畜,大頭都養在之前大軍開辟的軍營里,部分分給了留在河內郡安家的兵卒散養。 等河內郡郡守到位之后,這些牲畜,就全部由郡守接管了。 湯榆去找孟郡守要了公兔、母兔各一萬只,分給湯縣的萬戶百姓。 湯縣是新成立的縣,按照秦國的縣治,一萬戶以上的為大縣,少于一萬戶的為小縣,湯縣不是成立之后讓湯榆來做縣令的,而是孟郡守特地專門給湯榆組合的一個縣,縣里的百姓,也按照大縣的標準,足有一萬戶。 這萬戶百姓,有的單身漢獨立成戶,也有的祖孫三代一家成戶,但這一萬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家中只允許有一個成年青壯男性,家中的兄弟、次子傅籍之后,必須分出去獨立成戶,組建自己的小家庭。 湯榆讓這一萬戶百姓來養兔子,一戶分一公一母兩只兔子,不要錢、不交賦稅免費給他們養,不能吃,不能賣,只能自己按照縣署里的官吏教的養著它們生小兔子,要是病了死了,必須上報,然后將兔子尸體上交官署。 等新生的小兔子養大了,這個時候,如何再處理這些養大的兔子,就是百姓們的自由了,你自己吃也好,賣也罷,都隨自己的意,但有一點,那就是百姓家中,必須常年的養殖兔子。 也有那不聽話的百姓偷著將兔子宰了吃了,然后上報說逃走了,但這些都經不起推敲,因為這個時代,物質極度缺乏,大家都以里為單位住著,你家里今天開的什么火,做的什么飯,隔壁一聞就聞出來了。 你這里兔子都還沒下鍋呢,鄰居可能就把你給告了,所以,兔子到底是吃了還是跑了,一清二楚。 偷殺兔子的,官署也沒有懲罰,只是,等待你的日子就不會那么平和了,因為,接下來,官署為了勵農,將會推出很多的便民政策,而這些政策,一個都不會跟你沾邊,想擺爛偷懶? 你要是交不上賦稅,影響鄰里關系,里典三老第一個饒不了你。 你的親友也都見了你就繞道走,你雖然沒有受罰,但這犯錯的成本是巨大的,還不如認罰贖罪呢。 第一個月,湯榆帶著手下官吏們判 了幾個案子之后,第二個月,縣里的大小兔子就增加到了五萬只,第三個月幾乎沒有增加,因為母兔子該生的都已經生過一胎了,沒有增加是正常的,第四個月稍有增加,第五、第六個月又迎來了一次爆發,第七個月,先前出生的小兔子也都長大了,可以出欄,也可以繼續生小兔子了...... 就這樣,湯縣只用了大半年的功夫,就實現了rou食和皮毛自足。 孟郡守重點就盯著湯榆這里的湯縣呢,觀察時間久了之后,不得不承認,這個湯榆,治理百姓是真的有一手的。 孟郡守帶著其他縣里的縣令、縣長和鄉嗇夫們來湯縣學習取經,有的在河內郡迅速推廣,不好的,就結合自己的縣里實際情況,自己改良。 但總之,來河內任職的第一年,孟郡守的心是安穩的,因為河內的百姓們雖然糧食沒種出來多少,卻很神奇的沒有餓著,冬日里,更是沒冷著,就是吧,走在路上,眼里看到的河內百姓,就沒有一個身上不裹兔皮的...... 第二年,孟郡守原本還想跟湯榆商量,如何讓百姓們穿的不要像個“匈奴人”,兔子是不是要少養一些,養一些其他的作補充?比如去年又下了一批羊崽子,讓百姓去山上放羊啊,羊rou出產多,羊毛也有大用處...... 上黨這邊就要開戰了。 這不要準備軍糧嗎,為了能在短時間內準備出更多的軍糧軍備,孟郡守話音一轉,繼續加大力度鼓勵百姓們養兔子。 有去年的養殖基礎打底,河內郡的兔子養殖數量,在短短半年內呈現了可怕的指數級增長。 河內郡兔子泛濫,都快將孟郡守吃窮了,急需外銷! 所以,湯榆就自薦來上黨勞軍來了,帶著十萬只養的油光水滑的成年活兔,和兩萬趕車挑擔的役夫,車上和役夫的挑擔上,都是一個個的草籠子,里面關著擠挨挨的黑白灰肥兔子。 湯榆是走丹水河谷上來的,因為丹水河谷最寬,路最好走,現在秦趙對峙休戰,南上黨又早就被秦軍控制在手中,為了過冬,秦軍負責后勤供給的兵卒們還在原上黨居民的房舍基礎上,重新修建了箭樓和堡壘,所以,湯榆大剌剌的帶著兩萬役夫和十萬只兔子進入南上黨,一點危險都沒遇上。 湯榆看著沿途 的裊裊炊煙和遠處箭樓上瞄準他們的秦弓弩,暗自點頭,秦軍紀果然森嚴,王龁作為猛將,不僅會攻,還會治,更是了不得。 王龁聽到湯榆來了之后,親自沿著丹水西岸迎出去老遠,看了眼無盡的車隊,然后殷勤的將他迎到秦軍營中。 湯榆騎著馬,在王龁的陪同下,沿著秦趙兩軍對峙的丹水西岸溜達了一圈,對聞訊從趙軍營中出來向他們眺望的廉頗遠遠一拱手,以示禮節,就調轉馬頭向西走,進入秦軍兵營了。 秦兵營中,王龁帶著眾裨將們兩眼放光的看著一籠籠的兔子,伸手摸了摸,又捏了捏,贊道:“肥!” 湯榆謙虛笑笑,道:“都是百姓們用米糠、豆渣、牧草喂養出來的,rou質鮮嫩,肥美非常?!?/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