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小道童開局 第246節
在張角的指導下,整個冀州黃巾正在有序的安排老弱婦孺撤離。 撤退的方向,自然是丘志清的雁門五郡。 在張角能動之后,便放棄了廣宗城,往鄴城而去,和張梁匯合。 剛開始,靠著結硬寨,打呆戰,步步緊逼的盧植,一見到張角率領五萬精銳黃巾軍到來,便很果斷的退往鄴城死守。 這倒是稱了張角他們的意。 雙方在鄴城,一對峙,便是兩個多月。 轉眼間,便到了五月中旬。 盧植越想越是不對勁,按照他的想法。 對面數十萬人,人吃馬嚼的,怎么著,糧草也該耗盡了,為何直到如今,還不見對面以后糧草耗盡的趨勢? 此時盧植已經有些急了,不斷派出探馬。 往黃巾軍后方刺探,想找出他們的糧草基地。 他倒不是想玩襲擊糧草的招數。 而是想拖桶對方的糧秣,來印證自己的推斷。 經過大半個月的探查,盧植終于查明黃巾軍的運糧路線,狡猾的黃巾賊,竟然設置了三條運糧線路。 一條常用,一條備用,一條用于緊急運糧。 按照規律,他們是十天運一次糧食。 走兩三次常用路線后,必走一次備用路線。 然則,不論他們怎么走,運過來的糧食,頂多夠三萬人食用。 排除所有不可能,哪怕結果很是離譜,那也是事實,也就是說,事實上,對面不知何時,二三十萬人,撤退的,僅剩三萬。 他盧植,被對面的張角耍了! 而此時,朝廷傳過來的消息,也讓盧植有些坐不住了。 現在已是六月初,皇甫嵩早已平定潁川,而南陽的黃巾賊,也被朱儁平定。 此刻正押送著大批俘虜,押送往并州北方五郡。 此刻,也就他盧植面對的“黃巾主力”還沒有被平定,朝中友人也曾來信說明情況,有人上書彈劾他養寇自重。 說他罔顧天恩,延誤戰機…… 這點盧植堅決不同意,之前,對面張梁還是二十多萬人之時。 他也多次出戰,一度打的張寶節節敗退。 退回城中,還是因為匪首來援的原因。 不過朝中只看結果,不看過程,這是大多數人的通病,更別說,人家還是專門來挑刺的,你怎么解釋都沒用。 他的援軍皇甫嵩,已經領兵兩萬,在前來支援的路上了。 盧植心知,自己要是再不能拿出像樣的戰績。 恐怕朝中那些家伙,會讓自己更為難堪。 當夜,盧植果斷命令部隊早睡,三更做飯,五更出城襲營。 情況比之盧植預料的,還要順利,一個幾十萬人的大營,竟然空空蕩蕩,僅剩萬余人把守,卻也在盧植大軍到來前,果斷投降。 至于大賢良師他們,則是已經退走。 一問才知道,原來前段時間,他們一直用增灶法。 讓整個營地,看起來還像那么多人的樣子。 可笑自己還每天飯點之時,上城頭觀看黃巾軍這邊升起的煙霧,來判斷他們的人員是否減少,糧食夠不夠。 原來自己的小伎倆,早就被人家看穿。 再詢問大軍是什么時候撤退的。 俘虜說已經有將近兩個月了,這些半個多月以來,撤退的比較快。 以前都是隨著運糧隊一起回去的。 盧植這才想起,自己派遣的探馬,被黃巾軍攔截的事情,而自己往他們后方派遣探馬,顯然是有所發現。 這才急沖沖的,加快了撤退速度。 盧植長嘆了一口氣,果然是個難纏的對手。 以前和張梁對陣之時,雖然每次都能占著上風,可惜,斬獲卻是不大。 這次好歹一次性俘虜了上萬人,繳獲的糧草也不少。 對洛陽也算還有個交代。 黃巾退往西北邊,邯鄲方向,這是要進山的節奏。 盧植立馬派人追擊,卻是把人分成三路,在這大平原之上,沿著官道,齊頭并進,如此可避免被埋伏。 此刻邯鄲之中,可謂是糧食堆古籍堆積如山。 這都是張梁在這數月來,抄沒那些豪強大族,搜刮而來。 特別是那些古籍珍本,就連張角看了,都流口水。 要不是現在事態緊急,他都想放下所有事情,好好研讀一番。 “可惜了……這些好東西,只能便宜沖和這廝了,準備好人手了嗎?我們很多弟子都在他那里,此事務必保密?!?/br> 張角欣賞了片刻,這些珍貴古籍,便轉頭看向張梁。 張梁看著自家大哥那慘白的臉色,不由心下一痛。 同時心中,亦是不解,如此一來,又是為了哪般? 張梁并沒有回答張寶的問題,他只知道現在自己很是不解,“大哥,我不明白,這是為什么?這到底是為什么???……” 此時存放這些東西的院子中,空無一人。 張梁適才進來之時,已是隨手布置了一個隔音結界。 看著還在滔滔不絕,搖頭晃腦加擺手,問題一個個往外冒。 結果最后一句都是在問“為什么?”,張寶不由默然,為什么?他也想知道為什么,難道真的是為了三界眾生? 還是說,為了自己成仙的野望? 亦或者,就如同當初自己對沖和說的一般? 入世,只為讓自己道心通徹? 張角知道,這是自己的問題,是自己的“為什么”,而不是張梁,或者以后張寶要問的“為什么”。 他們只是一時間得到的太多,難以割舍,難以放下。 以前常聽人說,要懂得放下。 而后又有人說,不曾拿起,何談放下。 可當自己拿起之時,又有幾個人能放下? 現在在自己面前的張梁,很明顯,是放不下了。 “其實你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又何必向我苦苦尋求答案呢?我等本就非塵世中人,回歸山野之間,不好嗎?” 張梁聽聞此言,整個人都有些不好了。 張了張嘴,他卻沒說什么,轉身離開了小院。 “人我已經安排好了,絕對信得過……” 說道此,張張梁腳步一頓,頭也不會的說道: “我不想再回山了,我也不知道該去哪座山,我感覺自己就像是無根浮萍,大哥,這幾百年來,我也累了, 此事過后,我會找個地方,隱姓埋名,娶妻生子,也為我們老張家開枝散葉。你……自己珍重!” 張角張了張嘴,沒說什么。 他這兩個弟弟,本就沒什么求仙問道的恒心。 想的最多的,還是娶妻生子,開枝散葉。 也不能說錯,只能說各人的追求不同,想想,當初一起求道,一起被師傅他老人家收入門墻,當做記名弟子。 又一起在師傅的幫助下,游歷多個凡界。 相伴走過兩三百年求道路途的親兄弟,沒想到,朝一日也會分道揚鑣。 看著張梁消失在院門口的背影,張角苦笑一聲。 求道,不就是如此嗎? 遇到一個道友,相伴做過一段路程,最后走著走著,便走散了,再走一段路,又遇上新的道友,如此反復。 直到有一天,你能找到一個陪你走到最后之人。 要么,便是你先倒在求道之路…… 張梁如此想,想必張寶也是如此作想吧,畢竟,自己的想法,自始至終,都和兩位弟弟,貌似不太一樣。 “他們兄弟倆,這是起了爭雄之心啊……” 中平元年(第十四年),六月中旬。 又是磕一個小麥的收獲季節,可邯鄲東面的一大片麥田之中。 卻是點綴著一個個帳篷,小麥還未成熟,便已經被盧植大軍提前收割,看這樣子,這是不打算給城中之人出來收割麥子了。 此時,北邊幽州的兵馬,大概三千多人,前來會合。 言明,北上攻擊幽州的張寶所部,已經潰散。 匪首張寶一路逃回邯鄲,與張角會合。 此時,邯鄲這一路,可謂是當今最后的一股黃巾賊寇。